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合集下载

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年代学特征

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年代学特征

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年代学特征摘要:已确定了古生代的大部分海平面变化,但仍未实现完整的海平面变化历史。

我们利用来自克拉通边缘以及克拉通盆地的地层剖面重建了古生代完整的海平面波动。

不同海平面变化事件,对其时间和幅度评价揭示了最难的是准确估量变化量级。

长期海平面特征显示整个寒武纪逐步上升,在晚奥陶纪到达最高点,最高点短暂存在之后海平面由于赫南特阶冰期突然退却。

随后在中志留纪,近中晚泥盆纪边代,石炭纪最晚期出现了大量渐减的海平面升降高位。

在早泥盆纪,近密西西比纪和宾夕法尼亚纪边代,晚二叠纪记录了海平面升降地位。

古生代记录了172次海平面升降事件,大小从数十米到125m。

尽管近年来整合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海平面升降波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对地古生代海平面数据的重新评估和综合没有得到注意,其覆盖范围一直非常零散。

古生代包含了半数以上的显生宙,以一些地球历史上最吸引人的未解问题为特色。

认为未勘测过的古生代地层包含了未恢复的重要烃类。

因此古生代海平面升降历史的重新评估不仅是作为勘察地质学的工具,而且有希望复苏古生代地球科学的兴趣。

海平面曲线对沉积提供了实用的预测模型,因此对于地质勘测非常重要。

沿大陆边缘基准面,内部海道的泛滥、干涸、干旱以及因此发生的烃储集和源相的运移,这些曲线对其长期趋势提供了可行的表现。

在此局部构造影响最小,没有使地层记录缺失(或在此构造地质学能用来校正)。

这些曲线也可以在一阶相关性上提供帮助。

海平面升降的高低位的相对量级、频率和范围以及海侵的性质都凝聚在大陆架间距上(此时聚集富有机质沉积),地表露头的持续时间,大陆架的下切作用也是地质勘查的重要证据。

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古生代海平面历史的半定量模型。

它基于以生物年代地层学约束不同质量和可靠性多种古生代序列中广泛分布的层序地层学数据。

尽管先前的区域海平面历史重建仅限于不同时间片段,他们也提供了关于长短期趋势的大量信息,同时于整合这些信息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

层序地层学文献《A Chronology of Paleozoic Sea-Level Changes》的翻译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古生代时期(距今542~251个百万年)的海平面大部分都已识别,但是前后连贯随历史演绎的海平面的变化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通过分析克拉通边缘及克拉通内部的盆地层序重建了整个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对每个海平面事件发生的时刻和达到范围的界定估计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大小才是影响准确度的估计。

长期的海平面变化史显示寒武纪以来海平面逐渐上升,在晚奥陶纪达到最高点但持续不久,就因Hirnantian的冰河作用引起海平面的下降。

随后除了海平面在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其高点在中/晚泥盆世边界附近的中志留系、以及最晚的石炭纪地层中有记录。

海平面变化的低点在早泥盆世--靠近密西西比河和比西法尼亚的边界,以及晚二叠世中有记录。

已确定古生代的172次海平面的变化事件,其变化值在数十米到125米之间。

尽管近年来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海平面变化方面的数据整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相对很少有人关注重新整理或拼合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数据,这些数据(古生代海平面的)的覆盖范围基本上也是琐碎的。

古生代历史占据整个显生宙历史的一半以上,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最有趣的未解之难题。

尚未勘探的古生代的地层被认为是含有碳氢化合物的非常重要的地层。

因此重建这个时代变化的海平面可以作为一个地质勘探的工具,并籍此唤醒对古生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

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以提供很好的沉积模型预测,因此在地质勘探中非常宝贵。

这些曲线提供了沿大陆边缘基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单独的排水渠道,这些是油气迁移的通道从而找到油气藏。

在局部构造影响最小的并且没有发生变形(或者在构造可以进行修正)的地层记录中,这些曲线在一阶的相关性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相对海平面高点和低点变化的幅度、频率,以及海侵时的大陆架上的沉积间断及浓缩段(这时有机沉积物开始富集)和海退时大陆架上沉积物暴露的时间及侵蚀对我们判断其延伸范围也是重要的。

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年代学特征

古生界海平面变化年代学特征

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年代学特征摘要:已确立了古生代的大部分海平而变化,但仍未实现完整的海平而变化历史。

我们利用来自克拉通边缘以及克拉通盆地的地层剖而重建了古生代完整的海平而波动。

不同海平而变化事件,对其时间和幅度评价揭示了最难的是准确估量变化量级。

长期海平而特征显示整个寒武纪逐步上升,在晚奥陶纪到达最髙点,最高点短暂存在之后海平而由于赫南特阶冰期突然退却。

随后在中志留纪,近中晚泥盆纪边代,石炭纪最晚期出现了大量渐减的海平而升降高位。

在早泥盆纪,近密四西比纪和宾夕法尼亚纪边代,晚二叠纪记录了海平而升降地位。

古生代记录了172次海平而升降事件,大小从数十米到125m。

尽管近年来整合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海平而升降波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对地古生代海平而数据的重新评估和综合没有得到注意,其覆盖范朗一直非常零散。

古生代包含了半数以上的显生宙,以一些地球历史上最吸引人的未解问题为特色。

认为未勘测过的古生代地层包含了未恢复的重要炷类。

因此古生代海平而升降历史的重新评估不仅是作为勘察地质学的工具, 而且有希望复苏古生代地球科学的兴趣。

海平而曲线对沉积提供了实用的预测模型,因此对于地质勘测非常重要。

沿大陆边缘基准而,内部海道的泛滥、F•涸、干旱以及因此发生的坯储集和源相的运移,这些曲线对其长期趋势提供了可行的表现。

在此局部构造影响最小,没有使地层记录缺失(或在此构造地质学能用来校正)。

这些曲线也可以在一阶相关性上提供帮助。

海平面升降的髙低位的相对量级、频率和范用以及海侵的性质都凝聚在大陆架间距上(此时聚集富有机质沉积),地表谿头的持续时间,大陆架的下切作用也是地质勘查的重要证据。

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古生代海平而历史的半立量模型。

它基于以生物年代地层学约朿不同质量和可靠性多种古生代序列中广泛分布的层序地层学数据。

尽管先前的区域海平而历史重建仅限于不同时间片段,他们也提供了关于长短期趋势的大量信息,同时于整合这些信息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一.扬子板块地层发育寒武纪海侵广泛,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为主。

奥陶纪上奥陶发育笔石页岩沉积,中奥陶发育黑色页岩和纹灰岩,上奥陶则以砂砾岩为主志留纪上统为陆相,中统为正常浅海相,下统为笔石细碎屑岩相。

古生物化石寒武纪中上统含有三叶虫和澄江动物群化石,下统化石以浮游和盘虫类为主。

奥陶纪上统含有笔石和小型藻壳腕足类化石,中统含丰富的笔石,下统也见笔石。

志留纪早中期含有四川角石. 彗星虫.三叶虫和各种珊瑚类化石。

沉积相类型寒武纪:早寒武反映比较典型的潮间——潮下带沉积,中寒武滇东地区上升为陆地,下寒武是碳酸盐潮坪带沉积。

奥陶纪:早奥陶属于能量较低的半闭塞台地沉积,中奥陶是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沉积,晚奥陶是滞留盆地沉积。

志留纪:下统为滨海堆积沉积,中统正常浅海沉积,上统为陆相沉积。

沉积厚度寒武纪和奥陶纪沉积厚度不详,志留纪沉积厚度在3000m以上。

地壳运动特征寒武纪扬子区为稳的陆棚相,地势北高东南低,西部康滇古陆始终存在,范围不断扩大,自中寒武起西部古陆不断扩大,形成纵贯西部边缘的康滇古陆,西部古陆和东南部水下隆起影响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海水盐度增加,形成高盐沉积。

奥陶纪海侵扩大,中奥陶海水不段侵覆,晚期海平面下降,形成滞留盆地。

志留纪早中志留纪海域仅限于北部,晚志留海退,海水仅存川滇和残余海盆,其他地区抬升为陆地。

二.扬子板块东南边缘地层发育寒武纪:上统发育黑色灰质页岩,中统发育深灰色,灰黑的质页岩,晚期发育泥质灰岩。

奥陶纪:整体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的含碳质,硅质的页岩。

志留纪:仅有下统,主要为泥沙至类复理石沉积。

古生物化石寒武纪有放射虫和海绵骨针,偶见浮游型三叶虫,还有漂浮型的球接子。

奥陶纪主要含有笔石。

志留纪含有笔石,珊瑚,腕足和牙形石等化石。

沉积相类型寒武纪:早寒武代表深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晚寒武属于补偿海盆沉积。

奥陶纪:早中奥陶是非补偿滞留还原环境沉积,晚奥陶是浅水浊积相沉积。

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

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

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大的地质时期,时间跨度从45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里,地球上的环境条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里,地球上栖息着不同种类的生命,例如海藻、珊瑚、三叶虫、鱼类和五爪龙等。

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古生代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

1. 大陆漂移在古生代早期,地球上的大陆块并不像现在这样分散。

相反,所有大陆形成了一个大陆超级大陆,也被称为盘古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块开始漂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大陆。

例如,在早古生代时期,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就曾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超级大陆。

2. 海平面变化在古生代早期,地球上的海平面非常高,甚至比现在高出30%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海平面逐渐下降,最终从古生代结束时的高点下降到了今天的水平。

这种海平面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大陆漂移和海洋板块活动所导致的。

3. 海洋生物群落在古生代,海洋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而且海洋的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多样。

海洋中的生物包括了原始的海藻、珊瑚、三叶虫、鱼类和五爪龙等。

这些生物大多数都是海洋栖息生物,而且它们在后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地球气候变化在古生代早期,地球的气候非常温暖潮湿,而在中后期,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

这些气候变化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包括地球上的活动和太阳辐射的变化等。

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尤其是陆地植被的变化。

总的来说,古生代是一个充满生命和变化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自然环境。

这些自然环境的特征,包括大陆漂移、海平面变化、海洋生物群落和地球气候变化等,都对后续的生命演化和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指平均海平面与陆地观察站之间高度的相对上下变动1、前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概况
是地质时期的长期变化的结果,主要通过生态地层、层序地层和地震方法等认识的。

地球强烈隆起——地史上海平面急剧下降(海退)
地壳长期稳定和湿润气候——地形逐渐被夷平,地史上海平面缓缓上升(海侵)。

2、第四纪海平面变化标志
A 陆地上沿岸保存的海成地貌和海相沉积物——海平面下降
B 水下大陆架上沉没的沿岸陆地地貌和陆相沉积物——海平面上升
图P185
3、海平面变化机制
A 构造-海平面变化——海底扩张、隆起引起海平面上升,反之,海平面下降
B 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化——与地壳局部结构、构造和地球转动有关
C 冰川-海平面变化——冰期时,海水蒸发转移到大陆形成冰川,造成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相反
D 海温-海平面变化——海水温度升降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降的变化。

E 沉积-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由河流搬运入海,使海盆容积变小,引起海平面单向上升。

几种主要的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及其结果比较表:P187
4、第四纪海平面变化历史梗概
A 更新世期早、中期海平面变化——这一时段世界各地海平面变化标志的时代越早保存越差,受到的新构造运动影响越大。

B 晚更新世海平面变化——这一阶段包括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后者海平面历史研究详于前者。

C 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全新世(冰后期)是一个全球温暖期,除南北极冰盖变化不大外,世界其他冰盖和中纬山地冰川全部或大部分消融。

D 现代海平面变化——是指现代小冰期结束之后20世纪的海平面变化。

古生代,中生代海平面变化研究状况

古生代,中生代海平面变化研究状况

古生代,中生代海平面变化研究状况
姜建军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
【年(卷),期】1991(013)005
【摘要】众所周知,在第四纪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因为它与第四纪冰川密切相关。

关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平面变化,人们在20-30年代曾予以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兴起。

近20年来在西欧和北美形成了对显生代以来海平面升降变化研究的高潮,这主要基于下述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物探技术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进行海洋地理调查的条件,从而发现海洋盆地内的体积能量及海底山脉体积的变化是显生代内非冰期的海平面变化的机械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对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

【总页数】6页(P715-720)
【作者】姜建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23
【相关文献】
1.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J], 唐永忠;朱迎堂
2.华北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层序地层响应 [J], 吕大炜;李增学;刘海燕;郭建斌;刘彬彬;孟召磊
3.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 [J], 陈高潮;姜亭;史冀忠;李渭;张慧元;韩伟
4.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J], 梅冥相;马永生;高金汉;孟庆芬;易定红;李东海
5.昌都地块晚古生代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J], 杜德勋;罗建宁;惠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区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扬子区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扬子区晚二叠世一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扬子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广阔平原,在晚二叠世和中三叠世之间,这一地区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海平面变化事件。

在该时期,海平面的变化对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晚二叠世时期,扬子区是位于东南亚大陆的边缘区域,周围被浅海所包围。

然而,在中三叠世时期,该地区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海底正在进行隆起,从而导致了海平面的下降。

这一事件对扬子区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海水逐渐撤退,海岸线逐渐后退,原本居住在海水深处的生物逐渐失去了栖息地。

相反,陆地上的生物由于环境的变化,开始繁荣起来。

在这段时间内,扬子区陆地上的沙漠和草原不断扩张,植被逐渐丰富,林地也不断扩大。

这种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了该地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人们转而从渔猎为生,开始种植和畜牧。

在这段时间内,扬子区也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段历史被称作“扬州八怪”的文化时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开始上升,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在过去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海平面的变化一直是地球上最为重要和显著的环境变化之一。

尽管海平面的上升已经开始对该地区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历史得到更多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有效地采取行动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海平面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文献《A Chronology of Paleozoic Sea-Level Changes》的翻译海平面变化的古生代年代学古生代时期(距今542~251个百万年)的海平面大部分都已识别,但是前后连贯随历史演绎的海平面的变化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通过分析克拉通边缘及克拉通内部的盆地层序重建了整个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对每个海平面事件发生的时刻和达到范围的界定估计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大小才是影响准确度的估计。

长期的海平面变化史显示寒武纪以来海平面逐渐上升,在晚奥陶纪达到最高点但持续不久,就因Hirnantian的冰河作用引起海平面的下降。

随后除了海平面在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其高点在中/晚泥盆世边界附近的中志留系、以及最晚的石炭纪地层中有记录。

海平面变化的低点在早泥盆世--靠近密西西比河和比西法尼亚的边界,以及晚二叠世中有记录。

已确定古生代的172次海平面的变化事件,其变化值在数十米到125米之间。

尽管近年来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海平面变化方面的数据整合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相对很少有人关注重新整理或拼合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数据,这些数据(古生代海平面的)的覆盖范围基本上也是琐碎的。

古生代历史占据整个显生宙历史的一半以上,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最有趣的未解之难题。

尚未勘探的古生代的地层被认为是含有碳氢化合物的非常重要的地层。

因此重建这个时代变化的海平面可以作为一个地质勘探的工具,并籍此唤醒对古生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

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以提供很好的沉积模型预测,因此在地质勘探中非常宝贵。

这些曲线提供了沿大陆边缘基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单独的排水渠道,这些是油气迁移的通道从而找到油气藏。

在局部构造影响最小的并且没有发生变形(或者在构造可以进行修正)的地层记录中,这些曲线在一阶的相关性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相对海平面高点和低点变化的幅度、频率,以及海侵时的大陆架上的沉积间断及浓缩段(这时有机沉积物开始富集)和海退时大陆架上沉积物暴露的时间及侵蚀对我们判断其延伸范围也是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历史的一个半定量的模型。

它是基于古生代广泛分布的地层层序的数据(有各种质量可靠生物地层定年界定的)建立起来的。

尽管先前重建的区域海平面的变化史的时间是离散的(没有连贯在一起),但它们在海平面长期和短期变化趋势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是我们整合这些建立连贯的海平面演化史的宝贵资料。

特别是,在北美和澳洲相对稳定的克拉通边缘及克拉桶内盆地获得的研究资料更是不可或缺的。

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们会指定不同时间段的参考区(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北美和澳洲,但也有非洲北部和南部,西北欧以及中国的资料)。

我们解读在这些参考区内构造活动平静时期的趁机记录来确定海平面的变化。

建立的数据库(RDs)通过与世界其它地方的对比来确定大范围的海进海退以及局部的海平面变化事件提供参考。

受制于篇幅限制,本文对我们的主要发现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时限和规模在解决综合分析世界范围内的质量和应用不同的数据来界定单独一个海平面变化事件的时限和规模所遇到的难题并非仅现于古生代;在更新的时代内仍然有出现。

然而,古生代因有其特定的一套限定参数而别于其他时代。

例如,大多数的古生代的海洋地壳已经俯冲完毕(只有极少量的仰冲蛇绿混杂岩),这就使得不能直接通过洋壳的平均年龄来破译海平面长期变化的趋势。

古生代地层还强烈的向克拉通边缘盆地外延,以拥有大量的不整合及特定的动物种群为特点。

因此,这些特性使得这些盆地是研究以不整合为边界的地层单元(沉积层序)的理想场所。

这些以不整合为边界的对地层的划分,经过一个世纪相关有用的研究,业已形成现在的古生代地质学。

时间的精确程度对于任何一个(时刻)全球海平面的合成至关重要。

地质的时间精确度近年来总的来看有很大的提高。

近来古生代地质时代时限的变化使得古生代的地质时代的精确度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最新的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是由Gradstein编制的。

地质年代中的一些部分近来已得到修正,在这里被我们采纳。

通过40Ar/39Ar同位素定年以及天文学定年方面的校正,地质时代的精确度会进一步提高。

然而除了少数几个地质时代的边界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确定的,多数的古生代的地质界限使用化石来确定的。

因此,某一生物延限带就是我们在层序界面不那么确定的所产生的最小误差。

两个盆地地层对比确定之间(时代)关系的精确水平取决于参与对比所采用的生物化石的对比。

对于古生代的地层,生物年代地层的对比一般是才用特定的生物化石组合---它们一般具有特定属性(区别于其它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尤为需要多种特定的化石组合,以加强地层对比的可信度,提高信噪比。

重建工作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海平面升降幅度的不确定性。

在古生代,我们缺乏反映冰量的间接数据,如用同位素(因为几次剧烈的成岩作用的改造),使得我们只能利用物理手段从地层数据中推断海平面的变化。

最根本的限制重建的因素是我们没有一个已知的参考点,从而通过与参考点比较计算海平面的变化。

方便起见,我们经常通过比较古今海岸线的变化,但是在较长的地质时期内这个比较没有意义,因为地球已经发生了海路变迁,面目全非。

确定海平面何时降到大陆架的位置是可能的,但是确定它下降的幅度就充满挑战,因为我们对于评估陆架之上地层被侵蚀的具体体积无能为力。

海平面上升的量更是难以衡量,这是因为海平面上升所增大的潜在的可容纳空间并不能完全为沉积物所覆盖,随之而来的海平面的下降又会侵蚀部分高位体系域的沉积。

因此,用物理手段,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评估的升降幅度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回剥技术通过修正沉积物在盆地沉降过程中因压实而减小的体积能够使我们对升降量的估计更趋准确。

然而,由于古水深指标的变化和盆地的差异性沉降,这种方法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修正大陆边缘弯曲部位加载或卸载的水(冰)或者沉积物时也不能直接精确的测量,这就是我们的评估结果要么高了,要么低了。

在评估过程中,唯一有用的做法就是我们可以接受数据关系系统(RDs)和辅助手段(通过体系域厚度、生物和岩相分析的深度,以及陆架上下切谷的深度及回剥推测的深度)来估计海平面升降的幅度。

我们把每个事件半定量的分为(衡量海平面从高位下降的幅度)小幅(<25m)、中幅(25到75m)、大幅(>75m)。

从全球的数据来看,在长周期的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可达250m,单独的海平面三个级别的变化多在0.5到6个百万年之间且很少超过150m。

许多小周期(<0.5个百万年)的变化其幅度多在小幅到中幅之间。

对海平面变化幅度的估计在未来肯定会更完善,到时各个盆地(在RDs系统内或之外)就会得到有效的回剥(重建),那时对古水深的推断将是可信的。

重建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史尽管一个世纪以来地球科学家就已经利用地层数据来推断海平面的变化,但首次尝试建立整个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却是由Vail等人利用地震地层方法开始的。

Hallam审查了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关于古生代海平面积累的大量数据。

最近,Haq和Al-Qahtani通过和基于以前综合分析而最新出版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提出了阿拉伯地台显生宙以来的海平面变化史。

但是这些曲线关于古生代部分的海平面变化事件多是周期大于5个百万年的二级事件。

地层记录是几个大小不同的沉积旋回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成因机制。

它们的变化范围从高频率的米兰科维奇旋回(通常沉积1m到数m厚度)到三级旋回(约1到2个百万年)和四级旋回(<0.5百万年)和更大的(持续几个百万年)构造旋回。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很难全部识别出三级和四级的沉积旋回。

我们识别地层记录的能力取决于给定的区域长期地层沉积的保留厚度、野外露头的质量、及其沿盆地陆架-陆坡-盆地流域的位置和生物地层年代方面的数据。

这里我们尝试解决识别三级层序的方案;但是一些四级层序也不可避免的被包含进来。

虽然一些频率更高的层序在古生代的分布更为广泛,但是一些四级层序(约40万年)的保存更为完整,如在中寒武纪、中泥盆世、和中—晚石炭世、二叠纪(见图1到3)。

图1. 寒武纪-奥陶纪的海平面变化。

划分的时间尺度和标准参照Gradstein等人。

在图的左半部分的1-3显示的是地层划分的绝对时间刻度。

大陆冰川的起止时间已经注明。

图的右半部分首先是一个超覆曲线,是用来形容海水向陆或者向盆地方向运动的曲线。

与凝缩段有关联的层序在本竖状图内亦有标识(星号标识)。

层序边界的古生物年龄在右边一列有标注。

对于每一个短期事件我们都用半定量的术语标识在小括号内(小幅,中幅和大幅,分别用1、2、3表示)。

高频率海平面变化周期和已知的凝缩段在本栏中亦有用竖线标注。

再向右是海平面变化曲线,包括长周期的和短周期的(三级)海平面变化都在曲线上有反应,有些可能是四级水平的用虚线标识。

在本栏中的竖直虚线代表了接近现代海平面。

长期或短期的海平面变化校正到现代海平面。

古生代层序地层的数据全采自野外地质露头(除晚古生代外,地震资料缺乏或不清楚)。

用层序地层数据以及地政数据来解释海平面升降的准则在别的文章里面已经进行了总结,在这里就不再复述。

此外,不同的岩石特征(凝缩段沉积,海侵形成的煤,蒸发盐,碳酸盐的巨型角砾岩,海退暴露的以及海退引起的沉积)和古生物的一些属性也可以辅助我们建立层序地层格架。

对于重建长期和短期的海平面变化历史,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般认为,长期的海平面变化主要受改变洋盆容积大小的慢构造过程的影响。

个别时候,对于能反映长期变化的每组数据,我们也应当清楚,它只是相对正确而不是能绝对地能恢复海平面的变化趋势。

然而,依据全球大陆洪水估算,比较区域海平面变化数据及计算洋壳平均年龄的模型结果所得的海平面长期变化曲线几乎完全趋于一致。

Algeo和Seslavingsky提出了一种对过去洪水以及对古生代大陆洪水位的分析方法,并估算出过去长期的海平面变化高度比当今海平面高出100m至225m。

同时,他们得出,由于地壳运动,晚古生代大陆还经历了一次升降幅度为100m左右的垂直运动。

我们对长期海平面高度上限值的估算也受到了他们这一分析结果的影响。

尽管采用了不同的假想模式,对中生代-新生代海底的最新模拟结果仍然表明,洋壳的平均年龄可能是指示海平面长期变化的指标,而不是海底的扩张速率或洋脊的多少。

Cogné和Humler将这些模型推及到了古生代,因为由于板块的俯冲,不可以直接测量到古生代海底的等时地层。

依据对古地磁的重建,他们大致推断出了当时的陆地分布区域,并基本恢复了当时的海陆分布格局。

他们的结果表明,当时大陆分离,零星分布,与全球高海平面时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且这种一致性贯穿了古生代的大部分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