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翻译及译者主体性

合集下载

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作为一种文学或文化中介者,翻译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翻译的主体
性却常常被忽视或低估,其背后也涉及着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更深刻的文化哲学问题。

阐释学中的主体性指的是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方式,取决于其自身所处的文化
背景、语言能力以及文本对象的特点等多个因素。

由于没有完全的语言等价,译者需
要在选择和转换语言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特别是在面对文化差异和难以翻译的
文本语言时。

因此,翻译的主体性不仅意味着翻译过程的个性化,也与翻译者的审美
观念、文学品味、意识形态等因素息息相关。

接受美学则着重关注翻译作品的接受与享受过程,即读者对译文所产生的认知、情感
和审美体验。

翻译作品的质量常常取决于翻译者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即应该尽可能忠
实于原著,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目标语文化和读者的需求,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接受作品。

因此,翻译的主体性同样也是一种“创作”,翻译者通过诠释和转换、传
达原著的价值和美感。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主体性往往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工作场所要求、工作时间
限制等。

但是,翻译者的主体性可以通过精选文本、运用创新的翻译策略、提高交流
能力等方式表现,为读者带来更好的译文体验。

综上所述,翻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它不仅与翻译质量有关,也涉及
到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文化哲学问题。

只有当翻译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文本解读和再现中注入更多的个性和灵感时,译文才能更好地贴近原著、符合读
者需求并体现文化多样性。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阐释学是哲学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因为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阐释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译者主体性呢?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翻译目的等因素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译本。

阐释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等因素来理解和解释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然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意义和意图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了文字符号,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文化背景等因素。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深入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在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译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译者的极限与底线,以及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完成文章的翻译工作。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直接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译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与底线,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于译者的极限与底线的探讨,前人已有许多成果。

有学者认为,译者的极限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能力三个方面。

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对于母语非目标语言的译者来说,语言差异可能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

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引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自身的情感、观点、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己的主观选择和判断。

本文以电影《末代皇帝》字幕汉译为例,通过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字幕汉译中的表现和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对于字幕汉译的影响1.1主观选择的表现在字幕汉译中,译者需要面对原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文字表达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因此字幕译者不仅需要将对话准确地翻译成汉语,还要考虑配合影像表达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做出一系列的主观选择,如精简对话内容、调整翻译句式等。

这些选择会直接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以《末代皇帝》为例,电影中的主人公溥仪作为末代的皇帝,面临着失去皇权与身份的困境。

在英文原版中,溥仪的对白充满了悲伤和无助的情绪。

然而,在汉译字幕中,译者往往会考虑到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对观众的呼吁,选择性地增加或减少一些词句,以达到更好的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1.2主观判断的影响译者主体性还会对字幕汉译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观点的差异,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判断。

这就导致了同一部电影在不同译者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的翻译结果。

在《末代皇帝》的字幕汉译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的主观判断对翻译的影响。

例如,在电影中有一段溥仪与英国导师约翰斯通的对白,原文中约翰斯通问他:“Do you know what 'alter ego' means?” (你知道“alter ego”是什么意思吗?)在字幕汉译中,有的译者选择直译为“你知道‘超我’是什么意思吗?”有的译者则选择灵活翻译为“你知道‘别扭的自我’是什么意思吗?”这表明了译者不同的主观判断对翻译结果的差异。

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阐释学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的开题报告正文:一、引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传播,其中翻译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承载着社会交流交融的历史使命。

因此,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其主体性质的深入分析和阐释对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从阐释学角度出发,对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翻译实践有启示意义的思考。

二、主体性及其阐释学解读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从本质上看是指主体在对世界进行认知、反思和感悟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从译者的角度来讲,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认知视角与个人感悟,包括其理解和运用翻译技术的独特性。

因此,译者是一个具有高度主体性的翻译主体。

阐释学是一种批判性的解释性学科,试图阐述和理解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事实和现象。

阐释学认为,人类活动的本质必须通过主体性来理解和描述,这就要求对主体的认知和感悟进行深度的反思和阐释。

这一点在翻译实践中也是适用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重构,从而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基于阐释学的视角,我们可以认为,翻译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来自于译者本身的认知和感悟,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因此,我们无法根据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同一性”来评价其质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其独特性和创造性。

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翻译,常常可以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和交流效果。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阐释学的视角不仅为我们阐释了译者主体性的本质,也提供了一种视角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对原文意义的理解与阐释不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不同的翻译主体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和运用技术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段翻译后,不同的译者会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体现出了其主体性的不同之处。

2. 翻译的形式和风格的不同在翻译的实践中,由于译者的翻译技术、熟练程度、表达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其翻译的形式和风格也会产生差异。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译者的选择、理解、表达和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将总结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还需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创造,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和再现。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更体现在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达目标语言。

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受到原文作者、目标语言读者和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身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和再现。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优化和最佳化。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

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

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摘要]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被忽略。

随着翻译的发展,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成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中心和热点。

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本文将从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作为理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致蒋经国信》为例,讨论长期以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忽略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发挥的。

[关键词]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致蒋经国信》英译本引言《致蒋经国信》是中央委员廖承志于1982年写给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一封信,此信以世交深情呼吁海峡两岸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此信一发表,在台湾同胞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祖国海峡两岸的统一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本文以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英译本为案例,从斯坦纳阐释观点下的翻译四步骤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发挥并体现的。

一、斯坦纳及其阐释翻译理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与其他翻译理论家不同,他在翻译研究上仅凭一部独特的著作而闻名翻译理论界,那就是《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这部作品出版之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被学界一致评价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该书讨论了语言的理解与翻译的关系,语言的性质,语言与物体的关系,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主要的翻译理论及语言理论,最后用阐释学的眼光,阐释翻译的步骤。

斯坦纳以阐释的观点看待翻译,认为翻译有四个步骤。

第一就是信赖,就是指译者在翻译之前,相信原文本是有意义的。

第二就是侵入,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直觉中的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译者的主观因素在理解原文的时候难免“侵入”到原文中。

第三就是吸收,就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被移植到译文中来。

第四就是补偿,由于在吸收过程中,译文语言可能会丧失掉原文的部分或者一些本色,经过这一步骤的润色,译文就会更加完整地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能达到翻译的目的,起到交流的作用。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大卫·科波菲尔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大卫·科波菲尔

化 纵

《 大卫 ・ 科 波菲尔》 的 译 本 为 研 究对 象 , 分 析 不 同 译 者 发 挥 其 主 体 性 造 成 的翻 译 差 异 . 研 究译 者 主体 性 在 翻
译 活动 中 的体 现 。 关键词 : 乔治・ 斯坦纳 译者主体性 大卫 ・ 科渡菲 尔
正 色 引余 之 别 案 ,而 迦 茵 方 治针 黹 于其 上 。 ( 林
安徽文学
ANHUI WE NXUE 文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谂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以《 大卫 ・ 科波菲尔》 两个译本对 比分 析为例
孙 超
( 中 国海 洋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以乔治 ・ 斯 坦 纳 的翻 译 四 步 骤 理 论 为指 导 。 以 种理解即为“ 侵入 ” , 彰 显 了译 者 主 体 性 。
( 三) 吸 收
斯 坦 纳 提 出 了 以 阐 释 学 为 基 础 的 翻 译 四 步 骤 这种意义时 . 译 者 的 主观 因素 不 免 会 “ 侵入 ” 原文 . “ 侵 入” 的 目的 是 “ 吸收 ” . 但“ 吸收” 的 过 程 中难 免 会 丧 失 原 作 的本 色 . 因此“ 补偿 ” 就非常必要 ( S t e i n e r ' 2 0 0 1 ) 。
例 : “ My d e a r C o p p e r i f e l d , ”s a i d M r .Mi c a w b e r ,
“ t h i s i s l u x u r i o u s .T h i s i s a w a y o f l i f e wh i c h r e mi n d s me o f t h e p e io r d wh e n 1 wa s my s e l f i n a s t a t e o f c e l i b a —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二十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提出加速了本体论的消解和译论多元化局面的形成。

从作者中心论到译者主体性,译学研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翻译学派理论中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其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乔治·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看做阐释的运作,并提出阐释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为研究译者在理解和阐释原文本意义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哲学理论主体间性的提出,译界学者的视野也由主体性转向了主体间性,为进一步探究译者
选择原文作者、原文和赞助人等提供理论依据。

小说《酒国》是一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小说不仅被作者莫言所喜爱,还受到了汉学家葛浩文的青睐并认为这是一部最具想象力的作品。

(刘浚,2012)小说不仅结合了地域语言特点,还通过典故、引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中国语言和文化魅力,是一部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学作品。

作为《酒国》译者,葛浩文在译注中提出了“尽可能地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最大程度地重现原文意义。

(Goldblatt,2012:VI)最后,本文以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英译为例,以斯坦纳阐释学四个步骤为理论框架,结合主体间性和互文性理论,在阐释步骤中对
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刻解读,探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译介成功的因素。

本文将阐释学理论和主体间性相结合,丰富了作品《酒国》的研究视角。

同时,本文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在探究影响译介成功的因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翻译及译者主体性
一、阐释学的来源与发展
阐释学(hermeneutics)最初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派系,是有关理解、解释以及方法论的学科,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ρμνευω),意思是“了解”。

阐释学的发展历经两大突破,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1834)和W.狄尔泰在融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和心理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提出来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

狄尔泰被视为西方阐释学的先驱,他从“历史理性批判”出发,把文化现象中“理解”看作是一个生命(作品解释者)进入另一个生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这一期间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客观方法论、认识论的解释学。

第二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现了阐释学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变,使阐释学从人文理念上升到一种哲学现象,并发展成哲学阐释学。

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
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1929—)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评论
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翻译理论家和教育家,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理论。

他于1974年创作完成《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此部作品被人们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定义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认为语言一直处于一个永恒的变化中。

《通天塔之后》的第五章详细阐述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四个步骤:
(一)信赖。

斯坦纳认为信任是翻译的基础,信赖是肯定过往的认知行为。

译者首先从心理认知上信赖原文,相信原文是言之有物、有意义的。

随后,这个文本进入译者视野,成为待译作品。

正如斯坦纳所说,这种最初的信赖往往要面对来自原文文本的抵抗,以至于译者难以接近原文意义,因此便催生了阐释过程第二步—入侵。

(二)入侵。

译者的第二步具有袭击、掠夺性,“入侵”这个词语本身具有某种暴力性的含义,即译者的“渗入和提取”,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意义被转化为存在意义之前,必将经过暴力侵入这一过程,因此,人类做出的每一种解释都会受到解释者不同的主观意识控制,每一个人在理解与解释作品时,都带着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经验的痕迹。

这样一来,译者从自己的“前理解”出来来解释并翻译文本就需要使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与原作者的相协调,从而就不可避免入侵、打破原文,而后占为己有。

(三)吸收。

入侵后,译者从原文本那里掠夺的东西,必须经过个人的理解与阐释,让最初陌生、晦涩、抽象的文本在目的语文化的重铸中起重要作用。

斯坦纳认为,吸收可产生出转化吸收和感染两种情况,读者可能被所译文本所主宰或控制,译者的原创力也有可能消耗殆尽,简而言之,在吸收过程中原文本的本色难免有所丢失。

(四)补偿。

斯坦纳在《阐释的步骤》中提到,当译者历经前三个步骤后,这时的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系统又会发生倾斜,阐释行为必须有所补偿才能达到平衡。

为了恢复原文与译文的同等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阐释,译者就必须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进行调解,例如删减、添加。

原文通过补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译者自身特性的译本。

三、阐释学理论与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进程中的彰显
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解释应该从两方面阐述。

第一方面,译者作为翻译事件的主体,在原语和译语、原语境所在文化和译语境所在文化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另一方面,主体性是翻译的本质特性。

翻译之前,译者了解原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间位置,并对原著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体会原作者在著作时的思想。

在进行翻译时,
译者应该用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文学审美能力和独立的判断分析能力对原著进行解读后翻译,找到译著和原著平衡点,而在翻译的策略上,译者的主体性更是要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对原著深入理解和解读下,根据自身文化、语言能力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阐释与表达都很好地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1、译者主体性在选择翻译材料中的彰显翻译目的或动机也是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的重要因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学贯中西,翻译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既是满足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生活艺术渴盼的外部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其自身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

当时,林语堂将此作品简绍到西方世界,能带给生活在高度“物化”和“异化”的西方读者以新鲜的艺术体验,同时,原作者沈复及其妻子芸崇尚自然、淡薄功名、潇洒真率的生活态度也与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相贴合。

萧乾曾说过:“我认为好的翻译,译者必须喜欢——甚至爱上了原作,再动笔,才能出好作品”。

2、译者主体性在理解原文本阶段的彰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作为原文的读者,译
者首先要理解原文,该步骤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译者虽然作为读者,但其本质上的角色是能动且富有创造性的,译者理解原文并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原文,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译者,也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等。

任何译者都会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原文,译者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等不仅决定其对原文的理解,还影响着译文表达的质量。

3、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表达过程中的彰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