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合集下载

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报告课程:机能实验基础医学院系级班姓名:学号:组员:【实验目的】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深入理解骨骼肌的收缩强度与刺激大小的关系及其机制。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

【实验动物】蟾蜍(蛙)【实验药品】任氏液【实验步骤】一、标本的制备1.破坏脑和脊髓一手持蛙,一手持金属探针在蟾蜍枕骨大孔凹陷处刺入椎管,再向上插入颅腔并左右搅动,以彻底捣毁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将金属探针退至枕骨大孔皮下,将针尖转向朝下插入椎管中并上下移动捣毁脊髓。

此时蟾蜍出现四肢松软、呼吸消失,表示蟾蜍中枢神经系统已被完全破坏,否则重复上述操作。

2.剥离皮肤剥离一侧下肢自大腿根部起的全部皮肤,然后将蟾蜍固定于蛙板上。

3.分离神经于肱二头肌与半膜肌之间,分离坐骨神经,并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4.分离腓肠肌在同侧小腿腓肠肌处分离肌腱,并穿一丝线结扎,在结扎处下方间断肌腱,用剪刀沿腓肠肌两侧剪开筋膜,游离出腓肠肌。

5.标本固定在蟾蜍下肢膝关节旁用蛙足钉固定,以保证腓肠肌收缩的正常记录。

二、仪器及标本的连接1.连接换能器将腓肠肌跟腱上的丝线连接于张力换能器的应变片上;调整换成器的高度,使肌肉处于自然拉长的状态(不宜过紧过松)。

2.将保护电极钩在已分离出的坐骨神经上,并保证神经与电极接触良好。

如下图三、仪器设置打开计算机,启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在“实验模块”中选择“肌肉神经实验”-“刺激强度与反应关系”。

【实验结果】【实验讨论】【实验结论】完成报告:2019年10月18日批改报告:年月日教师签名:。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知识分享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知识分享
换能器的输出端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 输入通道相连。
启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软件,选择好通道和 采样参数设置,启动记录按钮,开始记录。
3. 实验观察
(1)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使用单刺激或自动强度调节方式,波宽为1ms,
刺激强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找出刚能引起 肌肉出现最微小收缩的刺激强度(阈强度)。
单收缩twitch: 骨骼肌受到一次 短促有效刺激时, 可发生一次动作 电位,随后出现 一次收缩和舒张。 单收缩时程 100ms左右。
动作电位时
程(相当于绝 对不应期)仅
1~2毫秒
收缩过 程可达 几十~几百 毫秒
骨骼肌可在机械收缩过程个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 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
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 反应的关系
【实验原理】
刺激与兴奋 神经纤维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 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与收缩性,肌肉
收缩是其兴奋的外在表现。
刺激和兴奋
刺激stimulation:指细胞所处环境因 素的变化。刺激要能使细胞发生兴奋, 就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
刺激量
刺激 强度
刺激持 续时间
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 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
较高频率连续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出现 多个收缩反应的融合,新收缩过程与上 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称为 强直收缩tetanus (复合收缩)。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 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 各自的收缩完全融合,肌肉处于持续 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complete tetanus 。
分离坐骨神经:在大腿内侧的股二头肌 与半膜肌之间,纵向分离坐骨神经至膝 关节处,并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小学科学第17课《刺激与反应》(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刺激与反应》(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刺激与反应》(教案)刺激与反应教案第一部分: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回答一些问题,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了什么?” “什么是刺激?” “什么是反应?” 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新知学习1.学习目标:- 理解刺激是什么,反应是什么,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掌握常见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

- 探索刺激与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新概念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例如吃饭时看到好吃的食物会流口水,听到噪音时会感到吃不香等。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都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刺激”,引导他们认识到刺激是指引起反应的事物。

接下来,解释什么是反应,“当我们遇到刺激时,身体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就是我们的反应”。

3.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回答“刺激引起反应”。

解释并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明白刺激是引起反应的原因。

4.常见刺激与反应: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如“看到黑板上的题目会引起你们思考的反应”、“感到饥饿时会引起你们对食物的渴望反应”等等。

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从而巩固他们对刺激和反应的理解。

第三部分:实践探究1.刺激与反应游戏:分组进行游戏,每组选定一名学生来担任刺激,其他学生则扮演被刺激的人。

刺激的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刺激其他人,例如轻轻触碰他们的手臂、做出马上要扔东西的动作等。

其他学生需要根据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到的刺激和反应。

2.生活中的刺激与反应: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刺激和对应的反应。

例如,当门铃响时,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当教室里的灯亮起时,我们会有什么反应?通过讨论这些例子,让学生理解刺激和反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第四部分:知识总结1.总结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回顾一下刺激和反应的定义,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概念,确保他们对这些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实验报告说明:1、实验报告务必独完成,对抄袭者将按不及格处理;2、实验报告的格式请按下面的各项要求来填写,不要改动;3、正文字体统一用“仿宋-GB2312”、,小四号,1.5倍行距,小标题加黑;4、下面的“替换这里”字体底纹在完成后去除;实验名称: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同组姓名:实验日期:室温:替换这里气压:替换这里成绩:教师:一、实验结果(一)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单刺激强度为0.09V时,肌肉不发生收缩,当刺激为0.10V,即阈刺激时,肌肉发生收缩。

所以阈刺激为0.10V。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肌肉收缩幅度增大。

单刺激强度增加到0.15V,即顶刺激时,刺激增大,肌肉收缩幅度不再变化。

所以顶刺激为0.15V。

当双刺激强度从5增加到8时,肌肉收缩反应从不完全强直收缩转变为完全强直收缩,因此完全强直收缩的点位8.二、分析与讨论1.在固定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时,应该做到松紧适合,否则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当过于紧的时候,刺激后在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反应会偏大,而如果想当宽松,信息采集系统则采集不到刺激后的反应;2.一次刺激完后应该让标本做一定时间的休息,否则会对结果产生影响;3.为了让标本保持它的活性,依然要不是的添加任氏液;三、结论这只牛蛙的阈刺激强度为0.10V,顶刺激强度为0.15V。

完全强直收缩在双刺激时为8;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的收缩力度与刺激强度成正比,如果刺激强度小于阈刺激强度,不能引起肌肉兴奋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最适强度时,肌肉发生最大强度的收缩,当继续增大刺激强度时,肌肉的收缩强度不再增大;双刺激刺激坐骨神经也会有类似单刺激的正比现象,不过是肌肉的收缩逐渐从不完全强直收缩到完全强直收缩,这是因为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结束之前。

动物的刺激与反应

动物的刺激与反应
逃避反应:动物在面对威胁时 会选择逃跑或躲藏
防御反应:动物通过装死、变 色等方式来应对威胁
攻击反应:动物在感到威胁时 会选择攻击来保护自己
适应反应:动物通过适应环境 来应对各种刺激和挑战
生理反应
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
肌肉紧张
心理反应
动物对刺激的心 理反应包括感知、 记忆、思维和情 感等方面。
动物对刺激的心 理反应受到其生 理特征和环境因 素的影响。
动物行为与环境适应
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动物行为与环境适应的关联 动物如何通过行为适应环境 环境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动物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
行为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通过不同 的行为来适应 环境的变化, 如迁徙、冬眠
等。
动物行为与环 境相互影响,
共同演化。
动物行为在进 化过程中逐渐 形成,有利于 种群的生存和
Part Three
刺激与反应的相互作用
刺激对反应的影响
刺激的类型和强度影响动物的反应 刺激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影响动物的反应 刺激的感知方式影响动物的反应 刺激的适应性和习惯化影响动物的反应
反应对刺激的反馈
动物对刺激的反应是本能行为 刺激的强度和类型影响动物的反应 反应可以改变动物对刺激的感知和行为 反应对刺激的反馈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感知能力
动物通过感官器官感知外界刺 激
不同动物对不同刺激的感知能 力不同
感知能力是动物适应环境的重 要能力之一
感知能力受到动物遗传和环境 因素的影响
感知与行为的关系
感知是动物行为的先决条件
感知影响动物的行为反应
感知与行为相互影响和制约
感知与行为共同进化
Part Two
动物对刺激的反应

论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论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论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引言刺激与反应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不断受到各种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深入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生理层面的刺激与反应刺激的类型生理刺激可以分为外界刺激和内部刺激两类。

外界刺激外界刺激是来自我们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源,比如声音、光线、气味等。

这些刺激通过感官器官传递给大脑,引起各种生理反应。

内部刺激内部刺激是来自我们自身的刺激源,比如饥饿、疲劳、压力等。

这些刺激源通过身体内部的化学物质传递到大脑,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

生理反应的机制生理反应是指在受到刺激后,身体做出的自动的、无意识的反应。

这些反应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它对刺激的处理决定了我们的生理反应。

不同的刺激会激活不同的脑区,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

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我们身体的自动功能,比如心率、呼吸、消化等。

它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在刺激下的不同反应会导致生理上的不同状态。

刺激与生理反应的关系刺激与生理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不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生理反应,而同样的刺激也可能在不同的个体中引起不同的反应。

这是因为个体的生理状态、经验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刺激的处理和生理反应的产生。

心理层面的刺激与反应刺激的类型心理刺激可以分为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类。

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来自我们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源,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这些刺激可以通过感官器官感知到,并由大脑进行加工和解释。

内部刺激内部刺激是来自我们自身的刺激源,比如思维、情绪、欲望等。

这些刺激源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

心理反应的机制心理反应是指在受到刺激后,我们主观上产生的感觉、情绪和行为等。

这些反应是由大脑的认知和情绪加工系统控制的。

认知加工的作用认知加工是指对刺激进行注意、感知、理解和评估等过程。

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前因后果的概念,即发生刺激,就会引起反应。

这种关系是自然界里最基本的科学原理。

比如,一个质点通过受到外力的作用而移动,此外还有一系列物理学、化学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前因后果的概念,即发生刺激,就会引起反应。

生物学上的刺激反应可以分为外刺激和内刺激,外刺激是指植物或动物体会到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机体内的各种物理、生理反应,例如,外界的温度变化会引起人体的温度调节反应;受到光照时,植物会形成动物性的活性物质;而内刺激又可以分为物质刺激和心理刺激,人体受到物质刺激,会发生免疫反应,比如发烧、瘙痒等;而心理刺激则会引起人体的意识反应,如抑郁、焦虑、激动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更为精细。

心理学认为,人始终处在一种“刺激期”中,即总是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心欲望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反映出一种情境、或意义等,会引起精神上的反应,也就是对这种刺激的认知反应、情感反应、思维反应、行为反应等,这些反应可以被视为心理反应。

总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可以在自然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得到应用。

- 1 -。

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刺激与反应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维持生物体的自然状态的基础。

刺激是外部的、可感知的若干事物所造成的一种刺激,而反应也就是刺激下的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者功能改变。

刺激与反应的关系是双向的,而且刺激也可以施加于机体内部,而反应也可以是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比如心率变化、体温变化,血液酸碱度变化等变化。

但无论是外部或内部刺激,都会引起生物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应。

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还要结合生物体的神经反射系统,反射是指刺激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引起的一系列的发生在某一组织器官或肌肉上的有规律的生理反应。

神经反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可以起到调节和维持生物体身体活动或某些活动方面的平衡,因此,它也是实现生物体解剖学与功能协调的重要环节。

另外,刺激与反应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自我适应”的关系。

自我适应是指当某种场合存在一定的刺激时,刺激的强度在不断发生变化时,生物体也会随之而调整其反应的强度,以适应刺激的变化。

换句话说,自我适应就是根据外部环境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修正自身行为反应来达到最佳状态的能力。

而刺激与反应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条件反射”的关系。

这种关系指的是,当生物体获得特定的刺激时,通过重复的暴露,可以使刺激引起的反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可维持的响应。

有时,这种反应会出现在机体内部,也有时会出现在机体外部,这有助于生物体调节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最后,要谈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还要提及人们常说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一种以条件反射及自我适应为基础,以维护个体和社会秩序和协调为目标,人们通过学习并利用自身心理设定下的固有和动态机制,从而达到调控行为、情绪和思维等方面从而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

总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学内的某种规律,也有助于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我,更加全面而有效地实现我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安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带来更多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观察项目
①保存实验结果,找出阈刺激和最大刺 激及其强度值,记录单收缩曲线。 ②记录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 强直收缩曲线。
典型结果
典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
典型结果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牵拉、手或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不能使动物皮肤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神经和 肌肉,不可用水冲洗。 不断用任氏液润湿神经和肌肉,防止干燥, 活性降低或丧失。 刺激之后必须让标本休息一段时间,约 0.5~1 min,防止标本疲劳。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BL-410/420实验系统、张
力换能器、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 针、神经标本屏蔽盒、刺激电极、引导 电极、纱布、蛙钉、手术线、铁支架、 滴管、培养皿 。
实验药品:任氏液。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破坏脑和脊髓,一侧下肢剥皮 分离一侧腓肠肌,结扎肌腱
思考题
1、阈刺激、最大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缩 幅度为何不同?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形成的机制分别是 什么?
二、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过程和兴 奋-收缩耦联
三、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阈刺激:刺激时间不变,刚能引起部分神经纤维 兴奋,并使所支配的肌肉收缩。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超过阈强度并不断增加,较 多神经纤维兴奋,肌肉的收缩反应也逐渐增强。 最大刺激:刺激强度增大到某值时,所有神经纤 维均兴奋,肌肉收缩幅度达到最大。
分离大腿部坐骨神经
2、连接实验装置
张力换能器一端与腓肠肌肌腱上的结扎 线连接,另一端与BL-420/410系统相连。 坐骨神经放在刺激导线的神经钩上。
3、软件操作
① 进 入 BL-410/420 系 统 → “ 实 验 项 目”→神经肌肉实验→刺激强度与反应 的关系→系统自动记录。
② 进 入 BL-410/420 系 统 → “ 实 验 项 目”→肌肉神经实验→刺激频率与反应 的关系→经典实验→系统自动记录。
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实验目的
学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方法;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
缩形式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一、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
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 = 1 / 阈强度
阈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四、肌肉收缩的表现形式
1.单收缩
概念:当给肌肉一个阈上剌激时,肌肉即发生 一次收缩反应。 过程: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2.不完全强直收缩:增 加刺激频率,使后一次 的收缩反应落在前一收 缩的舒张期内,则引起 不完全强直收缩。 3.完全强直收缩:继续 增加刺激频率,使后一 次收缩反应落在前一收 缩的收缩期内,则出现 完全强直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