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牧散文特征
以《花城》为例,简述秦牧散文的基本特点。

《花城》是秦牧的一篇散文作品,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基本特点。
以下是对《花城》的分析,展现了秦牧散文的基本特点:一、情感真挚1. 秦牧散文的第一大特点是情感真挚。
在《花城》中,秦牧用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文字中流露着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他深情地写道:“我深爱着这座城市,深爱着它那殷红而又不乏青涩的年华。
”这种真挚的情感贯穿着整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二、细腻描写2.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秦牧善于细腻描写。
在《花城》中,秦牧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风景和人文景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写道:“这座城市是那样地干净,那样地秀丽。
这里座座宏伟的塔尖、亭阁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见证着时光的流逝。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鲜活感受。
三、对历史的尊重3. 秦牧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历史的尊重。
在《花城》中,秦牧多次提及了家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于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秦牧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赞美。
他写道:“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池水,每一棵树,都承载着百年的沧桑岁月,都凝聚着历史的痕迹。
”这种对历史的尊重,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点。
四、对人文关怀4. 秦牧散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文关怀。
在《花城》中,秦牧用深情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人文风景,对家乡的百姓和社会风貌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他写道:“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
他们的笑容是那样地灿烂,他们的目光是那样地坚定。
”这种对人文的关怀和关注,是秦牧散文的一大特点。
《花城》正是秦牧散文的代表之作,它充分展现了秦牧散文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真挚、细腻描写、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文的关怀。
这些特点使得秦牧的散文作品充满了温情和诗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秦牧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优美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花城》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展现了秦牧散文创作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花城》,进一步探讨秦牧散文的特点。
秦牧散文的个性

秦牧散文的个性作者:娄钰瑶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9年第08期秦牧最初乃是“以打手的姿态进入文坛的”,他自言受鲁迅影响很大,其时主要写的是杂文,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到五六十年代,他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话趣谈之中”的艺术道路。
此时,他开始更多地进行散文创作。
犀利的杂文笔调被收敛,而机智的思维被保留,这使得秦牧的散文创作充满个性。
提起秦牧的散文创作,不得不让人立马想起他闲话趣谈式的散文风格,博古通今的知识内容。
秦牧在三岁时便随父亲到了新加坡,他从小顽劣,喜欢探索新事物,喜欢读书——各种书,著名的、不著名的,武侠的、鬼怪的,国内的、国外的,文学的、科技的,全部都涉猎。
再加之他回国后的生活体验与经历,都为他的散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他富含“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如《潮汐和船》一文,由海洋引入船,引入潮汐,思緒广阔,流连万象,以丰富的知识开阔了作品的境界。
这也使得他的联想十分深远,由此及彼,巧妙并有所附丽。
除此之外,秦牧善于在平畅中追求奇警,常在散文中附入诗句。
如《南国的花市》中,就频繁地引用诗句来描述不同的花,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雅趣。
尤其是用“毫端蕴秀临霜写”来形容菊花,很是巧妙,曲径通幽,用诗句如把玩珠玉,让人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能够通过广博丰富的知识的吸引,使读者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感受到其散文形象的生动与语言的优美,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其散文中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秦牧自己曾说过,“我个人是主张写文章应该象说话般随便,一口气地写下来,写成之后,再来作细致的推敲和修饰的。
”(《樱桃和茉莉》序)这种“谈话风”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使得他的作品在博古通今之余,又不会显得艰深苦涩,恰到好处地展现出知识的趣味性,读来亲切自然。
比如《土地》中插叙的《左传》中重耳逃亡途中发生的故事,并不卖弄经典,而是用平常的、通俗的话语叙述出来,饶有趣味,引人入胜。
浅议秦牧散文的艺术特点

浅议秦牧散文的艺术特点
秦牧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散文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语言表现力、主题叙事、艺术构思等方面,对秦牧散文的艺术特点进行浅析。
一、语言表现力
秦牧的散文语言深具表现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直抵人心。
往往用极为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形容词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感情共鸣。
例如,他在《木兰花慢》中描写:“花瓣柔软,晶莹剔透,香气袅袅,如梦如幻,犹如沉浸在美梦之中。
”他在《黄金时代》中描述的柏树则是:“高大挺拔,色泽深绿,如刀刻削就,枝叶井然有序。
”
二、主题叙事
秦牧的散文主题丰富多样,大多是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和感悟而写成的。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还关注国家大事、时代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例如,他在《故乡的事》中以自己的经历为切入点,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在《桥》中,秦牧讲述了灾难中人们的团结互助和生命力的顽强,传递出对人类尊严和生命的至高追求。
三、艺术构思
秦牧的散文艺术构思十分巧妙,有时借静思默想或渐入佳境的手法,点缀了他的散文叙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维深度。
他善于把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相结合,既展示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又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例如,在《黄金时代》中,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上海历史与现代的巨变,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
秦牧散文的特点

秦牧散文的特点秦牧散文的特点:1.简洁明了:秦牧的散文内容简洁明了,没有冗长的修辞和累赘的叙述,以简约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2.原生态:秦牧的散文追求自然真实,常常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普通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真实。
3.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秦牧的散文常常通过抽象的思考和感悟,用具体的事物和形象进行阐述,使读者可以产生共鸣和体会其中的深意。
4.深情细腻:秦牧的散文情感丰富,细腻入微,能够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感的细腻变化,给人以共鸣和感动。
5.主题多元化:秦牧的散文主题涉及生活、人生、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主题来传达人生的哲理和思考。
6.线条简练:秦牧的散文在文字的运用上善于运用简练明快的线条,通过短小的句子和精炼的表达,使文章更加有力。
7.语言朴实:秦牧的散文语言平实朴素,没有华丽的修辞和炫耀的辞藻,更贴近普通读者,使作品更易读。
8.让人思考:秦牧的散文往往蕴含着深层的思考和哲理,读者在阅读之后会思考人生、社会等更广阔的话题。
通过以上特点,秦牧的散文以其简约明了、深情细腻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继续:9.深入生活:秦牧的散文总是能够深入生活,用平凡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生活的精彩。
10.阐述人性:秦牧的散文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来阐述人性的复杂和丰富,揭示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欲望和矛盾。
11.探寻命运:秦牧的散文中常常探讨人的命运和人生的边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12.唤起共鸣:秦牧的散文通过真情实感的描写,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使其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体验。
13.打破常规:秦牧的散文常常打破传统的写作规则,独创性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角度,给读者带来新奇与创新的阅读体验。
14.诗意表达:秦牧的散文常常采用诗意的表达方式,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使作品更具诗意和美感。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有那些不同特点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有那些不同特点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有那些不同特点篇1杨朔、秦牧与刘白羽一道被人们称为当代文坛上鼎立对峙、竞相争辉的三颗散文明星。
他们以各自的姿态展现在时代的面前,秦牧以“知识的花城”,杨朔以诗的意境的创造,刘白羽则是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政治抒情文”。
一、⑴杨朔散文着力于一种严峻的思考、哲理的诗化、深挚的爱恋的诗的意境创造。
严峻的思考,显示其深沉;哲理的诗化,显示其淳净;深挚的爱恋,显示其缠绵。
⑵秦牧散文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是追求丰富的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
⑶刘白羽的作品雄浑、豪放。
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豪迈,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于征辞选字中见绚烂。
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抒情气氛、词藻华丽的语言,构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二、⑴杨朔在构成上讲究严谨有致,层次清晰,要求首尾呼应,布局疏密有间,虚实相生,达到小中见大,曲以致深的艺术效果。
⑵秦牧在处理题材和突出主题上迂回曲折,把许多新鲜的事物、知识穿织在一起,自然地表达出来。
⑶刘白羽的散文结构讲究潇洒跳脱和严谨简练的结合。
善于在“现实——历史——现实”中运用对照、反复、疏与密、虚与实等手法来构成散文的波澜。
三、⑴杨朔善于将口语和古典诗词熔于一炉。
在写作时惜墨如金,这就使他的文字常有“精钢百炼,渣滓尽去”之精炼,又有古文字的斑斓和口语之活泼相融合的韵味。
⑵秦牧重视语言修辞,在酣畅淋漓、亲切恳挚中引入大胆的想象,在丰富华丽的词藻中倾入热烈的事情。
⑶刘白羽笔墨热烈,粗犷而又华美。
他的文字总是含有绚丽的色彩,火热的情感。
他描绘的自然背景常常像油画一样鲜明、绚丽而又富有层次感。
总结:杨朔的散文,捕捉生活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
一花一叶,由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具有新颖隽永的特色,比较诗化;秦牧的散文,谈古论今,海阔天空,如林中漫步,灯下谈心,趣味性与幽默性相辅相成;刘白羽的散文,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激情洋溢,意境深远,文字优美,集诗情、政论熔于一炉。
秦牧散文的特点是诗化的政论

秦牧散文的特点是诗化的政论
秦牧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散文作品被赞誉为“诗
化的政论”。
秦牧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充满了诗意与政治思考。
其次,秦牧的散文往往隐藏着政治的警醒和思考。
他的散文从其中一
种意义上说是政论性的,他通过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社
会行为和政治事件的看法。
他常常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通过写作,已经政治议题。
通过散文,秦牧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引发共鸣,并引导读者对社会问题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
第三,秦牧的散文作品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富
有韵律感,充满了诗意。
他注重文字的节奏和音乐感,通过运用各种修辞
手法和形象的比喻,展现出散文的艺术性和独特魅力。
他的散文往往带有
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
秦牧的散文作品中还常常涉及到一些哲学和宗教思考。
他善于将个人
的感悟与哲学的思考相结合,通过散文来表达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追问。
他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类存在和精神境界的问题,带给读者一种思考的启示
和震撼。
总的来说,秦牧的散文作品以诗意的政论见长,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
塑造,隐藏着政治的警醒和思考,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并涉及到一些哲
学和宗教思考。
他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对后来的作
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杨朔、秦牧与刘白羽都是中国现代散文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文学风格,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他们散文的不同特点。
一、视角与主体杨朔的散文宏观视野广阔,他善于将“国民性”和“民族气质”这些宏观概念与个人经验紧密结合,形成独特个性的散文风格。
他的散文既涵盖了宏大的民族情感,也能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的微妙变化,例如《中国人的孤独》、《物候》等。
秦牧的散文则更多地关注小人物、小事物,以个人视角来描述人生百态。
他的散文题材多元,既有生活写实,也有历史探索、文化思索等等,其特点是内心倾向于崇尚理性、反对盲从追求。
例如《有趣的黄木案》、《苏轼家的名士风度》等。
刘白羽的散文注重描绘城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以及文化追寻。
他的视角非常独特,常常将书法、造型艺术、摄影等进行融合,以视觉与语言精心配合,建构个性鲜明的艺术空间,例如《旧恋人的物品》、《在台北大安森林公园》等。
二、风格与语言杨朔的散文色彩鲜明,语言优美,《暴风雨中的舞蹈》、《塔尖上的红旗》等作品中,大量的比喻、象征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辞作魅力。
同时,杨朔的这种文学风格也为现代散文注入了另一种凝重和理想的气息。
秦牧的散文则追求语言的简约和朴实,语言质朴纯粹,善于使用想象性语言,从而形成了比较独特的个性风格,例如《独白:水上人家》、《岁月如水——我的乡愁》等。
刘白于的散文则有着清富简明的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他文章中经常使用的话题,文中常用比喻描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怀念那个污水处理厂》、《风景无语》等。
三、内涵与风骨杨朔、秦牧和刘白于的散文,都融合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而哲学和人生思考也是他们的文章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杨朔更多地关注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他的文章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例如《写小岗村》、《浮华与国运》等。
秦牧则以社会常态和人的思维深度为基础,将生命意义深入人心,他的文章思维震撼,探索力与哲学性都很强,除《一本散文选》之外,部分实质上是心灵探索或内心散文,例如《水调歌头》、《南浔眼力》等。
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

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马上就是一轮毕业生,但是好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该怎么写,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论文关键词:秦牧散文艺术特色不足论文摘要:秦牧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一生有着丰富曲折的经历,为其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一生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独树一帜的散文佳作。
本文从四十至八十年代的不同时期,结合各个时期的背景去探讨秦牧散文锐利冷峻,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十足,寓理于形的艺术特色,并从中略谈秦牧散文创作的不足。
在中国广阔的散文领域里,被称为“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之一的秦牧先生默默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给文坛创立了一种崭新的风格”,[1]是当代一位卓有成就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家。
纵观他四十多年的散文,每个年代有着不同的特色,总体来说,体现着锐利冷峻,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十足,寓理于形的艺术特色。
虽说秦牧的散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也有美中不足的所在。
本文在试论秦牧散文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略谈其不足。
一、抨击时弊,锐利冷峻“抨击时弊,锐利冷峻”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秦牧四十年代的作品当中。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那时的秦牧还不到二十岁,“七七事变”发生后,他亲眼目睹日寇疯狂投弹炸死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他感到无比愤恨,在新加坡求学临近毕业的他,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去。
1941年,他“在桂林当中学教师,时日寇侵犯,有亡国之忧,而后方官僚大贾,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看了令人气愤”。
[2]对“种种荒唐残暴,卑污握凝”的事,秦牧十分不满,想借此抨击时弊,一抒胸中积愤”,[3]所以,在桂林,秦牧除了当教师外,主要写杂文和散文,初步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和艺术个性,是他登上现代文坛的标志。
此时期的许多作品辑入秦牧的第一本散文集《秦牧杂文》中,内容抨击时弊,同情受害者,鼓吹抗战,直抒胸臆,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姓名学号学生工作单位学生所在电大指导教师_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处编印目录一、内容摘要 (1)二、关键词 (1)三、正文 (1)(一)首先,秦牧的散文表现了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
(2)(二)其次,秦牧的散文还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
(2)(三)再次,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
(2)(四)此外,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五、参考文献 (6)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论文提要秦牧是一位当代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
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
秦牧散文特点之一,是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赞美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调统帅作品,使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秦牧的作品取材广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种子,容量大,几乎无所不包,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各个题材都充满诗情画意,艳丽缤纷,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议,议中升华,叙中产议,叙中融情,秦牧的散文运用表达方式独具匠心。
他的散文给予读者的教育、影响是独树一帜的。
关键词:格调高昂,立意深刻,独树一帜秦牧是一位博学多识,且才思敏捷的散文家,他的少年时代酷爱文学,而且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爱看马戏,喜欢动植物,他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的散文作品很多,其中亦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思想,生活知识和表现手段这三要素。
一个作者,这几方面的造诣如何,是不是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决定了这个作者的创作水平。
”①秦牧用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的方式,把道德教育、认识生活和美的享受有机的结合起来,他的散文寓共产主义思想于闲谈趣闻之中,其中《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古战场春晓》等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
在秦牧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赞颂伟大的祖国和人民,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这一红线,鞭挞丑类为社会主义的成长擂鼓呐喊,清扫旧社会留下的污秽,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他作品中的核心内容。
作者曾说:“文学作品应当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所谓“真”,就是要阐明生活的本质,要本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写作,反对诓诓骗骗。
所谓“善”就是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反对剥削阶级的腐朽事物。
”②作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作品格调高昂,立意深刻,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花,而且表现这一艺术特征是在闲谈趣闻当中,给读者指明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撞击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感受。
首先,秦牧的散文表现了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伟大业绩。
在《花城》一文中,作者将我们带进广州的年宵花市之中,使读者领略到了南国花城那“花光十里”的盛况。
最后,作者从水仙和牡丹的培植,归纳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真理,颂扬了“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
”《“深情注视壁上人……”》是由一幅照片引起了对朱德委员长的音容笑貌、光辉品质的缅怀,歌颂了他那伟大而质朴,博学而谦虚、智慧而幽默,赫赫战功而又不计名位的崇高人格。
《古战场春晓》则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罪行讲到三元里人民的光荣革命的优良传统,又描绘了今天他们一片热气腾腾的和平劳动景象,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其次,秦牧的散文还充满了对一切腐朽、污秽、丑陋事物的憎恶之情。
在《胞波》中,作者批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野蛮和民族偏见的卑怯与凶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民族友爱、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又写下了犀利、透辟讨伐檄文——《狗的风馆》,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孵化出来的一些如同狼一样的凶残,但样子却猥琐难看的鬣狗式人物的无情鞭挞,也是对这场浩劫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沉痛控诉。
再次,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
《笑的力量》是通过讲述一些谚语、比喻和歇后语等,说明那些使人产生“智慧微笑”,或“横眉大笑”的幽默与讽刺的力量,在于它使人更加痛切地唾弃腐朽丑恶的事物,更加鲜明地辨别某种是非曲直,从而更加牢固地记忆某种事物的道理。
《面包和盐》是从东欧人民最珍贵的献礼面包和盐的风俗习惯谈起,进而联想到缅甸人民以泼水为最美好的祝愿,我国藏族同胞以献哈达来表示深厚友谊,彝族兄弟则用两枚野生的“仙人果”作为向客人献礼……,通过这些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当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意义而完全摆脱商品价格支配的时候,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无价的礼品。
他的作品强调宣传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的很多篇章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阐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搬弄枯燥的道理,而是用闲谈趣闻给人以知识,来达到教育目的。
秦牧的闲谈趣闻,就是谈天说地,讲古论今,纵横驰骋,跨越时空,题材广泛,知识性和趣味性十足。
联想是秦牧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奇妙的联想,使他的作品熔现实与历史于一炉。
在《土地》中,这篇抒情散文是作者面对大地联想深广、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如大江奔腾到海,汇聚笔尖,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了对“土地”的珍惜,由公子童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僵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接受投降仪式,作者运用这些联想,思绪飞扬,无处不在。
③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些主题,使作品动起来、活起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历史和生活知识的广阔领域里自由的翱翔,纵横驰骋,用一条思想和感情的线牵连起一个个故事,或一幅幅图画,或一件事例,借以抒写他的情怀,这样就使其散文形式显得比较洒脱、自由,收到了其他手法无法替代的效果。
由于秦牧具有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对自然万物,人类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再加上他那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审美意识,所以,他不但善于广泛地选择材料,而且能够精心地运用材料,精雕细琢,广取细选,使材料在平常中见奇异,或于奇异中见平常。
在《土地》一文中,作者能从极平常的“一把泥土”,能从“看起来很平凡的一块块田野”中,最终写出我们应该珍惜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使它发光,为之献身的思想新意来。
在《艺海拾贝》中,作者以精细的观察、美丽动听的叙述,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贝壳的各种知识:有大得像椰子、帽子、喇叭的,“椰子螺”、“唐冠贝”、“天狗螺”,也有小得像颗珍珠,女孩子可以串起来做项链的,还有“平凡”、“钟螺”、“扇贝”、“蜘蛛螺”等等,作者从这到那谈到了殷墟的文物,贝币谈到了与价值有关的汉字……。
这些材料涉猎是极具广泛的。
作者说过:“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能串成美丽的项链,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于一名散文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于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用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
”④纵观秦牧的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
《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从历史和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侃侃谈起,以土地为对象,时而展现新时代的风貌,时而追叙惨痛的历史,时而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时而写到古代的封疆大典,时而又将笔触延伸到殖民者的暴行,从古论今,从草木禽兽到人情世态,到故事传说,到现代科技,都囊括在一篇散文之中,向读者提供了一部信息量极大的历史教材。
秦牧素来提倡那种读书破万卷的精神。
因为渊博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作者说明道理,深化主题思想,而且还能满足广大读者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获得新的美感。
例如《菱角的喜剧》,全文涉及到植物、动物、化学、物理以至于人体学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他首先从“菱角的家族”写起,从中悟出“同中有异”这一辨证唯物主义的哲理。
接着,又从菱角谈到蝗虫,蝴蝶,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人类体质的种种差异,进一步论述了人和自然界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道理。
秦牧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篇作品枯燥乏味,它的教育作用也就无从谈起,秦牧的散文趣味性极浓,例如《花城》,读着这篇令人陶醉的散文,把我们仿佛带入了美丽神奇的广州花市一般,这里有来自山东的牡丹,有源于印度的大丽,有来自福建的水仙,也有从法国远涉重洋的猩红玫瑰,有出自马来西亚的含笑和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它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精心培育,有的成了“国色天香”,“凌波仙子”,有的迎风摇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奇花异草,无不使读者感到趣味十足,带来精神愉悦和甜美的享受。
此外,秦牧的散文语言潇洒自然,清新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扩,感情自然流露,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秦牧散文的语言大多是以平易流畅的口语为基础,有时也采纳古典著作和外国文学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然后提炼成生活中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文学语,同时,一些妙语、警句以及精彩的比喻巧妙运用,就像云母在石头里闪闪发光一样,时时在他那自然、流畅的抒写中,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秦牧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极强的。
他掌握了一套栩栩传神的笔墨,而且能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定,既能传达豪迈气概,又有闲庭信步之致。
他喜欢“采取的是像和老朋友们在林中散步,或者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在文章中,从来不回避流露自己的个性,总是酣畅淋漓地保持自已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习惯”。
⑤试看《艺海拾贝》里的一段文字:我们在海滩的时候,就是不去思念贝壳在人类生活上的价值!也没有找到什么的品种,我觉得,单是在海滩俯身拾贝这回事,本身就使人踏入一种饶有意味的境界,试想想:海水受月亮的作用,每天涨潮三次,在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有这么一片海滩,这里熙熙壤壤地生长着各种小生物,不怕干燥的贝类一直爬到高潮线,害怕干燥的就徘徊在低潮线,这两线之间,生物的类别何止千种万种,潮水来了石头上的牡蛎、藤壶、海滩里的蛤足贝类,纷纷伸手忙碌地捕食着浮游动物,潮水退了,它们就各个忙着闭壳和躲藏。
这看似平静的一片海滩,原来整天在演着生存的竞争,这看似单纯的一片海滩,内容竟是这样的丰富,单是贝类样式之多就会令人眼花缭乱。
这看似很少变化的一片海滩,其实岩石正在旅行,动物正在生死,正在进行退化……。
你看,作者不仅词汇丰富,而且用词准确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精妙,无论读哪一篇文章都没有晦涩之感。
流畅,自然总能在文章中展现,就是某一个词语,作者都是字斟句酌。
如在《土地》中写贵族“用搜集的眼光找食吃”,这“搜集”一词用得多好,既表现了贵族们的饥馋的狼狈相,也表现了贵族们贪婪凶残的本性,他描写几千年来披枷带锁的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里的变化:“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缀满山谷和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