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 认知语义学研究_现状与展望_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综述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1. 引言1.1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在翻译理论的发展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观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研究范畴,促进了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活动涉及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1.2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意义认知语言学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及交流机制,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翻译人员可以深入探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和语用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这有助于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和误解,提高翻译质量。

认知语言学还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提升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信达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规律和交际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这有助于确保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流畅传达和有效传播。

2. 正文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个体思维的体现,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在翻译中,译者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转换,更是在进行思维转换,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将其重新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维层面的理解,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这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理解源语言中隐藏的信息并准确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义表达方式,避免语言和文化的歧义。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认知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翻译中的挑战,并找到更合适的翻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_背景与现状

认知语言学_背景与现状
2. 类典型论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是“类典型及基本层次 范畴理论”(t he t heory of prototypes and basic2level categories) ,这一理论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 有本质的不同 。客观主义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 共有特性来界定 ,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 的所有共有特性 ,则它属于该范畴 ,否则不属于该 范畴 ,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 、又好像不属于该
2001 , №3 Serial №69
认知语言学 : 背景与现状
蓝 纯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北京 100081)
摘 要 :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 ,属于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范畴观可 概括为类典型论 ,哲学观可概括为经验现实主义 。它与生成语言学在前提 、目标和承诺上都表现出很大分歧 。 目前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主要研究路向 :经验观 、凸显观和注意观 。以 Langacker 为代表的部分语言学家的研 究兴趣是建立认知语法体系 ,而以 Lakoff 为代表的部分语言学家则致力于认知语义学研究 。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认知科学 ;认知语法 ;认知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 : H0 - 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 7242 (2001) 03 - 0014 - 07
本文拟 对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背 景 与 现 状 作 一 评 述 。第一节将认知语言学置于认知科学 (cogni2 tive science) 的大背景之下 ,指出目前认知科学领 域关于认知过程的再现有三个主要层面 :符号再 现层面 (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概念再现层面 (concept ual representations) 和 次 概 念 再 现 层 面 (subconcept ual representations) ; 认知语言学研究 主要在概念再现层面上进行 。第二节和第三节分 别评述类典型论 (t he prototype t heory) 和经验现 实主义 (experiential realism) ,前者为认知语言学 的范畴观 ,后者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 。第四节 共分三小节 ,分别讨论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 的分歧 、认知语言学的三个路向 、作为研究热点的 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及认知语义学 (cog2 nitive semantics) 。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在英语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启示两个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翻译思维的重视。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视了语义结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思维,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传递的认知活动。

它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义结构及其关系,揭示了翻译思维的规律和特点。

这为翻译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原文的线索,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义。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产出的研究。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涉及到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的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

这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合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也关注翻译中的语言生成过程,即如何将源语言表达转换为目标语言表达。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产出过程,提供了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帮助翻译者更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给我们启示了几个方面。

我们应该重视翻译思维的研究,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和重建能力。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它将起到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语料库研究法有助于发现语言 使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认 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持。
实验 法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特定的实验任务,并通过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进 行测量和分析,探究语言认知加工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 的支持。
框架理 论
总结词
解释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
详细描述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的,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 的框架。框架理论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
联系。
认知语法
总结词
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基础
VS
详细描述
认知语法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 基础,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们的认知 方式有关。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 任意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 喻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的。
语言与文化研究
文化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 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概念化,揭示
文化在个体认知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 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隐 喻和意象等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
认知语义学
总结词
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认知语义学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 过程,认为词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 认知语义学关注词汇的隐喻、转喻等意义扩 展方式,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多种关于语言认知结构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为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网络理论、联结主义模型、心理句法学等理论和模型都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还强调了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机制,这对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习得和使用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目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理论和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英语翻译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需要更多地培养具备良好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的翻译人才,以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翻译需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这些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从而推动整个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

2、文本生成:认知语义学可以应用于文本生成任务,例如新闻报道、小说创 作等。通过深入理解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关系,可以生成更加自然、流畅 的文本内容。
3、情感分析:认知语义学可以应用于情感分析任务,例如对评论等文本数据 进行情感判断。通过分析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情感极性,可以了解用户对 某一事件或产品的态度和看法。
谢谢观看
2、实证研究:通过对大样本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语言使用中的规律和特征。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与文化、认知、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3、深度学习: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进行建模,以提高机器 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处理能力。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情感分析、 机器翻译等领域。
4、跨学科研究:认知语义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心理学、哲学、 计算机科学等。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语言意义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认知语义学的应用实例
1、智能客服:认知语义学可以应用于智能客服系统,帮助提高系统的自然语 言理解能力。例如,用户在查询航班信息时,客服系统可以通过对用户问题的 语义理解,快速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2、揭示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即探究语言意义的构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研究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即探究语言如何反映和传递文化观念和价值 观念;
4、探究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即研究语言学习者如何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意 义和用法。
为了实现这些研究目标,认知语义学采用实验来观察和测量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加工 过程。这些实验包括词汇判断任务、语义相似性任务、概念映射任务等。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 法
目录
01 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 理
03
认知语义学的应用实 例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

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

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成果--《认知语义学》汉译本评介

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新成果--《认知语义学》汉译本评介

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 所著的《认知语义学》语言理论高屋建瓴、精奥深厚、创见迭出,研究视角新颖独特,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鸿篇巨著。

该书汉译本的出版对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福印教授团队的汉译本译笔流畅,用语规范自然,对认知语义学在国内的传播意义重大,对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认知系统;评介中图分类号:G25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3-0159-02(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5)王文峰赵晓瑞收稿日期:2020-09-23作者简介:王文峰(1984-),男,河北邯郸人,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研计划一般专项项目“事件融合视角下英汉致使事件的语义编码研究”(20JK0291)。

当今语言学发展迅速,主要呈现出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功能语言学等流派。

这些流派在国内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谓如火如荼,异彩纷呈。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研究领域,即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两部分。

当前,国内的认知语法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够充分。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内容的研究,主张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中间存在一个认知构建层次将二者联系起来。

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哲学假设认为概念结构具有人的身体、认知和社会的认知体验性,语言表达层面的语义结构等同于抽象层面的概念结构,还假定语义结构在本质上具有百科观,并且语义的构建等同于概念化,概念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

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伦纳德·泰尔米(Leonard Talmy )教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理论建树,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享有盛誉,是认知语言学流派的主要创始人,专注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

Talmy 倾注毕生心血创作了两卷本的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1-2],近年又出版了The Targeting System of Language (2018)[3],均为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能够将所有特 定建构概 念的 语义包 括在 内; 同时又具有动态 性, 来解释 其他 各种选 择性构 建的动态过程。 张韧在题为 动 词语义学 中视域 的多种解 释 的主题 报 告中 指出, 目前 还 没有 理论 能够 解释动词 句 法或 短语 中蕴 含 的百 科全 书 式的 知识。基于域的多 层性概 念, 他 认为事 件概念 包含抽 象域 和物 理 域两 个 层面。 事件 概 念可 通达的认知域全 都组织进 入抽 象域层 面, 抽象 域中嵌 套着 物理 域。抽 象 域从 文 化特 性 角度 对同一事件进行 界定; 物理 域界 定了特 定事件 概念的 时空 参数。 在不 同 域定 义 的事 件 概念 相互关 联。这 种思 路表 明 了某 个 事件 概 念不 同认知域之间的 关系, 同样 还能 解释一 些动词 的非典型特征, 如宾语省略、 及物性变化等。 以 I just cannot drink you off my m ind . 等 句子为例, 高波认 为句法导 向和 词汇投 射方法 都不能解 释 d rink 的这 种 非典 型 用法, 需 要求 助于构 式语 法。她 提出 了 以框 架 为基 础 的词 汇建构 法。该 方法 整合 了 转喻 推 理和 概 念隐 喻两个途径并综 合考虑了 社会 和文化 信息, 并 对非典型 表 达意 义浮 现的 条 件和 心理 过 程进 行了阐释。
第三届 国际认知 语义学 研讨会于 2010年 5 月 21日 - 23 日 在北京 举行。此 次会议 由中 国认知语言学研 究会主办、 北京 第二外 国语学 院承办, 共有来 自国内 外的 120 多名代 表参加 了本次研讨会。其 中来 自国内 外高 校的 14位 知名学者 在大 会 上做 了主 题报 告 并回 答 了代 表们的提问, 各位代 表分别 在 7 个分会 场宣读 了论文。下 面分 七 个方 面 分别 介 绍会 议 讨论 的主要内容: 一、 理论创新和验证 认 知语 义 学 研 究 需 要 借 鉴 其 他 领 域、 尤 其 是认知 科 学 和 认 知神 经 科 学 的 研 究 成 果, 提 出新的 理 论, 为 该 领 域 提供 不 同 的 研 究 思 路 和视角。 在这次会 议 中, 程 琪龙 做 了题 为 概 念结 构和选择性建构 的主 题报告。 认知神 经科学 的大量研究表明, 概念系统 和感 知运动 系统联 系紧密。基 于 此, 程琪 龙 认为, 概 念结 构 应该 具有足够 的概 括 性来 解释 其与 感 知运 动 系统 的连接性; 同时 应 该足 够 具体, 以 解释 所 有选 择性建构的语义。 以一个 有趣 的实验 为佐证, 他提出 了概 括性 感 知运 动 认知 语 义观。 该理
者在低层次语义 配置上存 在着 类别上 的差 异。 同时进入汉语 容纳 句的动词大大多于英语。 三、 词汇研究 认知语义学通 过对词 汇的 词性转 移、 隐喻 及转喻进 行 分析, 阐释 语 义 的发 展 变化 过 程, 旨在揭 示人 类认 知 活动 的 本质 和 规律。 这次 大会学者 们 分别 从理 论和 实 证的 角度 对 词汇 范畴或 意义 进行 了 探讨。 郭纯 洁 提出 词 义多 元定义法, 即从各 个感觉系 统及 抽象思 维等多 个通道来定义词 汇的语义, 以形 成词项 与语义 之间的匹配。在词 汇范畴 方面, 韩佳玲 等学者 对词性转化的问 题进行了 讨论, 并指出 概念隐 喻在其中所起的 重要作用; 在词 汇认知 语义方 面, 学者 们 对 某 些 词 的 隐 喻 或 转 喻 进 行 了阐 释, 如于 红 和戴 卫 平等。 在词 汇 搭配 方 面, 黄 洁以视窗 理 论为 基础 对动 宾 非常 规搭 配 的前 景化及条件进行了分析。 四、 空间关系表征 认知语 义学 的 空间 关 系研 究 揭示 了 人类 空间认 知的 某些 本 质特 性。在 空 间关 系 表征 认知中, 社 会 文化因 素有着 重要 的影响。在 分会场讨论中, 寮 非对比分 析了 英汉空 间表征 认知视 角的 差异。 英语 介 词所 表 达的 空 间关 系义项 构成 了一 个 多义 网 络。介 词在 网 络中 所处的位置不同, 表达 的意义 则不 同。汉语方 位词在 表达 上具 有 不明 确 性。同 时汉 语 对形 状概念的 表 达要 依靠 物体 的 性质 加以 补 充说 明。郭巍和王义娜 区分了 场景 和处所 的异 同。 二者的相 同 之处 在于 它们 属 于空 间位 置 的同 一类概 念。其 不同 在于 场 景涉 及 较大 空 间范 围, 而处所指的是具体位置。 语料库 已经 成 为空 间 认知 语 义研 究 的重 要手段。陈 佳 利用 英语 国 家语 料 库对 表 达运 动事件路径核心 概念语义 的介 副词进 行检 索, 探讨了空间运动关系 有界 与 无界 的问 题。 陈舜婷 通过 语料 库检 索对 高 与 h igh / tall 进行了对 比 分析, 参照 其 他 语种 的 研究 结 论, 分析了其语义特征的共性及文化特性。
ZHAN G X iaodong , ZH OU Changy in , Q I Zhenhai
1 , 2
2
2
( 1. Institute o fDeve l opmen ta l P sycho logy , Be ijing No r ma l Un ive rs ity , Be ijing 100078, Ch ina ; 2. Eng lish Co llege, Be ijing In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n iversity, Be ijing 100024 , Ch ina)
2011年 1 月 第 34 卷第 1 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gn Languages 中图分类号 : H 030
Janua ry 2011 V o.l34 N o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5139( 2011) 01- 0090- 03
认 知 语 义 学 研 究: 现 状 与 展 望
91
五、 翻译研究 在翻译过程中 如何处 理转喻, 使它 体现人 类认知 的复 杂性 和 动态 性 是个 难 题。传 统对 等理论 将转 喻看 成 是偏 离 性的 语 言使 用。在 大会主题发言中, 谭业升在 认知 语言学 框架下 讨论了转喻的认 知特性、 转 喻的 图式与 翻译转 换、 翻译变 体的 关 联; 描 述 了转 喻 邻接 关 系的 多样性和 转喻 推 理为 译者 提供 的 认知 创 造空 间; 最后提出了开 展转喻与 翻译 关系研 究的建 议。轩治峰 在框 架 语义 学 理论 基 础上 讨 论了 翻译的 性质 和要 求。翻 译 是译 者 用目 标 语再 现或重 构来 源文 本 框架 的 过程。 译者 必 须根 据需要调整框架 视角, 以适 应目 标语言 的规范 和读者的要求。 六、 其他方面 会议讨 论的 内 容还 涉 及到 范 畴化 及 隐喻 的教学问题。在分 会场讨 论中, 焦瑷珲 分析了 范畴化和原型理 论在模糊 语义 理解中 的作用。 李令敏对 中国 车 范畴 进行 了历 时 分析 并 探讨 了原型 范 畴 理 论 在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的 应用。 张菊芳提 出通 过 词汇 多词 义教 学 来提 高 学生 隐喻理解和使用 能力。另 外, 彭 宣维针 对汉字 偏旁部首 的类 型 与范 畴化 进行 了 深入 细 致的 解析。石毓 智以 论语 为 例分 析了 语句 排列 顺序对 语义 的重 要 影响。 大会 还 邀请 多 伦多 大学 G eva 和陈曦两 位教授 分别 对阅读 发展及 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做了报告。
新平台 二语 习 得理 论与 实践 建 设平 台项 创新 团队 目 ( 项目号 : PXM 2010_014221_100559) 及北 京市教 委人 才 强教 深化 计 划 _101037) 资助。 语言与认知 项目 ( 项 目号 : PXM 2010 _014221
90
他山之 石, 可 以 攻玉。 学者 们 借 用语 料库进 行认 知语 义 学跨 语 言对 比 研究, 从而 对某些 理论 进行 验 证或 提 出质 疑。这 次 大会 上, 卢植 利 用 自 然 语 义 元 语 言 理 论 ( NSM ) 研究汉语 远 和 英语 far 的句 法 语义 结构特征, 对比分 析了两 个单 词的句 法模式、 类 联 接、词 汇 分布、 搭配 等。 结果 发 现, 二 者的总体 分布 频 率和 语义 分布 频 率无 显 著差 异。表明两 种语 言 在描 写 时间 和 空间 方 面具 有一致 性, 从而 反 映了 空 间概 念 的跨 语 言特 性。但二者 在某 些 句法 模 式和 语 义韵 的 分布 频率上差异 显著。这 说明 NSM 理 论还存 在一 些问题, 不 能有 效 地解 释 两种 语 言之 间 存在 的语义基元差异性。 二、 句法研究 认知语 义学 句 法研 究 通常 借 助于 特 定的 理论对 某 些 句 式 进 行 分 析 或 做 跨 语 言 比较。 在大会主题发言 中, 汪少华 借助 概念整 合理论 对歇后语进行了 分析, 阐释 了其 认知动 因和意 义建构过程, 为歇 后语研究 提供 了一个 全新的 视角。在分会场讨 论中, 马 书东 借用致 使运动 意向图式 对 有 啥说 啥 这种 共指 联动构 式进 行分析, 发现其各 个层面的 关系 都表现 出高度 的灵活性, 指出构 式是一个 各种 认知过 程合力 驱动的 约定 俗成 的 浮现 结 构。王 义娜 和 邢春 丽以 控制循环 理论为基 础, 对场景 主语结构 进行了分析。作为 一种有 标记的 句式 编码, 场 景主语表 现为 场 景角 色在 认识 控 制世 界 中的 目标地位升格, 这 一功能实 现隐 含着泛 化感事 的存在和场景的 感事刺激 作用, 是控制 循环过 程中的 非动 态阶 段 的概 念 映射。 张翼 利 用构 式语法理 论对 汉语 得 字导 致致 使句式 进行 了解释。这 种构 式 包含 致 使者 和 致使 对 象两 个参与者。其中主 语尽管 是及 物动词 的受事, 但作为致使者, 可 以出 现在主 语位置。 房占峰 基于构式 语法 对比 分析 了英 汉语 容纳 句的 异同。二者所表达 的都是 空间对 比关 系, 其语 义配置是 容纳空间 + 容纳方式 + 被容纳空 间 , 其句法结构是 NP1 + 谓语 + NP2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