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介绍

合集下载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前言: (1)一. 水族服饰 (1)水族简介 (1)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服饰传说 (2)服饰风格 (2)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二.白族服饰 (5)白族简介 (5)白族服饰简介: (5)白族飘带 (6)白族童帽 (6)白族头巾 (6)白族绣鞋 (7)白族头饰 (7)1.男子头饰 (7)2.女子头饰 (8)三.仡佬族服饰 (9)仡佬族简介 (9)仡佬族服饰简介 (9)仡佬族女服 (9)仡佬族男服 (10)发型与佩戴 (10)仡佬族鞋袜 (11)仡佬族服饰发展 (11)四.苗族服饰 (12)苗族简介 (12)苗族服饰简介: (1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苗族男装特点 (14)苗族女装特点 (14)苗族的头饰: (15)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5)五.侗族服饰 (17)侗族简介 (17)侗族服饰简介 (17)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男子服饰特点 (18)侗族女子盛装 (19)头饰和银饰 (19)六. 布依族服饰 (20)布依族简介 (20)布依族服饰简介 (21)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1.龙图腾 (21)2.鱼图腾 (22)3.其他图腾 (23)布依族妇女服饰 (23)六. 彝族服饰 (24)彝族简介 (24)彝族服饰简介 (24)1.凉山型 (25)2.乌蒙山型 (26)3.红河型 (26)4.滇东南型 (27)服装特点 (27)女装: (27)男装 (28)八.土家族服饰 (29)土家族简介 (29)土家族服饰简介 (29)1. 形成阶段 (29)2 .发展阶段 (30)3. 演变阶段 (30)4. 创新阶段 (30)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2.图腾崇拜——白虎 (31)3.生殖崇拜——大蛇花 (31)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1)服饰的色彩 (32)服饰的特点 (32)小孩的服饰 (32)女子服饰 (32)男子服饰 (33)前言: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各民族服饰与住房

各民族服饰与住房

服饰苗族: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

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

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

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

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

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

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

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

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

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

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

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

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

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的内容简介
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尤其是其东南部。

布依族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并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布依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织锦、竹编等艺术形式。

布依族的音乐以独特的调式和节奏著称,其舞蹈以民间舞蹈和仪式舞蹈为主,充满节奏感和动感。

布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和纹饰繁复著称,男性通常穿长衫、长裤和蓝布鞋,女性则穿长袍和蓝布裙。

布依族的节日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宴节”和“千户屯节”。

布依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和手工艺。

农作物以水稻、玉米、高粱等为主,同时也养殖兔、山猪、鸡等家禽。

布依族的手工艺以织锦技艺和竹编技艺为代表,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注重家庭、传统和团结。

近年来,布依族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

不同的民族也会在服饰上相互影响。

请结合具体案例,谈谈不同民族1、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

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

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

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

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2、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

建国前,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

老年人多着长衫。

近来男子服饰与汉装无异。

妇女服饰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目前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

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

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

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衣裙,多则几十套。

节日里都习惯于穿6件上衣,9条裙子,系1条青色或蓝色绣花腰带,显得更加娇姿艳态。

同时非常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

镇宁、关岭地区,姑娘喜拢高髻,形如拱桥,发上插着长约尺许的银簪,配上短衣长裙和绣花布鞋。

其他地区则多着短衣长裤,或在衣襟、领口少裤脚镶上蜡染或刺绣花边。

布依族简介讲解

布依族简介讲解

布依族简介一、服饰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

(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

(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

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

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

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

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

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

(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

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

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

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

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

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1. 壮族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服饰以青、黄、红三种颜色为主,男子喜欢穿上黑色的对襟衣和裤子,头戴蓝色布帽,女子则穿上精美的绣花蓝色上衣和拖尾长裙。

壮族人喜欢唱山歌,以歌颂生活和自然为主题,歌舞表演是其独特的风俗文化。

2. 哈尼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

哈尼族的山地水稻种植和梯田建设技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哈尼族的服饰以蓝色和黑色为主,男人喜欢穿长衫和窄裤,头戴白帽子,女人则穿上彩色上衣和五彩长裙。

哈尼族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节日,如“拉基节”和“躲避节”,在节日里人们会进行独特的舞蹈表演和歌唱比赛。

3.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是一个以粮食种植和手工艺为主的民族。

布依族的服饰以白色为主,男人喜欢穿白色的上衣和黑色裤子,女人则穿上白色上衣和蓝色长裙。

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包括织布、染色和刺绣等,色彩鲜艳,花纹独特,被誉为“中国东方摩洛哥”。

4.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是一个以畜牧为主的民族。

哈萨克族的服饰以白色和蓝色为主,男人喜欢穿上长袍和窄裤,头戴白色帽子,女人则穿上彩色上衣和裙子。

哈萨克族有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如“抓克拉”和“阿依玛克”,能够展示出其豪放的民族特点。

以上只是我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简单介绍,实际上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但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依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布依族服饰简介

布依族服饰简介

布依族服饰简介
布依族服饰是指布依男女的服装。

布依族的服饰,一般在成年时穿上,直到去世。

在一些山区,男子仍穿着没有围领的宽大长裤,配上对襟短上衣;妇女穿着不分男女的长衣或短衣。

布依族男女都戴长檐帽,帽子上有许多小铃铛或铜铃。

妇女的发式比较讲究,一般是在头上插上许多小竹签,上面缠以绸布。

布依族妇女喜欢穿一种叫“白布夹脚”的长裙,其特点是:长裙和双脚都用白布包裹,既美观又舒适。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布依族妇女都有自己的“白布夹脚”。

妇女在服饰制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其制作工艺从选材、剪裁到缝制都十分讲究。

首先是布料。

布依族妇女所穿的衣服主要用蓝靛染成,蓝靛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布依族人习惯用它来染布。

蓝靛染色很特别,不用水调和,而是将蓝靛放在水里浸泡,然后把泡好的蓝靛放在石槽里反复捶打。

洗干净后再用水浸泡后晾干就可以使用了。

制作时先将蓝靛放入锅中煮熟、揉碎,再将它们放入石槽里反复捶打,这样蓝靛就会染到布匹上了。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性与布依服饰》题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民族不仅生产特点、生活习俗、语言、崇拜等不同、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一顶的意义上讲,服饰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别,往往就由此体现了该民族的区域特色。

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摘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民族不仅生产特点、生活习俗、语言、崇拜等不同、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

在一顶的意义上讲,服饰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别,往往就由此体现了该民族的区域特色。

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服饰与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

布依族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着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花、刺绣图案装饰。

布依族从古越人发展而来,其服饰也保留着古老的特点。

《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

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

‛在头饰上,布依族是包头帕,挽椎言《史记:西南夷传》谓: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此皆魁结,耕田,有巴聚。

’布依族头饰也沿袭古夷人的特点,由此可见,布依族服饰主要特征是穿裙、椎言、身、袖腿都比较宽松。

布依族居住在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头饰符合气候的特点。

有助以解除热感,达到通风、舒适、凉快的目的,为了防寒,常穿紧身衣,披长发。

布依族地区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村寨就在山脚河边,依山傍水,腿袖宽松,便于雨季行走,跨河而过。

至清初,布依族仍穿着传统的服饰。

后来,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妇女易裙为裤,但仍把短衣长裙的服饰保留下来,作为礼服和寿衣。

即使改裙为裤,仍是衣袖宽松,衣脚肥大,保持着传统的宽松特点。

而镇宁、普定、水城等地的妇女至今仍穿古老的衣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屏障,呈现出许多区域类型和各种各样的区域服饰特色。

因此,在统一的服饰类型中,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这种小区域服饰表现为河流所经主处,每进入一个区域类型,就有一种服饰特色,服饰类型是以河流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以河段的不同地理条件而形成不同的服饰类型,而不是按行政区域而定。

一种服饰类型不可能延续整条河的流域,但每一河段的两岸是同一类型,故出现同一服饰跨县、洲、跨省的状况。

纵观布依族服饰,其区域类型又与三个土语期相吻合,贵州西南部的望馍、册亨、罗甸、安龙、兴义、兴仁等县,属第一土语区,这一区域的服饰是大襟衣、大裤脚、盘肩,袖口、襟沿有图案纹样;中部地区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紫云等县、大部分为第二土语区,这一地区吧喜欢穿青、蓝色衣裤、头饰较复杂,服饰多样化。

这可能与这一地区接近文化发展中心、地形较复杂多样有关。

西南地区的镇宁、关岭、六枝、普定等县,保持着古老的衣裙,白褶长裙,服饰的纹样与铜鼓图案相似。

这与地处边沿有关,越边远越容易保留传统服饰。

由与大区域中的小区域,一个土语被有许多小区域类型,因此在一个土语区和一个县内,由于区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服饰样式。

仅镇宁自治县境内,就有七种不同的样式的服饰,有的接近于第一个土语区的类型,有的接近于第二土语区的服饰,有的是第三土语区的特点。

一个民族,一般以一种服饰为主,但居住的地形越复杂、跨度越大、环境越闭塞,往往服饰的类型越多样。

越封闭阻塞,传统的服饰越容易保留下来。

布依族服饰的这种大区域、大类型、小区域、多类型、多样式特点,最终形成了不同服饰的文化圈,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二、服饰与农耕经济布依族服饰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有密切的联系。

制作服饰需要棉布,棉布的产生,必须有充分的种植业,方能进行棉花的种、纺织、然后形成棉布。

平坝飞虎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纺轮,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布依族已有棉花种植、纺织。

服饰的制作是一种手工业性质。

服饰特别是裙子,挑花刻纹,需要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平。

工艺水平的提高就有赖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从事农耕,过程复杂、技术多样。

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工业水平的提高。

没有复杂的耕种技术,就不会生产技术性强的蜡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品。

狩猎民族的服饰简单,农耕民族的服饰复杂多样,就因为农耕民族的生产技术高、复杂,狩猎民族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技术则较简单。

格罗塞认为,农耕民族在文化上比狩猎民族高。

狩猎民族没有农耕技术,也没有工艺的完善,服饰的复杂,农耕民族由于掌握了复杂的生产技术,因而工艺比较发达,服饰的制作技术也随之增加、复杂多样。

布依族服饰虽然制作工艺发达,区域不同而类型多样,纹样丰富,但没有等级之分,只有老少之别、区域之异。

这同样与农耕经济有关。

虽然布依族在新石器时代就进入农耕社会,布依族先民到战国时代方进入阶级社会,说明他们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

在原始社会,大家共同劳动,从事农耕,种植稻谷,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的地位,无上下级之分,贵贱之分,长期的原始农耕经济,又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使人们形成了平等共处的思想意识。

布依族服饰即使类型不同,却没有贵贱之分,服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布依族的农耕经济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格罗塞指出:在原始民族间,没有区分地位和阶级的服饰,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地位阶级之分的。

即使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但受这一思维的影响,服饰也基本上没有地位之别,服饰没有成为区别等级的标准。

在布依族地区,从事祭神送鬼等巫术活动的‚布摩‛一般是地位比较高的人,村寨的寨老大多是懂得巫术的‚布摩‛但‚布摩‛并不脱离劳动,和一半人比较,服饰也基本相同,只是从事巫术时有所区别而已,其他时间哈大家穿一样的衣服。

农耕社会不仅劳动量大,技术复杂,而且按劳动强度分工,男子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运动量大,活动范围广,与此相应,服饰比较简单,才有利生产活动,妇女主要以家务活或较轻的田间事务为主,复杂多样的手工操作培养了自己灵巧的手和眼睛,促进了蜡染、挑花、刺绣、纺织等工艺技术。

妇女服饰的制作就多样、细致工艺价值高,与妇女的职业有关,妇女服饰比男子复杂多样,服饰服装比男子服饰多。

服饰的制作及其样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女职业的区别,它不仅是区别男女的一种标志,也是区别不同劳动内容和程度的一种表现。

布依族妇女纺织的布,制作的服饰有许多纹样图案,尤其是蜡染、挑花、刺绣就完全图案化的,从这些纹样看,也与农耕经济有关,艺术来源于生活,从事农耕,耕种植物,人们就会来用植物纹样,布依族服饰的纹样就有谷粒纹、桂花纹、梅花纹、花瓣纹、等等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是耕种植物的反映。

格罗塞指出:‚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布依族服饰很少有反映狩猎经济的动物,如鱼骨纹、虾纹、龙纹也是农耕文化主题。

除了这些纹样外,布依族服饰上还有大量的抽象几何纹样,如三角纹、菱形纹、八角纹、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圆圈纹、点纹等等。

这些纹样的出现,也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活动。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

这些地区就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

三:服饰区别关岭、镇宁布依族的服饰,在颜色上喜用青、蓝、白等色。

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青壮年喜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

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的装扮,裤子为长裤。

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里白外青和蓝的长衫,脚上爱穿布桶袜、婴儿和妇女的服饰较多,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关岭的大桥、镇宁的扁担山城关和安西的部分地方一岁以内男婴戴着象征‚长命富贵‛的银佛式花帽,颈部带着‚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的银锁链,女婴则戴着象征‚吉祥如意‛的绣花耍须花帽。

婴儿的背带上绣着花、鸟图案或镶彩色织棉,可与壮绵篦美,着是盘‚月米酒‛时由外婆家赠给的。

盖抱婴儿的是块蜡染围片,身前挂着绣花独兜,侧面系着蜡染鼻涕巾,7至15岁的布依少女,身穿滚变柿花短袄,梳一条秀丽的发辩,头上搭织花头帕,腕戴镧镯,啷铛作响。

腰间系丝绸缎或布料长带。

男少年则开始包头帕。

16至30岁的布依女青年就在赶场、节目或其他喜庆的日子里,著着足十、穿裙够六、婀娜多姿、竟相比美;头包有鸟、鱼、花、草的红艳头帕镶边垫巾假长辩;上身大岭犬襟镶花三条蜡花袄;两襟及衣边均镶嵌着棉织或蜡染图案,岭口和漫肩用一枚枚古色古香的印章做花,袖子用蓝色镶边——两端用蜡染印章花,中间是手工刺绣花;系织棉镶边围腰,围腰多用白底蓝菱和蜡染布做成,长约1米,有吊腰须;围腰面上再系着两根漂亮的绸料飘带,还有绣花手帕,显得飘然潇洒;腕戴银镯,指戴银戒指;下身穿蜡花百褶长裙,长遮脚后跟。

裙头是蜡染印章里有甲骨文字样,其余部分为蜡染太阳花,走起路来,潇洒多姿;鞋式有绣花桶鞋、金边布鞋、毛边布鞋、精编麻鞋、细耳草鞋等。

头饰较特殊;婚前顶花帕外,先用4尺白布做汗巾,再用4尺青布绣成花帕子,将头发辩盘成在花帕外,并以假发和青丝线编成粗辩缠绕花帕,后面用6-7寸长的帕子盖在脖子上,右鬓边还扎佩个色花朵;显得大方秀美。

婚后快‚成家‛时,改戴‚假壳‛,布依语曰:‚更考‛,以择叶(笋壳)及布壳制成,状如最萁,前圆后矩,翘于脑后数寸,以青布缠裹,上系花头帕。

这花头帕乃整个‚假壳‛头饰艺术精华之所在,用海蓝色和青色花帕各一段接成一块波浪形的长花帕,两端及中间都是用彩色丝线刺花,一段绣着牛、羊、鱼、龙等,布依语叫‚万私‛,象征着万贯金银,发财发富;另一段叫:‚答令‛上面绣着太阳、海水等,象征着光明和幸福。

30-50岁的中年妇女,衣裙与女青年通用,亦戴‚假壳‛冬季用长布条扎绑腿,葬时还有孝服,一般是素色衣、白头帕、吊孝桶鞋。

50岁的布依老人,逢喜事穿花椒上衣,槠红长裙,显得朴实,典雅,平时则穿素色花纹衣,青、蓝长裙;头饰简单,既不顶花帕,也不戴‚假壳‛,只用1丈2尺青布包头。

第二种类型:关岭的关索区,永宁区和镇宁的募役区,江龙区大部分布依族妇女,长穿青色紧身斜襟短衫,腰窄摆宽,前襟从中缝顶上直斜向右腋,形成一条领排,领排上绣着八角花,茨藜花、桃花等,袖口和摆边绣着两指宽的五色花,布条组成;下着百褶花裙,长掩脚跟,以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做成,花形曲若干个晶亮水珠组成两[排大半圆的图案围绕着一个太阳运行,形成数百个闪闪发光的‚太阳花‛,象夜里的星星一样,既美观,又素净。

裙子由若干褶条组成,走起路来犹如涟蜞荡漾,清秀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