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沧浪诗话》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

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体分类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于诗体的分类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进行详细的阐述。
严羽对于诗歌体裁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种,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骈文体是指由两首或多首对仗的绝句组成的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绝句体是指由四句构成的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律诗体是指规定了音律和韵律的诗体形式,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词体是一种以曲调为基础的诗体形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还提及了其他一些特殊的诗体形式,如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
七绝体是指由四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天寒色连江树,青枫叶下长亭路”。
五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五言诗体形式,并且按照特定的音律和韵律进行构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七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七言诗体形式,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言律诗是指由八句组成的九言诗体形式,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分类主要包括骈文体、绝句体、律诗体和词体。
还有七绝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九言律诗等特殊的诗体形式。
这些分类对于理解和鉴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沧浪诗话》是系统论述诗歌艺术理论的诗话著作。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严羽《沧浪诗话》临济曹洞高下论解

严羽《沧浪诗话》临济曹洞高下论解严羽《沧浪诗话》以综合性的理论气质和以禅喻诗之特色而显著于中国诗学。
七百多年来,《沧浪诗话》的影响及世人的接受不断发生变化:宋元之际其影响基本不出福建邵武之一隅,明人一改其诗学之地方影响,至清则质疑和纠谬之见迭出,此风气亦延及近人。
仅就《沧浪诗话?诗辨》而言,以临济、曹洞譬喻诗之优劣所引的质疑,明清以来,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地解决。
就此,本文综前人之说,浅谈陋解。
一、诗禅论质疑的提出诗禅交涉非自严羽之时始。
隋代便见“禅门”、“僧诗”说法,唐代“禅僧与诗客”往来不断,常常是“每禅诵之隙,辄赋诗”。
嘲杜甫《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甚至说:“谈禅之诗”已“上下千年”。
“诗禅”一词,大体早自杜甫。
或许他也是最早论及“诵诗”与“禅理”的。
普遍“以禅喻诗”认为乃严羽首创,尽管对“以禅喻诗”为宋诗之风不持异议,但早在杜甫时,就谈到对“以诗喻禅”的认识,他说:“昔人以诗喻禅,唯然有之。
禅家有言,切忌道著,诗非训诂,最嫌直说。
”李白诗中也多禅诗偈语,如“道禅心不废诗”。
“比诗于禅,乃宋人常谈”,“丛林个个谈宗旨”嘲在各种诗派那里几乎都蔚然成风。
禅之始佛,其实禅在印度也“总是和诗学融合在一起的”。
而譬喻之法,自《诗经》、《离骚》始就步人中国诗学之正统,且在古印度《奥义书》时和佛教创始阶段,释迦本人就是一位善用“譬喻开悟众生的语言大师”。
但作为“议论见解,多出前人”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开篇以譬喻指法,论诗禅之关系时却在明清招来了不少非议。
《诗辨》云:“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林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李维桢质疑“论禅则非。
临济、曹洞有何高下?”。
陈继儒发问“此老以禅喻诗,瞳目霄外。
《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的分析

《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的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时间上看,问世于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离一般公认的诗话类著作的开山之作—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并不远,但相比之下,两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六一诗话》毫无疑问是迄今为止可考的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类著作,但其主要内容乃是记载诗人轶事及与诗歌相关的佚事逸闻等,属于文人闲暇之时聊资谈助类著作;而《沧浪诗话》虽沿袭了“诗话”的名称,且距《六一诗话》时代不远(同属宋代,北南之差),却显然属于涉及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性著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一部有着相当理论内涵和独家批评风格的诗学著作。
其在古代诗话类著作群体中,可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值得后人研究和重视。
严羽的《沧浪诗话》从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5个方面展开论述,我们不妨以宏微观结合的眼光,从宏观到微观,对该诗话作较为客观而又扼要系统的阐发,从中一窥其内在蕴涵的诗学价值,并进而认识其作为一部诗话类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总体上看,《沧浪诗话》全书5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中,第一部分“诗辨”的论述(辨别诗道,也即辨别对诗歌之真理的认识能力),似宏观阐发的成分较之其他部分更多些,其中体现严羽诗学总体主张和见解的内容也更集中些。
首先,严羽开门见山提出,学诗者须“以识为主”,这个“识”字,既包含认识,也包括见识、识力。
在严羽看来,学习和创作诗歌,首先应具备这个“识”—对诗歌基本原理的认识、对诗歌技巧的见识、对诗歌价值的识力(判断力),而要达到这个“识”,必须做到8个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从严羽对这8个字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推崇的是自汉魏晋以迄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其中特别是盛唐,似不可取,这是严羽认为的学诗的主导方向,倘不顺着这个方向,则入门不正、立志不高。
《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本义

浅谈《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本义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以禅喻诗,但是,应该怎样理解以禅喻诗,历代诗论家无论是赞成的或是反对的似乎都没有抓住严羽的要旨。
那么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本义是什么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禅喻诗”并非始自严羽,正如郭绍虞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诗禅之说原已成为当时认得口头禅了。
[1]既然如此,严羽自称”以禅喻诗”……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2]岂非大言不惭?其实不然。
郭绍虞就此解释说,沧浪之诗禅可以分为二义。
以禅论诗,其说与以前一般的诗禅说同;”以禅喻诗”才是沧浪的特见。
”以禅论诗”是就禅理与诗理相通点而言的;以禅喻诗,又是就禅法与诗法相类之而比拟的。
[3]笔者认为”以禅喻诗”的本质在于”喻”,在这里诗与禅的关系只是一种比喻,也就是说用禅学的用语来比喻学诗赏诗写诗的情况。
而且,严羽运用禅学的用语只是用他所理解的意义并不一定按照禅学的意义来取譬的。
[4]”以禅喻诗”,自唐至宋,早已不是什么新的课题,由禅而诗,早已展开了两条途径:一条是沟通禅定与诗思,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相互参照,诗向禅靠拢,形成一种独特的诗的美学风格;另一条途径是借鉴禅理丰富发展诗歌理论,将禅家那种求得精神解脱的生命体验转化成为具有审美创造意义的生命体验。
[5]我认为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从诗的欣赏的角度,把参禅的悟比成赏诗的极致,是获得一种生命体验的审美诗性情感。
第二种途径是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把诗人通过对前人作品的长期学习,而最后自觉掌握作诗规律比成参禅以后的悟。
一、从诗歌的创作过程来看严羽”以禅喻诗”首先提出”妙悟”,以为这是诗道的根本,”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那么所说的”妙悟”是在什么范畴内,具休指什么?为什么他要拈出”妙悟”来论事,我觉得这个必须分析清楚。
佛家之悟、妙悟、顿悟,含意相近,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又称悟、顿门,这在佛家都是指豁然开朗地佛教真谛的情景。
严羽《沧浪诗话》

释迦牟尼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而为禅宗初祖;如六 祖惠能故事(早年遇尼无尽藏者读《涅槃 经》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后投奔 五祖弘忍,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岂 然? ” ,后五祖传衣钵时与首座神秀作偈 而成六祖;后隐于怀集四会间,至南海法 性寺闻而僧争论幡动抑或风动时说“即非风 动,亦非幡动,乃是心动。”)
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 自己的创作中完美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 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 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 前人作品也有第一义与第二义之别)
严羽认为诗歌艺术的奥妙,即非语言所能 表达清楚,亦非理论所可阐述明白,必须 在对大量诗歌佳作的直觉思维中,从内心 去感受和体验,方能领略其中奥妙,这就 是诗家的妙悟。
就诗歌创作而论,妙悟,当是指诗人对于 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显 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 所以,严羽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 色” 。把领会诗歌创作的特殊性作为诗人 创作最重要的条件。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调别才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涉及到诗歌美学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严羽《沧浪诗话》论妙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 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 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才”、 “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 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涉及到诗歌美学中 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曾对元明清三代的 文学理论批评,乃至绘画等艺术理论批评,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辩》之四)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
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
“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反复对前人佳作进行吟诵,那么就能通过“识”的途径来达到“悟”甚至“妙悟”的境界。
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材说和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直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材”;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
此处我浅谈别材别趣”“兴趣”、“妙悟”、这三个方面。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浅谈《沧浪诗话》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有系统性的作品,《沧浪诗话》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继敛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之后的一部比较重要的诗歌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部最具理论意识和兴趣的诗话,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真正探讨诗的审美特质的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诗话形式探讨艺术理论进入更自觉的阶段。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是具有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沧浪诗话》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例如诗和学的关系,理和趣的关系、诗和禅的关系,以及意境的美学特征等等。
严羽认为“妙悟”是诗歌创作的特有的方法,“诗道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话入唯心主义的“禅障”。对于诗歌特性(《诗话》所谓“诗道”)的掌握,要依赖于学习实践、创作实践,依赖于欣赏能力、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进行具体、缤密的思考、分析、比较,怎能依赖玄虚的“妙悟”呢“悟”之说是一种强调神秘的直觉的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只是靠单纯的悟性而没有理论的学习怎么会有好的悟性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镜象水月”之空灵迷离,浑成无迹,被严羽借来说明诗歌的艺术美所体现的极致,或曰“理想境界”,简言之就是“兴趣”。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南宋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纲领。它对明清两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严羽,正以他卓越的理论建树和艺术创见,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占有杰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