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地区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其中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地区差异也是造成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展望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继续提升。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地区差异,经济增长,特点,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居民消费水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影响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宏观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2. 探讨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分析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特点;3. 研究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消费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4. 分析地区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5. 探讨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和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状况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状况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状况浅析摘要: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长期以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则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对实现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总要。

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状况对如何优化消费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消费模式1990年至2002年中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速达8.7%,人均年均增速也达7.6%,这两个指标均位列世界各国之首。

中国整体的消费倾向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么低。

但相对来说,中国人的确具有积极储蓄、谨慎消费的习惯。

2008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74和0.6,到2009年7月已分别降至0.65和0.5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改善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将能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状况分析(一)消费信贷日渐普及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居民一般都有着“量入为出”、“不欠外债”的消费思想和消费习惯,这些都制约着消费需求的扩张。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盛行的“超前消费”理念渐渐被中国居民所接受;在实践中“按揭消费”的消费模式日渐成为居民满足高端需求的主要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了消费信贷的理念。

(二)消费主义思潮日渐扩散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生产力还较落后,社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居民的物质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欲望一直被压抑着,渐渐习惯了节约需求的消费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极大扩张,居民的消费欲望逐渐释放出来,追逐高消费的消费主义思潮日渐扩散,在实践中表现为居民对个性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比例在扩大,同时居民日渐倾向于关注商品背后所隐含的服务,对娱乐性、知识性的休闲娱乐需求也在日渐增长。

(三)消费行为趋于合理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居民收入也大幅扩张,居民对未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预期,进而对防范生活风险的需求在下降。

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

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特别是对于如何启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京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数达到1600多万,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因此,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为基础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因素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二.理论基础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在肯定收入对储蓄约束和心理功能影响这两个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其局限在于:1.排斥每个人消费、储蓄行为受他人影响的事实,肯定个人消费、储蓄是孤立的行为,从而忽视社会因素对消费、储蓄的影响,结果把居民储蓄变动看成孤立的个人行为。

2.排斥每个人收入的跨期预算,从而忽视储蓄心理预期和生命周期功能,结果不能从动态的、长期的角度反映储蓄变动的态势。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第二,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第三,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第四,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动态分析——基于中国1990-2009年经验数据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动态分析——基于中国1990-2009年经验数据

Vol.33No.7Jul.2012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其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颇大。

如果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则该地区或该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会相对较高,消费的增长也会更快,反之则较慢。

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之间的这种正向关系,是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降低了个人和家庭在未来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从而减少了居民用于一般性消费的谨慎性储蓄,同时,社会保障收入还是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从长期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可以拉升居民消费。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和西方理论界相比,我国对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对社会保障水平影响消费需求问题的研究。

但是,国内学者仍然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也提出了不少观点和建议,如李昊、高新宇、张国海(2011)在消费理论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居民消费能力的作用,并基于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减少居民防范性储蓄,以便增加居民即期消费量[1],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等主张。

张雷(2011)运用定量分析检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异与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性,说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扩大内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具有重要的引致效应。

魏景(2009)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量化为社会保障率和社会保障强度两个具体指标,通过具体的计量模型检验了两指标的合理性后,衡量了这两个指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情况,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通过影响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一步影响其当期消费。

是否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提高就可以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对这一疑问,还不能从现有的研究中找到满意答案,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也需要结合动态的时势发展进行实证研究[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计 量 经 济 学 实 验 报 告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班级:09金融工程班 姓名: 钟褀人学号:200904040143 任课老师:李赟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实验报告是运用EViews软件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该模型中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

数据基于1996-2010年的统计资料。

数据资料如下:注:以上数据中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年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于中宏数据库。

二、模型建立:设y=居民消费水平,x1=国内生产总值,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下面的图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利用数据对模型做回归分析:Y = 430.216958174 + 0.0021553026303* X1 + 0.447493565223* X2(1.776964) (0.282948) (2.851166)R²=0.995677 SE=127.0138 F=1382.024回归报告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1/27/11 Time: 16:01Sample: 1996 2010Included observations: 15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C 430.2170 242.1078 1.776964 0.1009X1 0.002155 0.007617 0.282948 0.7820X2 0.447494 0.156951 2.851166 0.0146R-squared 0.995677 Mean dependent var 4287.600 Adjusted R-squared 0.994957 S.D. dependent var 1788.547 S.E. of regression 127.0138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70333 Sum squared resid 193590.1 Schwarz criterion 12.84494 Log likelihood -92.27494 Hannan-Quinn criter. 12.70182 F-statistic 1382.024 Durbin-Watson stat 0.538165 Prob(F-statistic) 0.000000得残差图如下图检验结果显示:2R=0.995677,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很好,这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从此现状出发,在已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了1950-2005年共5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人均GDP、人均税收和消费水平的关系。

最后得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ECM模型,可作为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参考。

关键词:消费;协整;ECM模型1问题的提出消费是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

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起着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

有分析表明,消费需求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的投资贡献率高于国外,而消费贡献率低于国外。

文献[1]根据世界银行资料,1993-2004年,高收入国家投资贡献率为21.6%,消费贡献率为78.4%;中等收入国家投资贡献率为26.2%,消费贡献率为72.5%;低收入国家投资贡献率为21.5%,消费贡献率为81.1%。

美国1993~2003年年均投资贡献率为18.4%,年均消费贡献率为84.2%;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投资贡献率分别为24.1%和24%,消费贡献率分别为68.6%和63.2%;我国年均投资贡献率为45.8%,年均消费贡献率45.5%,显然,我国投资贡献率过大,消费贡献率过小。

面对这种现状,认真分析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将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2理论背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在短期内影响个人消费的主观因素是比较稳定的,消费者的短期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随着收入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王巍(2006)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

中国90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对商家营销策略的思考毕业论文 精品

中国90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对商家营销策略的思考毕业论文 精品

中国"90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前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作为一种集经济.心理.文化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象,吸引了众多学术研究者的关注。

有关的研究为企业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策略选择.经营管理决策方面风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

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一、概括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变化。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收入水平、年龄阶层、地域差异等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因素是如何通过习惯形成机制来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

习惯形成在消费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教育、医疗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消费行为中表现尤为明显。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

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

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被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所取代。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习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习惯形成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消费者有更多的购买力去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从而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透明化,消费者可以更为方便地获取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更加理性和自主,不再盲目跟风。

消费者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个人喜好、品味等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便利性,这使得他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如旅游、文化娱乐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消费者接触到了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

这使得他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国际化,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

跨国公司的涌现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推动了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发展。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消费行为受到了习惯形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追求的提升,也说明了市场在不断地适应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2. 研究意义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1990~2003年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情况
说明:图中数据系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的相关资料计算而得。

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位居倒数第二,26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新加坡的居民消费率低于中国。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表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居民消费率会有所差异,因此,将中国目前的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其他国家处在和中国相似的发展阶段时的居民消费率进行比较可能更有意义。

H·钱纳里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①。

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951美元(以1995年美元计),接近1000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仅为43.4%,远远低于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

表4中我们列举了印度尼西亚、泰国、玻利维亚、菲律宾、哥伦比亚和韩国六国在人均GDPl000美元左右时的居民消费率的情况,这六国当时的居民消费率均在60%以上,而中国2003年的居民消费率比六国的平均水平大约低了25个百分点。

表3居民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别19901994199519992000低收入国家61.O62.O57.O70.O62.0
中等收入国家62.059.O63.062.O62.O
高收入国家61.063.062.O62.O
东亚国家55.O54.O52.053.O
南亚国家69.O70.073.O71.6
中国49.744.646.147.648.O资料来源:《世界发展报告》(1997、1999/2000、2000/2001),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表4与世界一些国家处在和中国相似的发展阶段时的居民消费率的比较
国家牟份人均GDP居民消费率(%)
中国200395143.35印度尼西亚1995l04261.58
泰国1978l05764.87
玻利维亚1976104163.79
菲律宾1976103462.27
哥伦比亚1960l10472.34
韩国1960125683.18说明:1.人均GDP均以1995年美元计。

2.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综合司:《关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栽<中国经贸导刊>,2004(16),20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虽然经历了一个下降——小幅上升——下降的过程,但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第二,从居民消费率的内部结构来看,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小幅上升,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源于农村
①H·钱纳里等:《发展的模式,1995—1970》,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52
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作者:曾国安, 胡晶晶, ZENG Guo - an, HU Jing - ji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刊名:
税务与经济
英文刊名:TAXATION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6(1)
被引用次数:12次
1.GDP的核算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GDP等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二是收入法,即GDP等于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含规费)、企业的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三是支出法,即GDP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的总和
2.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适当提高消费率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管理 2001(12)
3.郑学工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2005
4.H·钱纳里发展的模式,1995~1970,中文版 1988
5.H·钱纳里发展的模式,1995~1970,中文版 1988
6.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期刊论文]-经济评论2002(05)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 2004
8.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文版 1998
9.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15~64岁人口×100%
10.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1964
11.陈宪居民消费率:困惑与出路--对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再认识 2002(09)
1.谢春玲.Xie Chunling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2008(9)
2.韩海燕.高昂.HAN Hai-yan.GAO Ang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2009(22)
3.曹小敬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下的统计分析[学位论文]2007
4.彭志远.PENG Zhi-yuan我国宏观消费率变化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7(2)
5.江林.马椿荣.JIANG Lin.MA Chun-rong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心理成因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09,23(3)
1.安海燕贵州农户消费分析[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12(4)
2.赵晓峰.史修松我国一般消费品市场市场结构二元化问题分析——兼论发展中档品市场以扩大内需[期刊论文]-经济师 2011(7)
3.赵栋强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农技服务 2011(6)
4.赵兴罗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期刊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2)
5.王丽清刍议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10(7)
6.杨燕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期刊论文]-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6)
7.叶馨蔚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状况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9(5)
8.文艳江苏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动——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9(3)
9.毛盛勇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7(6)
10.周觉.邹璐试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期刊论文]-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11.唐兵.冯超关于扩大内需的研究观点综述[期刊论文]-经济纵横 2007(6)
12.曾国安.胡晶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的影响[期刊论文]-消费经济 2006(6)
13.史维良陕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企业经济 2006(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wyjj200601013.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