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合集下载

司空图的“意境说”

司空图的“意境说”

础上 , 作者主观 的审美情感与 自然 景象相互交融、触发 ,这 还远远不够 ,还须 “ 出音声之外” ,才得 “ 真味”,才达到
面提 出了切实要求,最终要求 涛歌能达到 “ 睐”醇厚的 目 滋I
的 , 人产 生美感的余 味。这里 的 “ 使 滋味”超越 了单纯感官
“ 意境全 出”的境界 ,但 “ 真味”的获得也离不开 “ 意境融
司空图的 “ 意境说 "
杜 海 洋
( 徽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安 徽 芜 湖 2 10 ) 安 4 0 3

要: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 的文学理论批评 家,在他 的诗论 丈章 中,以诗歌 意境为 中心 ,总结 了诗歌发展 中的一些重
要 经验 , 出 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 。 提 应该说 ,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进一 步完善和发展 并使之 系统化 。 关键词:司空图;“ 思与境偕” ;” 说 韵味” 说;“四外说”
彻”。
上获得 的美味 , 人一种沁人心脾的审美愉悦 。钟嵘是诗 歌鉴赏 的准则 ,对后代 影响很大 。到了唐代 , “ 味”这 一审美范畴,更进一步的被
司空 图的 “ 韵味”说是 要求诗人创作 的作 品能给读者 以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的诗 的意境美 ; 同时也让读者在 赏析作 品的过程 中, 也能借 助于 想象 去理解诗 的余味 。司空 图在 题柳柳州集后序 >中写到:“ )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 , 味其
进了审美的范畴。 刘勰在 文心雕龙> 物色 篇中提到 : “ ) 使味飘飘而 轻举,情晔哗而更新” ;在 隐秀>篇中 ,则提 出 “ ) 余味曲
包 ” , 勰 的 这 些论 述 , 步 涉 及 到 情 于 言外 的诗 味 的 问 题 。 刘 初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唐代前期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提出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

第一节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一、对齐梁文学的评价
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 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 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 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无疑问对文学 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可以说没有齐梁文学的发展, 也就没有唐诗的繁荣。
王勃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自微言既绝, 斯文不振。屈、宋导源于前,枚、马张 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 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 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 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 能免周陈之祸。”
三、对齐梁文学既有肯定,亦有批判
这以唐初史学家魏征、令狐德棻等人为代表。如魏征 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 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 徐陵、庾信,分路扬镖。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 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 乎!”但在《隋书·经籍志》中说:“爰逮晋氏,见称 潘陆,并黻藻相辉,宫商间起。清词润乎金石,精义 薄乎云天。永嘉已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 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 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 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文学传序》“江 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如去其短,合其两长,则文质 彬彬,尽善尽美矣。”
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 分作家有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缺点,有些作 品内容贫乏,格调低下。二是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 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 忽视。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唐代诗歌理论之意境论

唐代诗歌理论之意境论

引 略同 。 其三境 分别 为 :物境 一 t 。 欲为 山水 诗则 张 泉 石云 峰 之境 极 丽 绝 秀 者 , 之于 心 , 身 于境 , 神 处 视境 于 心 , 莹然 掌 中 , 后用思 , 然 了然境 象 , 故得 形
似 。情境 二 : 乐愁 怨 皆张于意 而处 于身 , 后驰 娱 然 思 , 得其 情 。 境 三 : 张之于 意而 思之 于心 , 深 意 亦 则
却 只是处 在初 步形 成 的阶段 , 唯其 为初 步 , 显 示 出开创 性 的意义 。 昌龄提 出了“ 才 王 意境” 一词 , 并对 景 与 意 的关 系作 了探 讨 ; 皎然 将“ ” 境” 系起 来 , 情 与“ 联 看到 了“ 外之 旨” 正是在 王 、 文 。 皎的基础 上 , 意境理 论
YU i s h Za — ha
( a i p rm e t B s De at n ,Hu e olg fFia c n o o c ,W u n 4 0 7 ,Chn ) c b iC l eo n n ea dEc n mis e a B 307 ia
Ab ta t Th o s r cieo sr c : ep e yp a tc fTa g Dy a t fCh n e c e h e ko e fc ini h S f n n s yo iar a h st ep a f re t p o nt e U eo
家。 丁福 保等 缩纂 的《 实用佛 学辞 典 》 中释“ ” : 境 为
“ 之所 游履攀 援者 , 之境 。 色为 服识所 游履 , 心 谓 如 谓 之色境 , 乃至 法为 意识 所游履 , 之法境 。此谓 谓 ”

切境 相 皆源 于心 。这样 的“ ” 用 到诗论 中经 境 借

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典范。

唐代的诗歌形式丰富多样,风格朴素自然,宋代则更加注重情感的丰富性,文字的留白和意境的深远。

在唐宋时期的诗歌中,文化内涵深厚,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诗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两方面,来探究中国诗歌的历史风貌。

一、唐代诗歌的风格与特征唐代以其沉淀了千年的汉唐文化为基础,创造出了丰富而精美的诗歌文化。

在唐代诗歌中,除了汉魏六朝诗歌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庐山谷中的玉屏风和花间集等诗集的创作,推动了唐代诗歌的鼎盛。

唐代诗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朴素清新,形象生动唐代诗人常常运用的是生动自然的语言,表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况。

例如王之涣“登高”中的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清新朴素的语言,让读者马上想到山间的秋景,体现了唐代诗歌作品的视觉意象的重要性。

2. 技巧高超,艺术感强烈唐代的诗词创作是非常尊重艺术技巧的过程,注重表现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和历史情感的感受。

唐代诗歌中的头韵、夹层、句式、修辞等都被诗人运用自如,包括了多种技巧和艺术手法,构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例如杜甫《春望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诗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对于时代的悲痛和困惑之情。

3. 情感丰富,抒情感性唐代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涵义,诗人们通过语言、形象的表达,塑造了自己的情感状况。

这些情感涵盖了生命、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使得唐代诗歌成为了具有深刻感性和生命体验的艺术作品。

唐朝诗人韩愈的《洛阳女儿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傍花难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现实的痛感和对于命运的向往与无奈。

二、宋代诗歌的风格与特征在唐代的承续和发展下,宋代诗歌更加注重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宋代的诗歌创作具有更多的唯美因素,追求艺术风格的深刻和意境的玄妙。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

[王国维的意境理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我国古代文艺学中的意境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那么大家知道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在哪方面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意境观念的酝酿①,但意境论的初具规模却是在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人们对诗美的追求推向一个新的层次的唐代。

在既往有关意境论发展历程的评述中,对于唐代,人们往往较多地肯定中唐的皎然和晚唐的司空图的贡献。

是的,他们二人对于意境理论的发展的确有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司空图以“思与境偕”、“象外之象”等言简意赅的命题概括了诗歌意境的主要审美特色,从而完成了我国意境论的基本建构,但是,作为我国诗歌创作高峰期的盛唐,实际上已经同步出现了诗歌意境论的雏型,著名盛唐诗人王昌龄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探究。

王昌龄,生于唐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卒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他“位卑而名著”,其七言绝句不仅在盛唐时期即已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就是在我国古代整个七言绝句的创作中都处于领先地位,正如叶燮《原诗》中所总结的那样“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王昌龄留下的近百首绝句既清新凝炼,又蕴藉含蓄。

他善于在短促的结构中,托情于景,令情景浑然交融,善于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笔意摇曳地塑造艺术境界,腾挪跌宕,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象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长信秋词》、《从军行》、《送魏二》、《闺怨》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盛唐七绝虽然李白、王昌龄联壁,但李白未能留下关于诗美的理论文字。

而王昌龄而不然,他对自己和同代人的卓越的诗歌意境创造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从而为意境论提供了早期的,虽未成熟却颇具价值的理论文字。

曾于唐代久居中国的日僧弘法大师《性灵集》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云:“此王昌龄《诗格》一卷。

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

古代《诗格》等虽有数家,近代才子切爱此格。

”《新唐书•艺文志》亦记载:“王昌龄《诗格》二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味”说及理论内涵
司空图继承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 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深入的探 讨,在钟嵘论诗的“滋味”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他 的“韵味”诗学观。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犹难。古今 之喻多矣。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又“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徜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五、诗境论的成熟—— 司空图的“韵味 ”说和“思与境偕”

司空图提出的“思与境 偕”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韵外 之致”、“味外之旨” 等意境的层次理论,并 做了极为精当的阐释对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境 论的形成起了极为关键 的作用,标志着“诗境 论”趋向成熟。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 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 又号耐辱居士。司空图成就主要 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 之作。
《诗议》“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 之思。”
诗境的特点
(一) “采奇于象外” 评谢灵运的诗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 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 虽齐,取兴各别。”在“重意诗例”条中说: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上承刘勰“隐秀”,下开司空图“象外之 象”“味外之旨”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 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 容易可谭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主要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多重 的境象。这种情致、意趣、艺术至境,要依靠鉴赏 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பைடு நூலகம்与境偕”说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了一个意境创 造的诗学命题“思与境偕”说。
就是按照‘兴’这种方式产生和结构的意 象。”
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所谓‘象’
即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所谓‘兴’,是 诗人由外界事物的触发而产生的感受,殷璠 所指多数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古人常用 ‘兴’表示自然景物引起的感触,兴致,有 时也包括因此而产生的创作冲动。”
三、诗境论的先河——王昌龄的“ 三境说”
皎然,唐代诗僧。生 卒年不详。俗姓谢,字 清昼,吴兴(浙江省湖 州市)人。谢灵运十世 孙。活动于大历、贞元 年间,有诗名。著有《 诗式》
诗境的提出
《诗式》中有:“缘境不尽曰情”“取境偏高, 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 逸。”“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二)“味外之旨”
《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诗歌创作“倘复以全
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所谓“味外之旨”,指的是诗歌意境的审美
效果。就是味外之味,诗味在味外,诗人创 作出味外之外的诗,才是玲珑透彻,不可奏 泊的诗,这样的诗才是全美的诗。
(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客州云:“

王昌龄的主张
物应与意结合,即物表现意。在物的描写方面,他 又认为应该直接描写天然真景。他强调意与声的关 系,声是诗歌的音律表现形式,认为意是决定诗歌 品格高低的因素。 王昌龄论构思、取境以及在诗论中多次用“境”、 “象”等概念,并强调“兴发意生”,一方面与前 人的理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又为后世诗 境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境”这一概念,第 一次明确运用出现在王 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一为物境, 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
什么是“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 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 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 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 于心,则得其真矣。” 三境,作为诗歌所创造的三种境界,也可以简单的 理解为诗歌的三种表达方式:一曰写景状物;二曰 抒发感情;三曰揭示哲理。
“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
者。”

“思”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指客观景 、象、 事、理等,“思与境偕”是说在诗歌创作中要做到 主观与客观、情思与物象的有机统 一和融合。只有 这样,才可以使诗在具象之外包蕴有更为深沉的内 涵,从而产生“味外之旨”。这是对“意境”这一 诗学概念的第一次明确界定。

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并 且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 这里的“辩于味”就是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论述 诗歌的创造和欣赏,这是司空图美学思想和诗歌体 系的出发点和核心。

“韵味”说包括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多层面的内容 ,即后人把它称之为司空图的“三外”说,也 有人称为“四外”说。
结 语
唐代可以说是诗歌创作无可比拟的巅峰 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 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从王昌龄 起,诗境理论真正得以提出,接下来经 过皎然的推进,最终在司空图这里得到 相对完善。它从萌芽走向发展可以说已 经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了。
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评李 陵、苏武诗“天予真性,发言自高”等。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 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这是中国文 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境”这一概念的准确概括。“意 境”不同于“意象”的地方,正在于此。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总之,‘象’与‘境’的 区别,在于‘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 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 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花一 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
唐代诗歌意境理论
一、什么是“诗歌意境” 二、殷璠的“兴象论”
三、王昌龄的“
三境说”
四、皎然“三境合一” 五、司空图的“韵味”说和“思与境偕”
一、什么是“诗歌意境”
是指诗歌的创作环境,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
表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境的创造正是 诗人创作追求的极致,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唐以前对诗歌意境问题的讨论
《易•系辞上》“立象以尽意” 《文心雕论•神思》“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
斤” 钟嵘的“滋味” 说
这些学说都曾深入论述到了诗歌创作中描绘形象、 包蕴情性的问题。
二、唐早期诗歌意境理论——殷璠的“兴 象论”

殷璠,丹阳人。生卒年不 详,大致生活在开元、天 宝年间。《河岳英灵集》 是他选王维、王昌龄、储 光羲等24人的作品,计228 首。开唐人选唐诗之先河。 选本对每一位作家都作了 简要而比较中肯的评论。

四、诗境论的发展——皎然“三境合一”

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 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已经创 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和禅境合 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皎 然在其《诗式》谈到了意境论 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情 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 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 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并 对其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一)“韵外之致”

实际上讲诗歌意境的特征。所谓“韵外之致”,是 指有意境的作品蕴含着无尽的情致、意趣。“韵” 是说诗的语言之美,包括诗的神韵与神味。“致” 指情致、意趣、情趣。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 以言韵外之致也”。

即真实自然,如在眼前,又经得起品味,不流于浮 浅。意境应当含蓄深远,诱发人无穷的想象无穷之 余味,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产生“韵外之致”的那 种无穷的情趣。
(二)气势飞动,具有动态之美
《诗式·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
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 态。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 沓相属。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 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文章宗旨”条说谢康乐为文“真于性情,
在唐代诗论权德與曾用“意与境会”来表述
意境的特点,刘禹锡用“境生于象外”来表 述,但都不如司空图更能抓住意境融合的本 质。 总之,司空图的“韵味”说和“思与境偕” 说实际上是对唐人诗歌意境理论的一个总结 ,标志着“诗境论”的渐趋成熟。不论是对 后世的诗歌创作,还是对诗学理论,都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兴象”

“然挈瓶肤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词句质素, 耻相师范。于是攻乎异端,妄为穿凿,理则不足, 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虽满箧笥,将何 用之?” ——《河岳英灵集序》
所谓兴象,是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
感受的结合,是超出自然景物的“常境”的。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所谓‘兴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