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广州市状元坊历史街区为例

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广州市状元坊历史街区为例

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广州市状元坊历史街区为例摘要:本文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对状元坊街区的城市形态进行实证研究,追溯状元坊街区在古代、近现代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从形态要素中的街道系统、地块划分、土地使用功能、建筑类型等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探究其物质形态演变与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状元坊;城市形态学;城市形态演化1、引言状元坊街区位于广州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知名商业内街,与“高第街”齐名,其所在区域有多种传统商业街区、居住街区的历史遗存,研究样本丰富。

状元坊街区位于越秀区,本文划定的研究范围为:在人民南路以东、海珠南路以西、大德路以南、一德路以北的区域,研究面积约16.1公顷。

本文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的平面单元三要素建立形态框架,并结合其它基本要素,以状元坊街区为例,探讨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动因,对把握城市形态演变的动态过程进行全面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2、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城市形态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城市空间构成形式和特征的发展演变规律。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的核心主要是对城镇平面格局的分析,将各类形态要素划分为街道、用地、建筑及其平面组织等,认为应在规划单元(plan unit)、建筑结构(building fabric)、土地利用(land use)三个层面上分析城镇景观,以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城市物质形态与结构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形态区域的划分,以此分析城市物质环境和人文历史演变的过程。

在对状元坊街区的研究实践中,由于完整的城市历史地图有限,因此,采用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收集分析作为信息补充,将状元坊的历史街区形态演化从三个时期、四个维度对状元坊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进行梳理总结。

3、状元坊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形态演化分析3.1古代街区城市形态分析状元坊原名泰通坊,是广州一条古老的内街巷,曾被誉为“戏服一条街”和“刺绣一条街”。

为适应商业贸易向西南一带发展,顺治时期,在广州城增筑了东翼城和西翼城,状元坊即位于西翼城内。

(完整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完整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建筑整治分类图
分类1:保护修缮类
问题1:主体破坏严重 对策:落架重修 建筑结构:不改变主体结构
问题2:局部结构性构建残损 对策:揭顶修缮,替换构件、墩接等方式 建筑结构:不改变主体结构
孙家巷18号
大桥街34号
孙家巷12号
孙家巷12号
大桥街34号
大桥街34号
大桥街17号
大桥街17号问题3:主体结构较 Nhomakorabea,屋顶破损 对策:翻新屋顶,做防水等处理 建筑结构:不改变主体结构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 特色街巷格局
(1)明清时期城墙范围内传统街巷 (2)民国时期拆墙建路形成的街巷 (3)近代形成的方格网街巷格局 (4)与历史水系相关的街巷格局
• 历史城区历史水系
传统竹筒屋居住建筑肌理 花园别墅居住建筑肌理
沙面地区建筑肌理
工业码头仓库建筑肌理
风格各异的传统建筑类型
鼓楼公园路
1994年影像图
2011年影像图
风貌改造类历史文化街区
郁家巷
序号 1 2 3 4 5
名称 灵应庙 李氏宗祠 盛氏花厅 杨坊旧居 陈鱼门故居
类别
类型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坛庙宗祠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坛庙宗祠
古建筑
宅第民居
古建筑
宅第民居
古建筑
宅第民居
表4-2 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点信息汇总表
各地 商帮
钱庄 老板
学者
码头工人 手工艺人 卖艺者
民 国
苍 霞
商人 别苑

日命 商业仓储 本 志
人士
民 国 至 抗 战
工人学生
太 平 汀 洲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

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沈阳方城的历史沿革,现状特点等,通过现场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指出方城保护现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保护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方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前言“历史街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着城市历史特色和景观意象的地区,是城市历史活的见证。

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

城内遍布明清、民国、伪满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

方城是研究满清文化和近代史重要所在,也是沈阳城市历史的缩影。

沈阳方城的现状概况2.1.人口及建筑分布上个世纪后期,过度的旧城开发加之缺乏有效的容积率控制手段,导致了老城内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人口密度过于集中。

目前方城现状人口为 4.6万人,人口密度为 2.7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呈从中部向东西两侧递增的趋势,以东西顺城街沿线为最高。

旧城的盲目改造也导致了6一8层居住建筑成为方城内部分区域的建筑主体。

这些多层住宅楼通常存在居住条件差,与传统建筑外观反差明显,对区域建筑、空间景观影响较大的问题。

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正阳街、朝阳街两侧以及北中街地区,以办公建筑和传统民居为主。

单体文物建筑广泛分布在老城的各个区域,文物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南部。

商业建筑以中街路沿线最为集中。

此外,还有部分文化旅游类建筑位于故宫门前的沈阳路上,少量高层建筑集中在中街北部地区。

方城内现状总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7。

2.2.文物概况沈阳方城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6家,跨越明﹑清﹑伪满﹑民国等多个时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

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文化生态学解析——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李和平,吴骞摘要: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同时具有“山地”与“城市”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使其受到了与其他地区历史街区相比,更加强势的区域环境影响,体现出了剧烈的土地开发威胁与城市发展隔离两方面的问题。

而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并对对文化源起、现状与发展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环境与文化相互影响,强调文化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研究思维特征,恰好迎合了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现实状态,并能够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本文尝试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在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辨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维护、内外协调与动态活化三个阶段实现对文化生态系统控制,以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为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山地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系统控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及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到“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再到“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1]。

然而,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仍有增无减,有的学者称现在的形势是“空前重视,空前破坏”[2]。

而山地城市在跟随全国快速城市化脚步的同时,由于自身土地资源的局限性,其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其中提出了“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的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并且在2015年4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北京市皇城历史文化街区等30个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都强调了历史街区保护在当前我国规划事业中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因此对于山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意义重大。

城市更新视角下纽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格林威治村历史街区为例

城市更新视角下纽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格林威治村历史街区为例

城市更新视角下纽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格林威治
村历史街区为例
左力;曾星星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24(39)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城镇化“下半场”,城市发展的范式产生转变,历史街区价值逐渐显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重要类型。

本文聚焦纽约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研究,以纽约格林威治村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纽约市《城市地标保护法》出台后,纽约市应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的模式机制。

研究以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项目为对象,从历史街区遗产价值与更新模式相互关联的维度,梳理历史街区的发展背景和空间演化过程,解析了历史街区的层积性的历史价值、活态化的文化遗产和多样性的美学特征,详细阐释了应对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更新发展双重目标导向下,纽约历史街区从建筑单体到街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项目的保护更新模式机制。

【总页数】7页(P91-97)
【作者】左力;曾星星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韧性视角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
2.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研究——以镇江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
3.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
——以赣州市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对策——以王若飞历史街区为例5.城市更新视域下历史街区景观微更新设计研究——以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运用

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运用

城市形态类型学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运用本文通过对江阴市长泾镇“一河两岸”片区保护与更新项目分析研究,尝试通过城市形态类型学总结关于历史街区改造的思路与方法。

标签:城市形态类型学城市设计历史街区江阴市长泾镇Abstract:By the analysis approach of Changjing Town urban design, the thesis tries to sum up the method of historic district modification.Keywords:Urban typological morphology, Urban Design, historic district, Changjing1城市形态类型学简介1.1 城市形态学“形态学”(Morphology)早期被广泛应用历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用形态学的方法来分析城市问题被称为“城市形态学”。

城市形态学包括城市的物质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中的物质要素。

对城市物质形态的研究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尺度层面:“建筑与基地(buildings and plots)、街道及街廓(street and block)、城市(town or city)、区域(region)”。

其中前两者属于微观尺度上的研究,“城市”属于中观尺度上的研究,“区域”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微观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街道及街廓(street and block)”。

其中街廓形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又可以细分为“建筑形态”和“景观形态”。

1.2 城市类型学“类型学”(typological)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體系。

在城市和建筑研究领域,类型学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历史的内涵;二是抽象的特性。

其实际操作方法可以总结为“具体—抽象—具体”。

1.3 城市形态类型学城市形态类型学便结合了形态学和类型学两个理论的特点和长处,用来分析理解城市形态演变发展。

类型学视野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类型学视野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相互补 充交叉 , 开辟 出 了新 的学科 研究方 向。在历
史街 区 、 史建 筑保 护 与更 新 的方 法 中 , 历 有城 市 地 理 信 息 系统 G S在 历 史 街 区 控 制 性 详 规 中 的 应 I 用、 引人 民俗学 的城市 旧 区的改 造更 新 、 言 学 符 语
次 的终 端 形式 .这种 思 想导 致 了城 市建 筑 ( ra Ubn ac i c r) rht t e 的产 生。 eu 在城 市领域 , 型学 的问题是 类 理论 的焦 点 ,类 型学 的形式 分 析使 城 市争 论 从消 极保 护到综 合 的城 市更新 。
筑 及规 划领 域 内一种 分 类组 合 的方 法理论 ,具 有
深 刻 的 哲 学 基 础 和 丰 富 多 彩 的 方 法 体 系 .是 一 种
的过 程 ,需 要将 具 有相似 结 构特 征 的形式 还 原归 类 , 复 和再现 特定 的文化_ 恢 l 1 。
2 类 型 学理 论
类 型 学属 于现 代 主义之 后更 为 广泛 地对 建 筑 “ 意义 ” 的追求 的一 部分 。2 0世 纪 6 0年代 , 人们 已

市 和建筑 的构 成要素 及 其构 成原 则 ,分 别 于 17 99
3 8・ 20 08年 第 4期
维普资讯
堪 市 舰 捌 年 和 18 9 3年 出版 了《 市 空 间 》 《 筑 构 成 》 城 和 建 两 书 ,书 中试 图探索 城 市 和建 筑 中 的类 型学型 掌 视 野 中 的 历 史 街 区 保 护 与 更 新
赵 钧
( 阳 建 筑 大 学 建 筑 与 规 划 学 院 , 阳 10 6 ) 沈 沈 1 18
[ 摘
要】 针对 历 史 街 区保 护 与 更 新 的 问题 , 通过 对 类型 学 理 论 的 解 析 , 图探 索 在 类 型学 方 法 上 解 决 历 史街 区 中历 史 、 在 与 试 现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

城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记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居民的情感寄托。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许多城乡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破坏、遗忘甚至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一、保护原则1、整体性保护原则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其物质环境(建筑、街道、空间格局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社会网络等),进行全面保护。

2、原真性保护原则尽可能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征,不随意篡改或拆除原有建筑和设施,保留其历史的真实性。

3、可持续性保护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街区的功能更新和活力激发,使历史文化街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4、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当地居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保护的合力。

二、现状调研与评估1、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其在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2、物质空间现状对街区的建筑、街巷、空间布局等进行详细测绘和调查,分析其保存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了解街区内的人口结构、居民生活状况、经济活动类型等,评估其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4、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街区内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其传承现状和保护需求。

三、保护内容与措施1、物质环境保护(1)建筑保护对历史建筑进行分类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修缮和维护,对于一般性建筑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其与整体风貌相协调。

同时,加强对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2)街巷空间保护保持街巷的原有格局和尺度,修复破损的路面和排水设施,改善交通条件,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

(3)景观环境整治加强对街区内绿化、小品、标识等景观元素的设计和管理,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6 期 总第 142 期
57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提 要

本文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出发 , 通过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 群落保护区城市 设计过程的分 析研究 , 尝 试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 , 探索关于历史街区保护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历史街区保护 城市设计 类型学 中图分类号 TU 984. 2 文献标识码 A
关 键 词 文章编号
1000- 3363( 2002) 06- 0057- 04
1 研究背景
为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文化影响 , 通过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 发掘并运用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文化影响。意大利建筑师阿 尔多!罗西 ( A. Rossi) 则在发 展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在罗西看来 ,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 , 是交织着历 史的和个人的记录的所在 , 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 城市 , 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 , 应建立起建 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 ∀ 。 在类型学中, 历史性传统建筑要素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 化上的 集体无意识 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无论城市形态 如何发展变化 , 一旦人们的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 发 , 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通常居住在同一社 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对传统的记忆 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 处 , 至于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 就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 重要方面 # # # 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了。建筑的深层 结构 # # # 类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积累, 只有通过对 建筑类型的研究, 才能探询到建筑现象的根源, 并进而将之反 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 # # # 形式上。同样, 通过研究城市的深 层结构 # # # 集体记忆 , 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城市的表层结 构 # # # 街区及建筑的组织或结构中将之表现出来, 既能满足 传统建筑现象存在的重要 , 同时也能考虑新的生活方式的不 断产生, 更注重了两者间的承袭。 当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正是为了激起人们对本地历史 的生动记忆以及认同感、 归属感。历史街区中无论新建筑、 新 格局的产生 , 还是传统建筑、 群落的更新, 都应被视为是有生 命的客观存在 , 是老的街区生长繁殖的结果。保护与更新的 过程也需要一种归类分组的方法体系 , 才能够 去伪存真 , 把 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归结分类, 恢复和再呈现特定的文 化和传统形象。 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研 究和判断 , 不可能形成一种普遍的推广模式 ∃ 。但如果运用 类型学的策略建立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整体思想 , 将 有利于保持传统街区的 记忆 , 有利于传统风貌特色的传承 , 有利于加强保护的深度 , 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 有利于满足人 们的心理需求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这种对历史过程的保 护意味着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而非消极的保护。 3 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 , 使用类型学设计方法首先是发现类型 , 经过合 理 简化还原后提炼原型 , 再根据原型运用语言学或形态学进
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 , 对
58
行设计。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中运用类型学方法 , 同 样要经过对传统城市形态的阅读与分析 , 对传统城市结构要 素的造型与还原以及对传统空间环境的恢复与设计等过程。 这里 , 对类型分析与处理 可以借鉴阿尔甘 ( G. C. Argan) 的观 点 , 按照下列等级组织进行: ∀ 城市的尺度和它的建筑组织, 具体可反映在建筑群、 街道空间与城市形态等的研究上 ; ∃ 建 筑的尺度和它的大的组合元 素, 例如室外公共空 间、 院落空 间、 建筑类型等形式构成; % 细部比例、 构造以及它的装饰部 分 , 例如传统形式的屋顶、 梁架、 开间、 进深、 山墙、 门、 窗、 栏杆 等细部处理。而与之对应的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具体设 计过程则包括: 现状调查 & 分析研究 & 策略制定 & 设计操作 & 成果表现。其中, 前两个阶段是分析的过程 , 研究城市的过 程 , 也是去除变化、 还原原型的过程 ; 接下来的两个阶段 , 则是 创造的过程 , 城市设计的过程, 是在原型的基础上研究可变性 与过渡性, 并在此过程中接纳并呈现特定的传统文化和人们 脑海中固有的形象。下文将以杭州市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 护区城市设计为例对上述过程加以阐明。 3. 1 研究城市的过程 首先是对该街区结构模式的演变规律进行历史的研究, 希望能从城市传统的空间构成中, 分析其基本关系和稳定因 素。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位于杭州市吴山地区 , 集中 体现了自五代吴越以来的杭州历史, 该街区的发展与吴山寺 院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保护区还是杭州近代城市史的 一个缩影, 反映了近百年中西文化的融合。20 世纪初, 各种古 典、 折衷式样的西洋或中西混合的建筑形式在当时最为繁华 的中山中路一带建造。这些建筑为该地区的商业发展注入了 新的因素。相应地, 20 世纪初相邻的中山路、 河坊街等街道也 陆续进行了一定的更新改造 , 其中光复路部分由填河而成 , 从 而形成了具有自然景观特色的城市传统商业街区格局。而在 尔后一段时期内 , 该地区的区位条件日益重要 , 它将是城市商 业中心与新的城市 CBD 之间的连接点。 从城市空间方面理 解 , 这里作 为西 湖 - 凤 凰山 - 吴山风景区的东 麓插入未来城市的核心 地 带, 并形 成以 山林为 中心的新的城市空间结 构。大井巷传统街巷群 落保护区本身也将形成 一 个具有 强烈 历史感、 多 元化、 多 功能 的集旅 游、 娱 乐、 休闲、 购 物为 一体的重要场所。而通 过对大井巷传统街巷群 落保护区街区空间的形 态 的分析 , 表明 该街区 既不是中轴对称的棋盘 式 分布 , 也 不似 江南水 乡小 桥 流 水 人 家 的 布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6 期 总第 142 期
局 , 而是根据吴山的山形自由伸展 , 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多元化 城市活动空间和极富人情味的居住环境。在利用街区现状图 进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网络的图底分析中, 人们就可以 清晰地看出建筑实体、 院落和道路、 山体之间的关系。( 图 1) 3. 2 研究建筑的过程 首先 , 通过对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类型的分析, 可以发现商 业活动的发展必须与文化活动互为补充, 才能使两者保持经 常的活力。自大井巷登吴山 , 便可见伍公祠、 东岳庙、 药王庙、 府城隍庙、 文昌庙等十余座大小庙宇在山顶自东向西沿山势 走向一字排开 , 形成规模相当的寺庙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包 含的药文化、 茶文化与民俗文化同大井巷、 河坊街商业街区上 下呼应, 形成传统文化与商业互补之势。 其次 , 通过对建筑形态类型的分析, 可以发现不同形态的 建筑类型是与适当的商业规模与合理 的居住结构密相关 的。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 即使是相邻的街巷都有 可能逐渐发展形成不同形态的组团。例如, 大井巷内设有胡 庆余堂、 朱养心膏药店、 保大参号、 张小泉剪刀大井记、 王老娘 木梳店等老字号商铺, 除了胡庆余堂、 朱养心膏药店等有一定 经营规模的大店号外 , 大多为临街一个开间, 面阔较窄、 进深 较深的前店后宅式的小型店铺。而相邻的河坊街沿街一般为 民国时期开设的店铺, 多为三至五开间的店面 , 上宅下店。尤 其是河坊街与后市街、 太平巷、 祠堂巷等小巷交叉口转角处 , 店面呈扇形, 颇有特色。还有一些典型的多进院落在院落空 间上则保留着 口 字型平面结构和 门 字型传统结构 , 被用 于制茶或传统手工艺作 坊, 集商业、 生产、 居住功 能为一体。 变化更明显的是中山中路、 河坊街 四拐角 等外围地段, 以近 代西方古典建筑文化、 折衷式样的西洋或中西混合的建筑形 式为多 , 其中兴业银行表现出最为地道的西洋古典形式, 万隆 火腿店及典当拍卖行等建筑为西洋折衷形式, 而作为住宅的 河坊街 170 号则是中西混合式样。
图 1 大井巷传统街巷现状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年第 6 期 总第 142 期
59
庆余堂、 回春堂、 朱养心膏药店等 , 也是杭州传统墙门式建筑 的代表。这种墙门式建筑的重点主要在于入口部位 , 其门面 均采用高大青砖石库门和装饰丰富精细的门楼, 是典型的皖 式建筑。建筑内部的主要装饰为由各种题材生动的图案组成 的精致细腻的木雕 , 被雕镂在木结构的柱枋额檐, 与门窗、 隔扇 相呼应, 颇具特色。其它传统居住建筑的外观多为硬山 , 粉墙黛 瓦 , 沿街每隔若干间或主要院落之间都有封火墙, 为墀口多叠、 檐口斜撑。而沿街店面类型的建筑则稍有不同, 底层多采用排 门式门面 , 其门面装饰较少, 排门内即为柜台, 顾客可邻街购物; 二层有装饰木栏杆, 雕刻得十分细致, 由几何纹, 植物纹或动物 纹组成, 有的还有传统典故, 多以红色漆木传统装修。 4 实际操作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过程, 在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 保护区城市设计中引入的类型学方法, 着重突出该地段的功 能在城市历史演变过程及空间结构中的唯一性和特殊性 , 使 其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能够自我调整、 不断完善, 从而达到可持 续发展的目的。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引入是将历史遗产保护与 城市更新视为城市自然变迁过程中的 一体两面 , 既保护了 那些能够反映出地方历史文脉、 体现地方传统商业文化和民 俗文化的街道、 建筑和活动的典型方面和传统历史街区的历 史真实性 , 同时又将旧的部分融入新的功能 , 使其在新的城市 结构和新的社会需求中发挥新的作用。这种按照不同等级展 开的类型学研究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以下三种设计层次的划分 ( 图 3、 4) 。 首先, 针对研究城市的 过程, 应首要保护山体 # # # 绿地 # # # 街道 # # # 建筑 # # # 河道 的群体关系。保 护的方法宜采 取整体保护的方式 , 保护这里起伏逶迤、 自然伸展的山形山势 及其高低错落、 随山就势的山地民居和穿插其间的绿地道路 系统。相关的城市设计策略包括保护吴山 # 鼓楼自然景观轴 线 , 恢复山顶宗教文化区 , 修复东岳庙、 伍公祠等历史上对该 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庙宇建筑 , 部分恢复山顶商业街, 令吴 山与大井巷街区形成一个完整空间网络; 保护部分依山而建 的传统民居, 保持其原有空间格局等。 其次 , 针对研究建筑的过程, 还要保护自然生长的街巷网 络和空间尺度及与其相适应的传统商业活动。保护的方法是 采取整体保护 , 片断整治 , 局部改造相结合的方式。相关的城 市 设计策略包括保存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现状结构 , 对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