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

合集下载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

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父母冲突和亲子关系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抑郁情绪的出现。

随后,我们将关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和可能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我们将揭示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的直接影响,以及亲子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我们也将探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面对父母冲突和亲子关系时,如何因其独特的家庭地位和角色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适应性。

我们将讨论这些发现对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干预的启示。

通过理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父母冲突和亲子关系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众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冲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父母冲突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不安全感、无助感和焦虑,这些情绪状态进一步可能发展为抑郁。

另一方面,良好的亲子关系则被视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它能有效地缓冲父母冲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对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许多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可能面临更高的父母期望,这可能导致更高的压力和冲突。

另一方面,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可能更为分散,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然而,这些差异如何调节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调节作用。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更深入地理解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独生子女的优劣势及对策

独生子女的优劣势及对策

独⽣⼦⼥的优劣势及对策独⽣⼦⼥的优劣势及对策⼀.独⽣⼦⼥的最⼤优势研究表明,相对于⾮独⽣⼦⼥,独⽣⼦⼥智⼒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记忆⼒好、精⼒旺盛、活泼开朗、兴趣⼴泛、情感丰富、更益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独⽣⼦⼥在智⼒和才能的发展⽅⾯有很⼤的优势。

⽽这些优势和特点正是由于其处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环境所造成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点:1、独⽣⼦⼥有较好的⽣理条件。

由于⼀对夫妇只⽣⼀个孩⼦,每对夫妇都想⽅设法的使⾃⼰唯⼀的孩⼦健康,再加上优⽣优育的普及,可以说这些独⽣⼦⼥都是“集⽗母⽓⾎之精华”,从遗传素质⽅⾯来讲,保证了独⽣⼦⼥在脑⼒和智⼒上⾸先有了坚定的基础。

2、独⽣⼦⼥能获得较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

现代家庭的经济条件⼀般都较好,⽽⼀个家庭⼜只有⼀个孩⼦,年轻的⽗母们舍得为孩⼦花钱,尽量满⾜独⽣⼦⼥⾝体、⼼理发展的需要。

所以独⽣⼦⼥们都能获得丰富的营养,⼤脑发达、⾝体健康;⽽家庭⾥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有许多新颖的玩具,有各种报刊图书等等,他们能从中获取⼤量的信息,拓宽了知识⾯,使思维活跃,聪明伶俐。

3、独⽣⼦⼥享有充分的爱。

独⽣⼦⼥在家庭处于核⼼地位,往往是⼀个家庭⾥两位⽗母,四个⽼⼈共同疼爱⼀个⼩孩。

在这种充分的爱的条件下对独⽣⼦⼥的发展是⾮常有利的,孩⼦的智⼒、情感和个性都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4、独⽣⼦⼥拥有的教育条件较好。

家长对独⽣⼦⼥的教育都是⾮常的重视,再加之年轻的⽗母的⽂化程度都较⾼,对教育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

现代家庭经济和精⼒都充⾜,家长们都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对孩⼦进⾏早期教育的培养,家长们都“望⼦成龙,望⼥成风”,千⽅百计的为孩⼦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和条件。

这对独⽣⼦⼥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

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环境及现代化的⾝⼼保健措施,使独⽣⼦⼥⽐⾮独⽣⼦⼥有更为优越的教育环境,在发展⽅⾯具有很⼤的优势。

⼆.独⽣⼦⼥的⼼理缺陷独⽣⼦⼥,由于⽣活环境的特点,尤其是6+1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些特殊性,也可称为是“弱点”,没有兄弟姐妹、⼩家庭⽣活模式,⽣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独⽣⼦⼥,成长的过程天然地有了缺陷。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毕业论文定稿)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毕业论文定稿)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吴诗章(小学教育一班0850920011)【摘要】以往的研究都指出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随机抽取了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100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家庭环境五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单亲家庭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父母应着重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环境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family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 the primary-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this artic le we random selected 100 students from Wuhan Luxia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or research; to discussing how the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affec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by analyzing five aspect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hows: the single-child famil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y level higher than non-single-child family students; the non-single-parent famil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y level higher than single-parent family students; the local employee famil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y level higher than non-local employee family students; the higher education parents famil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y level higher than lower education parents family students. A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child develop a healthy psychology, par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creation of a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growing with health and happiness.Keywords: primary; psychological health; family environment.一.文献综述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

专科院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能力对比分析

专科院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能力对比分析
12人 中 , 与 室 友 关 系上 , 6 在 比较 融 洽 的 有 10人 , 7 . 2 占 4
付出, 理解人 、 懂得谦让 , 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问题 , 能够
考 虑 他 人 的想 法 , 得 与 人 分 享 , 互 对 比 、 互 促 进 , 懂 相 相 有
困难可 以相互帮助 。有时也会 出现年龄 大的欺负年龄小 的, 让他干这干那 , 以老大 自居 , 自己偷 懒。也会 出现相 互争 吵的现 象 , 吵架 打闹 , 产生 小矛盾 , 并不会 破坏感 但 情还会加深感情 。
第1 1卷 第 3期 21 0 1年 3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URNAL O I O F JXIUNI RST VE I Y
V0 . 1 No 3 11 .
M . O 1 2 l
文 章 编 号 :6 2—65 ( 0 1 0 04 2 17 7 8 2 1 ) 3— 0 0—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8 8名 学 生 进 行 调 查 , 中 有 五 年 制 4 其
的学生 , 也有普专 的学生 , 独生子 女 的填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 我 们 随 机 调 查 8 8名 学 生 中有 独 生 子 女 12人 , 4 6 占
二 在 关 心 人方 面
调查总人数的 1 .0 。这个数据说明 , 91% 我校只有近五分 之一的独生子女 , 总体上看 , 从 不是很 多。在独生子女 中 男生 3 人 , 1 占独生 子女 的 1 .4 , 生 11人 , 9 1% 女 3 占独 生 子女的 8 .6 0 8 %。女生 比例高的原因 , 可能是 因为我校护 理专业人数基数大 , 护理 专业 女生 的 比例 又大。年龄从
在农 村的 1 , 8 0 %。从 这里 我们可 以看 出, 生 3人 占 . 2 独 子女主要 在城 市和城镇 , 农村 的独生子女是很少的。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一、独生子女成长中的问题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注不仅因为数量增加,而且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心理和人格两个方面,比如,高傲自负、过分依赖家长、缺乏自信和勇气、不爱劳动等等。

1.依赖性强。

由于在一个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于是父母帮孩子办好了所有的事,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碰到什么困难,心里总想着有家长的帮助不用愁、不用担心。

在平日里,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承担一丁点的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孩子的独立与自主意识逐渐被依赖和懒惰思想所代替。

2.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分关爱,独生子女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少与他人和社会接触,导致他们觉得自己永远都是正确的。

即使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别人,他们也意识不到是自身的问题,还固执地认为这么做是应该的。

他们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珍惜别人给予的关爱,缺乏同情心和宽容心,一切从“我”出发,只为自己着想。

3.缺乏社会责任感。

独生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常常在父母的保护翼下进行,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只想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自己能获取什么利益,从不想怎样奉献社会和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只觉得自己拥有得到关爱的权利,而从不去履行帮助他人的义务。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家庭教育的水平与家长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自身素质及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个人修养。

独生子女的父母面对唯一的孩子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将来会做什么,可能扮演什么角色,是否能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都日益困扰着家长。

(一)家长过分管制,孩子强烈反抗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平时不重视孩子全方面的教育,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

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特别崇尚“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而不重视自身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中小学生独生子女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小学生独生子女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样本分布:样本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结果与分析
独生子女身份认同 与心理健康存在显 著正相关
独生子女身份认同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程度高于其他因素
独生子女身份认同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年龄段存在 差异
独生子女身份认同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性别存在差 异
研究结论与启示
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建立自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我调节:学会控制情绪,保持积 极心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 自身能力
自我激励:设定目标,鼓励自己实 现目标
Part Four 独生子女身份认同与心
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样本选择: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样本数量:共选取了1000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家庭因素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的身份认同有重要影响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独生子女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
学校因素
教师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学生的身份认同 同伴关系: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会影响学生的身份认同 学校环境:学校的硬件设施、文化氛围等会影响学生的身份认同 课程设置: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会影响学生的身份认同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进一步研究独生子女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探讨不同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因素对独生子女身份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如何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出针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和政策建议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随着全球人口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独生子女人数也越来越多。

独生子女无疑是家庭中的“宝贝”,但随着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也有所改变。

本文将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独生子女通常过度被父母保护,并缺乏跟同学和其他年龄段孩子交流的机会,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依赖父母,而不是自己做决定。

2. 表达能力比较弱。

独生子女对社交技巧了解不多,往往比较懒惰,不愿意与别人建立友谊关系。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基本的交往技能,但缺乏实践机会,结果表达能力比较差。

3. 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父母通常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很高,因此他们有时会把太多的责任和压力推给孩子,让孩子带着这种想法成长下去。

如果孩子负担太重或者一直都是自己的“老板”,则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4. 自尊心较强。

独生子女通常习惯在家里得到宠爱和荣誉,而不是在学校里获得。

看似这种亲情氛围有助于提升自尊心,但也有可能让孩子无法适应人际交往。

5. 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较弱。

由于没有同龄人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事物,所以独生子女很难对新观念做出反应和变化。

二、独生子女的成因分析1. 政策因素。

独生子女政策在 1979 年开始实施,旨在控制人口数量。

政策推出后,许多家庭通过弊端和优势决定婚前不要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

这就导致了独生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加。

2. 家庭因素。

许多中国父母把传统观念带入家庭,例如男女平等、责任和尊重以及空间和独立性。

这就导致了父母不愿意生太多孩子,而独生子女通常就是他们的“心头肉”。

3. 社会因素。

中国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因此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往往会成为家庭的支柱。

此外,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也让家长陷入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高价)教育问题,又导致了家谱断代的局面。

4. 心理调节因素。

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更容易陷入“过度垂爱”的境地,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单亲家庭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常见,这其中有很多的家庭是由单亲父母抚养孩子。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一、家庭结构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单亲家庭与传统两性家庭相比,缺乏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对现有家庭结构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惑和焦虑,可能感觉与其他同龄人有所区别。

此外,缺少一个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也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上的不稳定和孤独感。

二、亲子关系的关键性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种家庭结构。

在单亲家庭里,单亲父母应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鼓励和理解,建立起一种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同时,单亲父母也要确保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时间,以减轻他们可能感受到的缺失感。

三、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单亲家庭孩子常常面临来自学校、社交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处理这些情绪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单亲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支持。

此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也是一种解决办法,可以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支持。

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单亲家庭孩子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

单亲父母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或家长群体,与其他单亲家庭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支持和帮助。

同时,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而言,也需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促进他们与同龄人的交往,从而缓解他们可能感受到的孤立感。

五、树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

家庭应该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环境,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被重视和珍爱。

同时,家庭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确保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减轻他们可能感受到的不安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3N o.42006年11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of Suzhou (S ocial Science )N ov.200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元分析Ξ张樱樱,童辉杰(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作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

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总效果量为0.0586,95%置信区间为(-0.309~0.427),经过齐性检验,各项研究g 值差异不显著。

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元分析;心理健康;独生子女中图分类号:B8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4-0112-04元分析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给予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间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1]。

它可以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把以往的结果更为客观真实地反应出来,同时可以确定某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

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历来都有争议,美国心理学家G stanley Hall 在1907年就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2]1-20多数美国人至今仍认为独生子女有适应不良、自我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

日本心理学家波多也勤子1963年指出:“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非常任性,意志薄弱,遇有不如意便发脾气,缺少社会性,与人难以相处。

”[3]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著名学者T oni Falbo 及其同事对1925年到1984年间西方发表的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进行元分析(meta -analysis )发现,独生子女在控制力、自主性、心理成熟等特点优于非独生子女,其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差异。

[2]我国学者陶国泰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一项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而且随发展到青少年期这些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

[4]国内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已有170余篇,但对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综合分析还没有。

本文收集了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关于独生子女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研究,力图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进行一次总的比较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1、对象与方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年龄从3岁到45岁不等,搜集资料样本量从94到13217不等(见表1),主要偏向于大学生。

47篇资料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有22篇,占总数的46.8%。

当然,也包括幼儿、中学生、高职生、护士、海陆空三军战士以及幼师学生,总样本量为78464人。

材料的搜集与入选是利用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等几个数据库采用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全文及期刊名进行检索,得到资料167篇,经过以下程序进行筛选:(1)首先都包括独生女子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2)这些比较里面要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对比;(3)每个研究中都要有平均数标准差,以便求出g 值,最后得到有效资料47篇。

然后根据C ohen 、Hedges 等人的算法进行元分析[5,6],并自行编写计算机程序处理全部数据。

2、结果(1)效果量(effect size )g 值的计算 47篇资料共有49项研究结果,第32篇分为学前组、小学组和211Ξ收稿日期:2006-06-15作者简介:张樱樱(1981-),女,山东青岛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2004级研究生;童辉杰(1956-),男,浙江衢州人,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中学组(见表1)。

这些研究结果在心理健康的指标上,有的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有的不如非独生子女,所以我们把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的效果量的值定为正值,结果相反的定为负值。

表1 元分析数据表序号研究者研究时间使用量表样本量被试年龄c v g i’1石彩秋等2004SC L-9022119-3510.64-0.27 2陈其芝等2004SC L-9030016.270.79(平均)10.610.15 3李祚山2001心理健康诊断196初中一到三年级(未报道年龄)10.15-0.05 4黄雪薇等2000SC L-9069219.070.98(平均)10.670.09 5张伯华等1999SC L-90531大一新生(未报道年龄)10.51-0.06 6段鑫星1998SC L-901420大一新生(未报道年龄)10.460.25 7朱玉英等1995SC L-9014914-220.990.630.53 8梁先锋1999SC L-90518高一到高三(未报道年龄)10.660.23 9栗文彬等2003SC L-9061717-2110.61-0.18 10李权超等2004SC L-90461516-2210.55-0.18 11姚齐等1998SC L-90430202(平均)10.590.22 12王明等2002SC L-9080916.71.4810.360.30 13王明等2003SC L-90124312-2210.380.25 14聂岁锋2004SC L-9073117-2610.67-0.12 15刘素珍2002SC L-909417-220.990.65-0.62 16李俊丽等2004SC L-901310221.371.93(平均)10.670.04 17韩向前等2001SC L-901292418-2610.480.13 18李强等2002SC L-90358201.3(平均)10.590.00 19陈强等2002SC L-90335215-3110.630.24 20哈斯等2004SC L-90103217-3410.640.17 21蒋忠军等2002SC L-90144017-2110.67-0.07 22杨学等2002SC L-902295大学新生(未报道年龄)10.360.13 23蔡丽萍等2000SC L-901321714-4510.490.05 24毛富强等1999SC L-9087818-1910.660.22 25王鲁慧等2004SC L-9082620.791.28(平均)10.54-0.01 26邓稳根等2004SC L-90138918.291.09(平均)10.560.24 27姜杨等2000SC L-9013317.39±0.87(平均)0.990.40-0.0128赵凯等1996SC L-90122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中一年级(未报道年龄)0.990.670.1629徐瑾等2000SC L-9024016.90.45(平均)10.40-0.11 30李权超等1994SC L-90537入伍新兵(未报道年龄)10.660.02 31车文博等2003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1849大学一到四年级(未报道年龄)10.66-0.02 32杨世柄等2003S AB学前组1084-60.990.630.00小学组1508-120.990.630.00中学组15013-140.990.630.00 33景怀斌19973CQ1070大学生(未报道年龄)10.670.11 34曹亚琼2004SPH MS80020-2210.39-0.18 35朱清峰等2004SC L-9011617-210.990.60-0.10 36刘淳松2004G HQ-201031大学生(未报道年龄)10.64-0.08 37卢晓虹2003SC L-901173大学新生(未报道年龄)10.640.10 38张晓文2001SC L-90494大学生(未报道年龄)10.550.14 39范虹江2004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65非毕业班中学生(未报道年龄)10.460.39 40申艳娥等200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46716.25±2.62(平均)10.630.28 41郑名等200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2923-710.67-0.18 42李志红2004SC L-9031419-2410.62-0.04 43樊晓光等2004C MI19918-2110.670.30 44董元坤等2001C MI39217-2110.670.20 45邓治文等2004SC L-90171219.3±2.1(平均)10.670.17 46余毅震等2003SC L-901631大学生(未报道年龄)10.67-0.02 47陈其芝等2004SC L-9019618.88±0.9(平均)10.670.14311 同时,由于这些文献中不少是采用SC L -90施测的,但有的只报道了9个因子的得分并没有报道总分,对于这样的文献,我们一律采用平均g 值法,即9个因子的平均g 值得分。

对于g 值的计算一般采用实验组的平均数减去对照组的平均数,除以对照组的标准差,这个计算方法是G lass 首先提出来的[7]。

它有明显的缺点,即只用对照组的标准差来标准化两组的平均值差,当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共同的方差时,这样标准化均值差明显是不妥的。

Hedges 对G lass 的估计值进行了修改[5],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混合方差来标准化平均值差,得出了Hedges 的g 值。

即g =M E -M CSD pooled其中,M E 为实验组平均数,M C 为控制组平均数,SD pooled 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联合标准差。

虽然Hedges 的g 克服了G lass 的效果量的缺点,但当样本含量较小时,它会表现出明显的偏差。

于是Hedges 在1985年又增加了c 来校正偏差[6],得到新的g i ’值。

g i ’=cg ic =1-[3Π(4N E +4N C -9)]这样,当样本含量大于等于5时,g i ’值就可以很好地表达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别。

(2)总体效度指数G 的计算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到49个效果量的值,我们采用Hedges 提出的总效果量G 的无偏估计的方法,对该研究的总效果量进行估计,公式为:G =Σv i g i ’ΠΣv i g i ’为未加权的效果量,v i 为每个研究的权重,计算公式为:v i =[2N E N C (N E +4N C )]Π[2(N E +N C )2+(g i ’)2N E N C ]根据公式我们得出总效果量G 的无偏估计值为0.0586。

(3)齐性检验 在研究中,我们试图综合这49个独立的g ’值来检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