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师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件》 (共28张PPT)

书山有路勤为径,
看名言-------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想大师-------
韩愈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 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 韩昌黎。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 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 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小
组
合
作
翻译课文第四段 分析论证方法
思 考 探 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 ,六 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时④,学 于⑤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⑥之。
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②通:普遍 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④于:介词,可译为“被”。⑤时:时俗 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⑥贻:赠送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
组
合
作
翻译课文第二段 分析课文第二段
思 考 探 究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今之 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⑨皆出于此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更多精彩,可继续收看我的微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不解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 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
《师说》ppt课件35张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ppt课件35张

研读文本: 第2 段: 批判不重视师德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
研读文本: 第2 段:批判不重视师德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社会风气?运 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论证思路:
第一段使用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然后,概述教师的职能; 其次,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择师的标准。
文章内容探究
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作者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 先阐述教师的职责,然后运用道理论证的 方法,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择师 的标准。
研读文本:
第4 段: 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 写作缘起。
一、提出中心论点(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对比论证: 对其子 于其身
师
二、论证: (2、3)
(批判不重视师 德的错误态度和 耻于从师的不良
百工之人 士大夫
风气)
正面论证: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说
三、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 作缘起。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
古文运动
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作为领袖发起的以提倡 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以“文以载道”为理论核心,以儒学复古为号 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 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 文体的目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11《师说》 课件 (共35张PPT)

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 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 的连词。
故又称“韩文公”。作品集有
《昌黎先生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 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 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 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 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 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 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 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
师说
韩愈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 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 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 种文体。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 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 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 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 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 “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 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 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韩
1、韩愈(768-824),字退之,
愈
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
像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
黎”。曾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韩吏部”。死后谥“文”,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师说》ppt课件36张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认识韩愈其人,以及《师说》写作的时代背 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3.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并翻译。
新课讲授
解题
■ ①师: 从师学习。 ■ ②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
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如《马说》 《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就属这类文体。 ■ ③师说,即“说师”,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正面论证
孔子事例 (举例)
(举例、引用) 孔子语录 (引用)
不拘于时 三、缘起 激励后学:李蟠 能行古道
抨宣
击扬
《 耻从 师师 :: 的的 时道
理
弊
;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
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O
29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古分说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道论明 点写 :作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不原 拘因
于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
时
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师说》ppt课件45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òu
dòu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顶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
真
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普通人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恢复
竟
反问语气词 不屑与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yú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yú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tán cháng
《师说》课件(共33张ppt)

天才固然是令人钦佩与羡慕的,但一个百 折不挠走向成功的人,方称得上真勇士!
学生活动一 齐读韩愈作品,勾画知识点, 回顾韩愈有关常识及文体知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古: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韩愈被任命为四门博士,在后来的 《进学篇》中记录: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 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但是这些贵族学生却 夹带嘲笑说:“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 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 教人为?”
文章背景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 在文坛上已有声望。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 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 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 讥讽为“好为人师”。《师说》就是回答这 种责难的。
古文运动
骈体文讲究对仗和声律。 兴起于东汉,盛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世称“四六文”。 到了唐朝,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 实。
古文运动
先秦两汉的散文,质朴自由,有利于反映现实生 活、表达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优秀散文传统,把 当时的文体从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把散文的发展推 向新的阶段。
鲜少为人作赋的李白忍不住提笔写下流传 至今的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 件:第11课 师说 (共63张PPT)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译文: (孩子)不懂得句读,(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 (5)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7.名句积累 (1)是故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小学而大遗 , (2)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译文:(孩子)不通晓句读,(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
宾语前置句 1.定义:在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也和现 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有 时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 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我们就 把这种句子叫作宾语前置句。
以……为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 师之 .. 古义: 跟随(他)并且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3)今之众人 .. 古义: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4)小学 而大遗 .. 古义: 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5)弟子不必 不如师 .. 古义: 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6.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
问题的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译文: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3)不拘于时(被动句) 译文: 不受时俗的限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
通假异读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诵读课文
• 嗟乎! • 句读之不知 • 或不焉 • 官盛则近谀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李氏子蟠 • 作《师说》以贻之
• 嗟:(jiē) • 读:(dòu) • 不:(fǒu) • 谀:(yú) • 传:(zhuàn) • 郯:(tán) • 苌:(chánɡ) • 聃:(dān) • 蟠:(pán) • 贻:(yí)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 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 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解题
“说”如《马说》《捕蛇 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可按“解说......的道 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 道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韩愈像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 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 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 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 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 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 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著 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 后人称其为“韩昌黎”,后 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 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 士,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 侍郎等职,中间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 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 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 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 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 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 首。
• “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 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 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 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 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 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 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 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 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 “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翻译课文
动词,有疑惑。
名词,疑难问题。
指示代词,那、那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表词示师,肯者用定于语所句气以末。,传道些受,这业里题指。解疑惑难问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相无当于惑介?词 惑而不名从词师,老,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于吾”,前意,思是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相当从于而介词师之;生乎吾后,“其比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 从“ “于在而””师。,意之思。是 吾师道也,夫庸名知动用其法年,学之先后生于吾 乎助?词,是用故于句无中贵, 无人称贱代词,,无他。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表也示提。顿作用。
•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 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 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 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 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 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 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 病呻吟,趋于堕落。
长的人。者:指示 代词,相当于 “……的人”。
无论。
难句翻译
1、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专业知识、 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 之后呢?
3、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 道理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结构梳理
正面阐述道理 提出中心论点
流传。
C8
一嗟般人乎。!师道之不传名词也作久动词为矣,“!不差如”欲,、人在“低…之”…。之无下惑,可也译 难矣!古之圣人表示,大其大超出出人,译也为远“多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①是故圣益圣形以,容…愚词…作为益意耻愚动。词。,圣人之所以为 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自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赶做老师了,当今就没有听说过有当 老师的,有当老师的人们就嘲笑他,认为他是一个狂妄的人。只有 韩愈不顾世俗,冒犯那些嘲笑和侮辱他的人,招收学生,写了《师 说》这篇文章,因而触犯众怒而当了老师。世人都认为韩愈的做法 怪异,聚集在一起责骂他,指着鼻子拉拉扯扯,超过了话语的程度。 韩愈因此以疯狂而出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qiè而东,如是 者数矣。居住在长安的时候,饭都还没来得及熟(形容时间短)就 又携家东迁,像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次了。
)
yí
) z须hǎ臾ng
字词注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传道(chuán )从容(có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 dò)u 或不焉(
)经传fǒ(u
)
从师( zhuà)n
cóng
读书( (
d)ú 不能( ) bù传道
)ch从uá容n (
)
cóng
老聃( dā)n 蟠( )p苌án弘( 作师说以y贻ú( )之
) 近ch谀án(g ) yí
冉( rǎn) 潘( ( ) yú怡(
) pā长n 幼(
老师职责、从师的 必要性、择师标准
学者必有师
• 第一段译文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 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 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 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 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 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 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古文运动的主将 柳宗元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 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 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 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 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 法
3、唐宋八大散文家
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 巩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 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
•
•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 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 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 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 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 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 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
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
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
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
学的教化目的
韩 愈 祠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 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 《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 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 是难能可贵的。
表示“……的原 因”。
难句翻译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圣人所以成为圣人,愚人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 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师说
韩愈
——
杏 坛
中 国 最 早 的 讲 堂
•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 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
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
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
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
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 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 文以载道
• 成语,出自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意思是用写文章 来阐述道理。
• 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 思想。
• 成语: 文以载道
•
发音: wén yǐ zài dào
•
释疑: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