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鱼类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
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

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鱼类养殖是一项重要的水产养殖产业,对于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管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的生长发育,鱼类行为学逐渐成为养殖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管理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养殖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
一、鱼类行为学的基本原理鱼类行为学是研究鱼类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群体行为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基于鱼类的觅食、逃避、繁殖等行为特征,鱼类行为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来获取有关鱼类行为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鱼类养殖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养殖户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二、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环境优化中的应用1. 鱼类饵料投放策略鱼类行为学的研究表明,鱼类对饵料的寻找和摄食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
通过对鱼类饵料投放策略的研究,可以确定最佳投饵点、投饵次数和投饵量等参数,从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2. 养殖池塘结构设计鱼类行为学告诉我们,鱼类对光线、水温、水流等环境因素存在一定的偏好。
根据这些偏好,养殖户可以合理设计养殖池塘的结构,如设置合适的遮蔽物、调整水温和水流等,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3. 养殖密度管理鱼类行为学还可以帮助养殖户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
研究表明,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鱼类的食欲和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而过高的养殖密度则容易导致饵料资源的竞争加剧,影响鱼类的生长效益。
三、鱼类行为学在养殖环境改善中的应用1. 环境刺激优化根据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合理的环境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善鱼类的生长环境。
例如,在日出和日落时段提供适宜强度的光照,可以刺激鱼类的觅食行为;在温度适宜的季节,适当增加水流量,可以改善水质和增加溶氧量,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
2. 水质监测和调控水质是养殖管理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鱼类行为学可以通过观察鱼类的活动和行为反应,来判断水质是否适宜。
鱼类应激反应

实例
HSP70 (Heat Shock Protein 70)在降低温度 胁迫对鱼类影响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常HSP70可以协助新生链折叠、修复和 降解变性或已损坏的蛋白。
急性温度应激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幼鱼生化指 标和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 实验设计 实验设置 16℃、21℃、26℃(对照)、31℃和35℃,共5 个温度水平,每个水平下设置3 组平行。每个处理组放鱼 30 尾, 各组之间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
结果与分析
• 温度应激对尼罗罗非鱼血清皮质醇和葡萄糖水平的பைடு நூலகம்响
• 分析 皮质醇是一种与许多生物活性相关联的类固醇激素。鱼类面对应激胁 迫时, 血浆皮质醇水平会明显提高。本实验中, 在温度应激下, 各应激 组血清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
除低温处理组外, 高温组葡萄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 随着应激时间的增 加而略有上升。可能原因为,随着温度升高, 呼吸率加快, 鱼体能量代 谢水平随之上升, 机体增加对糖原的利用, 葡萄糖的合成速率也会增加。 低温组(16℃)于24h处葡萄糖含量急剧升高,原因可能是鱼体为抵 御冷应激的胁迫, 避免冻伤或冻死, 机体会将大量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 温度应激对尼罗罗非鱼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
• 分析: 21℃和31℃应激组在6h 时,HSP70 mRNA表达量达到最 高,此时应激强度较低,罗非鱼可以通过提高细胞中 HSP70 mRNA 表达来适应环境应激。 • 低温(16℃)和高温(35℃)实验组在应激处理24h后, HSP70 mRNA 表达水平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为HSP70 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 如果应激超过一定 强度, 或延续时间过久, 引起肝脏细胞膜结构和蛋白质组成 的异常, 从而导致HSP70 在细胞内分布的改变, HSP70 对 机体的保护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鱼类应激反应》课件

鱼类应激反应是指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做出的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反应。本 课件将介绍鱼类应激反应的定义、分类、触发因素、生理机制、行为表现、 评估方法以及减少应激反应的策略。
鱼类应激反应的定义
鱼类应激反应是指鱼类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帮助鱼类适应环境变化,保持 内稳态。
免疫系统
鱼类的免疫系统在应激反应中发 挥重要作用。
鱼类应激反应的行为表现
1 逃避
鱼类可能通过逃跑或隐藏来应对威胁。
2 攻击
部分鱼类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协作
鱼类有时会通过协作行为来应对环境变化。
评估鱼类应激反应的方法
1
行为观察
观察鱼类的行为表现和变化。
生理指标
2
测量鱼类的生理指标,如激素水平、免
疫功能等。
3
实验室测试
使用实验室测试方法评估鱼类应激反应。
减少鱼类应激反应的策略
改善环境
提供良好的水质和理想的温度。
提供隐蔽处
为鱼类提供合适的避难场所。
减少社会压力
避免过度拥挤和触发攻化学变化、神经系统调节等。
2 行为反应
包括逃避、攻击、隐藏等。
鱼类应激反应的触发因素
环境变化
如水温、水质、光照等。
社会互动
如同类攻击、领地争夺等。
食物供应
如食物稀缺、竞争等。
鱼类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
神经系统
鱼类的神经系统起到传递和调节 信号的作用。
激素调节
鱼类的激素系统参与应激反应的 调节。
鱼类行为学研究

鱼类行为学研究鱼类是人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群体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研究鱼类行为学有助于了解鱼类的生态行为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鱼类群体行为鱼类的群体行为既包括一般的同类之间的社会联系,也包括不同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行为是由多种社会动机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律。
鱼类的群体行为包括群聚行为、迁移行为、觅食行为、避敌行为等。
1. 群聚行为:群聚行为是指鱼类在日常生活中集体策略行动的一种方式,能够增强种群的生存能力。
在群聚中,鱼群中会形成一些基本分工,有些鱼会保持警戒,有些鱼会在群体外缘游动,还有一些鱼会促进整个群体前进。
群聚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在敌害或者食物资源不足等不利情况下,集体保护自身。
2. 迁移行为:迁移是指飞鱼、淡水鲤鱼、三文鱼等在特定季节进行的迁徙行为。
迁移时,鱼类通常会寻找特定的环境条件(如水温、水流等),并会依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自己的迁徙路径。
迁移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增加种群的生存机会。
3. 觅食行为:觅食是指鱼类在缺乏食物资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行为。
大多数鱼类都是捕食者,受限于环境和天气等多种因素,在觅食时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
比如,魚在暗处觅食时视觉上则会适应更差,而会依赖更多的声音和气味捕食。
4. 避敌行为:避敌是指鱼类在受到敌害时采取的一种防御策略。
有些鱼类会在发现敌害时,采取群体行为,以增加自身存活的几率。
比如,鱼类在遇到鳄鱼等天敌时,会采取团体攻击、涌出水面等行为。
二、鱼类个体行为鱼类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增加自身适应能力、获得更多食物、避开天敌和吸引异性的交配等行为。
1. 领地行为:鱼类在寻找栖息地和避免天敌时,往往会选择自己有主权的领地。
有研究显示,鱼类的领地环境和形态都不相同,这和鱼类的品种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反应行为:鱼类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行为。
大吞噬实验报告画图

大吞噬实验报告画图大吞噬实验报告画图引言:大吞噬实验是一项旨在探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研究。
通过观察生物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生理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于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大吞噬实验中的画图结果,进一步探讨生物体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
实验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小型鱼类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将鱼类放置在一个封闭的水槽中,确保环境条件稳定。
然后,我们引入不同的刺激因素,如光线、声音和气味等,并观察鱼类的行为和生理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清摄像机记录下鱼类的各种行为,以便后续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中所记录的画图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了以下几个现象。
1. 光线刺激: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强度和颜色的光线刺激鱼类。
我们发现,当强光照射到鱼类身上时,它们会迅速躲避或游向阴暗处。
而当柔和的光线照射到鱼类身上时,它们会更加活跃,游动速度快,并呈现出更鲜艳的色彩。
这说明光线刺激对于鱼类的行为和生理状态有着显著影响。
2. 声音刺激: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刺激鱼类。
我们发现,当高频率或高音量的声音刺激鱼类时,它们会表现出紧张和警觉的状态,游动速度减慢,并呈现出惊恐的表情。
而当低频率或低音量的声音刺激鱼类时,它们则表现出更加平静和放松的状态,游动速度增加,并呈现出更加柔和的色彩。
3. 气味刺激: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气味刺激鱼类。
我们发现,当强烈或陌生的气味刺激鱼类时,它们会表现出警觉和回避的行为,游动速度减慢,并呈现出较为暗淡的色彩。
而当气味与鱼类熟悉且适应时,它们则表现出放松和舒适的状态,游动速度增加,并呈现出更加鲜艳的色彩。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大吞噬实验中的画图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生物体对于外界刺激有着明显的反应机制。
光线、声音和气味等刺激因素能够直接影响生物体的行为和生理状态。
2. 强烈或陌生的刺激对于生物体来说可能会引发警觉和回避的行为,而柔和或熟悉的刺激则可能会使生物体更加放松和舒适。
初中语文 说明文阅读练习(三)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题。
(10分)鱼类也有感情和意识黄岚郭原毓①一直以来,判断动物是否具备人类所拥有的情感时,要看它们能否通过“情感发烧”考验。
当鸟类、哺乳动物和某些蜥蜴类物种被放入新环境中时,它们的体温会在短时间里升高1℃~2℃,这是真正的“发烧”,就好像它们在对新环境感染作出回应。
这种发烧与生物的情绪变化相关联,原理是受到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
②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情感发烧”现象仅出现在拥有复杂结构大脑的动物中,此前的研究表明,蟾蜍和鱼不能做出类似反应。
而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实验给予了鱼类更多选择,得出的结果与传统认知完全相反。
研究人员将72条斑马鱼分为两个对照组,第一组斑马鱼没有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二组斑马鱼被单独放在一个小网中,网置于水箱内27℃水温的小格子内——事实上,斑马鱼喜欢28℃的水温。
15分钟后,研究人员释放了网中的斑马鱼,使它们可以在水箱内的其他5个格子内自由游动,这5个格子的温度分别从18℃到35℃不等。
③结果他们发现,和对照组斑马鱼相比,这些鱼类会花更长时间待在温度更高的水槽里。
而且,在此过程中它们的体温会升高2℃~4℃,这表明它们也存在“情感发烧”。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结束了一直以来关于鱼类能不能意识到环境变化的关键争论,鱼类也具有情感。
④然而这一结论发表后,招致了很多反对的声音,科学家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来下结论:认为鱼类没有此能力的科学家指出,鱼类的大脑较小且简单,缺少哺乳动物大脑中负责协调高层次信息处理的大脑皮质。
他们认为,鱼类几乎没有学习和记忆能力,只有非常简单的行为技能。
根据这一观点,鱼类对新环境变化的“发烧”反应只是一种条件反射。
⑤也有许多科学家反对上述观点,他们从另外的角度论证鱼类可能拥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和意识能力,并列举了一系列论据:虽然鱼类的大脑与哺乳动物的大脑在组织上不尽相同,但是在一些结构上,鱼类大脑也与哺乳动物大脑拥有相同的进化起源,比如负责情感行为的杏仁核和支撑学习能力的海马体。
鱼类行为学——(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

鱼类运动反应
鱼类运动反应的产生和消失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2)往复游动:加快物标的运动速度,使运动频率接近于鱼眼
的临界闪烁融合频率时,鱼可感觉到物标的运动,但不能辨别物标 的运动方向,为了辨别方向,鱼类出现来回游动反应
鱼类的趋动性
鱼类的趋动性,又称视觉运动反应 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视野内的运动物标保留 在视网膜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性反应
视觉运动反应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在鱼类趋流、集群、空间定向、 捕食、防御等行为中起重要作用
鱼类运动反应
鱼类运动反应的产生和消失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 (1)追随物标运动:是典型的视觉运动反应。此时物标运动速
影响鱼类视觉运动反应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物标的结构特征;物标的运动速度;物标与鱼的相对位置;照 明条件;物标的颜色(与周围颜色的对比度);水温的变化; 水流等
(2)生物因素 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
鱼类行为学
——(二)鱼类的感觉系统与行为特点
觉系统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水深和压 力、水流强度等 鱼类的感觉器官主要有:侧线、鳔、内耳、神经系统 侧线是鱼类重要的感觉器官
鱼类各感觉器官
(1)侧线——感知水深和压力、水流强度、声音、震动等刺激 (2)鳔——感知水深与压力 (3)内耳——感知声音 (4)神经——感知电、磁等信息 (5)眼——感知光强、光色等信息 (6)鼻、触须——感知气味 (7)鼻、口腔和触须——感知水的化学成分、气味等
鱼类行为的产生过程
鱼类行为特性和分类
(1)按照因果关系进行分类: 将同一诱导因素引起的活动归为一类,如性行为、对抗行为等; (2)按行为的功能进行分类: 如觅食行为、洄游行为、栖息地领域行为、摄食行为、群体行为等 (3)从历史因素或发生学的观点来划分 具有同一起源的行为化为一类,如定型(固定的)行为、趋同、趋 异行为等 (4)按行为所获得的途径 先天的行为、后天或学习的行为
鱼类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发声
鲶:“克沃克”;鲤:咕嘟 克沃克” 声 乌鳢: 乌鳢:嗄嘎声
水动力学声、 水动力学声、鳃盖和口腔器 官的剧烈运动声共同组成 摄食声 吞食和磨碎食物的声音
开、关木门的吱呀声和脚踏干 蚌壳的破碎裂声
行为发声 识别鱼群的洄游路线、 识别鱼群的洄游路线、摄食 场所、 场所、产卵场所和越冬场所 鱼群运 动声 确定某种鱼群属定居性鱼群 还是流动性鱼群 确定鱼群的捕捞场所
主要事实:1)当光作用于鱼的身体一面而使该面的眼睛 主要事实: 变成盲目时,就引起鱼体相反方向肌紧张的加强。 变成盲目时,就引起鱼体相反方向肌紧张的加强。 鱼肌的紧张程度与光刺激强度成线性关系。 2)鱼肌的紧张程度与光刺激强度成线性关系。 在光照强度大的光场区域范围内鱼类无条件趋光。 3)在光照强度大的光场区域范围内鱼类无条件趋光。 例如, 例如,对光具正趋光反应行为的鱼类在强光区内并不注 意食物和敌害鱼类。 意食物和敌害鱼类。 在强光区域内鱼类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 4)在强光区域内鱼类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
威胁声
生殖季节:雌雄发声找寻、辨识 生殖季节:雌雄发声找寻、
通讯
示警:橘斑黄颡鱼落网逃跑时,向 示警:橘斑黄颡鱼落网逃跑时, 同伴发出一种“此处有网、 同伴发出一种“此处有网、危险勿 来”的信号声
鱼声性质
牙齿、鳍条、骨骼等发声器官 牙齿、鳍条、 发出的高频声音, 高频声音 发出的高频声音,其频率范围 较广, 较广,为5~8000赫。能量大部 赫 分集中在高频范围。 分集中在高频范围。这类声音 比较单纯, 比较单纯,无谐波 鱼鳔发出的低频声音,其频率 鱼鳔发出的低频声音, 范围相对窄一些, 范围相对窄一些,为50~3000赫。 赫 能量主要集中在100~400赫的 但能量主要集中在 赫的 低频范围内。 低频范围内。这类声音可出现 几级谐波 几级谐波
个体小,鱼鳔半径小,频率则高,反之则低 个体小,鱼鳔半径小,频率则高,
鱼类对声音的反应行为
对自身生物声的反应行为可产生水平方向和垂 对自身生物声的反应行为可产生水平方向和垂 直方向的趋集行为。 直方向的趋集行为。
实验一:播放鲤鱼游泳和摄食声音, 实验一:播放鲤鱼游泳和摄食声音,池中鲤鱼聚集在 离鱼声发射器约3m远的地方作出探索和觅食的行为 远的地方作出探索和觅食的行为。 离鱼声发射器约 远的地方作出探索和觅食的行为。 当把音量增加至20分贝时 分贝时, 当把音量增加至 分贝时,鲤鱼就马上离开鱼声发射 游向其它的地方进行摄食。 器,游向其它的地方进行摄食。 实验二:日本千叶县渔场用音量为 分贝的鲐鱼摄食饵 实验二:日本千叶县渔场用音量为22分贝的鲐鱼摄食饵 料的声音,在水下2m处对着栖息在 处对着栖息在40~80m深处的鲐鱼 料的声音,在水下 处对着栖息在 深处的鲐鱼 鱼群进行播放,结果把鲐鱼鱼群诱集到水下20m深处的 鱼群进行播放,结果把鲐鱼鱼群诱集到水下 深处的 水层中。当把鱼声发射器从插入水中30m处慢慢提升至 水层中。当把鱼声发射器从插入水中 处慢慢提升至 10m时,鲐鱼鱼群也跟着上浮到10m的水层中。 时 鲐鱼鱼群也跟着上浮到 的水层中。 的水层中
鱼声频率估算
1 3aP f = 2πR ρ
f—鱼声的频率,Hz;P—静水压;α—气体常数(a=1.4) 鱼声的频率, 静水压; 气体常数( 鱼声的频率 Hz; 静水压 气体常数 a=1 ρ—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 R—鱼鳔半径(R = 0.043L,L为鱼体长,单位为cm),cm 鱼鳔半径( 为鱼体长,单位为cm cm) 鱼鳔半径
照明 诱食 通讯 隐蔽
非适应性肌紧张理论
趋光反应 行为的理 论假说
适应性理论 信号理论
非适应性肌紧张理论 代表人物是吕布(Loeb)。他们认为, 代表人物是吕布(Loeb)。他们认为,鱼类 )。他们认为 具有两面对称的身体, 具有两面对称的身体,当光线不均匀地照射 鱼类的右眼或者左眼时, 鱼类的右眼或者左眼时,改变了鱼肌紧张的 对称性,因此,使得鱼类强迫向光源运动。 对称性,因此,使得鱼类强迫向光源运动。
适应ranz)。他们认为, )。他们认为 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是适应性的, 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是适应性的,是对不同 生态条件适应的结果。 生态条件适应的结果。
主要事实:1)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与鱼类不同的生长发 主要事实: 育阶段相适应。例如, 育阶段相适应。例如,鱼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要求的 生态条件不同,因而对光的反应行为也会不同。 生态条件不同,因而对光的反应行为也会不同。 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具防御性作用。这一点在仔、 2)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具防御性作用。这一点在仔、 幼鱼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 幼鱼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 下某些仔鱼表现出对光有正趋向反应行为,这正是与鲻 下某些仔鱼表现出对光有正趋向反应行为, 仔鱼游向水层上面防御敌害鱼类有关。 仔鱼游向水层上面防御敌害鱼类有关。而稚鳗鲡则游向 水底层防御敌害的袭击。 水底层防御敌害的袭击。 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与躲避不利环境条件有关。 3)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与躲避不利环境条件有关。例如 在实验水簇箱中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时, ,在实验水簇箱中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时,鱼类表现出对 光的正趋向反应行为,为了躲避不利的环境条件游到水 光的正趋向反应行为, 簇箱的上层水中。 簇箱的上层水中。当减小实验水簇箱鱼类的水容积即空 间时,鱼类也呈现出对光的正趋向反应行为, 间时,鱼类也呈现出对光的正趋向反应行为,游到水表 层寻找食物和呼吸氧气。 层寻找食物和呼吸氧气。 鱼类对光的反应表现为集群运动行为。 4)鱼类对光的反应表现为集群运动行为。
第四章 鱼类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
自身生物声、 自身生物声、生物光和生物电 物理场即声场、光场、 物理场即声场、光场、电场和气 幕屏障 食物、网片、 食物、网片、表面波 视觉运动
鱼类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 行为
第一节 鱼类对声音的反应行为
具咽齿: 具咽齿:吱嘎声 具门齿: 具门齿:如和尚撞钟 背鳍: 背鳍:咯咯声 椎骨与头骨摩擦 韦伯氏器摩擦 胸鳍来拍打体壁 上述鱼鳔共鸣更响
鱼类趋光行为表现为首先在弱光照区域 内聚集,然后逐渐向较强光源处移动, 内聚集,然后逐渐向较强光源处移动, 最后进入强光照区域内并作圆周运动。 最后进入强光照区域内并作圆周运动。 光诱 实践 以一盏500W白炽灯为例:白炽灯光源直 以一盏500W白炽灯为例: 500W白炽灯为例 10m的区域内为强光区(>10Lx 的区域内为强光区(>10Lx), 径10m的区域内为强光区(>10Lx), 10m以外为弱光区(<10Lx)。鱼类首 以外为弱光区(<10Lx)。 10m以外为弱光区(<10Lx)。鱼类首 先在离光源处直径距离为30 40和 30、 先在离光源处直径距离为30、40和50m 处即弱光照区域内聚集, 处即弱光照区域内聚集,随后向光源处 靠拢聚集,最后进入强光区,并围绕光 靠拢聚集,最后进入强光区, 源作圆周运动。 源作圆周运动。
鲢、鳙和草鱼结群运动时发出象刮风一样的嘎嘎声。鱼群 鳙和草鱼结群运动时发出象刮风一样的嘎嘎声。 运动时不仅产生声音,还可以产生表面波, 运动时不仅产生声音,还可以产生表面波,根据不同的表 面波便可辨别鱼类的种群, 面波便可辨别鱼类的种群,根据表面波的大小便可判别鱼 群的大小
行为发声
驱赶敌害或决斗时,常张开鳃盖, 驱赶敌害或决斗时,常张开鳃盖, 竖起鳍,发出“哼哼” 竖起鳍,发出“哼哼”声音 负伤的鱼类则发出悲哀的呻吟声
发声器官摩擦发声 发声 方式 鱼鳔发声 排气或吸气发声 行为发声
鱼鳔鳔管放气发声; 鱼鳔鳔管放气发声; 特殊的鼓肌使鱼鳔振 动发声。 动发声。
泥鳅肛门排气发出象气功大 师收功时的“嘘嘘” 师收功时的“嘘嘘”声; 鳗鲡将口中的空气从鳃孔排 出时发出一种“咻咻” 出时发出一种“咻咻”声; 鲤、鲫和金鱼头部露出水面 呼吸发出低沉的“打嗝” 呼吸发出低沉的“打嗝”声 。
定置网鱼声诱 鱼器 微型鱼声发音器
装在拟饵里
声音诱 鱼器
声、光、饵联 合诱鱼器
声、光、饵联合 诱鱼器示意图 1. 钢丝吊索 2. 诱鱼器舱盖 3. 进 料孔 4. 鱼声播音 器 5. 电缆 6. 诱 鱼器水密舱 7. 水 银诱鱼灯
第二节 鱼类对光的反应行为
陆地上只有萤火虫、某些细菌和真菌会发光, 陆地上只有萤火虫、某些细菌和真菌会发光,淡水生 物的发光现象极为罕见。迄今为止, 物的发光现象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只发现新西兰的一种 是发光的。海洋中有着分布广泛, 淡水虫戚 ( Latia )是发光的。海洋中有着分布广泛, 为数众多的发光生物。这些发光生物有单细胞藻类, 为数众多的发光生物。这些发光生物有单细胞藻类,如甲 有原生动物到鱼类的各种动物。 藻,有原生动物到鱼类的各种动物。 海洋中发光鱼类主要分布在200~1000米的微光带中。在 米的微光带中。 海洋中发光鱼类主要分布在 发光鱼类主要分布在 米的微光带中 这一水深范围内,发光鱼的种类占60%以上,发光鱼的个 以上, 这一水深范围内,发光鱼的种类占 以上 体占90%以上。其中,硬骨鱼类有四十个科,软骨鱼类只 以上。 体占 以上 其中,硬骨鱼类有四十个科, 有两个科。 有两个科。
摄食声、游泳声、 摄食声、游泳声、进攻和避敌声 发情游戏和产卵交尾声等等。 、发情游戏和产卵交尾声等等。
鱼类的生物声 鱼类发出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的鱼所 鱼类发出的声音是多种多样的, 发出的声音在强度、频率、 发出的声音在强度、频率、信号长短以及发声的 特征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它们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特征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它们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听起来有的象猪哼,有的象鸭鸣,有的象狗叫, 听起来有的象猪哼,有的象鸭鸣,有的象狗叫, 有的象麻雀唧唧喳喳,有的象击鼓声、 有的象麻雀唧唧喳喳,有的象击鼓声、汽笛声和 喇叭声等等。 喇叭声等等。
信号理论
代表人物是楚塞尔(Зусер)。他们认 代表人物是楚塞尔(Зусер)。他们认 )。 为,鱼类趋光反应行为符合巴甫洛夫的理论 学说, 学说,是由一种无条件食物反射引起的 。
主要事实:1)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对光有正趋向反应 主要事实: 行为。在自然条件下,浮游生物集中在光照区域内, 行为。在自然条件下,浮游生物集中在光照区域内,故 光相当于鱼类摄食浮游生物的信号。 光相当于鱼类摄食浮游生物的信号。尤其是一些摄食浮 游生物的小型鱼类对光源的趋集表现得更为明显。 游生物的小型鱼类对光源的趋集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 表明,白天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银鱼、can条等对 表明,白天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银鱼、can条等对 光具有正趋向反应行为,因为它们把光看作是觅食的必 光具有正趋向反应行为, 须条件。相反, 须条件。相反,夜晚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以浮游动 物为主食的幼鳗阶段对光具有负趋光反应行为。 物为主食的幼鳗阶段对光具有负趋光反应行为。 光为很多白天摄食的凶猛鱼类的必要条件。 2)光为很多白天摄食的凶猛鱼类的必要条件。研究表 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凶猛鱼类才开始进行摄食, 明,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凶猛鱼类才开始进行摄食, 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一般情况均有大量的凶猛鱼类进行 在适宜光照条件下, 旺盛的摄食。 旺盛的摄食。 在自然条件下有发光的生物体作为鱼类的饲料。 3)在自然条件下有发光的生物体作为鱼类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