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论诗歌的魅力,严羽的诗歌无庸置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羽是中国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发展。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追求和描绘的不仅仅是诗歌的节奏、音调,更多的是深刻体现他独特而优美的意境和气质。
通过对严羽诗歌意境的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是严羽诗歌中对自然界的表达。
严羽的诗歌无一不充分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探索,表现了他的生活情怀和敏感的心灵。
细致的描写,如“深田里雨夜落花去”(《深田》),“纤细的雪丝细细斜”(《春日晴》),“鸟儿的欢言清晰可闻”(《午夜》)都诠释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每一首诗歌都在描绘他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深刻体会,尤其是自然界景象中更显得更加细腻、感动人心,让人放松心情、令人叹为观止。
二是严羽诗歌中的抒情情怀。
严羽把他的抒情情怀融入到他的诗歌里,表现出对爱情、友情等深厚的感情。
在《佳期》和《梅影》中,他把爱情表达得极其热情却又抒情,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温柔和坚定,用温暖美好的诗行表达他对未知梦想的期待。
他的抒情情怀不仅抚慰读者内心,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变得更加动人。
三是严羽诗歌中对人生感悟的表达。
严羽以一种沉思式的语言深刻描绘了他的人生感悟。
在《无语》、《月白风清》、《夜曲》等诗中,严羽着重抒发了他对生活的无助与懊悔,把他的认知和思想融入到诗中,细腻、沉稳、雅致地表达了他的思路和情感。
他的诗歌诠释了对生活的无奈,但又散发出对生活的期许,既抒发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气象,又有别于一般诗歌的魅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严羽的诗歌魅力体现在它自然、抒情、深刻的意境之中,在表达客观事物和人生真谛的同时,又以其细腻而感性的表现,让读者由衷受到震撼,从而反思自身。
严羽的诗歌,不仅增添了现代诗歌的新元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深刻体现出严羽独具一格的意境,从而改变了我们对诗歌的看法,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严羽的诗作,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诗歌意境以及其魅力所在,对于大家理解其诗歌,促进现代诗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严羽的词 理 意兴

严羽的词理意兴
严羽是南宋诗论家、诗人,他的诗词理论著作《沧浪诗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词理意兴”是严羽提出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
“词理意兴”中的“词理”指的是诗歌的语言表达要准确、贴切,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意兴”则是指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要有深度和独特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词理意兴”为基础,既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要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他反对过分追求形式和格律,强调诗歌的内在精神和意义。
总的来说,“词理意兴”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你需要关于严羽“词理意兴”的更多内容,请提供更具体的需求,以便我更好地回答你的问题。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严羽是一位古代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赢得了许多人的心,其诗歌意境更是独一无二,值得研究和感受。
严羽的诗歌意境多以优美而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富有寓意的诗句和深情的情感使其诗歌深深打动读者。
他灵活运用了许多符号和象征来表达情感,给读者以深刻的影响。
例如,他的名作《江山旧梦》,他把自己沉沦的梦想比喻成那沉沦的江山,令人心痛。
此外,严羽在诗歌中运用的丰富的自然描写也为他的诗歌注入了非凡的灵性和艺术价值。
例如在他的《秋夜沉醉》中,他勾勒出色彩艳丽的秋夜,让人感受到深沉而弥足珍贵的宁静,如白露滴落,柳叶飘荡,山野入梦等,让读者感受到严羽把自然美景融入了诗歌的美丽意境。
此外,严羽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他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渴望与思索,以及对于变化绵延流变的宿命和悲剧景观的痛苦感受。
《秋夜沉醉》是一首典型的严羽诗歌,他用句中抒发出沉浸在温柔美意中的感觉,用自然景观比喻生命之路,以深切的沉淀感悟出生活的真谛。
总之,严羽的诗歌意境非常值得去研究和感受,他运用了丰富的符号和象征,以及自然景观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融入作品,从而创造出具有特定艺术价值的诗歌意境,读者在进入它的世界时会经历一段浓厚而绵延的情感之旅。
- 1 -。
浅议严羽_沧浪诗话_的_以禅喻诗_

为佛家强调必须靠“ 悟”才能进 入 禅 境 , 性 , 即 对 禅 家 的 公 案 语 录 尽 可 能 活 泛 理
得到真谛。东汉许慎《 说文》称“: 悟,觉 解 , 勿 生 搬 硬 套 , 形 而 上 学 。 在 禅 宗 公
也 。 从 心 ,吾 声 。” 可 见 , “ 悟 ” 与“ 妙 案 的 一 问 一 答 中 , 问 者 讲 究 机 锋 , 话 不
由此可见, 严羽将禅宗用极富形象 性的语言所营造出来的禅境, 借用来比 喻诗境, 确为神来之笔。
二 、“ 以 禅 喻 诗 ” 的 中 心 理 论“ 妙 悟”
“ 妙 悟 ” 是 严 羽“ 以 禅 喻 诗 ” 诗 学 理 论 体 系 的 中 心 , 是 实 现 其“ 兴 趣 ” 的 最 主 要 方 法 。“ 妙 悟 是 人 们 从 长 时 期 潜 心地欣赏、品味好的诗歌作品中养成的 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和艺术感受能力, 它 的特点在于不凭藉理性的思考而能够对 诗歌形象内含的情趣韵味作直接的领会 与把握, 这种心理活动和能力便构成了 诗歌创作的原动力。”严羽的“ 妙 悟 ” 说 从字面上来自于“ 涅磐无名论 ”: “ 玄 道 在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真”; 形 式 上 主 要 来 自 于 禅 门 南 宗 的“ 顿 悟 ” 说 ; 从 意 义 上 讲 实 际 是 综 合 了 禅 宗 南 北 二 支 的“ 顿 悟”与“ 渐悟”。禅门南宗主 张 顿 悟 , 认 为人心本有佛性, 可顿然破除妄念, 悟 得佛果, 把成佛看成是顿悟自身的结果, 这就把人们从繁锁的佛教礼仪中摆脱出 来 。“ 坛 经 ” 三 十 一 说 : “ 汝 若 不 得 自
偈 言 必 须 靠“ 悟 ” 才 能 获 得 佛 家 真 谛 。 信 服 , 甚 至 晚 年 皈 依 佛 门 。 可 见 , 禅 宗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严羽(1912-1938),字小虹,甘肃安定人,是中国现代新乐府诗歌的优秀代表,曾创作过《梦早》《病榻前燕语花影里》等一批动人的新乐府诗。
他的诗歌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富有诗意的表达。
本文以《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为标题,来分析严羽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的意境。
严羽的诗歌往往以悲情的氛围为主,他的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出他的个人观点,并且常常透过诗歌就某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严羽的诗歌对日寇侵略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诗歌表达出他深深的敌意,歌颂与侵略者的抗争,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视。
严羽的诗歌不仅具有悲情的气氛,而且也有无限的美好情怀。
在他的诗歌中,通常有着一种神圣的感觉,体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钟爱。
他对美好人生的理想追求,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用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鼓励人们抓住生活的珍贵时刻,不断努力,实现生活的梦想。
此外,严羽的诗歌还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
他的作品中常常有着对未来的担忧,他的诗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恐惧,他的诗歌也让人们意识到未来的脆弱性,这与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之,严羽的诗歌富有情感,有着丰富的内涵。
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钟爱,在他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日寇侵略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他对未来的担忧。
这些情感使他的诗歌充满活力,受到读者的喜爱。
因此,严羽的诗歌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把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有机地融入其中,展示了丰富而深刻的意境。
至此,本文浅析了严羽的诗歌意境,他的诗歌充满情感和动人的表达,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意境感受。
他的诗歌探讨的不仅是社会现实,也把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有机地融入其中,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
严羽论诗的特点

严羽论诗的特点
严羽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开拓者,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
严羽论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深沉:严羽的诗歌传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体验。
他通过抒发内心真实感受,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热爱、关注和反思,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语言简洁:严羽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没有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
他注重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力求将复杂的问题浓缩成简单的语言。
三、意境深远:严羽的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感。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生命、自然、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和思想内涵。
四、形式多样:严羽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律诗、绝句、七绝等传统诗歌形式,也有自由诗、散文诗等新形式。
他兼收并蓄,善于将不同的诗歌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之,严羽的诗歌具有情感深沉、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形式多样等特点,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 1 -。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1. 严羽说宋代诗歌啊,那可讲究理趣呢。
就好像走在迷宫里,每一步都有个小道理在等着你发现。
像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的诗句里藏着深刻的哲理,让你读完就忍不住拍大腿,哎呀,真是这么回事儿啊!2. 宋代诗歌在严羽看来有学问化的特点。
诗人就像一个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你看黄庭坚的诗,到处都是典故,感觉他把历史书都揉碎了放进诗里,读他的诗就像在和一个古代的学者聊天,得有点学问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呢。
3.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呀,重议论。
诗人就像一群爱争辩的家伙,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儿地往诗里塞。
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哪是单纯写景啊,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感觉他在诗里和那些反对他的人辩论呢。
4. 宋代诗还很讲究以文为诗呢。
就好比把写文章的方法用到诗里,诗不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小短句。
韩愈的诗就有这特点,读起来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句子结构多样,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受传统诗歌格式的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5. 严羽提到宋代诗歌的平淡风格。
这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梅尧臣的诗就是这样,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可你仔细读就会发现,那种平淡中蕴含着真实的生活情感,就像邻家大爷给你讲述他的平凡日子一样亲切。
6. 宋代诗歌的散文化也是个特点。
诗人们像是在做一场文字游戏,把散文的松散自由带进诗里。
杨万里的诗就常常这样,感觉他写诗就像在和朋友聊天,想到哪写到哪,行云流水般自然,一点也不刻板,就像一阵自由的风在诗的世界里吹过。
7.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有尚意的特点哦。
诗人就像一群执着的追梦人,在诗里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意境。
比如柳永的词,虽然是写儿女情长,但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无奈的意境,透过文字就像一阵忧伤的风吹到你心里,让你感同身受,仿佛你就是那个在爱情里挣扎的人。
8. 宋代诗歌注重诗法。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阐述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
摘要:
1.严羽其人及其对诗歌的理解
2.禅宗思想对严羽诗歌理论的影响
3.严羽以禅喻诗的具体表现
4.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严羽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理论。
严羽认为,诗歌的创作应当“妙悟自然”,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在这一理论中,禅宗思想对他的诗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强调“顿悟”,认为只要心性顿悟,即可成佛。
严羽将这一思想引入诗歌创作,提出“妙悟自然”的诗歌创作原则。
这一原则主张诗歌创作应在自然而然中达到艺术的高度,通过诗歌表达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实现个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严羽以禅喻诗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空灵”,这一概念源于禅宗的“空性”。
在严羽看来,诗歌应该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无限的意蕴,通过诗歌传达禅宗的“空灵”之美。
其次,严羽提倡诗歌创作要达到“无我”的境界。
这一观点同样源于禅宗的“无我”思想。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超越个人的私欲和执着,从更高的层面来观照世界,实现“无我”的诗歌创作。
最后,严羽主张诗歌应该追求“妙悟”,这一观点直接来源于禅宗的“顿
悟”。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不应该拘泥于文字和技巧,而应该在“妙悟”中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严羽以禅喻诗的意义在于,他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理论,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创作方法,使得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宋代诗人及诗歌理论家严羽在其诗歌理论专著《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以悟论诗,把诗歌意境概括为气象、兴趣,强调了诗歌意境的重要性,对他所推崇的几种诗歌意境作了分类分析,并提出了诗歌意境的最高境界,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论。
本文拟探讨严羽诗学中的诗歌意境论,并考察佛教禅理对严羽诗论的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诗歌意境论
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及诗歌评论家。
他的诗论专著《沧浪诗话》包括《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篇,涉及诗歌创作论、诗歌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诗歌理论范畴,并阐释了历代诗歌体制的流变和分类,对某些作家作品的真伪、讹误作了一些考证[1](p322)。
他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的基础上,以禅喻诗,以悟论诗[2],在推崇唐诗的同时对宋代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对其以后明清的诗歌创作及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历来对严羽诗学的研究既多且深,本文拟对严羽诗学中的诗歌意境论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严羽诗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古代诗歌意境论的丰富与发展。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独有的一个概念。
关于意境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先秦老庄和《易经》等对言与象、象与意等关系的阐释,如《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
汉代佛学传入后,佛家修炼达到的境界也称意境[3]。
魏晋时期,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开始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理论。
到盛唐以后,文学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首次正式提出意境概念并将之用于诗歌理论的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不过,他提出的意境只是诗歌境界中的一种,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意境是有区别的[4](p216)。
王昌龄之后,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观点,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
晚唐司空图在《诗品》中进一步发展了意境论,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观点[4] (p217)。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为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
严羽把诗歌意境概括为气象、兴趣,强调了诗歌意境的重要性,并对他所推崇的几种诗歌意境作了深入的分析,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论。
一、强调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他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指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1](p316),认为诗歌创作的方法是体裁、格调、风貌、形象和意境、音韵,这也是学诗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气象是指风貌、仪态,近似于风格,兴趣则指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构成的鲜明生动的形象和意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情趣[1](p316),二者都涉及到了诗歌意境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所以,气象与兴趣可以看作是严羽对诗歌意境的精炼概括。
在极力推崇唐代诗歌的创作特色及艺术成就时,他强调了诗歌意境的重要性: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1](p320),认为诗歌重在表现出意在言外、含蓄蕴藉、难以言传的兴趣。
他进一步指出,盛唐诗歌的妙处便是创造出了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1](p320)的意境,这是一种空明超脱、不可捉摸、语言凝练而韵味隽永的优美、深远、浓郁的意境和境界。
他认为,盛唐诗歌正是因了对这一兴趣的一唱三叹的创造、对诗人真实情性的表现,才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盛世。
由盛唐而反观宋代,严羽指出,盛唐诗歌的这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般的兴趣(即意境),正是宋代诗歌所缺少的。
所以,他反对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倾向,这种引经据典、抽象说教、卖弄文辞的诗歌,让人反复诵读也不知其用意何在,他感叹说:诗而至此,可谓一厄[1](p320-321)。
严羽关于兴趣的论述,既总结了前人诗歌创作的优秀经验,也是对前人诗歌理论中的意境说的发展与完善。
二、论述诗歌意境的类别
唐人司空图在其《诗品》中详细论述了诗歌的二十四种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对蕴涵着韵外之致的诗味(意境)的体悟,认为不同的诗歌风格也就蕴藏着不同的诗歌意境与诗美境界。
严羽继承和发展了司空图的诗歌风格与诗歌意境观点,对于司空图分类过细的二十四诗品作了适当的归类与全新的诠释。
他指出: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1](p316-317)。
从严羽对诗歌风格与意境的这九种类别的论述来看,高、古、深、远、长、雄浑、悲壮均为雄壮浑厚、空旷深远的诗歌意境,其他诗歌风格与意境仅涉及飘逸、凄婉,可见他的分类并未涵盖诗歌所有的意境、风格。
不过,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诗歌审美倾向与审美标准推崇深厚、博大、浑然天成的境界。
他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进一步指出,汉魏古诗,气象馄沌,建安之作,全在气象,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在气象不同[1](p316-317)。
在他看来,汉魏古诗的混沌、建安的风骨、陶潜的自然、唐诗的气象,都达到了深厚、博大从而浑然天成的境界,这是宋代人的诗歌无法企及的。
他指出,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雄浑壮阔而不锋芒毕露、含蓄深妙而不雕琢奥僻、质朴自然而不浅俗浮薄的诗才是值得欣赏和学习的。
三、提出诗歌意境的最高境界入神
严羽在对诗歌意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的最高境界入神,这也是他的诗歌评价的最高标准。
他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指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诗歌的最高造诣便是抒情、写物能达到神妙的境界,而此境界只有唐代的李白、杜甫能达到[1](p317)。
这种入神的境界既包含了空明超然、含蓄蕴籍的兴趣,也涵盖了雄壮浑厚的气象,是他对意境的最高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入神的境界呢?他提出妙悟、熟参的方法。
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1](p318)。
妙悟本是佛家语,意即敏慧善悟。
严羽认为,诗歌创作要能敏锐善悟,要能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体会、领悟其意义,捕捉其中有价值的素材,才能在诗歌中创造优美的意境。
只有悟才是诗歌创作的内行,才是诗歌创作的本色。
这种将禅理的妙悟用于诗歌理论并将其推至如此重要的地位的观点,是前人未曾提到的,当是严羽的独创。
他还指出,对于前人作品,只有经过熟参才能悟出作品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并从中学习前人写作的特点和经验。
参本也是佛家语,指集人坐禅、说法、念诵。
他认为,前人诗歌亦有高下之分,汉、魏、晋的古诗和盛唐诗歌气象博大、形象鲜明,当属诗歌中的上品,要求年轻人学诗应把学习汉、魏、晋、盛唐当成正路[1](p323)。
他指出,江西诗派推崇黄庭坚,讲求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这影响了宋代的诗歌创作,以致出现了剽窃模拟的作法;四灵派专师贾岛、姚合,诗风纤仄、清苦。
在严羽看来,这两派师古门径不对,不仅气象不足,而且形象苍白贫弱,意境不足,这对宋诗造成了不良的影响[1](p323)。
针对这种状况,他提出要熟参前人诗歌,即仔细研究、比较思考,分出其优劣高下,进而悟出优秀作品的妙处并加以吸收。
四、佛教禅理对严羽诗歌意境论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禅理对严羽的诗歌意境论有一定的影响。
严羽自恃才高,但却一生际遇不佳,流浪江湖。
故其诗作中颇多怀才不遇、感时伤世之作。
悲观失意的他对佛教有了较多较深入的研究,佛家教义于他当然不仅仅是安慰。
而禅理的影响也深入到他的诗歌评论之中。
在《沧浪诗话》中,他认为禅理与诗理是相通的。
《诗辨》中说: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1](p318)。
第一义是佛家语,指至上至深之理。
他认为汉、魏、晋与盛唐之诗是属第一义的好诗,而唐大历以来的诗歌则属于不及第一义的小乘禅。
又认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提出试取汉、
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
这里的妙悟、熟参都是严羽取佛家禅理以论诗,可见禅理对严羽诗学的影响颇深。
在论述诗歌意境时,他所推崇的空灵超然的意境也有佛教禅理的印迹。
可以说,佛家禅理在他思想中的影响太深,以至论诗也以它为思想基础。
严羽以禅喻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艺术的某些本质,但也使他的观点失于虚幻,显得迷离恍惚,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p325)。
尽管如此,严羽的诗歌意境论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