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译文《本草纲目》序原文及翻译王世贞原文:纪①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
故萍实商羊,非天明②莫洞。
厥后博物称华③,辨字称康④,析宝玉称猗顿⑤,亦仅仅晨星耳。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谒予,留饮数日。
予观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
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
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群旧矣。
第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
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
复者芟之,阙者辑之,讹者绳之。
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
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
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
上自坟典⑥,下及传奇⑦,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
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
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噫,碔玉⑧莫剖,朱紫相倾⑨,弊也久矣。
予方著《弇州卮言》,何幸睹兹集哉。
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⑩者。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
(解释)①纪:古籍记录。
②天明:天才。
③华:西晋的张华,强记博识,广学多闻,著有《博物志》十卷。
④康:指魏晋名士嵇康,善认古字。
⑤猗顿:春秋时珠宝富豪,以识别宝玉著称。
⑥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⑦传奇:泛指各种文艺作品。
⑧碔玉:似玉的美石。
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2003年第3期N o.3,20032003年5月Ma y,2003浙江社会科学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一张岱把根据自己的标准所选的诗文称为《一卷冰雪文》,他明确地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
”①这样命名,是因为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②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鹄的的内在依据。
在张岱看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③而诗“则筋节脉胳,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
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
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冰雪之气”具有既丰赡蕴藉又层次严密的内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
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具体地说,张岱的“冰雪之气”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在哲学层面,“冰雪之气”是由现实的冰雪抽象引伸的精神实体。
抽象引伸的基础,就在于“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⑤即在把“冰雪之气”作为生命本源这个意义上来发挥它的意蕴。
张岱这样来阐释“冰雪之气”: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⑥“冰雪”与“风日”构成两种相反相成的人生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在这里用“夜气”来解释“冰雪”,这就把“冰雪”和晚明哲学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夜气”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_一往深情_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_张则桐(2)

150
浙江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3 期
·文学研究 ·
诗中所描绘的“濯濯见孤棱 , 反得雨之力”ν| 的雨梅形象和 “所以高士心 ,受妒不受惜”ν}的感慨归依所在 。
另一方面是在朴素的生活和勤苦的劳作中保持乐观 开朗的精神并去发现体会蕴含其中之美的诗人形象 。他的 《甲午儿辈赴省试下归走笔招之》、《仲儿分 》二诗真实地 反映了老年张岱所感受到的那种“攒食一老人 , 骨瘦如鸡 肋”ν∼的辛酸困窘 , 而《舂米》、《担粪》二诗则叙写了自己亲 自参加劳作的情形和感受 。如果没有经过艰辛的劳动的磨 练 ,是写不出“窗下南瓜荣 ,堂前茄树嫩”ου 这样清新自然的 诗句的 ,也难以发出“日久粪自香 ,为农复何恨”οϖ的深沉的 感慨 。这些朴实真挚的诗句里 , 跳跃着张岱那颗虽历经沧 桑仍对人生深情眷恋和由此生发出的对生活的一种深沉 的审美体认的赤子之心 。这些洗尽铅华的诗作 , 表明了张 岱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接受已由形式而及内容 , 生活环境的 贴近和心灵的共鸣使他的审美情怀真正接近了陶渊明 。这 在张岱身上主要表现为对人生的幽默诙谐 。
明代前中期 , 思想界受程朱理学控制 , 文坛上则以前 后七子所代表的复古摹拟风气为主盟 。中期以后 ,由于城 市工商业的繁荣所引起的人性初步觉醒的思潮开始萌发 , 初期在哲学上是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思想 ,在文学上 是以徐渭为代表的新的创作风貌 。他们对程朱理学束缚人 性和前后七子的复古摹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提出文艺要 求真求变的主张 。他们都从重视戏曲小说开始 ,徐渭的“本 色说”和李贽的“童心说”是这个思潮的前驱 。此后 ,汤显祖 和公安派分别在戏曲和诗文领域发展徐 、李的思想 。汤显 祖重视情感 , 认为 :“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 生者可以死 , 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 , 死而不可复生者 , 皆非情之至 也 。”⑧焦 也重视情感 , 认为诗人“苟其感不至 , 则情不 深 ,情不深 ,则无以惊心而惊魄 ,垂世而行远”⑨。袁宏道标 举“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⑩ , 虽侧重点与汤 、焦不同 , 但归 趋却一致 ,即文艺要抒写真情 。经过他们的倡导和实践 ,这 种重视情感 ,要求文艺抒写真情的主张已经成为一股强大 的时代思潮 , 正如王思任所说的那样 :“天下无可以真 , 而 惟情可以真 。天下无有当错 ,而惟文章不可不错 。”λϖ
张岱小品文的“冰雪气”研究

文化艺术《颔庆乡氏乡報》2021年第2期张岱小品文的“冰雪气冶研究俞佳(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摘要:张岱小品文创作如同其诗歌,皆讲求“冰雪气”,体现了他的真实性情、主体精神与美学思想。
文章以文献、史实为基础,采用考论结合、文表结合的方法,依次对张岱小品文“冰雪气”的内涵、表现及成因进行研究阐释。
张岱小品文的冰雪之气体现着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与永葆志节的坚定,对张岱个人、晚明文坛以及晚明社会生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岱;小品文;“冰雪气”中图分类号:1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47(2021)02-0087-004张岱为明末清初人,创作承袭晚明文坛遗风,所涉回忆皆为前半生体验。
其小品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最重要的是具有“冰雪气”。
张岱在《一卷冰雪文序》中言:“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腐臭。
”[1]4正因有此追求,宗子之文才能如秋风、冬雪、春兰、夏荷,自然清爽却又酣畅甘醇。
一、"冰雪气"之内涵《一卷冰雪文后序》载:“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故古人以玉喻骨,以秋水喻神,已尽其旨……冶[1]32宗子在其《一卷冰雪文序》中也谈及文章需要“冰雪气”,就像水于鱼,石于龙。
文之冰雪气在“骨”与“神”,有“冰雪之气”的文章必须要有所为,不能无病呻吟,同时也要追求为文的自然。
“所谓'冰雪之气’即有个性,有生气,有格调,有意境”[2]430遥因此,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具体阐释张岱小品“冰雪气”的内涵。
一是有个性、生气与真气。
张岱认为文章要体现人的个性意识与自由,缺乏真性情就难以表达真实的感受,自然不能表现个性,文章不自然,更不能显得有生气了。
因此,宗子的小品文都能基于自身经历,表现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将一个真实而有生气的晚明士大夫的形象凸显出来,真性情展露无遗。
二是要有意境美。
作为张岱的山水知己,祁豸佳评其小品“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80501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作者:胡丽茹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1.刘永泉张岱山水小品文的个性意识与时代内涵[期刊论文]-武警学院学报 2003(06)2.王彦永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成因[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3.张则桐"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 2003(03)4.李霞张岱研究述略[期刊论文]-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6(03)5.章芳张岱尚真写实创作思想成因探讨[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6.孟晗《张岱研究》一书指瑕[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6(04)7.胡益民张岱艺术家论的特质与历史意义[期刊论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8.许卫全略论张岱《陶庵梦忆》的审美特质[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9.陈平原"都市诗人"张岱的为人与为文[期刊论文]-文史哲 2003(05)1.梁佶张岱文化小品研究——以《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为例[学位论文]20082.王承丹试论晚明作家对张岱的影响[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0(5)3.李娟张岱小品文论略[期刊论文]-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4.蒋郁葱试论张岱散文的文化取向[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7(1)5.夏咸淳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0(2)6.张屏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晚明文学家张岱论[学位论文]20067.周海涛从“名士”到“遗民”——张岱生命中的“梦”与“悲”[学位论文]20078.陈秀梅论张岱散文的艺术特征[学位论文]20059.姜贵珍自出手眼隔世说梦——张岱《陶庵梦忆》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2)10.章芳张岱尚真写实文学价值之考察[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引用本文格式:胡丽茹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七)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七)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liúsú(______)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xíng zhī yǒu xiào(_________)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3)说著,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bù xǐng rén shì(_________)。
(4)先生之言,dùn kāi máo sè(_________),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2、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2)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3)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慰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
(形容说话啰嗦,唠叨)B. 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C.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D.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自己吹奏自己擂鼓)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浮靡时代群像中的冰雪张岱——论《陶庵梦忆》“西湖文”的创作观

象 :“杭 人游 湖 ,巳 出酉归 ,避 月如 仇 ,是 夕好 名 ,逐 队 望 ”;第 三类 是 “亦 看月 而欲 人看其 月 ”的名妓 闲僧 ;
争 出 ”。原本是 为表 孝心 而设 的节 日变成 了一 场盛 大 第 四类是 “月亦看 ,看月 者亦看 ,不看月者亦 看 ,而实无
奢靡 的闹剧 ,体现 出晚 明 “娱乐至死”的文化思潮 。
岱 亲近世俗的人情观背后的 “冰雪”人格 。
外无理”体现在写作观上就是 “近人情 ”。
一 、 晚 明文 化 风 潮 中 的 张岱
“近人情 ”指 的是注 重人 的主体性 和个体 自由,顺
(一 )晚 明 的文 化 风 潮
乎人 情 ,满足人 欲。张岱用热忱 亲切的眼光旁观世俗生
随着生产 的发展 和朝纲的废 弛 ,明初简朴 敦厚 的社 活 ,描 绘 出一 副 民俗 风情 画 ,他关 注 的焦 点是 “人”,
寺之前 后左 右者 ,凡 四 阅月 方罢 ”。 《西 湖七月 半 》的 们 的众 生群像 。第 一类是 “名 为看月而 实不见月 ”的达
背景 是农 历 七月 十 五 ,其 既是 道 家 的 中元 节 也是 佛 家 官贵人 ,他们 “楼船箫 鼓 ,峨 冠盛筵 ” ;第二类 是 “身在
的盂兰 盆节 ,民间多称七 月半 或鬼节 ,文 中记其 盛大 景 月下而实不 看月”的名媛 闺秀 ,她们 “环坐楼 台,左右 盼
洒脱 。承受着 巨大生活压力 的江南百姓 ,不得 不把注意 马 ,好 华灯 ,好烟火 ,好 梨园 ,好鼓 吹 ,好古 董 ,好花鸟 ,
力转 向奢侈型消费和大众娱乐 ,以满足晋升财 富以外的 兼 以茶淫 橘虐 ,书蠹诗魔 ” 。所 以在选材 上 ,其关 注的
生活追求 。
2017年初二春季八年级语文课外强化训练(三)

2017年初二春季八年级语文课外强化训练(三)冰雪文序张岱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
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
③恣:放纵,任凭。
④挹(yì):舀。
⑤奚(xī):什么。
读书会给人好胃口六神磊磊经常被问到:读书有什么用?这很难回答,好像真的没什么用,不会给你黄金屋和颜如玉,只能给你近视眼和青光眼。
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好处:读书,可以给我们好胃口。
说起来很神奇,小的时候有点挑食,这毛病居然很大程度上是靠看书治好的。
比如白煮蛋。
小时候最讨厌吃白煮鸡蛋,觉得难以下咽,简直会噎死人,但我妈总要每天早上塞一颗,结果不是被我偷偷丢掉,就是在书包里放两三天,滚得稀碎。
小男孩嘛,不知道蛋蛋的价值。
当时我是很痛苦的:鸡蛋有这么多做法,煎蛋、炒蛋、蒸蛋、做汤都好,为什么非要连壳煮呢?后来,一本畅销小说忽然改变了我的胃,它就是《追风筝的人》。
那只是一段很简单的情节:主人公和父亲去野餐,他们坐在蓝蓝的湖边,吹着风,聊着天,吃着夹腌黄瓜和肉丸的馕饼,还有水煮蛋。
不知道为什么,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象着主人公对着湖水,手里拿着一颗煮鸡蛋,一边吃一边聊天的情景,忽然觉得很馋。
有时候,你会在一瞬间忽然明白一种食物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3期N o.3,20032003年5月Ma y,2003浙江社会科学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一张岱把根据自己的标准所选的诗文称为《一卷冰雪文》,他明确地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
”①这样命名,是因为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②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鹄的的内在依据。
在张岱看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③而诗“则筋节脉胳,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
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
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冰雪之气”具有既丰赡蕴藉又层次严密的内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
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具体地说,张岱的“冰雪之气”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在哲学层面,“冰雪之气”是由现实的冰雪抽象引伸的精神实体。
抽象引伸的基础,就在于“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⑤即在把“冰雪之气”作为生命本源这个意义上来发挥它的意蕴。
张岱这样来阐释“冰雪之气”: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
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⑥“冰雪”与“风日”构成两种相反相成的人生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在这里用“夜气”来解释“冰雪”,这就把“冰雪”和晚明哲学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夜气”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孟子主张性善说,他所标举的“夜气”,就是在夜间人的本性之善显露之时,而在白昼则被外界物欲遮蔽。
明代中后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夜气”作为一个哲学理念成为学者经常探讨的公案,张岱对“夜气”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四书遇》中这样解释:问夜气。
曰:项万纯初访余僧寮,闲说向夜,留不能去。
时春雪生寒,僮仆静默,因诵王摩诘语:“深巷寒犬,吠声若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真当日事也。
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张岱用春夜宾主闲坐的真切感受来说明“夜气”的内涵,这是一种脱去世俗诸累,生命本来面目因而显现的状态,也就是张岱在后文进一步阐明的“至夜气乃沉沉熟睡之时,做不得主,全是靠天的”。
在这个意义上,张岱的“夜气”和徐渭的“本色”、李贽的“童心”一脉相承,指向同一个精神实体,即一段纯任自然活泼自由的生机。
“冰雪之气”的哲学内核也在于此,是张岱接受徐渭、李贽的影响和个人体验证悟的凝聚。
第二,在人格层面,“冰雪”是一种清刚孤介、坚贞自守的人格典范。
张岱说:内容提要作为张岱散文艺术精神的“冰雪之气”,具有哲学、人格、艺术三个层面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一段纯任自然自由活泼的生机。
它是张岱在晚明哲学思潮、传统史官文化及明清之际艺术风气影响之下,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所体认出的精神实体。
在“冰雪之气”的灌注之下,张岱散文形成了“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鲜活灵动的艺术情韵,善于运用精炼的白描和生涩简练的语言,从而表现出典型的“美文”特质,对现当代白话散文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岱“冰雪之气”自然自由白描“美文”作者张则桐,男,1970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南京210097)□张则桐172世间肉汗易冻,而坚不如冰,无其洁也;莹不如冰,无其明也;刿不如冰,无其刚也。
而冰之为体,不受纤尘,虽尘埃满盎,而冰之所结止一水晶映,而尘垢皆无所着,则其劲气之肃也。
⑦这里用冰的不受纤尘、清刚晶映来比喻人格之美。
正因如此,张岱笔下的“冰雪”及其相关的意象都从不同侧面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人格理想。
一篇《湖心亭看雪》以天才之笔描绘西湖雪景的苍凉和纯净,简洁的文字之中渗透出遗世独立的孤独和忧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张岱“冰雪”人格的象征。
他偏爱在寒雨中寂寞开放的老梅,“濯濯见孤棱,反得雨之力”,⑧同样流露了他内心深处的“冰雪”人格。
张岱认为,这种理想的人格源于学者心胸纯净,不为世俗社会熏染和物欲遮敝。
否则,“其胸次不净,总一般不得‘狂’”,⑨也就是他诗中说的“苟不忘利禄,赋诗焉得工”。
⑩由此可以看出,“冰雪之气”的人格内涵与其哲学内涵紧密相关,张岱的人格理想是从他的哲学体认开拓出来的。
第三,在艺术层面,“冰雪之气”是一种生鲜灵动的艺术灵感。
张岱对艺术有一种共通的体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明月、山水、清茶、佳人、好戏、书画都是相通的,它们有相同的艺术情韵。
在艺术实践中,张岱强调要“练熟还生”,他说:夫生,非涩勒离歧、遗忘断续之谓也。
古人弹琴,吟揉绰注,得手应心。
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奇,呼应之灵,,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之气,人不及知,己不及觉者。
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
盖此练熟还生之法,自弹琴拨阮、蹴 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
λϖ这里的“生鲜之气”,正是“冰雪之气”从哲学层面、人格层面落实到艺术层面的面貌,它贯串于艺术创作过程之中,也就是张岱所说的“思致文理”。
在作品中,呈现为灵隽、淡远、生涩的韵致。
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种冰沁奇警如冷水浇背的艺术感受。
二上文探讨了“冰雪之气”的内涵,对于张岱来说,他的散文形成这样的艺术精神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个人素质和时代风气、社会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这些因素作一深入的探讨,我们会更全面地理解“冰雪之气”的内涵。
首先,张岱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方式是形成“冰雪之气”的思维基础。
张岱的家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祖父与父叔辈与当时文坛名流陈继儒、王思任、黄汝亨等来往密切。
祖父教子弟读书,“不读朱注”, λω父亲“喜诙谐,对子侄不废谑笑”。
λξ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张岱自由的思想。
张岱在青年时代就放弃科举、立志修史著述,摆脱了社会对他的束缚。
他资质聪敏,富有才情,对晚明的各种思想流派有着深入的了解,尤其深受当时士大夫谈禅风气的熏染,自称“好参禅,则有祁文载、具和尚为禅学知己。
” λψ在上述诸因素影响之下,他的独立思考、不囿成见的思想作风和注重个体体验证悟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
他谈自己治学方法时说: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
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
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取而出之。
λζ这种独立思考,注重主体阅历和外物感发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息息相通,张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古人见道旁蛇斗而悟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法大进,盖真有以遇之也。
” λ{这种思维源于主体心灵的虚静和人格的脱俗,“冰雪之气”正是这种思维机制的产物,它的哲学内涵中有张岱个人的体认和证悟。
其次,史官文化传统和时代政治风云是形成“冰雪之气”的社会因素。
张岱家族具有良好的修史传统,曾祖父张元忭“十余岁时以气节自负,闻杨继盛死,为文谣诔之,慷慨泣下”。
λ|这种传统对张岱道德观念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青年时代正是明代政治斗争最惨烈的天启年间,此时张岱放弃了科举,立志修撰明代纪传体通史《石匮书》。
史官文化传统和时代氛围使他崇尚气节,注重操守。
他的第一部著述《古今义烈传》成书于崇祯元年,显然是张岱感慨于天启年间政治斗争的作品。
前半生清狂奢糜的名士生活没有淹没张岱作为史家的清醒冷静,他敏锐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动荡的现实社会,不断地思索。
明亡后,尤其是在绍兴监国的鲁王政权崩溃之后,刘宗周、祁彪佳、王思任等张岱的师友相继以身殉国。
张岱家业抛散,挑着几担残书避居西白山中,这是张岱一生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
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凸显了他生命中最强硬的底线,他没有自决人世,更没有依附新朝,修撰史书的强烈责任感使他顽强地生活下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著述之中。
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贫寒困窘之中,自己亲自挑粪舂米,经常出现“村醪远不继,日午厨无烟” λ}的情况,而“宁使断其炊,取予不敢苟” λ∼的信念使他渡过了这些艰难岁月。
后半生他始终以平民学者自居,在清初处于文化边缘状态写作,他的著述涉及史学、经学、文学及类书编写诸多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八十二岁写的“烧钱饯穷鬼,酹酒蜡文心” µυ,是他后半生的真实写照。
困顿而寂寞的岁月把张岱的人格锤炼得更加纯粹完美,他就像一树含冰傲雪的老梅,在荒僻的山谷里散发出悠远馨香。
他以自己的生命历程完成了对“冰雪”人格的体认。
此外,张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形成“冰雪之气”的实践因素。
张岱灵敏聪慧,爱好文艺,几乎涉猎了晚明时代所有艺术门类,他是许多领域的行家里手,可以跟艺坛的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学研究・173尖人物对话。
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张岱能够自如地出入不同的艺术门类,使之相互渗透,打成一片,形成共通的艺术精神。
在张岱熟谙的艺术门类里,与“冰雪之气”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有三项:一是茶艺,张岱对水有一种天才的敏锐直觉,他自负地说过:“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
” µϖ这种本领连南京的茶艺专家闵老子都为之倾倒,他自制的“兰雪茶”曾风行浙中。
这是“冰雪之气”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是弹琴唱曲,张岱二十岁开始学琴,他记述自己的学琴历程说:“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
余得其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遂称合作。
” µω从丝弦的调理中体会到技巧与艺术的关系,“生鲜之气”就是张岱在弹琴实践中体认的艺术境界,成为“冰雪之气”艺术内涵的核心内容。
晚明社会士大夫私家蓄养戏班非常流行,张岱从小受父祖辈影响爱好戏曲艺术,从《陶庵梦忆》可以看出,张岱在剧本编写、音律审定、唱腔鉴赏、演出指导及舞台设计诸方面都有深湛的造诣。
他称赞鲜云小伶唱腔的优美:“老腔既改白字换,谁能练熟更还生?” µξ俞戬季则是“生涩幽香在齿牙,江左善讴可有二?” µψ在这种赏鉴之中贯穿了“冰雪之气”的艺术内涵。
三是书画鉴赏,晚明时期,董其昌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和他的南宗山水声势浩大,主盟画坛。
元明两代随着山水画摆脱宋代院画风气而呈现文人意趣,画论中关于“生与熟”的讨论便成为焦点问题。
“生与熟”的问题,其实就是“士气”与“匠气”的问题,也就是技巧与文化品位的问题。
董其昌认为:“,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