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抗癌女教师于娟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_平凡人不平凡

于娟:活着就是王道-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_平凡人不平凡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在与癌症顽强抗争一年零三个月后,于娟还是永远走了。
她的32岁年轻生命终止一刻,是4月19日凌晨三时,正是草木勃发、万物生长的美好春天……于娟,祖籍山东济宁,挪威海归,生前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师。
一年前,被确诊患乳腺癌后,于娟用博客记录下生命的痕迹,告诉活着的人们:好好活着,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孩子有妈、父母有女儿、丈夫有妻子”“天气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体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
就这样一个时而阴霾时而有些微阳的日子里,我爬上来写:祝我生日快乐。
”4月6日,于娟更新了博客,取名《出生入死的生日记事》。
这一天,她32岁。
4月14日,于娟又把17岁时的两篇日记贴在博客上,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博文。
4月13日,于娟进行了又一次胸腔积液抽取手术;17日,于娟病情急转;18日,于娟平安转院;19日凌晨3时,于娟在中山医院停止了呼吸……19日上午9时,家人在她的博客上写道:“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于娟,走好!”2010年1月2日,于娟被确诊患上乳腺癌。
其时,于娟才回国工作四个多月,一岁多的儿子小土豆刚学会叫妈妈……那时,于娟非常沮丧,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书籍都整理打包捐掉了。
为了治病,家里卖掉了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东老家的房子,婆婆、大姑、爸妈、丈夫,全家人一起租房子过活。
亲人的不离不弃,又让于娟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并在博客上撰文,分享对生命的感悟。
除了亲人,许多昔日的校友、同事和朋友,也支持着于娟延续生命的奇迹。
她的复旦校友郑培源、张婷和易文娟等人,在2011年2月自发组织起一个义务服务的团队。
于娟-此生未完成

篇“癌症日记”。
根据亍娟的博文透露,她的“癌症日记”将 出版成书,“至少,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拿 命写的东西,防微杜渐,丌再像我这样,健 康任意挥霍,并福任意挥霍,到时候只能敲 着键盘望着屏幕追悔莫及。”
亍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 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乳腺癌晚期患者。短短的几行字,是亍娟的个人 简介,而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幵 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人生最痛苦的 事有三种:晚年丧子,中年丧妻,幼年丧母,如 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
此生未完成
“天气丌是很好,心情丌是很糟,身体丌是很妙, 精神丌是很差。就这样一个时而阴霾时而有些微阳
的日子里,我爬上来写:祝我生日快乐。”4月6日,
亍娟更新了自己的博客,取名《出生入死的生日记 事》,这可能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一篇博文,2011年 4月19日凌晨3时,这位感劢和激励无数网民的“复 旦大学抗癌教师”去世,32岁的顽强生命留下70多
第三部分突击作业 (我理解顺其自然, 丌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这一部分,我丌知道算作作息习惯还是 工作习惯
第四部分 环境问题 (我感觉非常重要,其
中家具的问题,甲醛赸标的家具过了好多年
还是赸标很厉害,而我们身在其中丌知道的)
也许,这只是牢骚。除非国民觉醒,否则我们无力改变
这个事实、这个环境、这个国情。网络上查一下,就会 有触目惊心的数据:现在公布的数据说癌症总的发病率 在 180/10 万左右 , 也就是每 10 万人中有 180 个人患 癌症。中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城市:上海。据统计,上 天津的25%,为全国城市第一位。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癌症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区女性的癌症发病率 比20年前上升了近一倍,每100名上海女性中就有一人 是癌症患者,也进高亍我国其他城市。
于娟用生命写成的忠告

于娟用生命写成的忠告:活着就是王道4月19日,复旦大学海归博士、抗癌教师于娟的生命终结了。
她在患病15个月的时间内,在病榻上陆续写下了生命日记:“我想告诉大家,什么是我拿命试过,此路不通。
”这些用最后的生命写成的忠告,是非常值得大家,特别是值得白领们一读的。
于娟在得病前,过的是一种典型的“年轻人”的生活。
如今,她用署名“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反思病情写道:饮食上“暴饮暴食”、“嗜荤如命”是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鲁西北的土孩子,不是海边出生海里长大的弄潮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头(于娟的丈夫)每日吃生虾生螃蟹没事,而我长期吃就会有这样那样的身体变化:嫁到海岛不等于我就成了渔民的体质。
”“暴饮暴食”带来体内的变化是渐进的,海鲜对于娟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东西。
过度的口腹之欲,带来的后果是身体的灭顶之灾。
今天的多吃,就是明天的少吃。
为了明天的多吃,今天就要少吃。
管住你的舌头,饮食节制将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放下“暴饮暴食”这把屠刀,你虽不一能立地成佛,也许能活到上海人的平均寿命。
于娟10年来不曾在12点前睡过。
熬夜干什么?于娟反思写道:“聊天、网聊、BBS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一个人发呆(号称思考),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
”“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熬夜,就是慢性自杀,就是破坏身体内部的平衡,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就是让癌细胞有了滋长的可乘之机。
人体的生物钟是不容随意破坏的。
破坏了,再想修复,就很困难。
它一定会用不正常的摆动或者停止摆动来惩罚你。
一位医生告诉于娟:“熬夜直接危害肝脏。
熬夜时,人体中的血液都供给了脑部,内脏供血就会相应减少,导致肝脏乏氧,长此以往,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患了肝癌,在今天,纵然扁鹊再世,也是回天乏力。
所以,每一个活着的人,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熬夜,在晚上11时前老老实实躺下。
请记住美国总统听取罗斯福的告诫:“早睡早起,健康、财富、聪明将会伴随你。
”反之,健康、财富、聪明,将提前离开你。
此生未完成

于娟(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出生于1978年,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2009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记”。
基本情况任职:回国任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家庭情况:一个大学副[1]教授的妻子,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
生病情况: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
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我也是这次偶然的机会在她的推荐下读到有关《此生未完成》的简介,不禁被书的作者于娟所感动,我便捧书夜读,在于娟那灵动的文字里感动她的无畏施精神。
因为知道作者已经不在人世,所以翻开书时的心情是沉重的,甚至有些害怕。
可是看到于娟平实的叙述,文字中丝毫没有悲伤和绝望的感觉,有时你甚至会被其中的事例逗得笑出声来,居然忘记了斯人已去。
于娟是坚强乐观的女人,在生死关口,她用笔留下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生活中,人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希望能混出别人眼里成功的模样,于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忘记了休息,玩命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
于娟告诉我们:“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
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再大的苦痛,都会过去。
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
”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为于娟遭受绝症的苦难而伤感落泪,同时自己的心也顿时变得坚强了。
最新-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 精品

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篇一: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复旦女博士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图文无关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
一个人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燃烧了自己,他的心灵也因此而变得无比高尚。
—斯蒂芬·茨威格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上海交大本科毕业,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后赴挪威深造。
海归后,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讲师。
2019年年底,于娟被发现患有乳腺癌,并且已至晚期。
灾难突袭时,她不仓惶,不逃遁,置生死于谈笑间。
在与癌症过招的一年多日子里,她写下近10万字的《活着就是王道》的“生命日记”,将滴滴泪水串成笑的银铃,尽显生命的无畏、欢乐及奢华。
她的父母不顾老年无栖身之处——毅然卖掉老家房产,劫难之河与女共渡;她昵称为“光头”的副教授丈夫,更是日夜陪护在妻子身边,共同守望生命的回归……“突然就搞了个癌症,生活有时就是这样好玩”——《生命日记》之“我的2019”2019年10月28日晚。
于娟结束课程,从复旦大学校园出来,骑单车去大润发买牛奶,行至一半,在一个小巷子里被一个民工撞了一下。
一瞬间,她觉得一股挫骨伤筋的痛从腰间传来,不由心里一“咯噔”:扭了腰吗?但还是硬撑着去了大润发。
她没想到,到第二天,不对劲了,竟不能起床了,动一动就是豆大的汗珠往下掉。
于娟仍没当回事,只因“那阵儿正忙得四蹄撒欢儿,起不了床着实误事”。
后来便叫“光头”送她去本校附属医院。
医生说,没啥,腰肌劳损,活血通筋得了。
真是腰肌劳损吗?过去一段时间,疼痛依然。
医生再开“万骨通”“活血通筋”,于娟再也不信是筋血有什么不通,要做核磁共振检查。
在家等到结果出来,她才知道,“活血通筋”药片片都是催命符:她脊椎骨。
于娟:活著就是王道

于娟,女,32歲,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復旦大學優秀青年教師,一個兩歲孩子的母親。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進一步確診乳腺癌晚期。
隨後逐漸轉移到全身軀幹骨。
在健康狀況稍好的時候,她把自己患癌症前的生活寫成日記,取“活著就是王道”。
4月19日淩晨3時,與癌症抗擊到最後一刻的于娟離開了人世。
享年32歲。
於娟雖然走了,但她的遺著—“此生未完成”,成了最真摯的勸誡。
她激勵人們熱愛生活,因為,活著就是王道。
于娟在書中寫道: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種:幼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還有孩子,就會面臨這些痛苦,所以我要堅強地活下去。
”于娟說。
“我曾經以為,我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我的家庭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
爸媽沒有多少文化,勤勞質樸做個本分人是他們的終極幸福。
老公出身蒲柳,和我一個版本也是苦學改變命運的教書匠。
”“對於這種近乎平庸的平凡我已習以為常,三餐一宿,衣食無憂,想房想錢想課題,我和光頭一如小說裏所有的夫妻那樣平淡愛世俗,我從來沒有想到,碌碌庸庸的家人們深藏在無盡歲月裏的,居然是如此強大的內心。
”我蠻希望很多人能夠看到我的悲劇,然後去更改他們的,走向悲劇的這樣一個方向,重新去審視健康,重新去正視真正的生活是什麼。
如果是我寫下來的這個東西,哪怕是讓一個人看到以後有所反思,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或者工作習慣,從而不再受我這種罪的話,我覺得也蠻值的。
我跟很多人很像,我跟很多年輕人太像了。
我們都沒有背景,然後我們都靠的是知識改變命運,然後我們讀了二十幾年書,十幾年書,爬上來以後發現上面有四個老的要養,下面有個孩子要養。
你會要拼命地想去賺錢。
大家心裏其實都蠻苦的。
我曾經試圖像圓圓三年搞定兩個學位一樣,三年半同時搞定一個挪威碩士、一個復旦博士學位。
生命日记(于娟)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 任何对金钱的欲望,买房买车的需 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 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 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 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 居也温暖。
——于娟日记
有一次和“光头”讨论“如果自己离去,下一个会是谁”的话 题。 “光头”说道,他说他只在乎我活着,让孩子有妈妈,让他有 老婆,哪怕只有聊天讲心事的功能,至少,他知道心放在哪里, 每天就会很安心的睡去。 ——于娟日记
白岩松: 人生是条单行道,一路向前,从来没法回头。然而,现如 今的中国很多人为名忙,为利忙,常常忘了或者顾不上生 命的意义跟价值。也许于娟的故事会让有些人停一停、想 一想,可是一定没多长时间,一切都会照旧的。是吗?会 这样 暴饮暴食 嗜荤如命
二、睡眠习惯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三、突击工作 四、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 甲醛 苯
去年12月,经历了六次化疗后, 我回家了。儿子“土豆”开心地 围着我转来转去。”土豆”的奶奶说, “ 土豆,唱支歌给妈妈听吧!” “土豆”趴在我的膝盖上,张嘴奶声 奶气地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 妈的孩子像个宝。”话音未落, 我流泪了。 “也许,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土豆 就变成了草。” ——于娟日记
——于娟日记
为了父母,我要尽子女的责任; 为了丈夫,我要尽妻子的责任; 为了儿子,我要尽母亲的责任; 所以我要活下去! 病魔来临,我是渺小的,无能为力; 灾难来临,你我都是渺小的,无可奈何。
——于娟日记
于娟身后的世界,似乎一切如常,儿子土豆,偶尔会在游 戏的间隙问大人:妈妈哪去了?或者流连在妈妈生前住过 的小房间。有一天,他会知道妈妈今天写下的文字。那些 文字,正是为了他,和所有有将来的人而写。
我要你健康

癌症?怎么可能是我
• 当时的于娟只有31岁,刚回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 与公共政策学院做讲师。此前她一鼓作气攻克了 硕士、博士、海外留学,还刚添了一个可爱的儿 子。“最郁闷的是儿子刚刚14个月,刚会叫妈妈 ;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儿,刚刚开始能用工资给爸 妈添件新毛衣,然后搞个癌症,还是晚期骨转移 。”后来于娟在日记里写道。突如其来的打击,一 度让她难以接受。“工作刚3个月,我就拿到了4 个课题,我觉得一切才刚刚起步。”
儿子:我要给你一个完整的家
• 于娟的儿子两岁了,小名叫“土豆”。“土豆”会背弟子规,会 背“亲有疾,药先尝,日夜侍,不离床”。儿子知道,妈妈生 病了,16个月大时,在病榻前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于娟 再也扛不住自己最后的顽强,泪如雨下,“没妈的孩子像根 草,怎么办呢。” • “我现在做任何事情,任何的筹备,都不如我好好活下去,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陪他长大的妈妈。”确诊乳腺癌癌症四期 后,于娟只有一个目标,活下去。“我要让我的儿子有妈妈 ,父母有女儿,爱人有妻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 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海归博士
出生于1978年,2009年12月确 诊患乳腺癌,2011年4月19日凌晨 三时许辞世。 海归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社会 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被确诊 患上乳腺癌时判定只有一年半的生 命。此时,距离她刚回国工作仅3个 月,1岁多的儿子刚会叫妈妈。美好 的生活正展现在她面前时,病魔, 打乱了她所有的人生规划。
• 2010年12月18日是于娟老公37岁的生日,一家人专门跑 到外面饭馆吃了一顿饭。因为这一天,也算得上是于娟1 岁的生日。“患癌至今,已经一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已经1岁了。”她的愿望是:“再过37个这样的生日。” 因为对于未来,她说:”相信奇迹,活着就是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经为此间众多网友所熟悉的“抗癌教师”33岁的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19日去世。
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里,这位从事教育的年轻人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记录在生与死的交叉点上对生活的反思。
她留下的日记,警醒当下年轻人珍惜健康,莫“透支青春”。
“名利权情钱,没有一样能够带得走。
到了这样的境地,什么都不重要。
不希望所有人到了生命尽头,才意识到这辈子白活了……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于娟“抗癌日记”里的这些话,近日在此间网络上被广泛转载。
于娟所在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19日下午召开追思会。
会上有学生称,于老师留下的“生命日记”,其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自己如何去热爱生命、抵挡困难。
在追思于娟的同时,不少网友纷纷反思自己的生活。
有人把自己的状态形容为“有工作,没生活”,“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以钱养命”。
不久前,全球顶尖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员工,25岁的上海交大女硕士潘洁“英年早逝”,也引起各方强烈反响。
一项关于此间都市白领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超七成的人表示工作压力已影响正常的生活。
另一项关于中国都市青年健康状况的调查则显示,主流城市白领的亚健康比例达76%。
据悉,于娟的家人表示,于娟留下的“日记”将于今年6月出版成书。
“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拿命写的东西,防微杜渐,不再像我这样,健康任意挥霍,幸福任意挥霍,到时候只能敲着键盘望着屏幕追悔莫及。
”这是于娟生前曾经说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