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
《生物活动手册》苏教七年级生物(上册)——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活动目的1.学会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方法。
2.了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认识和理解单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是一个完整的能独立生活的动物有机体。
活动准备1.我们平时常见的生物,都是由________细胞构成的。
其实,生物圈中还有不少肉眼难以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生物,如__________________。
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是能独立地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生命活动。
2.观察草履虫观察草履虫,在下面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示意图横线旁边注出草履虫的结构名称,结合图说说各结构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提出问题通过你对草履虫的观察了解,尝试提出有关草履虫对某种外界刺激(如光、化学物质等)可能产生哪些反应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1)实验思路:你的实验是否需要对照组?如果需要,怎样设置对照实验?(2)材料器具: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照右图,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假设。
实验步骤简述:4.实施计划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建议多次重复试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现象记录:5.结果和结论6.讨论(1)在参照的示意图中,每片载玻片上滴加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实验时需用解剖针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什么?(2)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现象和结果,说说生物是怎样去适应它生活的环境的。
【七年级生物实验】实验探究04 观察草履虫(原卷版)

实验探究04 观察草履虫【实验探究】 观察草履虫【目的要求】 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
【材料用具】 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少许棉花纤维。
【方法步骤】1.取材 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草履虫。
2.盖片 盖上盖玻片3.观察用低倍..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实验探究】 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提出问题】 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 、【作出假设】 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①在甲、乙两块清洁干燥的载玻片的两侧分别滴加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解剖针将两滴培养液连通起来,再在两块载玻片的右侧放入一小粒食盐和滴加一滴牛肉汁(如下图),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实验现象】甲载成片中的草履由往右侧..(肉汁方向)移动,乙载玻片中的草履由往左侧..(放食盐的另侧)移动。
【实验结论】 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 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典例01】下列草履虫观察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应吸取表层的培养液进行观察 B .观察时,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可以在液滴上放少许棉花纤维 C .为了看清草履虫体表上的纤毛,需要将显微镜的光圈调大,使光线变强 D .在培养液一侧放盐粒,发现草履虫逃离,说明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典例02】为了观察草履虫的结构特点,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红色染色剂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再用染色后的酵母菌饲喂草履虫,并制作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如图是小组成员实验的相关图片。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作草履虫临时装片时,兴趣小组同学吸取了表层培养液,这是因为这一部分培养液氧气含量较多,便于草履虫利用 进行气体交换。
(2)如图甲所示,小组成员观察到草履虫体内某结构被染成了红色(箭头所指结构),该结构最可能是 。
探究_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_实验的分析与思考_黎星

小学科学·教师总第23期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是人类长期主动观察、实践、探索、实验的结果。
生物课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生物课上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进行主动的观察、探究、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必须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初中生物的许多实验是重复前人的探索、推测、验证等认识过程,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未知领域,作为教师如何对所做实验进行分析,正是要认真思考的事。
通过实验分析,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等链接起来,就可看出实验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实验教学中的作法与体会。
一、实验原理分析,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原理”一词的解释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那么,生物实验原理就该是指为检验或验证某种科学理论(即教材中某种基础理论知识)而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道理。
生物实验原理是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验证某一生物学理论或探究某一生物问题的理论依据。
生物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增加)、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
本实验的原理是检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观察它对外界刺激的各种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草履虫对盐的确存有应激反应,并从此推论在盐碱土壤中一般植物几乎不能生存,这是因为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使细胞会失水而死亡。
那么如何分析这些原则呢?1、科学性原则分析科学性原则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2《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案例分析2《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生物课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放映草履虫的活动形态,让学生对草履虫有鲜明的直觉认识,然后播映草履虫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其生物体有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问学生一个问题: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会作出反应吗?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会有反应。
我马上追问:你怎么知道?学生:刺激它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很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我肯定了他们的主意。
“那我们怎么来证实呢?”接着我告诉学生要科学验证一个想法需要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从而保证验证的科学性。
我设计了下面的探究计划:计划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计划2刺激物草履虫食盐白糖二氧化碳反应记录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不能实验求证、记录观察结果结论:通过这样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得方法,知道了实验计划的步骤,从而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习惯,这也真是我们生物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科学素养。
生物课堂的“五环节范式”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
其中,“探究、观察、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五环节范式”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范式,它是基于生物教材的特点而设计和实践的,这一范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应。
鱼儿,在水中串上串下,吐着顽皮的泡泡;鸟儿从荷叶上空飞过,想亲吻荷花姑娘的芳泽。
四周的花儿,紫的,黄的,白的,红的,竞相开放。
大红花儿,张着大嘴,放声歌唱;灯笼花儿,随风摇坠,四处飘香;剑兰花儿,形态独特,毫不逊色。
它们与荷塘之景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此时,我的心情兴奋到极点,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如此美的景色了。
若果我有一双会画画的手,我定把这如痴如醉的荷塘活色生香的描绘一番;若果我有一部高像素的相机,我定不放过每个花开的镜头;若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定把这荷塘每片光鲜艳丽的色泽融入人生的诗篇。
我更期待,期待盛夏的荷塘色,期待那更加妖娆多姿,色泽鲜艳的荷花,期待初夏生机勃勃、挥汗如雨的激情生活!。
关于“草履虫对外界作出反应”的探究式教学

关于“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探究式教学-表示没有,+表示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水样中草履虫数目不同呢?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小池塘和河中的水都被进行定期消毒,草履虫被杀死;稻田中由于农药的使用,草履虫数量不多(需培养才能使用);而大蒜田不需喷洒农药,还需用稻草覆盖培养,这些都利于草履虫的生长与繁殖。
从其间水沟中采集的水样中,草履虫纯度高,不需培养即能直接使用。
提出问题: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吗?你能用实验来验证吗?4.2“超市”选材,确定课题带领学生走进“探究实验超市”(其中的物品有:有食盐、蔗糖、冰水、肉汁、笔筒电筒(光)、草履虫培养液、滴管、载玻片、盖玻片等),让其到超市中自由选择想探究的材料,并根据选择的材料确定探究课题。
4.3合作学习,寻找方案教师引导:怎样设计出“对照实验”?学生合作讨论并提出实验方案(如图1)方案1 方案2图14.4实践操作,完善细节组织学生按提出的方案进行探究,并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细节。
实验中,探究草履虫对蔗糖、冰水、肉汁作出反应的实验比较顺利,但学生在探究草履虫对光、食盐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
5.1 在“探究草履虫对光的反应”的实验中排除实验室强光的干扰通过巡视发现“探究草履虫对光反应”的实验小组都没有考虑到实验室强光的影响。
怎样进行有效的引导呢?汇报交流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①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②它们的实验过程有什么不同?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对照发现:A组没有排除实验室强光的影响,草履虫没有明显反应;B组用黑纸片遮光,草履虫都集中到有光的部位。
从中感悟到设计探究实验时要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在B实验中,黑纸片很容易接触到液面,你能改进实验吗?很快有学生设计出新方案:(如图3)将草履虫培养液装在试管中,塞上试管塞,周围用黑纸片包住,只留左边一点缝隙,用笔筒电筒照射缝隙处,可观察到草履虫很快向有光处移动。
草履虫 酸刺激 实验报告

草履虫酸刺激实验报告引言草履虫(Paramecium)是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中。
它们具有高度的运动能力和灵敏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刺激能做出快速反应。
本实验旨在探究草履虫对酸刺激的感知与反应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正常生理盐水:用于培养草履虫的基础溶液。
- 醋酸:作为酸性刺激物。
- 显微镜:用于观察草履虫的行为。
- 培养皿:用于放置草履虫。
方法1. 提取一只草履虫并将其转移到培养皿中。
2. 倒入足够的正常生理盐水使草履虫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游动。
3. 在草履虫周围加入一滴醋酸,制造酸性刺激。
4. 观察并记录草履虫的行为。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草履虫对酸性刺激表现出明显的反应。
以下是我们对不同浓度醋酸引起草履虫行为变化的观察与分析:低浓度醋酸刺激当加入低浓度的醋酸时,草履虫开始呈现定向游动和逃避行为,试图远离酸性刺激物。
它们会迅速改变游动方向,并加快游动速度以尽量远离刺激源。
这种行为表明草履虫对酸性刺激有明显的感知能力,并能主动避开刺激源。
高浓度醋酸刺激当加入高浓度的醋酸时,草履虫的反应更为剧烈。
它们会立即停止游动并收缩体型,形成一团圆球状。
这种收缩行为可以有效减少表面积和减缓刺激物对草履虫的侵袭。
一旦刺激消失,草履虫会恢复正常游动。
长期酸性刺激我们还进行了长期酸性刺激实验,结果显示,草履虫在长期接触酸性刺激后会逐渐适应,其运动轨迹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表明草履虫在感知与适应刺激方面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草履虫对酸性刺激具有明显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它们通过改变游动方向、速度和体态来避免或减少酸性刺激对其造成的伤害。
此外,草履虫还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长期接触酸性刺激后其运动轨迹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然而,本实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实验过程中我们只观察了草履虫的行为反应,未对其神经系统和细胞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我们仅测试了醋酸这一种酸性刺激物,未涉及其他类型的酸性刺激。
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二:作出假设: 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三:制定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得出结论: back
讨论:
草履虫对环境刺激会作出 怎样的反应?
• 答:草履虫能够趋向有利刺 激,逃避有害刺激。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对人类有益方面:
A、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B、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的作用: 据统计,一只草履虫每小时能够形 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 有30个细菌,因此一只草履虫每天 大约能吞食43000个细菌。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履虫对环境刺 激会作出怎样的反应.通过观察发现: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草履虫能够趋向有利刺激, 逃避有害刺激。
2.对人类有害方面:
A.变形虫能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 起疾病。最常见的是痢疾内变形 虫,这是人阿米巴痢疾的病原体。 其滋养体为变形虫状,大小约9~ 12微米,如果侵入肠壁, 会引起肠 溃疡、损伤和失血。 也可通过血 液感染其他器官,引起阿米巴脓肿。 B.海水中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
激作出的反应
草履虫
• 是一种生活在池塘的常见的单细胞 动物,他的身体像一只倒穿的草鞋, 全身布满纤毛,依靠纤毛的摆动在 水中旋转前进。
• 一: • 观察草履虫的外形、运动和 结构 • 思考: • 草履虫是只有一个细胞的生 物体吗?
•
back
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一:提出问题
草履虫受刺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草履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了解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应激性,探究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
二、实验原理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草履虫作为一种单细胞生物,虽然没有复杂的神经系统,但其能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吸管、牙签、滴管、恒温培养箱、5%食盐水溶液、5%葡萄糖溶液、草履虫培养液等。
2. 实验试剂:草履虫培养液、5%食盐水溶液、5%葡萄糖溶液。
四、实验方法1. 草履虫培养液的制备:取一干净广口瓶,加入适量池塘水,放置于温暖、避光处培养3-5天,待草履虫繁殖后,即可作为实验用培养液。
2. 实验分组:(1)对照组: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2)食盐刺激组: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在培养液周围滴一滴5%食盐水溶液,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3)葡萄糖刺激组: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在培养液周围滴一滴5%葡萄糖溶液,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4)温度刺激组:将草履虫培养液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设置不同温度(如20℃、30℃、40℃等),观察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和形态变化。
3. 实验步骤:(1)将草履虫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中央,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2)分别在食盐刺激组和葡萄糖刺激组载玻片周围滴入相应试剂,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3)将草履虫培养液放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观察草履虫的运动速度和形态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草履虫在培养液中自由游动,形态完整,无异常。
2. 食盐刺激组:草履虫在食盐溶液周围迅速避开,向培养液中央游动。
3. 葡萄糖刺激组:草履虫在葡萄糖溶液周围缓慢游动,并逐渐向葡萄糖溶液中游动。
4. 温度刺激组:在20℃时,草履虫游动速度较快,形态正常;在30℃时,草履虫游动速度变慢,形态略有变化;在40℃时,草履虫游动速度极慢,形态明显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摘要:“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为草履虫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到,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活动、了解它所具有的生命活动特点,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实验及分析,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接触生物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生物如何趋利避害及对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关键词:生物实验;草履虫;探究;分析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科学知识,是人类长期主动观察、实践、探索、实验的结果。
生物课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生物课上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进行主动的观察、探究、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所必须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初中生物的许多实验是重复前人的探索、推测、验证等认识过程,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未知领域,作为教师如何对所做实验进行分析,正是要认真思考的事。
通过实验分析,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等链接起来,就可看出实验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实验教学中的作法与体会。
一、实验原理分析,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原理”一词的解释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那么,生物实验原理就该是指为检验或验证某种科学理论(即教材中某种基础理论知识)而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道理。
生物实验原理是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验证某一生物学理论或探究某一生物问题的理论依据。
生物实验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增加)、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
本实验的原理是检验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观察它对外界刺激的各种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证明,草履虫对盐的确存有应激反应,并从此推论在盐碱土壤中一般植物几乎不能生存,这是因为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使细胞会失水而死亡。
那么如何分析这些原则呢?1、科学性原则分析科学性原则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他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
本例正是依照“单细胞生物也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反应”这一原理而设计的。
2、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单一变量原则中的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因素或条件。
食盐为本次试验的变量,但食盐的多少、浓度等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量少会出现载玻片中左、右两侧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数量不变,实验结果不明显;学生会误得出“食盐对草履虫没影响”的结论。
3、对照性原则分析对照性原则是指在实验组中,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而有某个关键条件(变量)不同,以此增强对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次实验中加盐的培养液是实验组,没有加盐的培养液是对照组。
通过这样分组既增强实验结论的可靠性,也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操作的依据。
原理不明,导致目的不清,实验的连续性被破坏,这也是学生常出错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验前有必要对实验原理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知性。
二、实验过程分析,激发学习兴趣1、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提出“草履虫能够对某种刺激(如光、化学物质等)可能产生哪些反应”等问题。
激起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实验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作出假设是草履虫能够对某种刺激产生如趋向或避开这种刺激的反应。
2、选择实验材料、器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对水稻的研究中,正因找到了表现杂种优势的水稻植株,使杂交水稻的培育获得成功,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见选择适合的实验材料是初中生物实验的条件之一。
本次实验的材料是草履虫,草履虫是最原始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在实验中能表现出对各种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
草履虫很容易培养,找来新鲜芦苇或稻草,剪成一寸长数段,放在大烧杯中,注入自来水,制成浸泡液,放在有阳光下25℃以上的环境中,可在浸泡液内加入少许熟鸡蛋黄,能促进其生长。
通过对选择生物实验材料的分析,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对材料的挑选是有严格要求的,须本着科学的态度,不能图一时的方便,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选择对照比较实验方案。
对照比较实验是在两个相似组样中进行,其中一个是已经确定其结果的事物,称之为“对照组”,让其自然发展,实验者对之不加干涉;另一组是未稳中有降的、需要研究的事物,称其为“实验组”。
将实验组中的未知因素同对照组的已知因素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实验组的人为干预,以确定该因素的影响作用。
对照比较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是广泛应用的。
本实验选择草履虫为实验材料,以有无食盐为变量,进行对照实验控制变量。
观察指标是草履虫状况,属于探究性实验,本次为双组单变量对照实验,施加变量的为实验组,不施加变量的是对照组。
4、实施实验的步骤:第一步在载破片上滴两滴草履虫培养液,用牙签在两滴培养液液滴之间划出一条连接通道。
第二步在载玻片上的一侧含草履虫的培养液中(或在左侧培养液中)滴入1~2滴(或少许)食盐液滴。
第三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运动。
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第四步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第一种可能从显微镜看到加盐的培养液中草履虫比原来的少,而没有加盐的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比原来多了,即载玻片上加盐的培养液中的草履虫从一侧由通道游向没有加盐的培养液,说明试验成功,学生能分析出正确结论:食盐对草履虫是有影响的,草履虫在逃避过量盐水带来的有害刺激。
第二种可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载玻片中左、右两侧培养液的草履虫数量不变;这说明食盐水浓度与草履虫体内实验浓度相等,食盐对草履虫没影响,实验没有成功。
第三种可能绝大部分草履虫从一侧游向加盐的培养液,说明食盐含量过低,食盐对草履虫是有利的影响,草履虫有趋向有利刺激。
不过最后得出的结论,仍要根据实验的结果得出。
因为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其中实验变量起了决定作用。
实验结论又是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一种理论推论,二者是因果关系,使实验要达到的实验目的。
三、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本次实验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容易看到草履虫的外形与运动。
不过在制作草履虫临时玻片标本时,应取少许棉花,将其撕松放在载玻片中部,再用滴管吸取草履虫培养液,滴在棉花纤维中间,盖上盖玻片,以限制草履虫的游动,使观察更容易。
同时,光亮度要稍暗,保证草履虫与周围背景有一定的明暗反差,这样草履虫的形态(倒转的草鞋底)、体表纤毛、口沟的位置及细小藻类进入。
口沟可清晰见到,草履虫游泳时的特点(旋转前进)、当遇到阻挡物时虫体游动方向等等也可清晰见到。
之后再转用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其内部结构细胞核、细胞质、伸缩泡、食物泡等。
同时与课本上理论知识相结合,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也有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学习生物离不开观察。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观察实验变化,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同时让其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而不是急于下结论。
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即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我觉得对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的。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警句。
可见观察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培养思考能力实验分析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我们在进行实验时,首先对实验的根本目的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要重视实验结果,还要重视分析结果。
不能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等。
不论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不可能万无一失,对成功的要展示给大家看,对实验效果不好的,帮助分析原因,为什么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有几种可能情况,应该怎么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挖掘开拓实验发现并关注新问题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因此,做实验、分析实验真是实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好途径。
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这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1、通过“多问”引导“多思”聪明在于多问多思,疑问易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教学内容边观察、边思考,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补充些讨论的问题或作进一步探究,如草履虫对光或糖的刺激有什么样的反应?草履虫这种趋利避害的反应,对其生活有什么意义?(草履虫的趋利避害的特性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再如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是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吗?为什么?(不是,因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的分化。
)2、通过“分析”引导“思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从心理学看,有系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便于输入信息的加工储存,提高感知效率,突出重点,避免遗漏,做到全面认识观察对象。
以往的教学和备课中还发现,学生不一定按照原计划要求或在教师的指导完成操作,而是以他们个人的解释来进行实验。
因此教师还要注重观察分析,在实验中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引导其学会实验,使之在实验中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总之,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学生实际,重视实验设计。
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正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验,使学生获得了生物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实验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将成为教师实验教学与实验分析中努力改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