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第四纪气候和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4学时)教学目的:主要讲述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及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第四纪气候的总体演变特征;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难点是海岸地区地质记录中如何区分是新构造运动还是海平面引起的升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 了解更新世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2. 了解第四纪世界气候的变化规律;3. 理解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化的基本特点;4. 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四纪是一个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的地质时代,学习和研究第四纪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认识地球的气候演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由于第四纪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地质时代,今天的气候就是第四纪气候的延续,因此,学习和研究第四纪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认识今天的气候,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1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一、地球的五次大冰期地球已经历了46亿年历史,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用于全新世高分辩率研究的石笋及样本。
三次大冰期,即:早元古代冰期约2.3 GaBP石炭纪-二叠纪冰期约300 MaBP第四纪冰期约3 MaBP其中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是第四纪冰期,这也正是本课程所要讲述的。
二、第四纪冰期发生的背景第四纪冰期是在中生代高温和新生代第三纪缓慢降温的基础上突然发生的。
3.2 第四纪气候变化一、第四纪气候标志研究分为宏观气候标志和微观气候标志两类1、宏观气候标志宏观气候标志也称直接气候标志,通过其可直接确定出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宏观气候标志可分为三类:(1)沉积物气候标志由于不同气候环境形成不同的成因类型,因而沉积物成因类型可用来反映沉积时古气候状况,具体可见下表:第四纪主要沉积物成因类型气候标志表(2)地貌气候标志由于地貌形态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主要受控于气候条件。
10、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暖
冷
间冰期
冰 期
比冰期更小的气候期
冰阶--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冰阶 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 冰川发展阶段。 冰川发展阶段。其范围小于该冰期的最大 范围。 范围。 间冰阶--2个冰阶之间相对温暖的气 间冰阶 2 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 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 但是是局部的。 但是是局部的。
花粉多为两侧或辐射对称的球体。 花粉多为两侧或辐射对称的球体。
B .哺乳动物化石 哺乳动物化石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只能指出气候类型,且化石必须完整。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北极狐动物群 寒冷:猛犸象、披毛犀、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 温暖:河马、亚洲象、大熊猫、犀牛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 半干旱(草原环境):啮齿类、草食动物 ):啮齿类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气旋往极地方向收 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 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 加时期。 加时期。
环境特征——湖水上升,红土取代黄土,森林超过草原。 湖水上升,红土取代黄土,森林超过草原。 环境特征 湖水上升
阿尔卑斯地区的冰期
里斯冰期(R): 里斯冰期(
大冰期,高阶地砾石层形成。 大冰期,高阶地砾石层形成。
里斯-玉木间冰期( 里斯-玉木间冰期(R-W):
切割高阶地。 切割高阶地。
玉木冰期(R): 玉木冰期(
形成河谷低阶地, 形成河谷低阶地, 向山谷与现代冰川相连。 向山谷与现代冰川相连
冰后期: 冰后期:
现代河谷。 现代河谷
冰川活动总的特点
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上千万年 间隔2.5亿年 间隔2.5亿年 脉动形式 2.5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指平均海平面与陆地观察站之间高度的相对上下变动1、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概况
是地质时期的长期变化的结果,主要通过生态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方法等认识的。
地球强烈隆起——地史上海平面急剧下降(海退)
地壳长期稳定和湿润气候——地形逐渐被夷平,地史上海平面缓缓上升(海侵)。
2、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标志
A 陆地上沿岸保存的海成地貌和海相沉积物——海平面下降
B 水下大陆架上沉没的沿岸陆地地貌和陆相沉积物——海平面上升
图P185
3、海平面变化机制
A 构造-海平面变化——海底扩张、隆起引起海平面上升,反之,海平面下降
B 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局部结构、构造和地球转动有关
C 冰川-海平面变化——冰期时,海水蒸发转移到大陆形成冰川,造成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相反
D 海温-海平面变化——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的变化。
E 沉积-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变小,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几种主要的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其结果比较表:P187
4、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历史梗概
A 更新世期早、中期海平面变化——这一时段世界各地海平面变化标志的时代越早保存越差,受到的新构造运动影响越大。
B 晚更新世海平面变化——这一阶段包括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后者海平面历史研究详于前者。
C 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全新世(冰后期)是一个全球温暖期,除南北极冰盖变化不大外,世界其他冰盖和中纬山地冰川全部或大部分消融。
D 现代海平面变化——是指现代小冰期结束之后20世纪的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对地貌发育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xxx 2012013150)[摘要] 众所周知,第四纪海平面曾有多次升降。
但在这多次升降中,对海岸地貌的发育起何种作用还有待考证。
本文仅针对个别地貌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 海面变化,海岸地貌,三角洲,海侵,海退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various movements about sea leve changes. But in thesemany mov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landforms is what the role it is stillneed to be verified. This article is only for individual geomorphic analysis, hoping itwill lead someone's thinking.Key Words sea- leve l changes,coastal landform,de lta,transgression,regression 一基本概念概述海平面:地球岩石圈表面凹凸不平,陆地和海盆起伏最大。
在水圈里97.2%的水分以液态储存在海盆里,2.15%的水分以固态储存在极地和高山冰川中,其余极少部分或保存于陆地江、湖、土壤岩隙,或散布在大气层中。
海水体的上表面与大气圈交界,形成海平面,覆盖着地球表面的70.9%,与大陆、岛屿交界,形成海岸线。
平均海平面高程:平均海平面高程的确定,依赖于沿海的潮汐观测记录,使用沿海岸或与开放海域能自由连通的水域设置的验潮仪,近9000个潮位读数的算术平均值。
每一验潮站的平均海平面根据该站特定年限内潮位读数平均值推算出来。
现在有据青岛验潮站1950至1956年观测值所确定的“黄海平均海平面”,另还有“吴淞口平均海平面”。
第四纪环境

二、第四纪以来东亚季风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 进入第四纪之后,由于西伯利亚冰盖的出现、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和欧亚大
陆腹心地区大陆度的增大,季风得到明显的加强,其中西伯利亚冰盖的活动对季 风强度及方向的周期性变化影响颇大。
在寒冷时期,西伯利亚冰川扩大,极地气团加强,与此同时,位于太平洋 的热带海洋气团减弱,此时盛行冬季风。 在温暖时期,西伯利亚冰川缩小,极地气团削弱,与此同时,热带海洋气 团加强,此时以夏季风占优势。 第四纪期间,西伯利亚冰盖发生过多次变化,由此造成东亚季风的周期性 变化,即夏季风为主的时期和以冬季风为主的时期多次更替。这是第四纪期 间东亚季风变化的基本格局,它对我国东部第四纪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16
(3)海温型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变化。如在厄
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西太平洋因水温升高海平面有1m左右 的跷板式变化。 (4)沉积型海平面变化
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减少,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在堆积旺盛的河口地区较为显著。
17
第五章 第四纪生物界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1)岩性松散:第四纪沉积物一般形成不久或正在形成,成岩作用微弱,绝大 部分岩性松散,少数半固结,绝少硬结成岩。 (2)成因多样:由于第四纪气候、外动力和地貌多种多样,由此而形成多种多 样成因的大陆沉积物和海洋沉积物。 (3)岩性岩相变化快:即使同一种成因的陆相第四纪沉积物,由于形成时动力 和地貌环境变化大,因此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变化也大。 (4)厚度差异大:剥蚀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厚度一般小,堆积区可达几十米、 一百多米或几百米。 (5)不同程度地风化:陆相沉积物大多出露在地表,受到冷暖气候交替变化的 影响,时代越老风化越深。 (6)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在有的第四纪陆相堆积物中,含有大型和小型哺 乳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石器和陶器、用火遗迹(如灰烬和炭屑)及村舍遗址 等。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曲线

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尺度
不同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与海平面变化主要因素
时间尺度 小 时 周 日 周 年 102a 103-104a 105-106a >106a 海面变化主要因素 气象(风) 潮汐、地震、气压 气象(气温、降水、蒸发) 、水文 气候(冷暖周期) 、大地水准面变化、水温变化 冰川均衡、大地水准面变化 海底扩张、海盆干涸、造山运动 原生水、孔隙水、地球膨胀
IPCC1990年的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估算
2.1992年,一批欧洲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依 据IPCC199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方案(IS92a)提出 2050年海平面上升最佳估计值为22cm,2100年为 48cm。
3.199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以全球海平面2050年 上升20到30cm为依据,估计我国珠江三角洲海面 将上升40~60cm,上海地区50~70cm,天津地区 70~100cm,同时考虑了上述各地区地面下沉幅 度的。
二 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1 第三纪以前的海平面变化
第三纪以前地质历史时期的 海平面变化研究,依赖于不同 地质历史时期的世界古陆分布 图,部分学者认为存在早寒武 世、中奥陶世、早泥盆世—晚 石炭世、晚白垩世几次全球性 高海平面与大海侵。
我国东部海岸变迁
7万年前 44000年前 25000年前 23000年前 15000年前 海侵 海退 海侵 海退 海退达最大
五 海平面变化的机制和影响研究
海平面变化的动因研究 海平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机制研究 应对海平面变化的措施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资源
所谓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 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 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 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及贮藏在海水中 的热量等等。
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

• 地质证据:
(1)冰川沉积物:
陆地或水中冰川沉积物,都不能证明气候 变化细节。因为冰川形成和分布,仅仅是气候 变化的结果之一。但冰积物的区域分布,可在 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因为冰积物分布界限,
平行于现时雪线和夏季的等温线。
(2)其它沉积物:
其它非生物及生物沉积物,都可证 明气候,但常由局部环境因素决定。例
下。 (5)红土:产生于热夏季和温湿季气候条件下。 因土的氧化作用剧烈,游离氧化铁的水解程度 小,故土壤呈红色。
(6)沙漠土:是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形成的。
• 同位素测定
氢、氧和碳的同位素比例变化,可部分取
决于温度改变。如对海生生物碳酸盐和冰中氧
同位素(16O,18O)研究可知,冰中18O含量越
少,温度越低;18O/16O比值,随海洋水的温度
暖
冷
(4) 冈瓦纳大陆上的地质记录
• 非洲除少数海拔高的山地如乌干达的瑞文速尔有冰 碛物发育外,大部分地区未发现冰川作用遗迹,但 一些古湖泊湖岸线变化却完整地记录了第四纪雨期 (对应冰期)—洪积期,间雨期(对应间冰期)— 间洪积期的更替。 • 洪积期雨量充沛,湖水上升,相邻湖泊相连,如纳 库里、埃曼德塔和纳发沙等,历史上曾扩张成一个 湖泊。间洪积期,湖面缩小或干沽。根据湖泊的兴 衰,将非洲更新世古气候划分为4个洪积期和3个间 洪积期,表3-3 。
较暖,较干
温暖、潮湿
较暖、较干
温暖、较潮湿
干冷
3.1.4 第四纪气候演化
(1)世界第四纪气候演化
更新世 据陆上及深海沉积物及保存的化石记
录。第四纪更新世全球可划分6次大的冷期(如
南欧的玉木、里斯、民德、群智、多瑙和比伯 冰期)及5次暖期,其中无论是冷期还是暖期,
第四纪气候变化及海平面变化讲课文档

• 河北平原肃宁县东官 亭村一个厚达500m 第四纪沉积物的古地 磁极性变化
现在十五页,总共七十二页。
• 2.热发光法(TL)
• 根据从沉积物堆积之日起,其中的破碎绝缘矿物晶体
(如石英、长石)所接受的周围地层中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总剂量(TD)、年均吸收剂量(AD)和矿物移至沉积地点 之前的初始剂量(ID)关系计算沉积物年龄(t):
现在十三页,总共七十二页。
• 古地磁学方法在第四纪测定年龄中应用广泛,主要 用于沉积较连续、厚度较大的剖面或钻孔岩芯。虽 然古地磁极性变化的全球性使方法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如难以判断不同层位相同极 性所属时代。但本方法与古生物地层学和其他年代 学方法结合,就能扬长避挥短发其优势。
• 古地磁学方法在黄土、湖沼沉积物、大陆架和平原 钻孔岩芯研究中广泛应用。
现在二十三页,总共七十二页。
第二节 前第四纪气候变化概述
• 一、地球的三次大冰期 • 地球已经历了46亿年历史,根据已有研究
发现,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三次 大冰期,即: • 早元古代冰期约2.3 GaBP • 石炭纪-二叠纪冰期约300 MaBP • 第四纪冰期约3 MaBP
现在二十四页,总共七十二页。
现在三十八页,总共七十二页。
珊瑚
• 2、微观气候标志
• 由于微观气候标志存在的广泛性,在古气候研究中越来越引起人 们的关注。目前比较成熟和常用的微观气候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
• (1)氧同位素
• 冰期环境: 海洋沉积物中
O18/O16——高
•
极地冰盖中
O18/O16——低
• (2)粘粒分子率(SiO2/Al2O3、SiO2/Fe2O3) • 比值低——湿热,比值高——干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研究发现,生活在海洋表层的微体生物浮游有孔虫,其
甲壳中δ18O的含量与它赖以生存的海水保持平衡,因
而不同时期海洋沉积物中有孔虫甲壳δ18O的含量变化,
则反映了各个时期海水中δ18O的含量,进而反映了海
洋表层温度的变化。海洋沉积物(有孔虫壳体)的 δ18O
值增加,海平面下降;其值降低,海平面上升.
都发生海侵。华北渤海西岸在5ka BP海水越过现代海
岸线进入内陆,称黄骅海浸。东海称为镇江海侵。
35
中国全新世海平面历史大致分为三段: 5ka BP以来海平面波动下降阶段。在距今5ka BP左右 中国东部南北海平面沿岸,从西往东递减的4道断断续 续贝壳堤,北部的渤海地区从西到东为贝壳堤IV(4.7
9
② 海滩岩 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沿海,主要由砾石、砂、贝壳、碳酸盐 物质构成,碳酸钙胶结强烈,岩石坚硬。
海滩岩的顶面高度与最大天文潮位相比较,下限可作为海平
面的位臵。
10
(2)地貌标志
① 海蚀凹槽和海蚀穴 海蚀凹槽:是沿着海平面发 育向陆地凹入的线状凹槽, 海蚀凹槽最深的部位为平均
海平面位臵,而上下的转折
14
④贝壳堤 一般认为贝壳堤的底板
(贝壳堤与下伏沉积物的
界面)作为平均海面的位
臵比较恰当,而贝壳堤的
顶部不宜作为海平面位臵 的标志。
15
(3)生物标志 珊瑚礁坪台:当海面稳定时,珊瑚礁平铺发展,但厚 度不大;当海面上升或海底下沉时,形成的礁层厚度
较大,礁体可发育成塔形,柱形.当海面下降或地壳上
3
1、海平面的概念
海平面是指平均的海面,既不是高潮的海面,也不是低潮的海
面,是通过多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一个海面位臵。 在测量学中,大地水准面(通过平均海水面的一个水准面,水 准面上任意一点铅垂线都垂直于该点的曲面)是一个标准的海 平面,可向陆地延伸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在我国,大地水准面
是以黄海的海平面为准。
28
未次冰期的海平面变化历史
末次冰期时,巨大的冰体在陆地积累,海水蒸发损失得不到补 充,导致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使浅海大陆架成为陆地。
白令海、澳大利亚南部、加利福尼亚外海大陆架水深200-240m
处,分布着水下阶地。被当作末次冰期时海平面降低后的海岸线位臵 所在。 位于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及海峡,在末次冰期多出露 成为平原,并且发育苔原植被,形成所谓陆桥。
第四章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一、海平面及其波动标志 二、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
三、海平面波动的原因
2
一、海平面及其波动标志
1、海平面的概念
2、海平面位臵确定的标志
(1)沉积物标志:澙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
(2)地貌标志:海蚀凹槽和海蚀穴、海蚀崖和波切台、砾滩、
沿岸砂堤、贝壳堤 (3)生物标志:有孔虫、介形虫 (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升时,形成的礁层厚度也不大, 指示:平均大潮低潮
位。
16
(3)生物标志
牡蛎礁和藤壶:牡蛎和藤壶岩石海岸的生物,生活在
潮间带.牡蛎礁的顶面指示低潮位位置;藤壶生长于
平均高潮位-平均低潮位之间.最高不超过最高潮位.
17
(3)生物标志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 至今种类繁多。由于有孔虫能够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外壳, 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 有孔虫。
(1)沉积物标志:澙湖沉积与泥炭、海滩岩
(2)地貌标志:海蚀凹槽和海蚀穴、海蚀崖和波切台、砾滩、
沿岸砂堤、贝壳堤 (3)生物标志:有孔虫、介形虫 (4)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6
(1)沉积物标志 ①澙湖沉积与泥炭
潟湖(旧称泻湖),海岸带被沙
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
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 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 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 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 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 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
40-25ka BP左右是一个相对温暖的气
候期(“中黄海暖期”),中国东部发生太 湖海侵这次海侵历时不长,在渤海西部沉 积了C层海相层(渤海西称第二海相层)。
31
中国末次间冰期和未次冰期的海平面变化历史
25-14 kaBP末次冰期(大理冰期)晚冰 阶,海平面大幅度震荡下降,在18-15ka BP间,中国东部发生130ka BP来的最大规 模的东海海退。海水分阶段再次撤出沿海 陆架。在东海陆架上当时海岸线最低时在 -150m左右(14C16000-14780a)。长江、 黄河在露出的陆架上往东推进,长江东进 约600km,其尾闾在水深-150—-160m左 右。渤海洼地和露出的陆架上沉积了B层 陆相层(包括黄土和长江三角洲沉积),北 方哺乳动物(如野牛)游移其间。在朝鲜济 洲岛与中国台湾孤形连线以西,这片再度 出露且范围更大的陆架上,再次呈现干冷 草原环境。
切,与冰川活动无关。
24
2、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1)早、中更新世(2.4-0.13Ma BP) 世界各地海平面变化标志的时代越早保存越差,受到 的新构造运动影响越大,有些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区, 海成阶地已被后期运动抬升几十米或上百米。 在地中海岸保存有较好 的多级海成阶地,西西里 以下多级阶地沉积物中含 喜暖的风螺化,相当于多 次间冰期高海平面,两级 海成阶地之间相当于冰期 低海平面。
25
二、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 2、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2)晚更新世 (130—11ka BP) 这一阶段包括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后者海平面历 史研究详于前者。
26
130—75ka BP的未次间冰期,相当
于深海氧同位素的第五阶段
(MIS5),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
一级的温暖期(MIS5a、c、e)和两 个寒冷期(MIS5b、d)。其中MIS5e 最温暖,在欧洲称为艾姆间冰期。 75-11ka BP的末次冰期,相当于
7
淡化澙湖:在潮湿气候区,注入澙湖的淡水大大超过蒸发量,
澙湖水面高于海平面,引起澙湖水体经入(出)潮口进入海洋,
如此长期外流,澙湖水体又不断有淡水补给,逐渐发生淡化,
则形成淡化澙湖。
咸化澙湖:在炎热干旱的气候区,澙湖缺乏大量淡水注入,水
体蒸发量大大超过注入量,使澙湖水面低于海平面,海水不断
向澙湖流动,并不断蒸发和浓缩,含盐度逐渐提高而变成咸化
-4ka BP)、贝壳堤Ⅲ(3.8-3ka BP)、贝壳堤Ⅱ(2.5
-1.6ka BP)和贝壳堤I(正在形成中);在江苏南部称 西岗(6 Ka BP)、中岗(4ka BP)、东岗(3.8kaBP)和新 岗(正在形成中)。
4
1、海平面的概念 第四纪古海平面研究中,有时确定的是平均海面的位臵,但有 时确定的是高潮面的位臵,如依据贝壳堤、海滩岩、沿岸砂堤
等确定的是高潮面位臵,而依据海蚀凹槽确定的是平均海平面
的位臵,因此不能一概地把所有的古海平面看作为平均海平面。
5
一、海平面及其波动标志
1、海平面的概念
2、海平面位臵确定的标志
有孔虫:利用有孔虫的组合进行海平面位臵的确定.
18
介形虫:生长在水域中的无脊椎动物。大的像米粒,小的肉 眼看不清,有淡水和咸水.不同的水深介形虫的变异度(种的数 目)和密度(标本的数目)不பைடு நூலகம்。(潮间带:变异度和密度都非常
低.潮上带:低变异度,高密度.海平面以下:变异度和密度变化的
趋势相同)
普遍发生海侵,沉积了平原下伏的E层海
相层(渤海称第一海相层)。海平面时有 波动,最高海平面出现在 120ka BP左右 的北洋淀海侵 (与巴巴多斯Ⅲ同期),海 平面比现在海平面高5-7m。沉积物中含 有现生活在黄海以南水域的伊沙伯丽蛤 等暖水种化石,推断当时黄海水域水温 为18-20℃,比现在高3℃。
部分为高潮面和低潮面的位 臵
海蚀穴:形成于海平面附近,
深度大于宽度的洞穴,海蚀 穴指示海平面位臵与海蚀凹 槽相似。
11
② 海蚀崖和波切台 海蚀崖的底部可作为海平面 的位臵,有时在海蚀崖的底
部发育海蚀凹槽或海蚀穴。
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
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
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 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 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 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 方向微倾斜的平面。
深海氧同位素的第4、3、2阶段,这
个时期的海平面波动非常剧烈,总 体是一直下降。
27
未次间冰期的海平面变化历史
新几内亚海成阶地珊瑚礁台的铀系法测年资料,与探海钻孔V19 -30岩芯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δ18O气候曲线对照,两者都揭示出 有120ka BP、100ka BP和80ka BP 3个高海平面时期(黑点处);可 与大西洋巴巴多斯岛的3个高海成面:巴巴多斯Ⅲ(125ka BP)、巴 巴多斯Ⅱ(103ka BP)和巴巴多斯I(82ka BP)对比。
在我国东部大陆架浅海底曾多次发现有猛犸象、原始牛、披毛犀等
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地方在末次冰期时都是陆地平原。
29
中国末次间冰期和未次冰期的海平面变化历史
中国130-14kaBP海平面变化史是根据
沿海陆架钻孔与平原海陆相交互地层和
贝壳堤推断的。 130-75ka BP的末次间冰期,中国沿岸
20
冰期效应引起的氧同位素分馏
有孔虫
21
二、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 1、前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2、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1)早、中更新世(2.4-0.13Ma BP) (2)晚更新世 (130—11ka BP) (3)全新世(11ka BP)
22
1、前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主要通过生物 化石、生态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 方法等认识的。 地壳运动强烈活动阶段地壳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