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

合集下载

司空图与诗品

司空图与诗品

唐僖宗广明元年( 880年),黄巢起义军攻 入长安。司空图追随僖宗至凤翔,被封为知制 诰、中书舍人。 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回 到故乡。从此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 本上是一种“被”隐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诗歌 和诗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梁王朱全忠召 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 被放还。天佑四年(907年),哀帝被废,一年 后被朱全忠毒杀,司空图绝食,呕血而卒,终 年七十二岁。
官路好禽声,轩车驻晚程”,即虞乡入境可见也。又“南楼 山色秀,北路邑偏清”,假令作者复生,亦当以著题见许。 其《柏梯》之作,大抵亦然。
极浦:汪极,字极浦,徽州歙县人。戴容州:中唐诗人戴叔伦,
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容管(容州管内)经略使,故称戴容州。
中国诗论中的“象”从来就不是 实体性 的“形象”。《老子》超越“形”之上的“大 象”,庄子“罔象”(无象之象)。特别是经 过魏晋玄学的洗礼,宗炳提出“澄怀味象”。 唐代僧人皎然“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 下之意。”“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所 谓“两重意”也就“复意”(“隐”)、“内 外意”,而所谓“外意”就是一种弥散性的向 外拓展、延宕的无限之意。宗炳论及“于言象 之外”的“微旨”,中唐诗人刘禹锡提出“境 生于象外”。钱穆指出:“在西土其文化常为 中心之密集,在东方则常为外围之磅礴。” (《中国文学论丛》)
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其六) ! 陆游也有论诗诗。
在西方,历史、哲理均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书写。古 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原本是一篇诗体信笺(中文译 本正像“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它关注的是
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元诗歌”(陈国球
有的时候,在暮色里一张脸 从镜子的深处向我们凝望; 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 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内涵的重新阐释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内涵的重新阐释

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内涵的重新阐释《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内涵的重新阐释》司空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名人,他在《酉阳杂俎》一书中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概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探索。

本文将以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为切入点,重新阐释这一思想的内涵。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象外之象”的含义。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指的是描绘事物时,要超越表面现象的表达方式,而融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抽象。

传统的象征手法往往局限于表面的描绘,而司空图要求在描绘中加入更多的内涵,使读者能够从作品中领悟到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其次,我们来解读“景外之景”的内涵。

司空图认为,真正的艺术要能够超越物象的表象,将更多的想象力和内在的世界融入其中。

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物象的再现,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司空图鼓励艺术家们不拘泥于表面景物,而是要将内在的景象融入艺术作品中,使之真正具有内涵和思想性。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要求,更是对人们思考世界和生活的方式的倡导。

他希望人们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是能够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超越表面的现象,人们才能真正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含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局限于眼前的现象和表象,很难去发现其中更深层次的信息和感悟。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司空图的思想方法,超越眼前的景象,去发掘背后的内涵和思想,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生活。

换句话说,司空图的思想要求我们在面对事物时,要有一种超越表象的思维方式。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物象引发思考,再融入更多的内涵和抽象,使作品更有思想性和情感共鸣。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以司空图的思想为指导,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想无疑对于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观察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加深入的、超越眼前的方式去思考、去观察、去表达。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原文_司空图1

二十四诗品司空图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沉著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汎波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洗炼犹镰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溃者屡深雾余山青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苹薄言情晤悠悠天钧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绿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精神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池台碧山人来清酒满怀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疏野惟性所宅真取弗羁拾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汀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履寻幽载行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委曲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埋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实境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冷然希音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形容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超诣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高木碧苔芳辉诵之思之其声愈稀飘逸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猴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絪緼御风蓬叶泛波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为孰下有古南山峨峨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遗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浅谈司空图及其诗论

浅谈司空图及其诗论

浅谈司空图及其诗论
司空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文豪,他的诗歌激发了无数人的
情感,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因此,司空图的诗论几乎被
认为是植根在中国文化的指标。

一、简介
司空图(372—289年),素有“文豪”之称,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杰出
的诗人、理学家及政治家。

他在历史上几乎有两百多篇作品,其中包
括多首诗歌、文论文和散文,被称为“司空图文集”。

二、代表作
司空图的代表作有《诗经》,它是中国第一部由一个创作者写成的诗集,不仅收录了许多司空图的心血,而且也包含许多历史古书记述。

此外,汉乐府是司空图最重要的文集之一,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共识
与政治制度、艺术及文化。

三、诗歌及其特点
司空图的诗歌以抒情散文和文论文为主,代表作品有《诗经》《汉乐府》等,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包括有关政治、社会、宗教等众多内容,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司空图富有情感的态度。

司空图的诗歌特点是简洁
朴实、细腻而深邃,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想空间,使人们在激情和黑
暗中感受到温暖,从而产生内心的振动。

四、司空图诗论
司空图的诗论几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指标,其诗歌能够以深邃动人的
方式探寻生命的深意。

司空图的诗句多灵动有趣,能够轻松打动读者
的心灵,启发情感,使人们受到哲理性的训练。

另外,司空图的诗中
透露出晚期贵族集体的秩序和道德观念,表达了司空图独特的历史观、哲学观和文化态度。

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个时代庄重而优雅的气氛,
表现出乐观精神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文艺价值。

司空图

司空图
“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他说:“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10]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创作中的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的就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完美融合。“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简言之,“思与境偕”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这种思想还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1]从读者角度来说,就是要通过阅读,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才能成为作品的“知音”。而只有做到“思与境偕”,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让读者认真去感知、去分析其作品的情韵义,然后再将意象一一组合起来,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境中情、象中意;然后脱离诗境,再去品味其象外之意,韵外之致。这就是诗词阅读中的形象再创造。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
所以说用司空图提出的“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空图在对于诗歌创作艺术意境论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论。他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12]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一种抽象之美,有形而又不止于形,更倾向于通过有形而达到无形,是在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之外,还能通过借象征、想象、暗示等创造出一个令读者无限想象的无形境界。更注重通过读者的阅读、想象。这是对唐代诗论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

唐代-司空图《中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司空图《中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司空图《中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中秋
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翻译: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注释:
《中秋》司空图通过描写月光的皎洁,来表达自己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具有独创性
从立意的角度看,司空图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司空图文论

司空图文论

司空图文论五、司空图诗论选录学习提示:司空图是晚唐的重要诗人,更是著名的诗歌理论家。

司空图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深入、精辟地阐述了诗歌的意境理论。

学习司空图的诗论,主要就是要掌握其对诗歌意境理论的阐述:一、“思与境偕”说;二、“韵味”说;三、“四外”说;四、司空图诗论之影响。

1、“思与境偕”说:在《与王驾评诗书》中,司空图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2、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

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

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

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

3、“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

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

4、影响:“韵味”说、“四外”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了司空图的一定影响。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

它不仅形象地概括地描绘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

这就使它既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给后来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如论“纤铱”:“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称”风格。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人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而新意无穷。

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

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司空图的诗歌意境理论

参考书目:
1、郭绍虞:《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年版。 2、张少康著:《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 学苑出版社,2005年。 3、陈伯海主编:《中国诗学史》(八卷 本),鹭江出版社,2006年。
一、司空图的生活、思想及创作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 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 永济县)人。咸通十年(869)进士,官至 礼部郎中,后因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而归乡。 黄巢败灭后,召拜为中书舍人,后辞官归 隐于中条山王官谷,屡召不赴。


《诗品》在陈述诗歌风格特征时,除少数
理论性概括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 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 如《典雅》品云:‚玉壶买春,赏雨茅屋。 山中有佳士,左右修竹‛。以隐士的生活及 其环境来描绘诗的风格。因此,许印芳把这 种方式称之为‚比物取象,目击道存‛。

总之,《诗品》用诗体形式,语言优美, 富有形象性,通过诸多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 绘,将二十四种抽象的诗歌风格类型的逻辑 思维与形象生动的艺术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 使《二十四诗品》达到了唐代诗歌艺术论的 理论高峰,对后代诗歌风格论产生的志业。 但是,他不同意以诗来经世治国,济世安民。 他说:“自古诗人少显荣,逃名何用更题 名。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 他希望在诗中创造一个恬淡、超脱的佛老 精神境界,来消除内心的恐惧、悲哀与痛苦, 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司空图的晚年思想中,虽然儒、释、道三 家思想兼而有之,然而他的诗论,特别是《 二十四诗品》却明显地带有浓厚的佛老思想, 佛老哲学是其诗论的主要思想源头。


第二、“味外之旨”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诗歌创作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这里的“味”指韵味,“旨”指意旨、 意趣。所谓“味外之旨”,指的是诗歌意境 的审美效果。 司空图以“全美”来解释“味外之旨”。 “全美”它包含味之多样性,也即是美感的 多样性。


司空图认为“味外之旨”是指在有形的 韵味中追求无形的意趣、意味。 “味外之旨”,就是味外之味,诗味 在味外,诗人创作出味外之外的诗,才是 玲珑透彻,不可奏泊的诗,这样的诗才是 全美的诗。



二、“韵味”说及理论内涵
司空图继承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 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 深入的探讨,在钟嵘论诗的“滋味”说的基础 上,建立了他的“韵味”诗学观。 《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犹难。 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 也‛。 又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 言韵外之致耳。……徜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 外之旨矣‛。

四、意境创造的艺术原则和方法
对于诗歌意境的创造,司空图不但提出了 “四外”说、“思与境偕”说,揭示了诗歌 意境多层次结构的美学特征,而且提出了达 到“四外”要求的一系列艺术原则和方法,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2、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3、不得一字,尽得风流 4、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5、妙造自然

五、关于《二十四诗品》的有关问题 1、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问题。

关于《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之谜,今日已 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1994年11月,上海 复旦大学陈尚君、汪涌豪《二十四诗品辨伪 》一文,提出了《二十四诗品》非司空图所 作,而是出之于明人怀悦《诗家一指》。陈、 汪之文一出,学术界反映强烈,是非莫辩, 但大多数学者们认为《二十四诗品》出于司 空图之手是可能的。

第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客州云:“诗家之 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臵于眉睫 之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这里的所谓“诗家之景”,即指诗歌的意境。司 空图对这种意境的艺术特征作了理论的概括,称之 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第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 中具体的,有形的描写;第二个“象”和“景”则 是指借助前一个“象”、“景”所比喻、暗示和象 征出来的无形的、虚构的景象。
2、《二十四诗品》的形式与思维特征

《二十四诗品》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 后,第一部诗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所谓“诗话”,是指其以诗论诗,以诗话的 形式品评诗歌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诗品》共24则,每则用言12句,用韵 语写成,故又称《二十四诗品》。 《二十四诗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 示诗的风格特色。其品目为:雄浑、冲淡、 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键, 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 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概、形容、 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又在《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 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姻,可望而不可 臵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 容易可谭哉!‛ 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 性,并且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 论的首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创立了“韵 味”说。 这里的“辩于味”就是审美,从审美的角度 论述诗歌的创造和欣赏,这是司空图美学思想 和诗歌体系的出发点和核心。

所谓“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一方面是 诗人必须具备审美的能力,创造出深蕴诗味 的意境,才能使作品具有美感力量。另一方 面是读者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评价,必须具备 辨别诗味的能力,才能正确欣赏和评价诗歌 作品。 ‚韵味‛说包括了‚韵外之致‛、‚味外之 旨‛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多层面 的内容,即后人把它称之为司空图的‚三外‛ 说,也有人称为‚四外‛说。

第一、“韵外之致”
这实际上讲诗歌意境的特征。 所谓“韵外之致”,是指有意境的作品蕴含着无 尽的情致、意趣。“韵”是说诗的语言之美,包括 诗的神韵与神味。“致”指情致、意趣、情趣。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 韵外之致也‛。 所谓“近而不浮”是指构成意境的具体景象的描 绘具体、生动、真实自然,如在眼前,又经得起品 味,不流于浮浅。 所谓“远而不尽”是指有这些具体景象构成的意 境应当含蓄深远,能诱发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联想, 有无穷之余味,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产生“韵外之 致”的那种无穷的情趣。


小结:‚四外‛都是以意象、意境为中心 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是从意境的情趣、情思说的, 实际上是指诗境中多层次的,耐人寻味的情 绪状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从 ‚象‛说的,指诗境中多层次的整体意象和 景象。它们从艺术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两个方 面,对诗歌创作和欣赏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 求。
三、意境创造的“思与境偕”说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了一个 意境创造的诗学命题“思与境偕”说。 ‚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 尚者‛。 “思与境偕”是讲意境创造的基本规律。 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 感性、思想与形象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作品 的意境世界。

这里的“思”指思想情感,即情境;“境” 指物象,即物境。“思”与“境”是融合在 一起的,“思”始终伴随着“境”,“境” 又始终伴随着“思”。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意 境世界。 在唐代诗论中尚未见有人用“情景交融” 来表述意境主客交融的特点。权德與曾用 “意与境会”来表述意境的特点,刘禹锡用 “境生于象外”来表述,但都不如司空图更 能抓住意境融合的本质。
司空图的著作有《司空表圣文集》、《司 空表圣诗集》,诗论著作主要有《与李生论 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诗》、 《二十四诗品》等。 司空图的诗论以佛老思想为主导,形成了有 关诗歌意境的理论。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以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 歌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经验,提出了“韵味 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等 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论批 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司空图仕途曲折,随受皇帝青睐,却于晚 年不堪受政治的险恶,因病辞官归佛。司空 图晚年思想比较复杂,他希望在诗歌中建立 一个淡泊超脱的佛老精神境界,以消除痛苦 和悲哀,作为自己的精神上的寄托,过着一 局棋,一炉药的那种闲云野鹤式的生活。 这种隐居的生活,使他和诗歌结下了不 解之缘。 他曾说:‚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 赏诗‛。

前一个“象”和“景”是实的,艺术作品中所描写 的物象;后一个“象”和“景”则是虚的,是存在 于想象之中的,它似有实无,似无实有,亦有无无, 可望不可即。 这种诗歌境界中,虽然写了具体的物象和具体的情 思,但其目的不仅仅在此,而是通过具体意象的重 新组合,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它是虚实 结合,有无相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味外之旨” 的艺术空间。 总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主要是指有意境的 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 到多重的境象。这种情致、意趣、艺术至境,要依 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 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