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

合集下载

_兴趣_说诗歌美学的理论层次及审美特征分析

_兴趣_说诗歌美学的理论层次及审美特征分析

趣”理论的三个层次。 在审美感兴的发生这一层次,“兴趣”体 现为“情兴”,即感物起情,这是“兴趣”说 最基本、基础的内涵。这一内涵体现为对传统 诗学“兴”这一命题中的“感物起情”之义的 承扬,它揭示了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这一根 本性质。“兴”,无论是从咏诗的角度,还是 从创作的角度,都具有“起情”的涵义,虽然 严羽没有明示“兴趣”之说“感物起情”的内 涵,但他既然提及“兴”,也就包含了对传统 诗学之“兴”的“感物起情”这一基本含义的 认同。盛唐诗人好“兴”,注重感兴骋情,此 为公论。这正可以用来充实“兴趣”说的理论 内涵。那么盛唐诗人所感为何?所“兴”之情 有什么特点?置身于盛唐时代的诗人所感受的 是时代的强音,这使得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烈的 建功立业之心,因而也喜好抒发“雄壮浑厚” 之情。这是一种昂扬向上,决然不同于晚唐诗 人低迷、宋代诗人孱弱悲苦的人生情性,这种
-.%, * %(/, & 0 011. %(() * (%23
!"#$
% & ’(()
!"
名作 欣赏学苑漫录能为当时人所理解,严羽动用了宋代文人习用 的“以禅喻诗”的方法,以“羚羊挂角,无迹 可求”这样的禅语做解释。又进一步用“透彻 玲珑,不可凑泊”及“空音”“镜象”之语比 喻“兴趣”这一审美特征的独特魅力,并归于 “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段表述看起来不可 捉摸,但如能结合盛唐诗歌的状况进行分析, 却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其理论层次及其具体 的审美特征内容。 “兴趣”说的理论层次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分别是审美感兴的发生、审美意象的形成 和审美诗境的生成。汤高才先生认为,严羽的 “兴趣”说提出了诗歌创作方面三个根本性的 问题:诗要抒情;诗要形象思维;诗要蕴藉有 味 。它们正好从诗歌创作的层面契合于“兴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宋代是一个文学的繁华时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诗话家。

在这个时代,严羽的《沧浪诗话》(The Poetry of the River)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并被认为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本文将就《沧浪诗话》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以及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论述和探讨。

一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严羽将每首诗话的内容和风格细致地展示,以此来揭示宋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变化,如第三章的弦曲,以及第六章的庆生等。

他的作品受到宋代文学界的普遍赞誉,《沧浪诗话》被认为是宋代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二是严羽在诗话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揭示出宋代文化中崇尚古典文化和尊重自然的思想主张,如轻重荣辱的礼教,尊重古典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以及要求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同时,严羽在诗话中通过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如第三章的弦曲,第九章的洞庭湖,第十八章的哥舒等,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凝练性和情感张力。

三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使用的文体。

《沧浪诗话》使用了古典抒情诗体,结合了宋代文学中的“言情”,如第十二章的“阳关三叠”,第十五章的“鹊桥仙”等等,以及严羽的辞藻。

严羽的诗句沉着、清新,由于精致的表达,使人们感受到宋代文化的高雅之美,和抒情的内心世界。

四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的理论认识。

严羽在诗话中认为,诗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不仅能表达荣辱苦乐,而且还能表达文学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同时,严羽认为诗也是一种修养,能够帮助人们实践道德准则,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严羽在这部著作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理念,以及用了新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元素,而且还有严羽在诗话中的理论认识,这些内容都使《沧浪诗话》成为宋代文学史上新诗话学派的代表作。

沧浪诗话读后感

沧浪诗话读后感

沧浪诗话读后感
沧浪诗话是一部集诗歌、散文和小说于一体的作品,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
朱自清。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沧浪诗话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
然风景和人物形象,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春》、《秋》、《夏》、《冬》四首诗,通过对四季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颇有些感慨。

其次,沧浪诗话中的散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深刻
的思想,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尤其是《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等散文作品,通过对生活中的琐事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深受触动。

最后,沧浪诗话中的小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
的想象力,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起伏,让我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

尤其是《背影》、《春》、《秋》等小说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命运的起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让我深受感动。

总的来说,沧浪诗话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作者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沧浪诗话,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我相信,沧浪诗话会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浅谈《沧浪诗话》中“兴趣”与“气象”

浅谈《沧浪诗话》中“兴趣”与“气象”

浅谈《沧浪诗话》中“兴趣”与“气象”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作,他在对前人诗论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偏好,从纯艺术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诗学观。

其中“兴趣”和“气象”分别被严羽花大量笔墨描述,是两个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者不同来深入发现严羽的诗学理念。

标签:沧浪诗话;兴趣;气象本文将分析《诗辨》“兴趣”和《诗评》的“气象”这两个理论批评观念,发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及摩擦分裂,由此更加深入理解严羽的诗学体系,为理解严羽诗学观和光辉灿烂的古诗提供多一个视角和选择。

一严羽在《诗辨》中提出了“兴趣”这一诗歌创作和鉴赏标准。

兴指触景生情、即事漫兴;趣指情趣、意趣,随韵成趣。

严羽所说的“兴趣”包含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吟咏情性;二是含蓄蕴藉;三是浑然一体、无迹可寻。

严羽在《诗辨·五》中两次提及诗要吟咏情性。

“诗者,吟咏情性也”、“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将江西诗派与盛唐的诗作对比,突出情感在作诗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发自内心,有所兴寄,才能创作可比盛唐的诗歌。

严羽利用“兴趣”这一概念意图矫正当时“无一字无来处”模古的作诗风气。

严羽说诗歌应含蓄多意,就像空中音、相中色、镜中象、水中月,除去表面意义还别有洞天。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形容含蓄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这指出了含蓄的一个特点呈现为无迹可寻、浑然一体。

这与严羽所说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也可以从严羽的这个观念上看到庄子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痕迹。

三者都是探讨语言与诗的关系,都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看到了情或意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形象性、直觉性特点。

二严羽在《诗辨》中大谈“兴趣”,在《诗法》中提倡含蓄的写作技巧,而在应该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审美理念“兴趣”运用到具体诗评中的《诗评》这个部分,却花大量笔墨转向气象的讨论:“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唐诗与宋诗气象不同”;“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孟郊气局不伸”。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构架

论《沧浪诗话》的理论构架
严羽的《沧浪诗话》前人多有评说,而且多有争论,而终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妙悟说,兴趣说,别才别趣说,以禅喻诗等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着眼于《沧浪诗话》整个理论构架中去分析。
《沧浪诗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诗辩、诗体、诗法、诗评、 考证。其核心部分即基本的理论问题都集中在《诗辩》中展开论述的,因此,这是我们分析《沧浪诗话》理论构架的主要部分。而《诗体》《诗法》《诗评》这三个部分总体上属于诗歌批评,而《考证》部分涉及的问题和内容较多而且较复杂,《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主要是作者的诗论宗旨及其诗学的主张,可以理解为全书的自序。所有这些形成了《沧浪诗话》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才说”“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自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才”,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题论。
“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的层次划分是相当成熟完备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批评,多重诗歌风格的自觉把握,但也有不少建立在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诗歌批评和理论建构。最初的“言、意”之辩等不专论诗歌,但诗歌文本论中的“言意”二元说却深受其影响。“言意象”三分法在魏晋玄学中产生,刘勰进一步总结为“情文、形文、声文”,到唐代,白居易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意”的四分法,自宋代严羽,始将诗歌文本划分为五个层面,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至此,中国古代诗学的文本构成理论便告成熟。
“不涉理路”并非排斥诗歌中的理性内容,而是说诗歌是情感形象的艺术,如诗中涉及哲理思想、理性内容则应该自然巧妙、不落痕迹地溶于情感形象当中,随感情形象而情感化或形象化。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作者:吴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

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

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体论:“兴趣说”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

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

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

②“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

“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

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

“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何谓“无迹可求”?“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原文及翻译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原文及翻译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原⽂及翻译
⼀、原⽂: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挂⾓,⽆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相中之⾊、⽔中之影、镜中之象,⾔有尽⽽意⽆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不若鄙⼈拈出“境界”⼆字,为探其本也。

(选⾃《⼈间词话》王国维)
注释:严沧浪,南宋诗论家,所著《沧浪诗话》主张以妙悟论诗,产⽣了较⼤的历史影响。

羚⽺挂⾓,出⾃《埤雅•释兽》:“羚⽺夜眠以⾓悬树,⾜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故患。

”⽐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凑拍,凝合、聚合、拼附的意
思。

阮亭,清初杰出诗⼈王⼠桢的号,论诗提倡“神韵”。

⼆、翻译:
严沧浪在《沧浪诗话》中说:“盛唐作者,只是追求‘兴趣’,他们的作品犹如羚⽺挂⾓,没有办法找到任何雕琢的痕迹,因此能有晶莹透彻、四照玲珑,⽽不是勉强拼附的妙处。

这⼀妙处,就好像是‘空中之⾳、相中之⾊、⽔中之影、镜中之象’,不是字⾯上所能捉摸得到的,⽽是要在有限的⾔语之外去领悟其⽆穷的意味。

”我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也还是像沧浪所说的那样。

但是,沧浪所说的“兴趣”,阮亭所说的“神韵”,还仅仅是说到它们的⾯⽬⽽已,不如我所拈出的“境界“⼆字,可以探得到它们的本源。

””
三、点评:有有我之境,有⽆我之境。

《沧浪诗话》崔颢的评价

《沧浪诗话》崔颢的评价

《沧浪诗话》崔颢的评价前言《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本著名的诗论著作,由宋代文学家崔颢所撰写。

本文将从崔颢的角度,对《沧浪诗话》进行评价和解读。

1.《沧浪诗话》的背景崔颢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文学才华和诗词造诣广受赞誉。

崔颢在撰写《沧浪诗话》之前,对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在这部作品中,将自己对于古今诗歌的体悟和见解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2.《沧浪诗话》的内容和特点《沧浪诗话》共分为十六卷,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全书主要讲述了诗歌的创作技巧、审美标准和文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崔颢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认为优秀的诗作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还强调了诗歌的音律、意象和节奏的重要性,指出好的诗作需要具备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此外,崔颢在《沧浪诗话》中还对古代诗歌名篇进行点评,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供了一些改进和创作的建议。

这些评价不仅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研究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展示了崔颢对于古代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3.崔颢的评价与影响《沧浪诗话》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崔颢在书中提出的诗歌审美标准和创作理念,为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崔颢的诗论主张对于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评价对于古代名篇的深入解读,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也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总结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来看,《沧浪诗话》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著作。

崔颢在其中对于诗歌的审美要求和创作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他的评价和见解不仅对于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沧浪诗话》及其中崔颢的评价是中国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沧浪诗话》的“兴趣说”
内容摘要:严羽以“兴趣”作为诗歌的最上乘境界,认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具体表现了这种艺术美的理想境界,因此提出学诗当“以盛唐为法”。

严羽又以“悟”为诗歌的“当行”、“本色”,指出诗歌创作与禅宗的悟道有相似之处,诗道亦在妙悟。

在《沧浪诗话》一书中,严羽以“兴趣”为统摄与灵魂,将其“妙悟”、“以盛唐为法”的诗学理念巧妙地统合建构在一起,为学诗者指出了一条通向诗国的大道。

关键词:严羽;兴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严羽《沧浪诗话》从审美角度出发,针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弊,标举出一种诗美境界,他称之为“兴趣”。

严羽用“兴趣”概括盛唐诗的风格特色,实为一种创见。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典范。

针对宋人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弊病,严羽提出诗歌要“以盛唐为法”,标举“盛唐气象”。

他说:“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这里的“意兴”其实就是“兴趣”。

诗有“兴趣”就是要它传达出一种生发于而又超越于语言文字的美,无工可见,无迹可求,却又韵味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一“兴趣”内涵之释义
在中国传统诗论中,以“兴”论诗,以“趣”论诗时有所见,但将“兴”、“趣”粘合在一起,却是严羽的独创。

朱自清先生说:“兴趣的兴是比兴的兴的引申义,都是托事于物,不过所托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情趣罢了。

”这一表述不仅确切地勾勒出兴义的演化轨迹,而且明示了“兴趣”的“兴”是从诗歌艺术特征方面而言的,与钟嵘所言“兴”之涵义基本一致。

“‘趣’应该就是‘味’的意思。

”合而观之“兴趣”可以说是情兴与趣味的结合体,特指那种揉合了诗人主观情趣的深永不尽的诗性韵味。

在言“兴趣”之前,严羽首先说了一句“诗者,吟咏情性也”,这句话我们尤其不能忽略,一些学者也多注意到两者的相关性,并以此入手,分析其与兴趣的内在联系。

作者所谓的‘兴趣’应该并不是泛指一般所谓好玩有趣的‘趣味’之意,而当是指由于内心之兴发感动所产生的一种情趣,所以他才首先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之说,便因为他所谓的‘兴趣’,原是以诗人内心中情趣之感动为主的。


在弄清“吟咏情性”与“兴趣”的关系后,我们须探究“兴趣”究竟所指为何,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是借用禅家语来比喻“兴趣”。

兴趣就如同羚羊将双角挂在树上,令猎狗无踪迹可寻一般。

单看此言不免会有一种玄虚之感,严羽认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所谓“不涉理路”就是不要生硬枯燥地说理,要“尚意兴而理在其中”“;不落言筌”即是不要留下语言文字的墨迹,而应“但见性情,不睹文字”。

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兴趣应是指诗歌将词、理、意兴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的和谐状态。

这种诗歌可以使人体验到一种浑成深厚、完整如一、不可肢解的诗意美感,“你可以目睹它、意会它、感叹它,但你却无法用确切的语言‘落实’它、‘确定’它、‘砸死’它”。

这种“可以目睹而不可求实”的冥漠恍惚之境给人以不可以知解
求的微妙情感体验,从而相应地产生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审美效果。

严羽的“兴趣”说触及了对诗歌本体的深刻探讨,他注意到诗歌有自身独特的对象,严羽将之称为“别材别趣”,即诗歌有别样一种材料,光靠书本学问是不行的;又有别样一种趣味,它与逻辑说理不相关涉。

严羽拈出“兴趣”作为诗歌的本质性特征,突出强调了诗歌艺术的审美特点,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盛唐诗作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其妙处正在于“兴趣”。

诗有兴趣就自然具有兴象超妙、韵味无穷之魅力。

“兴趣”不仅代表了严羽的诗学审美理想,是其诗学追求的极致,而且也是严羽诗学理论的核心。

严羽“兴趣”说的提出在诗学史上意义重大,它极大地促成了诗歌审美的超越性追求进一步向纵深化推进。

后来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汲取了严羽“兴趣”说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最具民族审美情结的“意境”理论作了总结。

二“兴趣”与“妙悟”
严羽将“兴趣”作为诗歌的最上乘境界,那么兴趣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写出有兴趣的诗歌呢?严羽的答案是“妙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他认为诗歌创作与禅宗的悟道有相似之处,需要通过妙悟,孟浩然在知识学问上远远逊于韩愈,但他写出来的诗歌却比韩愈优美动人,原因就在于孟浩然掌握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善于以妙悟为途径做诗,故其诗意境悠远、兴趣盎然。

韩愈以书本、才学、义理为诗缺乏艺术感染力,情致韵味终归赶不上孟浩然。

妙悟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直感的作用下瞬间对生活的诗意领悟,它有一种服膺心灵体验和整体觉悟的思维特点,体现了艺术创作的特殊性。

严羽以“悟”为诗歌的“当行”、“本色”,说明他认识到诗歌创作应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而不应通过逻辑、概念、推理的途径认识世界。

以“妙悟”这种直觉体悟言诗显然是与以才学、文字、议论为诗相对立而提出来的。

悟虽是诗歌的当行本色,但悟却有层次之别、高下之分。

悟有“不假悟”、“透彻之悟”与“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的分别,其中只有“不假悟”与“透彻之悟”才是第一义的,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妙悟”。

那么如何才能悟得透彻、悟出第一义呢?为此,严羽又为学诗者指出了一条路径,这就是识与熟参。

妙悟来自于对前人第一义作品的博观、熟读与涵咏,这其中有一个逐渐悟入、自然脱化的过程。

《诗评》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这些都是强调通过反复学习揣摩、渐进积累的功夫来培养高超的艺术鉴赏和审美感悟能力,以便获得真识,最终达到妙悟,自己也就能创作出第一义的作品了。

严羽将悟建立在熟参与真识的功夫上真乃有得之见,因为悟若是没有熟参的功夫,不具备真识就容易坠入“一知半解之悟”,这样的悟也就不是妙悟了。

钱钟书先生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可见,妙悟“是诗人在长期学习第一义的作品中,汲取养料,加以浑合融会,而豁然贯通的现象”。

而诗之兴趣正是来自于这种“豁然贯通”的瞬间体悟,也就是所谓的“妙悟”。

三“兴趣”与“以盛唐为法”
严羽以“兴趣”为诗歌的最高审美理想,他认为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具体表现了这种艺术美的理想境界,“兴趣”是盛唐诗歌所普遍具有的艺术特征“,盛
唐诸人惟在兴趣”,因此他截然提出了学诗当“以盛唐为法”。

严羽对唐宋诗所表现出的差异是有深刻感受的,他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在宋代,诗家有大判断与小结裹之分,“气象不同”即是从大判断处着眼,从诗歌的整体风貌和艺术特色上指出了唐宋诗存在着某种区别。

严羽提倡“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后来舍汉魏而独言盛唐是因为唐诗众体具备,诸法并存,易于模习。

盛唐诗在严羽眼里是最有兴趣的,他说:“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粗而非粗,拙而非拙正是兴趣的妙处所在。

陶明濬《诗说杂记》曰“:以粗为精,以拙为工,不必斤然于表面,而底里自然超妙也……二语,真见道有得之言,古人境界正在此种。


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对盛唐诗的风格特色严羽认为用“健”字评价盛唐诗没有抓到根本,“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跟未点地处也”,而“气象浑厚”一词才得盛唐之体,这是一种浑然一体、纯任天机的古朴美,也正是兴趣最重要的美学特征。

严羽还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能感动激发人意,正是因为它们都是吟咏情性之作,这也与严羽对兴趣“吟咏情性”特征的认识相吻合。

从以上严羽对盛唐诗的具体评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盛唐诗歌典型地体现了“兴趣”的美学特征,寄托着严羽的审美理想,严羽的“兴趣”说不仅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贡献,同时它也是唐诗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