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合集下载

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诗歌作品常常通过精妙绝伦的意象描绘出美丽而深远的意境。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古诗词进行探讨,旨在揭示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意象的表达意象是诗歌中用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具象形象。

古诗词通过对自然界、人物、物象等的描绘,创造出一幅幅独特的意象,以此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山、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月和霜花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家之情的思念。

古诗词中的意象多采用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令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

这些具体的形象直观而鲜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意境的营造意境是指通过意象的描绘和表达创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或艺术效果。

古诗词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创造出宏大、壮丽或婉约、细腻的意境。

例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把酒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恬静、凄美的意境,使读者产生了久久回味之感。

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的运用。

作家通过精心挑选、巧妙运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氛围。

同时,意境的营造还需要借助于语言的音韵、行文的节奏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凝练、抑扬有致。

三、古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在古诗词中,意象与意境密不可分。

意象是意境的构建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的内在表现。

意境通过意象的独特组合和发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意象往往不仅仅是自身的表达,更是通过对自然界、人物或物象的描绘与连想,引发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通过意象的表达,古诗词赋予了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使作品超越了纯粹的描写,而凝聚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意境则是由意象的组合和句法结构的构建而来。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意象与意境是诗词创作中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和深思熟虑的情感抒发,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净化。

本文将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诗词的魅力。

一、意象:艺术的触觉意象是诗词中通过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所表现出来的,它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官体验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人巧妙地运用具体的物象和形象化的比喻,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意象世界。

在古代诗词中,花草树木常常是意象的重要载体。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慨神往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壮丽的美景和壮怀激烈的情感。

除了自然景象,古代诗词中还常运用动物、人物等形象进行意象的构建。

例如宋代诗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通过细腻描绘夜晚的氛围和落花星雨的景象,使读者沉浸在浪漫的仲夏夜之中。

二、意境:心灵的抚慰意境是古代诗词中所具有的感悟和情感,通过意象的铺陈和情绪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达到心灵的沉淀和抚慰。

在古人的笔墨间,意境与情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通过描述秋夜的宁静和明亮,表达出对时光迅疾流逝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这些凄美动人的意境让人沉思和凝视,尽管历经千年,却仍然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除了表达情感与思考,意境还常常用于抒发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怀。

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写月夜的寂静和哀思,抒发对离故乡的思乡之苦。

这种对家园和乡亲的思念,使得意境与情感融为一体,引起读者共鸣。

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魅力,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深深的感动和思索。

它们以凝练的语言和精巧的修辞,将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的感受产生共振。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被誉为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些优美动人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给予读者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而意境则是诗词所表现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本文将以唐诗宋词为例,探讨其中的意象与意境,以及如何鉴赏这些意象和意境。

意象与意境的定义与特点意象是指通过具象化的描述,使抽象的概念和形象得以生动表现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中,意象运用得当能够让读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冲击和享受。

意象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象征,通过抽象的形象来代表某种具体的意义。

唐诗宋词中的意象往往富有生动细腻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意象的重叠。

意境是诗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氛围和艺术效果。

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给人以灵魂的触动。

意境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唐诗宋词中的意境往往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心境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意义和艺术享受。

唐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鉴赏纵览整体: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往往以壮丽恢宏的江山风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山川河流、云雾日月等,给人一种广阔和开放的感觉。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营造出壮丽的景象和豪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山和河流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广袤的想象空间。

这种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所体验到的自由和豪放的情感。

地理景观:山川河流的意象和意境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中常常可以见到对山川河流的描写。

山川河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一种永恒和无尽的自然力量。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写,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具象化,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

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在古代诗词中,意象和意境是传达作者情感与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含蓄深远的意境,古代诗人创造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描写技巧,并探讨其魅力所在。

一、意象的运用意象,即通过具体形象来传达抽象意义的修辞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诗人通过巧妙地选择和运用意象,使读者对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产生更深的体验和理解。

1.自然意象: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是以自然景物为基础的描写。

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描写绿蚁、红泥等自然事物,传达了诗人对家乡与亲情的思念之情。

2.动物意象:动物意象在古代诗词中也屡见不鲜。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将鹳雀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3.人物意象:人物意象是表达人物心理、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法。

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红豆发芽的景象,抒发了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意境的营造意境即通过诗词的语言和意象组合营造出的一种情感氛围。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和构建连贯的意象,古代诗人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沉浸于诗歌所创造的境界之中。

1.对景抒怀: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写深深的庭院和杨柳烟雨的景象,营造出安静、宁谧的秋夜意境。

2.意象相互印证:通过不同意象之间的对应或转换,古代诗人能够营造出丰富的意境。

比如“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将雨打梨花与青春失落相对应,加深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时光虚度的感慨。

3.音韵与意境的融合: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也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人通过巧妙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诗句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意义而广受赞誉。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与意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并分析它们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和运用方式。

一、意象的定义和作用意象是古代诗词表达意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意象通过文字描绘、联想、象征等方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具象化,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形象意象和抽象意象。

形象意象即通过描绘具体的人物、景物、事物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抽象意象则是通过抽象的符号和隐喻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维。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感叹;而《离骚》中的“食言而肥,行己有耻”的抽象意象,则更多地表达了屈原对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愤怒与无奈。

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方面,意象能够丰富诗词的形象,使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另一方面,意象还能够增强诗词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象征和隐喻,诗词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和价值观。

二、意境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意境是古代诗词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意境是指通过意象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情绪状态,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美感和共鸣。

意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

一种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来打造出与主题相符的氛围。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冰冷的霜来表达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从而创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情境。

另一种表现意境的方式是将情感和思想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对比来展示。

例如《鹿柴》中的“草露白于霜,稀树巢枭凤”,通过将清晨的景象与孤独和寂寞感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微妙的意境。

意境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表达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表达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表达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以精炼、凝练的文字表达方式,通过意象与意境的塑造,将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感知以更加深远、富有艺术感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本文将探讨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表达,并从具体的实例中深入分析。

一、意象的表达意象是诗词中所使用的具象化和象征性的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比喻,赋予文字以形象的感知力。

意象可以是自然景物,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具体的物品等。

它既可以用于诗中的描绘,也可以用于赋予作品以象征意义。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通过“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这样的具体景物描写,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者身临其境的登高之感。

同时,猿啸与鸟飞回也象征着作者对于时光的流逝和心境的哀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二、意境的塑造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诗意和意境的感受,它通过意象的堆砌与融合,创造出对于人心灵的超验感知。

意境常常以优美、凄婉、壮丽等形式出现,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简洁却极具表现力的诗句,诗人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夜晚的宁静与思乡的情感。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往往会被诗人那望月思乡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共鸣。

三、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是密不可分的。

意象的表达是构建意境的基础,而意境的塑造则通过意象的运用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效果。

意象负责直接的描绘和感知,而意境则借助意象的象征性,深化诗词的内在意义。

例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写道:“萧疏骖马远山边,燕子飞时绿水前。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这首词以猎人出猎为主题,以充满生气的自然景物描写和比喻,通过意象的凝练和意境的深化,成功地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综上所述,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表达是诗词创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精准的意象描绘和深远的意境塑造,诗词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读者。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分析

古代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分析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合了丰富的意象与意境,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意境,并探讨它们给读者带来的美的感受。

一、山水意象与闲适意境山水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代表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象征着美好愿景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给人一种视野的开阔和内心的宁静。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山水景色,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心情,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舒缓了生活中的压力。

二、花鸟意象与婉约意境花鸟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描绘出婉约的意境。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诗人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静谧、婉约的画面,使人沉浸在其中,感受细腻而柔美的情感。

三、孤独意象与寂寥意境孤独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通过描绘孤独的情感,诗人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寂静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寂寥而深沉的感觉。

四、情感意象与激情意境诗词中的情感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激情的冲击。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兄弟之间的情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描绘兄弟分别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深情而动人的感觉。

总结起来,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山水意象中感受到宁静与舒适,在花鸟意象中感受到婉约与柔美,在孤独意象中感受到寂寥与深沉,在情感意象中感受到激情与动人。

这些意象和意境不仅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也启迪了读者的思考,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滋养。

因此,古代诗词意象与意境的分析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进而领略到诗词之美。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常见意象的寓意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朝气活力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月亮的意象分析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

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

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

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

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

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

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一、画竹巧喻三形异——表象、意象、意境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

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

所以必须先交代一下表象、意象、语言和意境的关系。

关于表象、意象、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粗略的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竹》)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

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味道、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

表象虽然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但基本上还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摹写,可以说是事物的客观形象。

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

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

譬如,郑板桥胸中之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而是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形象。

当竹子的形象被赋予这样品格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种意象。

类似的,老虎的形象,成为力量、勇猛的象征,松树的形象,代表着长寿或坚强,鸟的形象代表吉祥、忠贞、爱情,如此等等。

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以及读者的“情”、“理”、“美”。

“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

是寄予着、表达了作者的“情”、“理”、“美”又能引发读者“情”、“理”、“美”的形象。

“意”是主体,“象”是载体。

美为什么也是意象的重要内涵呢?意象中之所以有美,一方面是因为么美感也是一种主观情感,另一方面还因为意象属于艺术所特有的范畴。

艺术作品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而艺术是绝对离不开美的。

不美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哪怕是揭露丑恶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也应是美的,也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

诗歌是一种艺术,诗歌也体现着美,体现着人的美感。

诗歌的美,既体现在它的形式上、节奏上,更体现在它的意象和意境中。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雨阴晴等等。

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

诗歌中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

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

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拟喻性的语言。

诗歌中,许多词汇如: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雁,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