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pdf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是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的学科。
它探讨电影影像的视觉美学、观众的心理反应以及电影如何影响和塑造人类情感和认知。
电影美学主要关注电影影像的美学特性,包括画面构图、色彩、照明、镜头运动等。
它研究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感知,以及如何创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效果。
心理学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涉及观众的心理反应。
研究领域包括观众对电影的认知过程、情感反应、记忆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对观众心理的影响。
例如,心理学在研究电影恐怖片时,探讨恐怖片如何引发观众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影响观众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影艺术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以及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影响人类情感和认知。
通过研究电影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心理需求,为电影创作和批评提供理论基础。
彭吉象《影视美学》手工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
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
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
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
“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
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
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
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

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引言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导演和制作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凭借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以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影响。
第一部分:宫崎骏的艺术创作背景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成长于日本战后时期。
在他的童年时代,日本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这些经历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宫崎骏的个人思想,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宫崎骏在早期一度梦想成为漫画家,但后来决定投身动画电影的创作。
他在东京大学美术学部学习期间,受到了欧洲和美国的艺术思潮的影响。
尤其是对法国的画派运动和美国的漫画文化感兴趣。
这些国际化的影响对于宫崎骏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宫崎骏的美学思想1. 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宫崎骏的作品经常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城市化和环境破坏的批判,以及对大自然的美的寄托。
2. 对女性主义的探索宫崎骏的电影中,女性角色经常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和坚韧的品质。
他的作品中意识到了女性权力和自由的重要性,以及消除性别歧视的必要。
这种女性主义探索是宫崎骏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宫崎骏经常以寓言的形式探讨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道德困境和伦理抉择的情节。
他试图提醒观众思考生活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并寻找到真正的人性之美。
第三部分:宫崎骏的美学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宫崎骏的美学思想不仅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1. 对动画电影的影响宫崎骏的美学思想对动画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打破了传统动画的束缚,探索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题材。
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影视美学课件

运动,甚至无生命事物的运动,例如小溪中水的流动或微风 中树叶的摆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
这些幻觉的形成:
视觉滞留 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是、都不是确定的
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品,它们存在,但不在事 物之中。我们给予了它们这种印象。 它的深度和运动与其说是我们看到的,还不如说是我们想象 出来的,我们通过心理功能创造出了这种深度和运动。
人们一般不会以另一种结构来看它我们倾向于看见一些有内在的连续性或者方向的线条我们可以强迫自己看到两个弯曲的有尖顶的图形即ab和cd可是我们倾向于看到的东西是更为自然的格式塔形态即两条相交的曲线ac和bd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有某个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
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有某个部分没有 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 它
我们倾向于把它看作一颗星,而不是五个构成此图的V形
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 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 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 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 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
图10所示。观察者总会将此视作猫头鹰图形,而不会视作其他分别独立 的线条或圆圈。
当相似和不相 似的物体放在 一起时,我们 会把相似的物 体看作一组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一、影视美学概述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二、影视美学的特征1、综合性:影视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影像、声音、表演、剧情等多种元素,使得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2、动态性:影视作品是动态的,它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现实性: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加工,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文关怀。
4、娱乐性: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特效等手段,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三、影视美学的审美规律1、节奏感:影视作品需要有节奏感,使得剧情能够有张有弛,起伏有致,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2、表现力:影视作品需要通过生动的表现力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真实感:影视作品需要具有真实感,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4、情感表达:影视作品需要通过情感表达来传递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影视美学的审美价值1、艺术价值: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其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艺术性上。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创意,还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2、教育价值: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文化、传递价值观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向观众传递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3、社会价值: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
影视美学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汇编

8
与此同时,现代电影理论比起经典电影理论来, 也更加富于学术性与体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促成了电影学这 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不仅使电影理论与电影创 作区分开来,而且使电影理论与电影评论区分开 来,使电影学最终成为拥有同其他人文学科同等 地位的一门独立学科。
9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研究方法来看
奇学派、类型电影理论,以及纪实美学,彼此之间缺乏必 然的联系,更找不到递进发展的关系。而现代电影理论从 符号学开始,一方面发展出电影叙事学,另一方面又同精 神分析学结合产生电影第二符号学,紧接着又在阿尔都塞 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派生出各种批评流派,乃至于发 展到晚近的解构主义理论,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
(20世纪6Biblioteka 年代以后) 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20世纪60年代被看作是具有分 水岭式的重要意义的时代。一是由于克里斯蒂安·麦茨 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1964)出版,标志着电影符 号学的问世,二是电影正式进入大学课堂,电影学迅速成 为一门新兴学科和边沿学科。 在此之前的传统理论被称做经典电影理论,主要研究电影 的本性,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 从电影符号学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则主要是对电影文化 进行研究,尤其重视电影本文与观影者的关系。由对电影 艺术的研究转变为对电影文化的研究。
6
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传统经典电影理论把电影当作一
门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来研究,尤其关注电影的实用性理 论和艺术性质。然而,以电影符号学为代表的现代理论却 把电影看作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对电影的研究主要就是 对于电影语言表达方式与意义的研究。
7
再次,从研究体系来看,传统经典电影理论,无论是蒙太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定义与理论探索

电影叙事与美学的定义与理论探索【电影叙事与美学的定义与理论探索】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美学表现,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从电影叙事和美学两个方面探索其定义与理论,以期对电影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电影叙事的定义与理论电影叙事是指通过电影语言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的过程。
电影叙事的核心是故事的选择和叙事的构建。
故事的选择是指电影创作者基于主题、情感和观众需求等因素,从众多故事中选择一个适合拍摄的主题,以此为基础编织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而叙事的构建则包括情节的安排、节奏的控制、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置等多个方面。
在电影叙事的理论中,有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模型被称为“三幕剧结构”。
它是根据古希腊戏剧发展而来,通常由序言、起承转合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从叙事角度来看,序言用来引起观众的兴趣,起承转合讲述故事的经过和展开,结论则解决故事的冲突并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结束。
另一个重要的电影叙事理论是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七个故事元素理论,包括英雄、目标、障碍、峰顶、转折、解决和结尾。
这个理论认为,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明确的目标,一系列的挑战和冲突,最终达到高潮并解决冲突。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并让观众更好地投入到故事当中。
二、电影美学的定义与理论电影美学关注的是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和价值。
它是通过电影独特的表现方式,如镜头构图、画面美学、音乐编排、色彩运用等来传达情感和主题,使观众获得审美体验和感受。
在电影美学的理论探索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讨论。
其中一个是苏珊·桑塔格的眼睛理论。
她认为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介,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来获取信息和情感。
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地方在于其个人化的视觉体验,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将电影的意义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联系起来。
另一个重要的电影美学理论是安德烈·巴赞的动态影像理论。
第六章 电影理论与批评14页

4
• 4、拒绝使用同期声,唾弃主流商业电影中所谓戏剧化的 人声等声音元素 • A、代表人物及作品: • 费尔南德*莱谢尔《机器舞蹈》 • 瓦尔特*鲁特曼《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 •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 • 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 • B、历史作用:丰富和扩大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将电 影由单纯的通俗娱乐转变为独立的艺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推动作用 •
2
• • • • • •
一、经典电影理论 (一)、先锋派电影理论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 受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 法国、德国为中心,包括瑞典、西班牙等西欧国家。 一场拒绝电影商业化性质和探索真正电影化表现形态 的电影运动,也称实验电影、诗意电影或独立电影。 • 先锋派电影主要包括: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超现 实主义电影 。 •
12
• • • •
谁在叙述 谁在看 叙事视角:所知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 第三人称无所不在的作者、隐形的作者、叙事者—代理人、 自觉的叙事者
13
• (三)、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 20世纪70年代 •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诞生标志:1975年麦茨《想象的能 指》——电影第二符号学 • 受到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影响 • 观赏电影——知觉状态 • 电影模拟的现实是自我的现实 • (四)、意识形态批评理论 • 20世纪70年代,在前几个理论基础之上建立。 • 主要理论根源:法国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鲁艺*阿尔 都塞《阅读〈资本论〉》、《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 器》。 • 电影——意识形态——按国家意识形态的规则虚构现 实。 • “缝合系统”理论、“不在者”
14
5
• (二)、蒙太奇电影理论
•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至此蒙太奇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手法,并标志 着世界电影从开初的市井“杂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
电影美学作为美学中关于艺术问题的一个分支,自然具有美学的学科研究特质。
有关研究对象的争论,美学和电影美学也是具有同质性的。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自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以来,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争论就喋喋不休。
有些学者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的,也有学者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黑格尔则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他还将美学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焦点在于美学到底是研究美还是艺术这个问题上。
争论更深一步的递进,引出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关系问题。
鲍姆嘉通说过:“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艺术的理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更多最新电影新剧尽在 ) 我们无法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下一个精准的定义是由于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美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交叉性质,其研究对象也具有复杂的多义性。
二、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
电影美学是对具体门类艺术的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艺术和美学的双重特性注定电影美学的研究既要用艺术的研究方法也要用美学的研究方法。
在对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的问题的探讨上,也是各抒己见的。
中国的电影美学从诞生开始就对其研究对象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两派意见。
一派以邵牧君为代表,认为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电影的艺术特性。
另一派以郑雪来为代表,认为当代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电影的艺术特性,还包括电影的审美特性,但是不管对哪一派而言,对电影艺术自身规律的特性(即电影的艺术特性)的探讨都是研究者们公认的主要内容。
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焦点在于美学与艺术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电影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焦点就在于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即电影美学是否等同于电影理论。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邵牧君和郑雪来展开了进一步的争论。
邵牧君认为“电影美学与电影理论本是一回事”,郑雪来則认为“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正如美学和文艺理论不能完全等同是同样的问题”。
那么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依我粗浅的看法,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以图概之。
之所以会产生概念的混淆,是由于他们的交叉部分而造成的。
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交叉是艺术美,而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的交叉就是电影特性。
由于都关心电影的特性问题,才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以导致概念的含混不清。
让我们从电影理论史上来看看电影理论家对电影特性的认识。
阿恩海姆认为电影之所以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它的“照相特性”。
苏联蒙太奇学派将蒙太奇特性视为电影的最大特性。
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则推崇“纯电影”的理论,认为电影的特性在于它的形式特性。
“长镜头”理论则将电影的摄影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电影的特性在于它对运动的照相复制。
米特里始终恪守电影的独特性的信念,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独特的象征形式将现实、艺术和语言纳入一体的途径。
电影符号学的代表麦茨同样关注电影的特性问题,他所关注的电影特性就是电影的符码特性。
从已成体系的电影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理论关注的焦点无疑是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性,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电影理论成熟的西方,理论家们并没有将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划出明确的界线,反而是有时混为一谈。
长镜头理论又称纪实美学,米特里的电影理论著作就叫《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在谈及理论家的理论时,又称其为
美学追求。
三、电影美学和电影理论
由于对电影特性的关注,使我们将电影理论与电影美学混为一谈。
纵使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许多差异。
从内容上讲,二者除了对电影的特性的关注以外,还有各自的研究领域。
从研究方法来看,各自的立足点以及研究的侧重点都不同。
首先,电影美学立足于感性,更加关注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显得主观。
而电影理论立足于理性,更加关注创作主体的创作实践,表现得更为客观。
就拿关于蒙太奇理论研究为例吧。
电影理论的研究,更加关注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关于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各自的理论见解,归纳出其理论体系。
同时关注对于蒙太奇的实验以及影片的创作实践,如库里肖夫效应、电影眼睛、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等。
同是研究蒙太奇理论,电影美学更加关注蒙太奇这一理论实践对观众的影响。
研究导演介入影片而导致的主观效果,从而试图从一个电影学派中归纳出一种电影观念。
常常用于跟长镜头理论(或称纪实美学)进行对比来研究,另外,电影美学侧重于内部研究,而电影理论则更侧重外部研究。
在研究某一影片或是某一电影流派时,电影美学的研究焦点是其风格、意境、意蕴等影片所呈现的整体感受。
而电影理论则更关注影片的本体研究。
同属一个理论体系,称呼却不同,这就是由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导致的两种说法。
四、结语
最后,需要解答的是电影的研究对象的问题。
毫无疑问,电影特性就是答案。
但所谓的电影特性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特性,即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其他艺术相异的独特性。
第二,是电影的审美特性,即电影美学作为一门美学学科所涉及的有关美学问题的探讨。
那电影美学是否等同于电影理论呢?依我粗浅的看法,从狭义上讲,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
而从广义上来说,电影美学是对电影的艺术特性和审美特性进行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