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合集下载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响应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响应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响应生物界的各个物种都具备感知和响应外界刺激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保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并对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在感知和响应方面展现出不同的机制和程度。

本文将从感知和响应的角度分析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机制和效应。

感知生物感知外界刺激的能力源于其感受器官,它们能够接收和转换环境中的刺激信号。

感受器官可以是生物体表面的感觉细胞,如人类的皮肤中的触觉细胞;也可以是特化的器官,如眼睛、耳朵和鼻子。

感受器官的存在使得生物能够感知光线、声音、气味、味道、温度、压力等外界刺激。

在感知外界刺激的过程中,物种之间存在差异。

有些物种对特定刺激非常敏感,而有些物种则对相同的刺激反应较弱。

这一差异主要取决于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需求。

例如,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物可能对特定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更为敏感,以便提前适应环境。

响应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可以表现为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自发的,也可以是通过学习和适应的结果。

不同的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方式各有不同。

有些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是无意识的,即它们是由自动反射或内在的生物钟调节的。

例如,当我们把手放在热板子上时,我们的手会自动从热板子上抽回来,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另外,一些生物体内部的生物钟会使它们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某些活动,比如鸟类在黄昏时分迁徙。

另一方面,有些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是有意识的,并且需要一定程度的学习和适应。

例如,许多动物会通过学习建立特定的条件反射,以适应环境中的刺激。

这种响应方式通常需要经验积累和认知能力。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响应帮助它们适应和生存于各种环境中。

通过感知环境中的潜在威胁和机会,生物能够做出适当的行动,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这种适应能力使得生物界具备了多样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总结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响应是一种生命的基本特征。

感受器官使得生物能够感知外界刺激,而响应机制则使得生物能够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

生理学中的兴奋的概念

生理学中的兴奋的概念

生理学中的兴奋的概念生理学中的兴奋是指生物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它是一种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紧张、兴奋和反应的状态。

兴奋是生物体对于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种正常的、自动的、有功能性的反应,同时也是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一个表现。

兴奋是生物体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活力或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心理性的。

在生理学中,兴奋主要涉及到神经系统的活动。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递主要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来完成。

当神经元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它会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到其他神经元,从而引起生物体的兴奋反应。

这种神经传递过程中的兴奋可以是电信号的传递,也可以是化学物质的传递。

在兴奋过程中,神经系统中的兴奋传递是非常重要的。

兴奋传递主要是通过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实现的。

当刺激到来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会打开,钠离子会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电位变得正值,从而引发一个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递使得神经兴奋在神经纤维中传递,最终到达神经元的末梢释放到突触。

从而引发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传递。

而在这个过程中,细胞膜上的钾离子通道和其他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也是重要的。

钾离子通道的打开可以使得细胞内的电位恢复到负值,从而关闭钠离子通道。

这是细胞回复正常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电位的改变会引起细胞的内外环境变化,从而产生兴奋的反应。

这种兴奋反应可以通过神经元间的连续传递来实现。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的传递主要通过化学物质的释放和再吸收来实现的。

当兴奋传递到神经元末梢时,神经递质会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然后通过突触间隙作用在下一神经元的受体上,从而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传递。

而在这个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再吸收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可以使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得到控制,从而使兴奋传递的效果得到调节。

总结来说,兴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它是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表现。

兴奋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物质的传递来实现。

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

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

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是生物体在面对特定刺激时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触发机制、表现形式和进化背景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自然反应是指生物体对于外界刺激的一种自发性反应,不需要任何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它是生物体在遇到某种特定的刺激时,自动产生的一种行为反应。

例如,当人面对危险情况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这些反应是自然反应的表现。

自然反应是通过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实现的,它们能够迅速地调节生理机能,使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

本能反应是指生物体在面对特定刺激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

它是通过基因编码而形成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与自然反应不同的是,本能反应更加复杂和有组织,它往往是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模式的组合。

例如,鸟类的迁徙行为和蜜蜂的蜜蜂舞就是本能反应的典型例子。

本能反应是通过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实现的,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得到了保留,以适应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在触发机制上存在一些区别。

自然反应是通过外界刺激直接引发的,而本能反应则是通过生物体内部的机制来触发的。

在自然反应中,刺激的强度和性质对反应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而在本能反应中,刺激的作用相对较小,更多的是由生物体内部的机制来决定。

此外,自然反应是一种自发性的反应,而本能反应则更多地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

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自然反应往往是一种短暂的、一时的行为反应,例如,人在受到惊吓时会出现的害怕和逃避行为。

而本能反应则是一种相对持久的、长期的行为模式,例如,动物的捕食行为和交配行为。

自然反应是一种即时的应激反应,而本能反应则更多地是一种长期的适应策略。

自然反应和本能反应在进化背景上也有所不同。

自然反应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它能够帮助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而本能反应则是一种适应生物体繁衍和传播基因的行为模式,它是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繁殖策略。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反射的名词解释生物学
在生物学中,反射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自动和无意识
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通常不需要大脑的参与。

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神经元会传递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再通过运动神经元传递信号到肌肉或其他效应器官,从而引发
生物体的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迅速的,并且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
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学中,反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生理性反射和条件
性反射。

生理性反射是指对特定刺激产生固定反应的反射,例如眨眼、咳嗽和打喷嚏等。

条件性反射则是指在学习和经验的影响下形
成的反射,例如贝氏反射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等。

另外,反射还可以根据神经元参与的层次分为脊髓反射和脑干
反射。

脊髓反射是由脊髓神经元介导的简单反射,例如膝反射和跟
腱反射等。

而脑干反射则是由脑干控制的反射,例如瞳孔对光的反
射和呕吐反射等。

总的来说,反射在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生物体
对外界环境作出及时的、自动的反应,保障了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
能力。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反射在生物学中的意义。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子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子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例子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生命体在适应环境和维持生存的基本生理特征之一。

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表现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并通过各种方式做出相应的反应。

以下是一些生动、全面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例子。

植物是最常见的生物之一,它们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例子非常丰富。

例如,当阳光照射到植物的叶子上时,叶子中的色素感受到光信号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能量。

另外,植物还能感知到重力的作用,根据重力方向生长,以便更好地吸收水和养分。

同时,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植物的根系能够感知到土壤中的干旱信号,并通过减少水分蒸发和调整根系生长来适应干旱环境。

动物也表现出对外界刺激敏感的特征。

鸟类对声音的敏感性使得它们能够寻找到食物或警报同伴。

例如,一些鸟会通过鸣叫来吸引异性,以便进行求偶。

此外,昆虫对气味的敏感性使得它们能够寻找到花朵中的花粉,并帮助传播植物的基因。

此外,当动物受到威胁时,它们会通过逃跑、攻击或伪装等方式来保护自己。

人类作为高级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复杂多变。

例如,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身体会通过收缩血管、颤抖和增加新陈代谢的方式来保持体温。

而当身体感到饥饿时,胃部会分泌胃液以消化食物,并向大脑发送饱腹信号。

此外,人类还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思考、决策和行动等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来做出与外界刺激相关的反应。

总体而言,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不同的生物会因其基因、环境和行为特征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对于科学研究人员和生物学家来说,进一步了解生物的感知机制和响应能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以及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更好的指导。

同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尊重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物反射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反射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反射的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反射的类型1.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生物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刺激的自发性反应。

它是由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做实验而发现的,后来成为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重复训练或者体验,促使生物体对某一刺激产生特定的反应。

例如,狗在敲钟声响时就知道有食物可以进食。

2.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固有反应,不需要通过学习而形成。

它是生物体对刺激的自然反应,通常是由神经系统的传导和神经元的兴奋来调控。

无条件反射是生物体在面对危险或者环境变化时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例如,膝腱反射是人体常见的无条件反射,当膝腱受到敲击时,会引起大腿的一种短暂的收缩反应。

3.刺激反射刺激反射是生物体对一些特定刺激产生相应反应的现象。

这些刺激可以是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等,也可以是内部的化学物质、荷尔蒙等。

生物体对这些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由神经传导和细胞的作用来调节的,以保持内部稳态和生存的需要。

4.条件性刺激反射条件性刺激反射是一种生物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特定刺激产生反应的现象。

通过对于刺激的重复暴露和学习,生物体可以形成对特定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为了躲避危险或者适应环境的需要。

二、神经系统在生物反射中的作用1.感觉输入当生物体受到外界刺激时,感觉器官会将刺激的信息传递给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通过电化学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对接收到的刺激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通过神经传导将处理好的信息发送到相应的肌肉或者器官,触发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

3.运动输出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导,将处理好的信息发送到相应的运动神经元,以触发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运动反应。

这些运动反应可以是肌肉的收缩或者放松,或者是器官或腺体的分泌等生理反应。

三、常见的生物反射1.眼睛的反射眼睛的反射是生物对光线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当眼睛受到光线刺激时,瞳孔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光线的进入量,保护视网膜不受伤害。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2. 色素層含有黑色素,為單層扁平或柱狀皮 膜構成,可吸光並防止光線散射
進階知識
• 盲點的測定: 1) 以手遮左眼,將下圖移至右眼正前方約50公
分處,右眼不轉動地凝視圖形左側的十字, 將此圖漸漸移近,在某一距離時你會發現圖 形右側的圓點突然消失。 2) 若再將此圖移近,圓點又會再次出現。
• 從圓點消失到再次出現之間即為影像投射到 右眼的盲點之故。
視覺的原理
1. 物體表面的光線自角膜通過水狀液、瞳孔、 晶體、玻璃狀液至視網膜上呈現倒立的實像
• 刺激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感光細胞將刺激訊 息轉化為電位訊號傳入大腦枕葉的視覺皮質, 經過兩側輸入訊號的比對加上經驗與大腦的 記憶判斷後,我們便知道物體的影像
想一想
• 嚎啕大哭時為何常會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的情形發生?
脈絡膜
1. 具黑色素的結締組織構成 2. 富含血管,可防止眼球內部光線的散射,
亦可供給眼球營養
虹膜
1. 前後介於角膜與晶狀體之間 2. 呈扁平圓盤狀,其外緣與睫狀體相連
虹膜
• 脈絡膜延伸出來的構造: 1) 環狀肌受動眼神經之副交感神經枝控制 2) 輻射肌受交感神經枝控制 • 具有黑色素的結締組織,依含量的多少而呈
圖10-12 眼球內部構造及外觀示意圖。
眼球
1. 為近似球形的器官 2. 位於眼框內 3. 成人的前後徑平均約為2.5公分
眼球壁
• 由外至內分別由三層構造組成: • 最外層構造是鞏膜(sclera)與角膜(cornea)
鞏膜
1. 不透明白色纖維膜(一種結締組織)所組成 2. 俗稱眼白,具有維持眼球形狀、保護眼球內
3. 白化症者因看到的是視網膜的血管,所以 虹膜呈現紅色
• 睫狀體包括睫狀突和睫狀肌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反应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反应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反应在生物学中,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表现形式。

生物体通过感知外界刺激,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维持自身的生理活动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本文将从感知的方式、感知的范围和生物体的反应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知的方式生物体感知外界刺激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感官通道。

以人类为例,视觉是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

通过眼睛感知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人类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和物体。

听觉是通过耳朵感知声波的振动,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触觉是通过皮肤感知外界物体的接触,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物体的形状、温度和质地。

嗅觉是通过鼻腔中的嗅细胞感知气味分子的化学信号,使我们能够闻到各种气味。

味觉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知化学物质的味道,使我们能够品尝到不同的食物。

二、感知的范围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感官通道所能感知到的区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信息获取。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感知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通过叶片感知光线的强弱和方向,以决定更好的生长方向。

在动物中,鱼类能够感知水流的方向和强度,以调整游泳的速度和姿势。

许多昆虫能够感知气味的微小变化,以寻找食物和识别伴侣。

此外,生物体还能通过观察环境中其他个体的动作和行为,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生物体的反应机制生物体感知到外界刺激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

这些反应机制可以分为自主和条件反射两种。

自主反射是一种直接的、无需学习的反应,是生物体固有的本能行为。

例如,当人类接触到高温物体时,会迅速收回手指,以避免灼伤。

条件反射则是一种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形成的反应。

例如,狗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这是因为在多次听铃声与进食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关联。

在感知与反应的过程中,神经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感知外界刺激的信息会通过感觉器官传递到神经系统,并在神经元间传递和处理,最终产生出相应的反应。

不同生物体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有所差异,但都具备传递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黃斑:視網膜中央有一個黃色斑點的小區域(中央窩: 黃斑中央.視網膜中央凹陷處.感光最靈敏區)
盲點:視神經通出眼球處.無感光細胞(光線於此區無
法2021/被3/15 感光細胞接收,不能成像)
11
2021/3/15
視網膜之構造
12
三 種 錐 狀 細 胞 的 感 光 範 圍
2021/3/15
13
2021/3/15
嗅覺疲勞:受器與化學分子結合過久→受體失去 結合力→不再產生神經衝動,如「入芝蘭之室.久 不聞其香」
嗅覺敏感度隨年齡增加而減弱:因嗅黏膜受器和
外界接觸,較易受傷 2021/3/15
32
嗅覺受器
鼻腔上方的嗅黏膜 2021/3/15
嗅黏膜內的嗅細胞33
單元十三第3部分
聽覺與平衡覺
2021/3/15
34
單元十三
生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2021/3/15
1
十三.生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單元 1.視覺 2.味覺與 3. 聽覺 4.皮膚 5.其他
嗅覺 與平衡 感覺 感覺

內 生物 55~62 62~67 68~70 70~71 71~72
容 三下
參考
P369~377

實 生物
P80~81
驗 三下
2021/3/15
2021/3/15
舌 頭 味 覺 分 布
31
嗅覺
1.鼻黏膜:鼻腔頂端
特化神經細胞(受器):有千餘種,每一種特定化
學分子僅與有關受器結合(嗅細胞本身即是
雙極神經元)
皮膜細胞:支持
2.途徑:化學分子溶於嗅黏膜表面液體→嗅細胞樹 突末梢分枝(嗅纖毛)→神經衝動→顱腔底部嗅神 經(軸突)→腦前方嗅球→大腦皮質嗅覺區
味細胞對化學刺激的敏感度不同:四種基本味覺
味覺 甜 苦 酸 鹹
味蕾分佈 舌尖 舌根
舌兩側.軟顎 舌兩側.舌尖
引起刺激的分子 含氫鍵的特殊分子 有機物(咖啡因.奎寧)
氫離子 金屬陽離子(Na+)
混合味覺:基本味覺以外的味覺(1辣:味覺.皮膚感
覺2021及/3/15 嗅覺引起、2檸檬酸:酸和甜之混合)
30
視力模糊
青光眼 眼壓過高,視神經損傷
視野缺損
飛蚊症 玻璃液內漂浮物投射在視 看到似蚊子
網膜
在飛
視網膜 外力撞擊等因素(視網膜和 視覺喪失 剝離 2021/3/15 脈絡膜分離而缺養分.氧氣)
矯正 凹透鏡
凸透鏡 弧度不均 勻透鏡
塗藥
手術
手術雷射

24











2021/3/15
圖25
單元十三第2部分
味覺與嗅覺
2021/3/15
26
➢味覺與嗅覺:最原始的感覺器官(化學受器受液 體和氣體刺激,普遍存在於動物)
味覺
1.味蕾:舌頭乳突狀皮膜內.橢圓形小體。舌表皮 最多,會厭.舌顎及軟顎也有
味細胞(受器):特化皮膜細胞(上方分叉接受
流入味 孔的化學分子刺激.下方和感覺神經
樹突末梢毛狀分枝相連)
支持細胞:於周圍,支持
音波 頻率與覓食對象大小 行進時音波範圍廣.攝食時 有關(與種別較無關) 範圍窄(擊昏魚→捕捉)
功能 提供食物距離.方向. 行進.攝食
質地.形狀.障礙及本
身位置 2021/3/15
49
蝙蝠的聲納系統
蝙蝠的回聲定位(紅色為發出的音波.藍色為反射波)
2021/3/15超音波掃瞄技術:用於雷達導航.醫療探測
➢聽覺:人耳的構造與功能
組成
特徵
功能
外 耳殼 漏斗狀人不能轉動 收集音波

(豬.兔可以)
(外) 有脂腺分泌物(耳垢), 傳遞音波 聽道 內層有毛
鼓膜 薄膜結締組織
震動,複製聲源
鎚骨 和鼓膜相連 三者前

砧骨 鐙骨
與卵圓窗相 連
後銜接 成槓桿 系統
耳 耳咽 中耳腔下方與咽喉
管 連通管道(又稱歐氏
管)
桿狀細胞
錐狀細胞
黑暗中分辨黑色與 強光才能刺激(偵測影 對光的 白色(對光的敏感度 像.敏銳度高).分辨顏色 敏感度 是錐狀的數百倍) (對紅.綠.藍光反應的三
種細胞)
辨識
物體外形
敏銳的影像
數量(個)
1億2千萬
6百萬
末梢突起
長而細
短而鈍
分佈
視網膜周圍 視網膜中央窩(缺桿狀)
感光細胞(外節):具碟狀構造.內含視紫紅素(視蛋白與 視黃醛組成的視覺色素)吸光引起神經衝動
14
2021/3/15
眼睛各部分構造的功能
15
➢調適作用:懸韌帶與睫狀肌對晶體的調整(使 光線準確投射在視網膜)
視物
遠物
晶體焦距
較長
晶體形狀
扁平
懸韌帶 緊張收縮(對晶體拉力增加)
睫狀肌
舒張
近物 較短 突出 舒張 收縮
2021/3/15
16
視遠物時 視覺調適作用
2021/3/15
17
視近物時 視覺調適作用
2
單元十三第1部分
視覺
2021/3/15
3
動物
視覺器官
海扇 眼點(有多個,於殼內套膜邊緣)
蝸牛 眼睛(於觸角頂端)
昆蟲 1.單眼(感測光線明暗)
2.複眼(許多小眼組成,各自成像.使物體成鑲嵌狀 →腦合成準確方位的像→覺察外界物體移動)
➢眼球的外部構造(附屬構造):眼球(直徑2.5㎝近球 形器官)
放大聲波(因卵圓窗較鼓 膜小),將鼓膜的震動傳到 內耳(若聲音太大,可由肌 肉調整相對位置.降低震 動) 吞嚥.咀嚼.打呵欠時打開 (平衡鼓膜兩側壓力)
薄膜
分隔中.內耳
2021/3/15
35
組成
特徵
功能
耳 前庭道與鼓室 曲折 負責聽覺
蝸 道間.基膜上有 哥帝氏器
管道 (又稱
•哥帝氏器又稱柯氏器
內 •又稱位覺斑 耳前
50
瓶鼻海豚的聲納系統
2021/3/15
瓶鼻海豚的聲納系統
51
2021/3/15
52
單元十三第4部分
皮膚感覺
2021/3/15
53
感覺
受器
特性
•位置:淺層(表皮).深層(肌肉 敏感度低(需強烈如
2.途徑:味細胞毛端接受化學分子→神經衝動→
顏面.舌咽神經→延腦→視丘→大腦味覺區→味

2021/3/15
27
2021/3/15
28
味蕾的構造
2021/3/15
29
味覺與嗅覺互補:聞到氣味時,化學分子由鼻腔進入 口中刺激味蕾(味覺.嗅覺在大腦皮質感覺區為綜合效 果)
食物之滋味:靠味覺.嗅覺.食物溫度.觸覺.痛覺及心 理因素共同作用
部液
養分
2.維持眼球形狀
玻璃 水晶體與視網膜之間(透 維持眼球形狀 狀液 明膠狀)
調整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收縮狀態受光線強度與情 緒等因素影響(虹膜平滑肌有二種)
瞳孔變化 縮小
放大 2021/3/15
環狀肌 收縮 舒張
輻射狀肌
舒張
收縮
9
人眼的構造
2021/3/15
10
➢視網膜上的光受器:
細胞
2021/3/15
18
1. 視覺原理:類似相機調整透鏡與底片間的距離,使像 清楚呈現於底片位置
2. 原理:眼睛以改變水晶體(透鏡)的厚薄調整焦距,虹膜 肌肉調整瞳孔大小(光圈)控制進光量,使像清楚呈現 於感光的視網膜上(底片),黑色素皮膜細胞(暗黑色照 相機內部)
3. 路徑:物體反射光線→角膜.瞳孔→水狀液(眼前房.眼
構造
位置
功能
上下眼瞼. 眼球前方 防止異物侵入眼睛(保護眼球) 睫毛
淚腺 眼球外上方 分泌淚液滋潤眼球和殺菌
六條肌肉
2021/3/15
眼球後方 使眼球上.下.左.右轉動(每個運
動神經元支配的肌纖維數少,
故可精確)
4
2021/3/15
5
成頭 像足 原綱 理視 和覺 人器 相官 似最
發 達
2021/3/15
視 數立 野 掠體 範 食視 圍 動覺 180。物 ︵
︶多
視多
野數
範草
圍食
36 0 度
性 動 物6
視覺的附屬構造
支配眼球轉動的肌肉 2021/3/15
淚腺及鼻淚管7
➢眼的內部構造:
構造
功能
鞏膜 強韌的結締組織,與肌肉相 1.保護眼球內部
外 (眼白) 連(協助運動)
2.維持眼球形狀
角膜 眼球正前方,薄而無色透明 使光線進入眼 (排列整齊.無血管)
眼 脈絡膜 含黑色素(遮光)結締組織、 1.吸收眼內光線.阻

許多血管(滋養眼球)
絕鞏膜內外光線(防

︵ 分 三

睫狀體
含懸韌帶和睫狀肌
止光散射) 2.供應眼球營養
固定.調節水晶體

虹膜 含黑色素(決定眼睛顏色) 1.調節進光量(瞳孔

的結締組織與平滑肌
大小調整)
2.決定眼珠顏色
視網膜 一層感光色素(維生素A衍 神經細胞的光受器

迷路), 內含 淋巴 液
負責靜態平衡(橢圓囊 和球囊內有山脊頂.上 有小耳石.下有毛細胞)
半 三個.互相垂直.
負責動態平衡(基部壺
規 充滿內淋巴
腹有毛細胞.上覆山脊

頂)
中耳炎:病菌自耳咽管侵入中耳(耳咽管平時關閉, 阻斷自己聲音進入中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