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温州大学学报

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温州大学学报
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温州大学学报

第29卷第2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6年3月V ol 29, No 2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r, 2012 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

杨向荣,何晓军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面对“传统”遭遇忽视和放逐,艾略特毅然重视传统,并独具慧眼地对“传统”的内涵进行

了极具深度地重新阐释,从而再次确立了“传统”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

下的“传统”观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为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参考。

关键词:艾略特;文学批评;传统;反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6)02-0111-06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6.02.01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https://www.360docs.net/doc/702313799.html,获得

艾略特善于分析和思考,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文学批评现状的探究和反思,艾略特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誉为“20世纪英语世界至今最重要的批评家。”[1]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论著丰富,其中《传统与个人才能》是艾略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另外还有《玄学派诗人》、《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宗教和文学》等众多文学批评名篇。值得关注的是,艾略特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具有独到的见解,“传统”观在艾略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它凸显了艾略特在文学理论上的杰出才华和开拓创新。鉴于此,本文对T. S. 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在对“传统”进行详细解读的同时,也能够为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参考。

一、重视“传统”

文艺复兴促使人文主义精神得以扩散,欧洲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性,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大力宣扬,“传统”似乎与“天才”、“独创性”等概念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到了18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在英国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思潮,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正如特雷?伊格尔顿所指出的“弥尔顿之后,英国文学的敏感性继续分裂为无关的两半:有些诗人能思而不能感,有些诗人能感而不能思。英国文学堕落成为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风格:此时,‘诗的天才’(poetic genius)、‘个性’(personality)、‘内心之光’(inner light)这些异端邪说已经根深蒂固,而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业已丧失集体信仰和堕入漫无目标的个人主义的社会的导致无秩序的学说。”[2]可以说,浪漫主义在推崇独创性、个性表达、情感流露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对“传统”继承的价值。因此,传统遭遇了一场巨大的信仰危机,文论家们纷纷脱离传统,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传统的没落,并逐渐被人淡忘。正如艾略特所指出的,“在英语写作中,我们很少谈到传统,尽管我们偶尔也使用这个名词来惋惜传统的消失。我们提不出‘这一传统’或‘某一传

收稿日期:2015-10-15

作者简介:杨向荣(197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

112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29卷第2期 统’。充其量我们只使用它的形容词来描述某某人的诗歌是‘传统的’,或者甚至是‘太传统’了。或许,除非用作贬义,这个词就很罕见。”[3]1直到艾略特对“传统”进行了重新诠释之后,“传统”的重要性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论争,“传统”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才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确立。在艾略特看来,“传统”在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需要重视“传统”。

艾略特认为,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许多文论家由于过多地关注“独创性”,而明显忽略了独创性其实也是“传统”的。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实之一就是每当我们称赞一位诗人时,我们倾向于强调他的作品中那些最不像别人的地方。我们声称在他作品中的这些地方或部分我们找到了这个诗人独有的特点,找到了他的特殊本质。我们津津乐道这位诗人与他的前人,尤其是与他最邻近的前人之间的区别。我们努力去寻找能够被孤立出来加以欣赏的东西。”[3]2可以看出,“独创性”被提升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似乎文学作品的“独创性”越突出,其文学价值就越高;如果诗人的作品是“传统”的,那似乎就意味着这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但是艾略特对于这种过于强调“独创性”的现象是持保留意见的,他认为这是一种“成见”,对文学批评没有太大意义。他强调“如果我们不抱这种先入的成见去研究某位诗人,我们反而往往会发现不仅他的作品中最好的部分,而且最具有个性的部分,很可能正是已故诗人们,也就是他的先辈们,最有力地表现了他们作品之所以不朽的部分。”[3]2很明确,艾略特在这里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传统”与“独创性”的关系。美国著名学者希尔斯也认为“T. S. 艾略特是第一个指出传统与独创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现代文学评论家。”[4]“传统”与“独创性”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张力,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作品代表了过去的作品,独创性的作品是现时的新的存在,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传统”与“独创性”又是一种对话关系,传统的作品与独创性的作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性,是不可分割的。当我们在文学批评中过于关注文学的独创性时,其实忽略了文学中的“传统”。独创性古已有之,先辈们的作品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其作品的独创性。先辈诗人们各具独创性的作品汇聚成传统,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拉曼?塞尔登在评论艾略特的传统概念时总结得十分精辟,他说“然而不同的是,艾略特却并未把传统看成已死的残骸,而是把它看成一个‘同时共存的秩序’:传统的主要文本共存于今人的思想中。”[5]可见,“传统”不应该如许多文学评论家所认为的那样不值一提,“传统”具有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

二、重释“传统”

艾略特在充分重视传统的前提下,重新阐释了传统的深层内涵。笔者认为,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理解。

首先,“传统”的形式并不是唯一的,传统有着广阔的意义,它包括一种过去性与现在性相结合的历史意识,诗人或艺术家都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第一,我们不能把艾略特的意思误解为文学创作只是为了遵循传统,因为传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追随前人的脚步,是不会取得新的文学突破的。第二,虽然“传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无法被继承,文学创作者想要获得传统,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艾略特认为,要想获得“传统”,首先应该获得一种“历史意识”。在这种历史意识中,人们不仅能够感觉到一种过去性,而且还能感受到一种现在性,“传统”中

杨向荣等: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113的历史意识影响着过去与现在的文学作品,文学家在其中也能寻求一种自身的文学价值定位,因此对它的获得非常必要。但是获得历史意识的途径并不是简单易行的,它有着多种途径。正如艾略特在探讨“诗人与过去的关系”时所说明的那样“他既不能把过去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不能把它当作像一粒不加选择的大丸药吞下肚去,又不能完全依赖一两个私下崇拜的作家来塑造自己,也不能完全依赖一个心爱的时期来塑造自己。”[3]4尽管如此,有一点还是十分明确的,即诗人要有对“主流”的意识。一方面,他要明白什么是主流,主流思想有什么特性;另一方面,诗人需要充分意识到主流的思想要比诗人自己的个人思想重要很多。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和获得将大有益处。第三,“传统”影响着过去和现在,诗人或艺术家都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在艾略特看来,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独自具备“完整的意义”,人们对诗人或艺术家的评价需要与“已故诗人和艺术家”进行比较评价。关于这一点,兰色姆在评价艾略特时也曾指出“但他认为,在同类诗篇的观照下来理解一首诗的作法,永远会给人以巨大的启发,这是他最具个性的想法,也是使他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批评家的想法。”[6]由此可见,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批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诗人或艺术家都生存于“传统”之中。

其次,“传统”是一个具有动态完整性的体系,极具生命力。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由于新的(真正新的)艺术品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这个完美的体系就会发生一些修改。在新作品来临之前,现有的体系是完整的。但当新鲜事物介入之后,体系若还要存在下去,那么整个的现有体系必须有所修改,尽管修改是微乎其微的。于是每件艺术品和整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比例、价值便得到了重新调整,这就意味着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取得了一致。”[3]3很明显,“传统”一方面具有稳固性,前人流传下来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维持着这个体系的稳固和完整,它不会轻易改变;另一方面,“传统”又具有灵活性,每当有新作品加入这一体系,“传统”受到了影响,为了能继续生存,“传统”也会对系统自身进行调整和修改,当“旧事物和新事物之间取得了一致”时,“传统”这一体系就实现了动态的平衡。笔者认为,“传统”这一体系之所以极具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适应和改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现有的完整的体系并不排斥新的文学作品,而是通过对比鉴赏,把新的文学作品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传统的一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极具活力的“传统”体系。保罗?斯塔西也曾指出,艾略特抵制了一种“把具体的传统看作一成不变的”古老的价值观,认为“艾略特通过展现传统与现时的辩证关系促成了“传统”观念的复归。”[7]这其实正说明了艾略特所指的“传统”是一个具有动态完整性的体系,“传统”既属于过去,又联系着现在。

值得关注的是,艾略特还表明了他对如何评价新作品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我们需要用“过去的标准”去评价作家和作品,“传统”即是检验新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但需要“稳妥慎重地进行”。真正好的作品应该给人这样一种感觉:“这个作品看起来好像符合,但它或许却是独创的;或它看起来似乎是独创的,但却可能是符合的。我们极不可能发现它是一种情况,而不是另一种情况。”[3]4基于此,笔者认为艾略特所理解的好的新作品并不单单局限于完全符合“传统”。好的作品应该既非是完全符合传统的,又不是完全独创的,它有传统的成分,但也有独创的因素,可以说它处于一种“传统”与“独创”的暧昧不清的动态关系中,既清晰又模糊。

再次,笔者认为艾略特提出了一种回归传统的“非个人”文学创作理论。为了使文学作品适应传统和回归传统,艾略特在他的论著中曾多次强调诗人应持续加强对历史意识的培养,然而,随着诗人历史意识的不断增长,将引发一种正如艾略特所预想的结果,即“诗人把此刻的他自己

114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29卷第2期 不断地交给某件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继续不断的自我牺牲,继续不断的个性消灭。剩下要做的事就是对个性消灭的过程,以及对个性消灭和传统意识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正是在个性消灭这一点上才可以说艺术接近了科学。”[3]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艾略特之所以会强调“个性消灭”的重要性,是因为他的目的是想使文学作品能够符合或融入“传统”这一文学评价体系。韦勒克与沃伦在研究诗人时发现“我们确实应当分辨开两类诗人,即主观的诗人和客观的诗人。像济慈和艾略特这样的诗人,强调诗人的‘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对世界采取开放的态度,宁肯使自己的具体个性消泯,是客观型的;而相反类型的诗人则旨在表现自己的个性,绘出自画像,进行自我表白,做自我表现。”[8]

在提出了“非个人”的文学创作理论之后,艾略特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忠实于文学作品,而非文学家。在艾略特看来,文学是一种非个人化的表达,文学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了媒介的作用,他说“诗人有的并不是有待表现的“个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这个媒介只是一种媒介而已,它并不是一种个性,通过这个媒介,许多印象和经验,用奇特的和料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3]9可以看出,文学家“头脑”的媒介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它虽然“保持惰性”,但却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够“用奇特的和料想不到的方式”使好的文学作品产生出来。

最后,艾略特特别强调诗歌“非个人”创作中的“感情的脱离”。他提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当然,只有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们才懂得想要脱离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3]11-12可见,在艾略特看来,好的诗歌并不在于情感的强烈流露,也不在于个性的充分表达,这与浪漫主义的文学观,即“一部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由内向外、产生于激情支配下的创造过程,是作者的感受、思想、情感的综合,或者说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倾吐或表现”[9],正好相反。笔者认为,艾略特突出强调诗歌的“非个人”化和“感情的脱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使新创作出的文学作品适应传统和回归传统,从而在“传统”中寻求自身的文学定位和文学价值;第二,对浪漫主义过于重视个性展现和情感表达的一种反思。

在笔者看来,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艾略特虽然提出诗歌是“感情的脱离”,但并不意味着诗歌完全拒绝感情。拉凯什?钱德拉?乔希也曾提到“艾略特不希望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而更愿意诗人逃避这些。但与此同时,他希望诗人拥有情感和个性。”[10]这其实明显透露出了一层意思,即艾略特并没有完全抛弃情感和个性。艾略特指出了诗人“个人的感情”和“诗歌中的感情”的巨大差异,强调“诗人在任何程度上的卓越或有趣,并不在于他个人的感情,不在于那些被他生活中某些特殊事件所唤起的感情。他的个人感情可能很简单、粗糙、或者乏味。他诗歌中的感情却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但是它的复杂性并不是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非常复杂或异常的感情的人们所具有的感情复杂性。”[3]10-11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个人的感情是不能直接投入到诗歌中的,因为它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如果想把它转化为诗歌中的感情,需要对个人的感情进行艺术化的锤炼和集中。所以,笔者认为艾略特所认可的诗歌应该是一种超越诗人个人感情的更高表达。艾略特指出“许多人都欣赏表达真诚感情的诗体,还有少数人能够欣赏技巧的卓越。但很少有人理解诗歌是有意义的感情的表现,这种感情只活在诗里,而不存在于诗人的经历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可能达到这种非个人的境界,除非他把自己完全献给应该做的工作。他也不大可能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工作,除非他不仅生活在此时此地,而且还生活在过去的这一时刻,除非他所意识到的不是已经死亡的东西,而是已经活起来的东西。”[3]12很显然,艾略

杨向荣等:艾略特文学批评中的“传统”观115特所提倡的诗歌感情是一种“有意义的感情”,是只存在于诗中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却很难达到。因此,诗歌是“感情的脱离”,但并不意味着诗歌完全拒绝感情的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感情”。也正是基于此种感情“只活在诗里”,所以艾略特提倡文学批评应该忠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学家。

三、“传统”观的反思

毫无疑问,艾略特是20世纪一位极具勇气的文学批评家。他在“传统”被人忽视,诗人个性和情感受到过度宣扬的社会情境下勇敢地站了出来。他重视传统,并提出了自己对“传统”的独特见解,而且还充分阐释了“传统”的丰富内涵和外延。

在笔者看来,艾略特的论述表明,“传统”在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极具价值的。“传统”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传统”中还包括一种过去性与现在性相结合的历史意识,它联系着过去与现在的文学,任何艺术家都不可能独自具备“完整的意义”,诗人或艺术家都生存于传统之中,都无法与之完全脱离。一方面,传统无法脱离;另一方面,“传统”却又是不能被继承的,文学创作者想要获得它,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而且我们需要懂得,艾略特所理解的“传统”并不是由一些独自散落于四处的珍珠构成的,相反,它是一个具有动态完整性的体系,这一体系既具有稳固性,又具备灵活性,它能够适应历史的改变,极具活力。也正是为了文学作品能够符合他所提出的“传统观”,艾略特倡导了一种回归传统的“非个人”文学创作理论,并特别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应该传达出一种“感情的脱离”。然而,在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过程中,无论是“个性”还是“感情”我们都不可能把它们完全去除,正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无论如何,个性都是不可取消的,除非是通过个性本身。”[11]

艾略特围绕“传统”观所提出的“非个人化”、“感情脱离”和“忠于文本”等一系列论点,为后来新批评文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如兰色姆提出的文学“本体”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艾略特的主要论点遥相呼应,因此艾略特通常被视为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先驱人物,占有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还涉及到了两种非常重要的关系。第一种是“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言而喻,一方面,文学家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的影响,并接受传统的评价,因此文学家个人才能的施展必然会受到传统制约;另一方面,文学创作者的个人才能也会促使传统发生改变。然而,“个人才能”并不像我们一般情况下所理解的那样在“个性表达”、“情感流露”、“方法运用”、“技巧发挥”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因为艾略特的观点已经明显表明,好的诗歌需要进行“个性消灭”、“感情脱离”,所以创作者个人才能的发挥需要另辟途径,在笔者看来这个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创作者的“媒介”作用。因为艾略特曾一度强调,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所以,文学创作者的价值就是发挥好这个特殊的媒介作用,使新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化合”成功。文学家的“个人才能”在发挥好“媒介”这一点上才有更多的施展空间,从而达到用新的优秀的作品来促使“传统”发生“修改”的目的;第二种是“传统”与“作品批评”之间的关系。艾略特提出文学批评应该忠实于文本,而不是过于关注作者,这个观点对于文学批评理论无疑具有重大贡献。但是,仅理解到这个层面还远远不够,因为文学批评在忠实和聚焦于文本的基础上,还需要把作品放入“体系”中接受考量,对此艾略特曾在《批评的功能》

11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29卷第2期 中表示“和这些体系发生了关系,只有和体系发生了关系,文学艺术的单部作品、艺术家个人的作品,才有了它们的意义。因此艺术家必须效忠于他本身以外的某种东西,为之献身,放弃自己,牺牲自己,以便争取并获得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地位。”[12]众多的体系是传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作品批评”需要兼顾文本和传统这两个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韦勒克. 现代文学批评史[M]. 章安祺, 杨恒达,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55.

[2] 特雷?伊格尔顿.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 伍晓明,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8.

[3] 托?斯?艾略特. 传统与个人才能[C] // 托?斯?艾略特.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 李赋宁, 译.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

版社, 2010.

[4] 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 吕乐,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01.

[5] 拉曼?塞尔登. 文学批评理论: 从柏拉图到现在[M]. 刘象愚, 陈永国,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34.

[6] 兰色姆. 新批评[M]. 王腊宝, 张哲, 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82-83.

[7] Stasi P. The Future Holds More than the Past has Yielded: T. S. Eliot’s Invention of Tradition and the St. Louis

Exposition of 1904 [J].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2011, (2): 3-10.

[8] 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 译.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78.

[9] M. H. 艾布拉姆斯. 镜与灯: 浪漫主义批评传统[M]. 袁洪军,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34.

[10] Joshi C. Psycholog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Examining Critical Theories of William Wordsworth and T. S. Eliot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58): 279-281.

[11] 哈罗德?布鲁姆.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M]. 吴琼,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73.

[12] 托?斯?艾略特. 批评的功能[C] // 托?斯?艾略特.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 李赋宁, 译.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74.

Study on the View of “Tradition” in T. S. Eliot’s Literary Criticism

YANG Xiangrong, HE Xiao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China 411105)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tradition” had been neglected and abandoned, T. S. Eliot resolutel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 and gave it full interpretation from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so as to re-establish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literary criticism. To explore his view of “tradition” deeply can provide new

perspective and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T. S. Eliot; Literary Criticism; Tradition; Reflection

(编辑:付昌玲)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艾略特波浪理论详细的规则和指引

艾略特波浪理论详细的规则和指引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形态(或叫浪形)必须完全符合艾略特波浪理论的规则,不过,却不完全符合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指引。但是,一个形态越符合指引,那它正确的可能性越大。 名词解释 1、价格运行总量:与“正统的头和底”相对应,有时,一个形态的终点与它的内部的价格端点不一致。例如:2浪的B子浪高于A子浪的起点。 2、楔形:有的中文书翻译成“倾斜三角形”,但由于本文的规则和指引较多,为不引起与调整性质的“三角形”造成误会,本文使用“楔形”的说法。 3、价格与时间:请注意,本文有些地方说的长短有时指的是时间、有时指的是价格、有时指的是价格与时间,文中相应位置会注明。 4、双重和三重横向整理:一般称为“双重三浪”和“三重三浪”,但其原英文直译为“双重和三重横向整理” 1、推动浪 推动浪是5浪结构的形态,而且运行方向总是与大一浪的趋势相同,我们将它标示为1-2-3-4-5。它是最为常见的艾略特波浪形态。 1.1.推动浪的规则 ●浪1必须是推动浪或者是一个引导楔形 ●浪2可以是除了三角形外的任意一种调整浪。 ●浪2的任何部分不能回撤过浪1的起点 ●浪2必须至少回撤浪1的20% ●浪2运行的时间最长只能为浪1的9倍 ●浪3必须是推动浪 ●在价格上,浪3必须长于浪2的运行总量 ●在价格上的运行总量上,浪2必须长于浪1之2子浪和浪1之4子浪, 浪2也必须长于浪3之2子浪和浪3之4子浪。同时浪2也必须比上述4个子浪的运行总量的61.8%长。 ●浪3和浪1都不能同时有失败的第5子浪(失败浪指浪5在价格上短于 浪4) ●在价格上,浪3不能短于浪1的1/3 ●在价格上,浪3不能长于浪1的7倍 ●尽管在最小时间上对浪3没有什么限制,但一般而言浪3的时间不能长 于浪1的7倍 ●浪4可以是任何一种调整浪 ●浪1和浪4不能重叠,除非是在有缸杆的市场浪4可以进入浪2 的15%, 但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天。 ●在价格运行总量上,浪4必须长于3浪之2子浪和3浪之4子浪,浪4 也必须长于浪5之2子浪和浪5之4子浪和浪5之4子浪。同时浪4也必须比上述4个子浪的运行总量61.8%长。 ●在价格上和百分比的运行总量上,浪4必须比浪2长1/3。 ●但在价格上和百分比的运行总量上,浪4必须短于浪2的3倍。 ●浪3和浪5不能同时有失败的第5子浪,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与问题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与问题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物理学以其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 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使得混乱不堪的人文学科相形见拙,于是就有了一种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重建人文科学的理论上的渴望。20世纪初以来,一些欧美人文学者试图在各个人文 学科领域重新严格定义对象和方法论,试图也建立起严密的科学体系。其中首当其冲便是语言学。17、18世纪的法国语法学主要是企图用一般的思维逻辑和意义范畴来说明语法 规则的合理性和普遍性;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如F?鲍晋等为代表的历史比较语法学派) 则致力于通过词源学研究来探讨语言的演化。然而这些试图通过外在的或孤立的要素来对语言机制的探讨并未能真正说明语言的本质,从而使语言学本身陷入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危机。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于1906至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 普通语言学时提出了新的语言学方法论,澄清了旧语言学在对象和方法论上的混乱,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对语言活动及其研究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区分:1)他指出语言活动 中有“语言”(langue)和“言语”(langage)两类事实。前者是一套对语言活动的社会性的普遍 规约,它是确定的、独立的,它自成一体;后者则是个人对这套规约的具体运用,这种个 人运用是异质的、多变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物和心理几个领域”,不构成单一学科的对象。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前者。③2)他指出语言事实有“共时态”(synchronie)与“历 时态”(diachronie)之分,从而语言也有共进研究与历时研究之分。共时态是指语言在给定 历史时刻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各语言要素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支配和规约着那个时期的言语活动。而历时态则是反映语言演化的事实。他指出,语言演化是一系列状态的更替,是“从一个共时态过渡到另一个共时态”④。因此他认为,在语言研究中共时研究处于优先地位,主张首先要研究同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反对把不同系统(或状态)中的个别要素拿出来进行孤立的历史比较研究。其次才能研究系统与系 统的更替问题,亦即语言的演化问题。3)他还指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学从属于符号学(sémiologie),“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学问题”⑤,提出了其中所包含的“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的符号学概念,并分析论证了语言是一个独立于意义,但具有产生意义功能的能指系统,从而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了进一步说明。索绪尔阐述的原则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同时,他的这些关于对象和方法论的原则也被公认为是对结构主义思想内涵的一般表述,就是这些思想后来对法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主张 自20世纪60年代起,结构主义波及到了法国文学批评领域,并很快形成了一个非 常活跃的新批评流派,其主要理论家有罗朗?巴特、罗曼?雅各布森、托多洛夫、吉拉尔? 热奈特等人。他们对传统批评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们的理论主张集中地代表了结构主义思想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文学批评总是试图用一把理论的尺子去衡量作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诗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诗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自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世界的语言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同时对其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一套理论方法被其他社会学科所采用。人类学使用这一套理论方法,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取得丰硕成果,精神分析学从结构上分析无意识活动和梦,文学批评从结构上品评诗歌,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 索绪尔采用共时的方法研究语言,认为语言是一套在特定的体系中由相互关系决定的符号系统。他把一个个符号看成是能指词和所指词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关系是随意性的,是由历史文化发展约定俗成的;符号的能指词这一特性是线性的,也就是说是符号之间是因为不同或者差异产生自己的独特性,体系中每一个符号只是凭着它与其它符号的差异或不同而具有意义。也就是说,意义不是客观存在于每一个符号中,而是功能性的,是与其它符号区别的结果。正是这种不同或者差异关系开拓了文学批评上的结构主义,它使二十世纪以至到现在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壮观,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发展到诗学研究的结构主义,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不能不提,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

森。他于1920年移居布拉格后成为捷克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二次大战爆发后他又移居美国,在那里他遇到法国人类学家洛德一列维斯特劳斯.两人交往很深,产生了很多结构主义的思想。雅各布森把诗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部分,那么.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就可以在诗学研究里游刃有余了。他认为诗学只有在语言被置于某种对语言本身的清醒意识中才得以存在。语言的诗的功能“促进了符号的可知性”,使人们注意到它们的物质特性,而不仅仅将它们作为交流的筹码来使用。在诗学中,符号脱离了它的对象;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通常的关系给打乱了,这就给符号以某种独立性,作为本身就具备价值的客体出现。对雅各布森而言,所有的交流都含有六种成分:说话者,听话者,他们之间传递的信息,使这信息可以理解的共通的代码,交流的接触点或物质媒介,以及这信息所指的背景。这些成分中的每一点都可能在某一个特定交流中起主导作用;从说话者的角度看,语言是某种思想状态的激动或表达;从听话者的角度看,它是意动的或是试图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果交流中关注的是背景,语言就是参照性的;如果交流中针对代码自身,语言就是超语言学的;针对接触点本身的交流是交际性的;当交流集中于信息自身时,诗的功能是起主要作用的。而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些什么都无关紧要了。 另外一个结构主义理论家,兹维坦·托多罗夫,在他的《诗学的定义》里首先区分两种观点:一种是把文学文本看作完全的知识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自然法则--宇宙的奥秘 我不想只重复前辈、大师的著作。否则,倒不如建议读者去详细阅读由A?J?FROST和R?R?PRECHTER?JR合著的《艾略特波浪理论》(这是波浪理论的入门必读书目,当然需要仔细阅读)。我怀疑,艾略特及其继承者恐怕未必百分之一百“知道”为什么波浪理论是“自然律”的最近似表达之理论。我想,“新解”就是要向世人阐明波浪理论的真谛。 还在孩童时代,我就很想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如何(HOW)、为何(WHY)、何时(WHEN)肇始的?它有多大?形状如何?又由何物构成?从伽利略到哥白尼,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前辈大师所作的努力都值得我们敬佩。20世纪30、40年代,“大爆炸”理论出现。比利时的乔治?勒梅特在此事的起步阶段起了带头作用,他的“原始原子”理论乃是“大爆炸”理论的鼻祖。40年代后期,俄国人乔治?盖莫夫与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弗和费伯特赫尔曼又迈出了最重要的几步。1948年,阿尔弗和赫尔曼预言,从大爆炸散落的残余辐射由于宇宙膨胀而冷却,如今它所具有的温度约为5K(即-268℃)。 195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诗茂诺夫(SHMAONOV)建造了一具天线,探测到了某种在天空中不同方向上均匀的信号,与之相当的辐射所具有的温度在1-7K之间。这些预言与发现使人们开始认真研究大爆炸模型。人们对宇宙微波作了更多的观测。1980年,美国粒子物理学家阿伦?古斯提出“暴胀宇宙”的概念。他认为我们这个可见的宇宙在极早期阶段经历了一个短期的加速膨胀阶段。所需的时间简直是短极了。 从宇宙“诞生”后的10(-35)秒加速到10(-33)秒。这种理论的好处是完全解决了现在我们为什么观察不到磁单极的问题,磁单极问题乃是极早期宇宙中视界尺度过小造成。大统一时期(电磁力、引力、核力和放射能力统一)的视界尺度膨胀到今天也只能是100公里左右的区域,与现实相差太大,但是只要加入暴胀的概念,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经过暴胀之后,宇宙的膨胀速度渐渐变慢。奇怪吗?这和波浪理论中关于推动浪的描述十分相似!暴胀阶段是第3浪,此后的超长期膨胀是延伸的第5浪(指在“指数图”上)。 更进一步,1983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安德列?林德提出随机暴胀宇宙的想法。极早期宇宙中不同的子宇宙经历不同程度的暴胀。只有暴胀得足以产生尺度至少达90亿光年的子宇宙,存在的时间才会长得足以产生稳定的恒星、碳和有生命的观测者。不过,既然有暴胀,就必然伴随着“坍聚”。这样才可以保证宇宙永远是运动的。这就是波浪理论的真谛! 索罗斯及其师认为科学是不可信的。他的基金取名“量子”,意印在此。他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牛顿力学是错误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后人总是不断证明前人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不是这样才是怪事呢。开始的时候,“科学”是“错误”,并且不断逼近“绝对正确”。 波浪理论描述了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发展进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肯定会有人对波浪理论作出重大修改。我个人也已对一些细小的地方产生不满,但暂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艾略特波浪理论图解和口诀Word版

艾略特波浪理论图解和口诀口诀一: 一三五浪可加长,每段细分五小浪; 另有等长九段波,顶底不连通道长; 三三相隔十五段,五三交错亦寻常; 波起浪伏有形状,常见上斜与扩张; 喇叭斜三现一浪,二浪之后走势强; 五浪若是此模样,分批减磅远危墙; A浪止住回头看,A3A5不一样; 三波之字双回撤,五波右肩做B浪; 回撤二次分三五,三波弱来五波强; B浪右肩a-b-c,轻仓快手捕长阳; 口诀二: 调整浪型有三种,之字平坦三角型; 之字三段a b c,5-3-5浪要记清; 特殊情况双之字,七波两个之字型; 平坦都是三三五,略与之字有不同; 九种变形不复杂,区别尽在BC中; 口诀三: 无论直三与斜三,浪型间隔皆3-3; 不管扩张与收缩,万变不离是五波; 三角整理四形态,怎么进去,怎么出来; 口诀四: 双三特例七段波,两波调整来组合; 待到整固突破后,上下波澜皆壮阔;

口诀之详细说明-- 一三五浪可加长,每段细分五小浪; 指的是推动浪的第一子浪,第三子浪和第五子浪都可能有延伸形态,但有几个注意事项: 第一,若一子浪加长,即一子浪延伸,则三子浪和五子浪等长; 第二,若三子浪加长,即三子浪延伸,则一子浪和五子浪等长; 第三,若五子浪加长,即五子浪延伸,则一子浪和三子浪等长;

另有等长九段波,顶底不连通道长; 这段口诀的意思是说: 除了前面讲到的三种推动浪形态以外(即图一至三),还有一种特殊的浪型(即图四),这种浪型的特点如下: 第一:该浪分为九个子浪; 第二:一子浪,三子浪,五子浪,七子浪,九子浪全部等长; 第三:四子浪底不破一子浪头,同样的,六底不破三头,八底不破五头,即所谓“顶底不连”。 三三相隔十五段,五三交错亦寻常; 这句话的含义如下: 五浪形式的推动浪,都有十五个子浪(请再看一遍图一,图二和图三,3+3+5=16),而图四的九浪推动,则是二十七个子浪(3*9=27); “三三相隔”和“五三交错”指的是:推动浪并不只是前面四种形态(其他形态我以后会陆续讲解),还有很多种,但浪型只有两种,即所有子浪都由三个细浪组成或所有子浪都由三个细浪与五个细浪间隔组成; 口诀二的说明: 调整浪的浪型分为三种:即之字型整理,平坦型整理,和三角形整理,这个是常识,不多说了;重要的是后面这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调整浪是对主要趋势的反方向修正,在之字型整理中a和c段与主趋势方向相反,b段和主趋势方向相同(b段是对主要趋势的反方向修正的反方向修正),a段和c段都由5个小浪组成,b段由3个小浪组成; 其实我也觉得艾略特这样数浪有些机械和教条,但是没有办法,他至少还能创造出“波浪”这一学说,我们只有先照搬学会他的理论,才能在他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以后才有可能超越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大家说是吗? 特殊情况双之字,七波两个之字型; 所谓“双之字”型,指的是一个“之字型”调整之后有一个“X”浪,然后再有一个“之字型”调整浪,加在一起以七浪的复杂形式完成调整(这种浪型不是很常见,多见于大熊股中,我记得“深科技97 年以后的月线好象是这种情况”),这种浪型的结构是a(5)+b(3)+c(5)+x+a(5)+b(3)+c(5); 平坦都是三三五,略与之字有不同;九种变形不复杂,区别尽在BC中; 这一部分是个重点,请大家参考大图中的第二行,第三行和第四行的最后三张小图(这九张图是平坦型整理的九种形式,请印在你的大脑中,你将终生受益);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09后结构主义批评

八、后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后结构主义兴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这派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一定能完全表达作家的意图,文本的叙述必然存在“问隙”和“不连贯性”,有待于读者的补充和解释;文本只是供读者去发现和追溯的一组“踪迹”。另一方面他们强调读者的意识和想象在阅读欣赏中的自由作用。 (一)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 后结构主义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不满的反应的产物。二者的区别从罗朗·巴特回想他在六十年代末所经历的变化进程可见一斑:“在前一本书(指巴特于196s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力作《叙事结构分析导论》——笔者)中,我求助于总的结构,从中得出对各种可能的文本的分析方法……在《S/Z》中,我却改变了这个观点:我放弃了一种模式先于文本的观念(因而一种模式更是先于每个文本),以便要求每个文本就是某一种类自身的模式,在这里,始洽按尼采哲学或德里达的观念来理解_区分作用_……文本……并不是叙述语言的言语。”(转引自弗兰克·兰特里奇亚《新批评之后》Frank Lentrichia,After New Criticis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第163页) 后结构主义出现于七十年代初,它的创始人是法国的结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符号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后期的罗朗·巴特等人都属于这一流派,而耶鲁大学则成为后结构主义在美国的大本营,形成所谓耶鲁的德里达批评学派(也称为耶鲁的“解构主义”学派)。 如果说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理论模式是索绪尔的语言学(德里达称之为说出的宇的语言学),那么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则是德里达所创立的“书写语言学”。德里达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受到形而上学的偏见的限制,表现在:索绪尔把文字符号的能指(指示者)和所指(表达的意义)这两个概念及其关联域(context,指“上下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把它扩大为一切符号领域,即任何一种符号出现于其中的区域,它特别指该区域中全部符号及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所组成的整体)拆开,并把它们设想为独立的,从而假定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言语系统。索绪尔还进一步把所指和可理解性视为同一(可理解性与现实性相对),从而使这一概念独立于能指。实际上索绪尔只把任意性和区分性原则用于能指,而不是用于既包括能指又包括所指的整个符号。此外,德里达还提出一条反对索绪尔语言学的理由,即:索绪尔的语言学基本上是关于说出的宇的语言学,写出的宇被认为不大重要。在索绪尔看来,说出的宇比写出的字更适合于传达意义。根据这一观点,声音代表了意识本身。这样,一个人说话时不仅意识到他与所想的对象同在,而且最大限度地贴近他的思想。德里达把这看作一种“先验现象”,认为这样一来,所指似乎变成显而易见的,而且概念也好像是一种自足的、现时的存在。他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事实上是不可分的,概念不可能独立存在,语言是一种对立和区别的游戏。显然,德里达所创立的书写语言学有别于索绪尔的语言学,它与符号学是并列的。从哲学上看,德里达的书写语言学,旨在探索传统文化的原始基础,它与索绪尔的符号学的主要区别便在概念的解释上。(所谓书写语言学(écriture)是德里达提出来的与作为言语的声音语言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在广义上指视觉的和空间中符号系统,在狭义上指记录语义的字形系统,即文字语言。他竭力反对音符是“一级能指”,而字符是“二级能指”这一传统看法。)德里达反对固定的所指现象。在他看来,只有一般的科学才以对象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前提,书写语言学的目的则在于通过分解程序去追溯语言的根源,即语言所具有的一切前提。他认为,不能把每个符号看成是自主自足的;若是那样,就不可理解了。为此,他的书写语言学提出了多少带有神秘性的“踪迹”(trace)这一概念,认为每一个符号都是涉及其他符号的踪迹。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否认语句或文本具有时空方面稳定的客观意义,主张文本只是供读者去发现和追溯的一组踪迹,而这组踪迹与作为另一组踪迹的其他文本必然会发生联系。这一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因而不存在所谓该文本所关联的最终的意义。因此读者在阅读时无需尊重“原来”的“虚拟的”稳定意义并在心中“复制”这一原本,而应驰骋其想象,从而使语言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德里达以他的“书写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展开了攻击,同时提

《文学批评》练习题库及答案 - 副本

形式主义批评: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新批评:先驱是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真正创始者是美国的兰色姆,兰色姆的三个学生布鲁克斯、泰特和沃伦,随后加入的还有维姆萨特、比尔兹利、韦勒克、奥斯汀·沃伦等。 心理分析批评: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雅克·拉康等。 结构主义批评: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路易·阿尔都塞,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托多洛夫,格雷马斯,热奈特等。 解构批评:德里达,保罗·德曼,哈罗德·布鲁姆,杰弗里·哈特曼,希利斯·米勒,罗兰·巴特等。 阐释—接受批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汉斯·罗伯特·尧斯、沃尔夫冈·伊瑟尔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卢卡契、恩斯特·布洛赫、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洛姆、阿尔都塞、哈贝马斯、杰姆逊、伊格尔顿等。 新历史主义批评:斯蒂芬·葛林伯雷、路易斯·孟酬士、乔纳森·多利莫尔等。 后殖民批评: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 “文化研究”批评:威廉斯、霍加特等。 女性主义批评:开拓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德·波伏娃,英美学派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和伊莱思·肖瓦尔特等,法国学派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和露丝·伊瑞格瑞等。 《文学批评》练习测试题库 名词解释 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亦称“意识形态领导权”。葛兰西认为,西方工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构成的,政治领导权是对后者来说的,意谓对警察、法庭、军队等国家机关的领导,文化领导权则是对前者来说的,意谓对民间的学术团体、报社、学校、教会等机构的领导。 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