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2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代社会,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较为繁琐。
古代汉语在字词的使用上,注重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例如,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古人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示,使得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动词的变化形式多样,语序较为灵活等方面。
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代汉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使古代文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
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古文的形式,注重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以及对音韵的重视。
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丰富以及对韵律的重视。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扩大以及对口语的重视。
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汉语的积累和演变,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汉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研究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几千年的演变使得其字义更加丰富精确。
2.音节简单: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发音相对容易。
3.文字表达:古代汉语的文字表达方式多样,包括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和假借文字等,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语法灵活: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词序和语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主要的演变过程包括:1.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最早形式,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上古汉语主要使用双音节词和重音式词汇,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2.中古汉语:中古汉语出现在公元3至9世纪之间,是古代汉语的中期形式。
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丰富,出现了更多的多音字和多音词。
3.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明朝后期到清末民初的汉语形式。
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言词汇和书面词汇。
4.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20世纪以后的汉语形式,汇集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中国历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汉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成为了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1.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人的诗词歌赋、散文和戏剧等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进行表达的,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2.历史记载:古代汉语为中国历史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历代史书、编年体史书等都使用古代汉语进行编写,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古汉语论文

一、方言俗语的研究价值(一)方言俗语的定义什么叫“俗语”?“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俗语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等语意,尚含有民俗的意思。
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态。
俗语反映“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有些俗语就是直接反映民俗的。
(二)研究方言俗语的意义方言研究对于民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内容。
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对于真正把握各地人们的文化独特性的深层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地方文化结构深埋在方言结构之中。
中国的民俗学者也很早就把研究与方言俗语的调查结合起来,“五四”知识分子首次呼吁对一般民族民俗资料的调查与搜集,北京大学还曾成立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开展了一定范围内的风俗学活动。
然而从俗语着手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方言却没有很长的历史,这是比较民俗研究比较大的遗憾。
方言俗语是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要素的载体,它是民俗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方言俗语对认识民间世俗生活,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
索。
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中指出“有韵的俗语、俚语等,平时常挂在口头的人,虽然不会去理会它原来的涵义,但就采风者而言,却是颇具科学意义的。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也认为口头语言“是许多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因而很值得研究。
二、以潮汕方言为例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
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
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
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古代汉语小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上造就了一批著名的诗人,有很多的好诗。
学习古诗对小学生有多方面的提高和意义: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能从古诗中联想到诗所描绘的画面,能很好的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学习古诗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会给人一定的启迪或是情感的升华。
这样有助于学生精神价值的提高,而且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吸取古诗的精华,并发扬下去。
我选择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赠汪伦》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知识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知道古诗包括很多种类,《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
首先分析字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就一些字进行分析。
题目中的“赠”字,这是个形声字。
左形“贝”,右声“曾”,古代贝壳是用来进行物品交换的,“贝”一般与钱货有关,“赠”在这里就是其本义是“赠送”之意。
由此可以理解题意:这首送别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还有本诗中的“乘、将、欲”字,“乘”它有两种读音,不同读音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其本义是升登、上,在本诗中它的读音是“chéng”表示的是它的引申义乘船的意思。
它的另一读音是“shèng”,1.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⒉量词,〈古〉兵车。
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接下来是“将”字,这个字是个表时间的副词,指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将要,将来。
“欲”字,是个形声字,从欠谷声,通过古代汉语中“从字形探索字的本义”的学习,我们知道“欠”与张口或出气有关,可以表示打呵欠;另一部分是“谷”表示两山之间的低处流出来的水;合起来表示“我要,想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于字的分析我只做这些简要的分析。
对于诗的意思若经过深入的字义分析就可以明白,其诗意:李白将要乘船离去,汪伦和村民边走边唱着歌前来送行,纵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也不如汪伦对我的情意。
通过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古代汉语结课论文及封面3000字

古代汉语(Ⅱ)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论文字的意义与当代价值姓名:***学号:班级:年级:专业:学院:授课教师:完成时间:摘要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其发展贯穿古今。
文字和语言等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有渊源的历史沿革。
文字突破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地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关键词:文字的意义、汉字,文字的作用目录论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4)一、“文字”的解释 (4)二、汉字的产生 (4)三、文字的地位及作用 (5)四、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6)论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一、“文字”的解释定义: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
现代文字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的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
文与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也就是说,“文”是独体字(包含象形字和指事字),而“字”是由独体字组合的合体字(包含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二、汉字的产生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
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通行。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_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精选2篇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范文_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精选2篇》摘要:l)研究词位出现位置词类(实、虚)分布位置,把任何结构看成核心句(krl )换所谓核心句是基句型(v, v等)其他是核心拓展或是从核心句换而,微观是研究具体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学是种将语言用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学科属社会识形态畴学代表民族艺术和智慧学论精选浅析语言学发展与趋势语言学发展语言学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历史比较语言学(rl rv lg), 追溯更早则称古代语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绪尔开始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期这期绪尔(r)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 r grl lg)结构主义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b, r, lbll 三者较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三者以者较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美国结构主义美国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主要分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容如下()替换分析法(bl l),即用语言单位代换另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事实()对比分析法(rv l)是比较两或两以上语言单位出他们相或不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3)分布分析法 (rb l)研究词位出现位置词类(实、虚)分布位置()直接成分分析法( l)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部分切到词素止(5)序列分析法(rg l)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基单位、结构成分或基单位、修饰成分(6)换分析法(rrl l) 把任何结构看成核心句(krl )换所谓核心句是基句型(v, v等)其他是核心拓展或是从核心句换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 k ll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rr(弗斯),我国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根把语法形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3 换生成语法0世纪50年代k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人是如何从有限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语用句型这期发展共历了五阶段理论期、标准理论期、扩充标准理论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期、简释理论期这期k提出了两很重要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概念对“形异义、异形义”歧义能做出科学释语言学动态研究语用学 (rg)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x)包含人称指示、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r), 语用推论以语言结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前提条件;语用含义(lv)话语含义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释语学语学是句法学基础上发展起也叫语法或语分析(r l)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语法主要结构研究;语义主要义连贯研究层次语用研究重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反应)也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化)理论研究研究产生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关系科学它是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研究社会规律其分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语言选择如国际化交流采用哪几种语言、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推广和改革等等3 我国语言学研究热3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0多;出版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系统功能语法概念》98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语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学出版社《语语境》;任绍鲁《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基概念引进开始上世纪80年代期以胡壮麟首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主要体现两方面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观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3 语用学研究近年《外国语》语用学发表达30多;《外语教学与研究》有0多;出版专著主要有何然《语用学概论》;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90年代现风光也当无愧地成核心科目其研究有三特()继续引导外国方法通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然《国外语言学研究》()对语用学涵进行了新开拓比如何然《语用模糊》、《情态动词语用分析》由卫国《现完成语用含义》(3)从翻番而论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研究系起例如刘绍忠《“清”用法汉英对比》33 社会语言学研究《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0多;社会语言学研究特主要表现()由宏观方法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社会因素》()从释社会学角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委婉语研究》3 话语分析研究《外国语》有将近0多;《外语教学与研究》有0多从80年代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概念与理论90年代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入语研究近几年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我国语言学研究趋势()研究对象看由微观入宏观语言身系统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不功能;单词义到单词特定环境义;由单语言研究向多语言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族语对比、非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身对比也有语言与化对比如跨化交际学()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静态研究入多层次、多角、动态研究(3)研究目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从描写向释 k 试图从脑遗传基因释语言事实;从理论探讨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等()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化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人差异研究》参考献[]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学出版社,0[]何然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学出版社,009学论精选浅谈汉语成语独特性及成语教学方法成语是汉语种特有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完美融合,将其用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睛作用,提高作品层次和人们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教学不可或缺重要部分,因,就目前语教学成语教学部分教学方式,提出了些新见汉语成语确定及其围成语是汉语特有短语,是具有特定涵约定俗成语言对它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成语和惯用语划定刘叔新先生认凭借“表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穿鞋”、“碰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格而目前国有学者则认它们属惯用语畴,周荐认,“穿鞋”等类常被人们视惯用语单位实际上应属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鼻子灰”等俗语单位惯用语成语是汉语独特组成部分成语是汉语特色,是汉语独有语言,其他民族语言是没有成语汉语是世界上独有表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璀璨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化,了千年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华民族五千年明历史都包涵浩瀚成语,是华民族传统化结晶它独特性,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而丰富涵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汉,往往包涵了段历史、故事、故、道理、哲理,它历史演变然形成每成语几乎都有它历各朝各代化和历史保存成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化特和代特色熟知成语故人,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人,也会明白成语引申涵华民族明历史,给人教育启迪,通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精神实质流传了下二,成语用它强烈情感、价值观和鲜明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信息成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普普通通成语,就可以把人感受完整而准确表达出,这是成语特有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感觉栩栩如生描绘出; “目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人骄傲活灵活现刻画了出;“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国操劳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涵概念,成语都有形象和生动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任何事物都有相应成语准确表达出3 汉语成语产生原因语言是思想和化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切成语产生形成,和汉语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洗炼、惜墨如金、高提炼,这是成语产生原因古代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韵律要,要非常精炼,严格韵律下,用少表达丰富情感和涵,因古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量成语如“煮豆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诗歌华民族传统化远流长,是神传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华化基石所以,三教思想成语都有量反映,是成语主要华化,儒教是主流,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思想成语是多,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思想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思想成语也很多,如“彻悟”、“三生有幸”、“顽石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怀”、“指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佛思想反映道思想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鲲鹏展翅”、“道法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化涵和历史沉淀,丰富了成语宝库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新建议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生命如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成语,汉语又是多么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成语教师成语教学,除了让学生准成语音、不写错别等基础常规教学外,教学方法上还应把握以下几首先,让学生了成语、故等背景知识。
古代汉语论文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
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
”(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其民族文化特征:1.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
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
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
于是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
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因为还会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的侵害,所以继续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有了“坟”“墓”二字。
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
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谦敬词
摘要:古人在对话或书面往来中常常使用一些谦敬词表示自谦或对人的尊敬。
表示自谦的副词叫表谦副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副词叫表敬副词。
表谦副词有:“敢”,“窃”,“伏”等,表敬副词有“请”,“敬”,“幸”等。
谦敬副词是一种礼貌用语,这类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
关键词:谦敬词副词
在《史记·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两句话: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前句“请奏瑟”是请秦王奏瑟,“请”是“请求”的意思;后句“请完璧归赵”的“请”则没有对任何人表示请求,只是表示对对方的敬意,所以前句中“请”是一般动词。
后句“请”就是表敬副词了。
常见的敬词按其后面的动作发出者又可分类,1.“请”后面的动词表示的可以是说话者本人的动作,也可以是对方的行为,翻译时,前者翻译成“请你做某事”,后者翻译为“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2.“敬”,“谨”,“承”,“奉”。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它们修饰的动词都表示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和行为。
“敬”表示对“天”,“神”和“尊长者”的尊敬,或者是表示礼节上的尊敬,译为“恭敬地”,也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灵活翻译,此外,因为没有相应的现代词语对其作出解释,所以也可以不译。
例如:《战国策·赵策》: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谨”,多用于下对上的言辞中,如《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幸”,常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很幸运,从而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可用在表自己行为动作的动词前,在表谦卑的同时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可译为“侥幸”、“幸运”之意,或不译出。
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史记·项羽本纪》)
3.“幸”“惠”“蒙”“垂”。
这几个副词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与恭敬。
它们所修饰的动词都表示听话人(对方)发出的动作或行为。
“幸”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对自己的照顾;“蒙”表示对方这样做给自己带来了好处;“垂”表示对方(大多是长辈或上级)的行为是对自己的关照;“枉”表示对方屈尊做某事迁就自己。
例如:(1)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史记·滑稽列传》)(2)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
(《国语·晋语二》)(3)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4)首垂问以鄙况。
(白居易《答崔侍郎书》)
常见表谦副词也可以据其后动作发出的对象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敢”“窃”“伏”“伏惟”,这几个副词都表示说话人的谦卑态度。
它们修饰的动词都是说话人自己发出的动作或行为。
“敢”是“岂敢”“冒昧”之意;“窃”是“不敢直接以为如何”或“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有“私自”“私下”之意;“伏”指“趴在地上”,是“以卑承尊”;“伏”常同“惟”组成固定结构“伏惟”,是“趴在地上想”的意思。
例如:(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左传·隐公元年》)(2)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谏逐客书》)(3)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
(枚乘《七发》)(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李密《陈情表》)
2.“忝”和“猥”,这两个副词都表示自谦与尊人。
它们修饰的动词既可以表示说话人发出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表示听话人发出的动作或行为,还可以表示讲话中涉及的第三者发出的动作或行为。
“忝”是“有愧于”的意思,用在动词前,表示自己承担某任务或居某职位不称职而感到愧疚;“猥”有“苟且”“枉屈”的意思,有时是说话人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才德低下,不该承受之意,有时用在对方行为的动词前,表示对方对自己的行为是不合常情的,以此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例如:(1)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
(《后汉书·杨赐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古代汉语中表谦敬副词发展到现代,除“请”还应用于口语中,“谨”和“敬”还出现于书面用语中,其余基本不用,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我们应该对有所了解,在对谦敬词进行翻译时,在了解其基本意义基础上也要结合上下文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得到较为准确地理解。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上)郭锡良,唐作藩,何久盈等编著
2.《古代汉语》(上)荆贵生主编
3.《古代汉语简编》(上)
4,。
《古代汉语教程》洪成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