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合集下载

皎然意境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皎然意境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皎然意境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高东洋
【期刊名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1)003
【摘要】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高东洋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皎然意境论在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J], 高东洋
2.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J], 李莹;李金坤
3.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J], 李金坤;李莹
4.皎然诗境"空""有"之辨——兼论法华宗对皎然"诗境说"的影响 [J], 李华伟
5.荟萃前人滥觞后世——论皎然的诗歌艺术思想 [J], 陈金泽;毕万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 5、论适度与中和之美 • “诗有四不”条:“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 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 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 “诗有二要”条:“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 怒张。” • “诗有四离”条:“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 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 离轻浮。” • “诗有六至”条:“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 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 以上所论或强调适度,或强调中和,渊源于儒家经 典。
• 皎然提出“诗情缘境发”、“境胜增道情”的 观点很值得注意。“诗情缘境发”中的“境” 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不说它是景,而说 是“境”,是因为这景在诗人的观照下已经不 是纯客观之物而是兼有主观色彩之物了,它不 是自在的自然景物,而是自为的审美对象。诗 人为这一审美对象所吸引,其情感必然为之生 发,这就是“诗情缘境发”之意。“境胜增道 情”,“道情”非“世情”,是得道者之情。 这情含有理。说“境胜”则不是一般之境,而 是佳境。佳境不只是生发诗情,还能启迪心志, 颖悟禅理,使诗情升华为含有深刻哲理的有道 之情。皎然这里说的是“境”对“情”的激发 作用。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周泓霖 2013-4-22
皎然的诗论
一、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 皎然(720?~800?),字清昼,晚字昼(一 说名昼),湖州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岁在杭州灵 隐寺受戒出家。除诵习佛典外,兼攻子史经书,尤 擅吟咏,其诗高逸超迈,为时所重,所交游者有颜 真卿、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等当时著名 文人。有《杼山集》。论诗著作有《诗式》、《诗 议》、《诗评》。 《诗式》有五卷,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 其他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 式,故书名《诗式》。以“式”论文,最早见于隋 代无名氏之《文笔式》(见《文镜秘府论》)。 《诗式》五卷是目前所存唐人诗论中数量最多的一 种。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美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前言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今学习古典诗词及其诗学理论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的提问:怎样评价一首诗的优劣、高下?用什么来做评判的标准?我怎样才能写好一首诗不那么直白?如何使我写的诗有诗味,使人愿意咀嚼,愈咀嚼愈有味道?这些问题是摆在每一个喜爱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以为,诗歌的层次结构是诗歌通过言语的组合,以营构意象,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营构以创造整体的艺术世界。

(意境)那么,分析一首诗歌,我们就可以分为,由表及里三个层面:一·言语——二·意象及意象群——三·意境(整体艺术世界)来进行鉴赏。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每一个层面都提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的高境界、高标准的诗美追求。

我国聪慧的古代前辈,从丰富的汉语词汇中拈出:“气”、“神”、“韵”、“境”、“味”等词,作为我国诗歌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范畴。

并以此来衡量诗歌优劣、高下、精粗、文野。

在言语层面,提出整首诗的“气”的灌注;在意象及意象群层面提出神、韵;在诗的意境(整体艺术世界)层面提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

下面我们从我国古典诗学所追求的诗美的极致这一角度结合具体诗例从诗歌的三个层面谈诗的高格:气、神、韵、境、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一.为什么说写诗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在言语层面,一首诗不应该是一些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

我国古典诗学中有许多关于“气”的论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文以气为主”。

强调气是人的一种气质和精神。

唐朝韩愈继承了曹丕的说法,他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诩书》)他的意思是说,在文章的言语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是根本的。

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

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

从诗境缘生入手感受古诗词意境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

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

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

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

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邃的内容。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含在所描绘的事物当中。

但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怎么融合才会呈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好画面呢?这就不得不先解决一个概念“意象”。

意象就是指诗歌中带有情味的事物。

事物本无情无味,属于自然界最本真纯粹的存在。

但在诗人眼中往往是融入了一定感情的,有特定含义的。

我们就称之为意象。

而我们把这些意象在脑海里堆砌组合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就构造出了意境。

简而言之,诗歌的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组合创造的整体空间。

所以鉴赏诗歌关键还是要从意象、意境入手。

有了意境的美,才有了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美的标准,意境也就有了表情达意的作用。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语言形式、美的音韵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笔者试从古诗词诗境缘生入手,把握古诗词的意境特点,探索古诗词审美教学。

笔者认为,古诗词诗境产生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不自禁惹情思《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其意是指诗人事先没有准备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触动思绪,于是在对物、景进行描写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了,达到意与景的交融。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

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阳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

姓名:_王怡然____学号:_200800050071_学院:____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_专业:_____中国语言文学类_________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基班王怡然 200800050071 “诗境”是指诗歌的创作环境,即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表达。

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境的创造正是诗人创作追求的极致,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诗歌中意、象、境等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并不始于皎然。

《易》中有言:“立象以尽意”(见《易•系辞上》);《文心雕论•神思》中:“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都正确揭示了文艺创作中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此外,钟嵘的“滋味”说等都曾深入论述到了诗歌创作中描绘形象、包蕴情性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迈向全面发展的阶段。

唐代可以说是诗歌创作无可比拟的巅峰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

从王昌龄起,诗境理论真正得以提出,接下来经过皎然的推进,最终在司空图这里得到相对完善。

它的从萌芽走向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

诗境论的先河——王昌龄的“三境说”“意境”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运用出现在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一为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这里所谓的“三境”都是指呈现于作品中的“境”。

“物境”特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作品或者诗中写景状物的部分,即山水诗。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在写作山水诗时,作者应通过想象活动,将山水的景象其呈现在心里。

借此把心中的山水转化为视觉所能把握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使主体能够完全把握住它,最终达到形似的效果。

论皎然“风流自然”诗学观及其意义

论皎然“风流自然”诗学观及其意义

论皎然/风流自然0诗学观及其意义赵国乾[摘要]/风流自然0是皎然论诗的审美理想和/文章宗旨0。

皎然的/风流自然0诗美观念揭示了诗学的/自然0之美是一种/妙造自然0的美,重视/真性情0的抒发,并紧紧围绕着/自然之美0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0、/作用0、/苦思0、/取境0、/中道0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得/自然0诗学观念更加丰富。

皎然的/风流自然0诗学思想对中唐诗人以及后世诗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皎然;/风流自然0;/作用0;艺术化自然;诗学;美学;情性;唐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3)0081)05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TD750017)。

作者简介:赵国乾(1959-),男,河南许昌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

江苏南京211171皎然的诗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皎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诗学本质观,其/风流自然0更是一个具有丰富美学意蕴的重要概念,集中体现了他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也是他提出的/文章宗旨0。

这一审美理想涵盖了他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原则,包蕴了丰富的理论内涵,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可以说,这是理解皎然诗学理论的核心和关键。

一、/真于性情0与崇尚/高0、/逸0皎然自称谢灵运的后裔,对其诗歌倍加推崇,并在5诗式6中以谢灵运为典范提出了/文章宗旨0之说。

称谢灵运/发皆造极0、/上蹑风骚,下超魏晋0。

认为谢诗之所以达如此境界,乃因其诗/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0[1](P1229)。

以/真美0为核心的/风流自然0是皎然5诗式6论诗的宗旨。

他的全部诗学思想就是在这一总的思想纲领之下展开的。

/真于性情0是皎然所极力标举的诗学审美标准。

5诗议6说:/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音韵其风律,丽句增其文彩。

0[1](P1209)在诗歌创作中,情美是最基本的因素,情对境而有诗兴之发,这就是诗的/经0了。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识——识得“庐山”真面目1.导入新课“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去欣赏一处美景,感受一段深情,品味一种理趣。

2.走近诗人①学生眼中的张若虚。

根据预习和课文注释,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张若虚。

②老师眼中的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

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

《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师、诗风近齐梁: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皎然的取境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皎然的取境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皎然的取境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皎然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皎然的取境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皎然的概念解释,探讨其来源和内涵。

接着,我们将解释取境的含义,分析其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名词在这一概念中的特点,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意义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皎然的取境名词,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概括性的概述。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解释为什么选择了皎然的取境名词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分析本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分为3个小节,分别是皎然的概念解释、取境的含义和名词的特点。

在这些小节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皎然这一概念的来源和内涵,解释取境在这一概念中的重要性和含义,以及探讨名词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的特点和作用。

结论部分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于皎然的取境名词解释的意义和应用,以及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思路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皎然的取境名词的概念做出解释,并探讨取境在皎然哲学中的含义和重要性。

通过对名词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皎然的思想,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取境对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皎然的取境名词解释,我们希望能够为学术界和读者提供对皎然思想的更全面的认识,为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提供启示,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未来对皎然取境名词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皎然的概念解释在古代文学中,皎然是一个诗人化名,常见于唐代诗歌。

皎然这个诗人化名最为著名的作品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以清新、明朗、朗朗上口的词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 ——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摘要: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发轫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魏晋六朝时期,而兴盛于唐

代。在中唐时期,诗论内容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皎然对诗歌的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后世的诗人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皎然诗歌意境理论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作为中唐时期代表人物的杰出地位。 关键词: 皎然 意境论 探析 影响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和文学理论家,将佛学里的一些概念引入诗学理论范畴,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学理论的内容和范围。他在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方面贡献很大,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和诗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一、皎然的特殊身份与他的诗歌意境理论总括 (一)对皎然的认识 说他身份特殊,是因为他是一位禅僧,他重佛,所作的诗歌受到禅意影响甚大,但他又不囿于佛道。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人(今浙江长兴),据《高僧传》称皎然是“康乐候十世孙”,即谢灵运的后裔,还说他“幼负异才,性与道合”,不以名利为重,他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这使他思维开阔,在诗学的阐述中不仅有佛家的思想,还有儒道思想的融合。他的诗文俊秀,在诗歌创造上深有造诣,在诗歌史上地位颇高。 皎然的一生横跨安史之乱,他的文学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的江南因为远离战乱中心,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平静,这决定了江南诗人的创作较少涉及动乱的现实而侧重于山水情趣,在诗学思想上也侧重于对诗歌内部艺术特质的探讨,皎然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二)皎然诗歌意境理论总括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核心,对意境的了解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何为“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引用梁启超的话:“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造之境为真实。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荡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同样,景物何得而高,何得而逸? 高、逸皆在心也,心缘景物而发,方为“境”。这样说“境”本身便是主客观的融合,不过有时它偏指客观。所以说这里的“境”,指意境。 皎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

二、 皎然对“境”的独到理解 皎然论诗重视“意境”,这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境”是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佛学原有自己的境界说。佛学境界说大致以心为境,以“心之所游履攀缘者”为境,故以心感物便叫做“以镜照境”。皎然从佛经中拈出一个“境”字,写入诗歌中,创造一种诗境与禅境合一的诗歌美学理论。 “境”是一个既抽象又具象的概念,说他抽象是因为他可以指的是作者抑或读者心中所想所造之境,对外人来说是无法用肉眼能看得到的,是一个理想之境;具象是说这个“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比如幽静的森林、奔腾的河流、夕阳照耀下的一缕炊烟等等,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诗歌创作通过将抽象的和具象的景物融合起来表达某种感情,于是就有了情与景、情与理的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创造出景物有限而情意无限的境界。 皎然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对“境”的理解不同于常人,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诗议》中,皎然阐释了他对于“境”的理解:“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像,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此外,皎然还对“境”做出了具体的划分与阐释,一是“禅境”,也就是能够体现佛理禅趣的事物,多为自然景物。二是“物境”,也叫“外境”,是以心外之物,特别是以自然景物为境,如以风、烟、云、石等物为境。三是“心境”,也叫“内境”,以“意象”为境。这是一种审美意象,也是审美心境。四是“意境”,这是物境与心境的审美统一。 皎然在“辩体有一十九字”中解释“情”字云“缘境不尽曰情”,指出诗歌是通过描绘境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他所说的境,既要求外观“气象氤氲”,又要求内涵“意度盘礡”,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构思而产生的。

三、 皎然意境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意境论的主要内容 皎然在其《诗式》谈到了意境论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并对其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皎然在《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槃经义》一诗中说:“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强调诗中情的表达缘于诗境,情由境生;“采奇于象外”即指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诗的整体意境虽为诗中具体形象所构成,但它却在具体形象之外;“取镜”就是意境的创造,皎然继承王昌龄的主张,很重视意境的创造,认为这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在“辩体有一十九字”说:“夫诗人之锐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1】 这便阐明了取境是诗歌的全局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境之偏高偏逸,影响所及是整个作品举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的迥异,艺术水平的高低。因而诗思初发,便要取境,取境不仅到现实生活中去取,也要到诗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取,诗境的创造虽然是人为的,却要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之妙感。在《诗式》总序中,皎然还提出“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二)皎然意境论的主要特点 中唐时期,诗歌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内容丰富多彩,主旨鲜明,论述简明而有系统,是唐代诗论最发达、成就最突出的一个阶段,皎然《诗式》中的意境论因内容详实、特点突出而成为一大代表。 1、以禅喻诗 作品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精神与特质,人生的经历也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在作品当中,这在皎然身上有明显的体现。皎然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他虽为一名禅僧,但他“栖禅不废诗”,能以禅而兼容儒、道,重视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兼容并包,所以他的诗歌中处处透出浓浓的禅意,显得空灵,在他的诗歌中,“风、烟、云、石、寺”等充斥其间。 诗歌意境理论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轫期、魏晋六朝的酝酿期而至唐代的兴盛期,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错影响,至皎然则将这三家思想融会论诗,直接催生了意境观的成熟和深化。 王昌龄的《诗格》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三境”说: 物境、情境、意境。皎然提到了取境,这些意境论,基本上只藉用到佛教思想“心”、“境”之关照方法与名相语言,皎然在继承王昌龄论境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认识论,以禅之心境来品评诗歌创作,完成了佛教境界说到艺术境界说的转变。 皎然在品评诗作时自觉地将禅境融入了诗境,皎然认为只有把禅境和诗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达到了意静神王的创作境界,也才能实现妙用无体的极致追求。他主张以诗境来表现所领悟的禅境,《诗式》卷一:“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穴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谓淼淼望水,沓沓看山,乃谓意中之远。”【2】都是用禅境来表现诗境。

2、以比兴论诗 自古以来,人们都注重诗的教化作用,“诗教”成为一个普遍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强调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的这种教化作用决定了诗的温柔敦厚的特点,这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就是中庸之道,因此,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要求诗歌创作必须遵守“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皎然虽然作为一名禅僧,但他早年曾经学过儒家之道,其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使他在论诗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诗教”,比兴就自然地成为他论诗的一大特点。 3、以意象论诗 意象作为意境理论的基础,最初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范畴,后来经过后人的不断推进、演变,才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老子》四十一章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盛唐时期殷璠提出了“兴象论”,即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所构成的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唐代的禅学自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两派,皎然受到南宗禅的影响甚大,而南宗禅受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又是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融合,皎然学道与学佛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容易受到影响,他的诗论也就继承了前人的兴象说,注重以意象论诗。 四、皎然的意境论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皎然的意境论在中唐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可谓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将之不断深化、发扬,又为后世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 1、意境论发展到皎然趋于成熟 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意境论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轫期、六朝的酝酿期,到唐代而发展至成熟,期间也经过了不少文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六朝玄学的“得意忘言”和“得意忘象”为意境论的前进打下了发展的取向,初盛唐时期王昌龄的《诗格》提出境有三种:物镜、情境、意境,实际上就已经使意境理论初具规模了,到了中唐的皎然,他注重对前人的继承,尤其是继承了王昌龄的诗论,将“禅”引入意境的论述当中,使得意境理论的发展渐趋成熟。 2、皎然的意境论对后世诗人文学创作的影响 皎然的意境论包括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自他以后,诗歌的创作基本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的。晚唐时期的司空图是一位诗人兼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都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艺术发展的重要经验,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3】这明显受到皎然的意境论的影响;刘禹锡曾经师从皎然,他的“境生于象外”就是在皎然意境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理论。由此可见,皎然的地位及影响之大。

结束语:皎然作为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与理论家,其提出的诗歌意境论不仅是

对前代意境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后代文人的创作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对皎然的诗歌意境理论的探究,可以我们更好地认识其人及其对中国诗歌理论所作的重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