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
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作家作品浅析

922020年第23期总第377期VIEW ON PUBLISHING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及作家作品浅析文/陈佳文学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经济变革、人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潮流。
文学思潮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演进,深植于时代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文学开创了中国思想学术史上一个新的时代,逐渐凸显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的特征。
这一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突出地表达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意识。
文学史家洪子诚教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出,中国女性文学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
文章通过探讨新时期女性意识觉醒与文学创作的特点,展现该领域代表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文学造诣,并阐述其中的创作规律。
一、新时期中国女性意识复苏在文学界的表现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意识,一般不具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鲜明的意义所指。
所谓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除了指表达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还指在作品创作中明显的性别特征及写作姿态。
传统性别秩序的规制将女性隔绝于社会公共领域,女性只能在其个人领域中发挥作用,一般不能参与社会权力的分配,但这种规则又肯定了女性在个人领域中的作用,期待女性通过家庭发挥个人价值,间接与社会产生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性别意识逐渐消解,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改善。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意识开始复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蜕变升华,呈现更为丰富、更具活力、更有创新精神的发展态势,解放思潮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8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领域开始呈现女性特点,女性作家们不断开拓着女性书写的疆域。
在这些女性文学作品中,内容涉及女性意识的多层含义,除了表达理想化的男女平等思想,还表达了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对女性的敬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逐渐向自觉的女性意识转化。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概貌

20世纪初, 女权运动进一步发展
• 提出了解放妇女的新理论,提倡妇 女自主、自立,培养妇女的独立人 格,鼓励妇女参加革命活动,对婚 姻问题、娼妓、婢妾等问题进行了 初步探讨。
• • • • • • • • •
编译、出版的关于妇女问题的书籍有: 1902年11月斯宾塞的《女权篇》 1903年金一《女界钟》 妇女报刊主要有: 1889-1904年的《女报· 女学报》 1904年1月创刊的上海的《女子世界》 女子教育的发展: 1902年的爱国女校 此后,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汉口、长 沙等地先后创办了女学堂。
•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文坛笼罩在阶级斗争、民族 斗争的气氛之下。以反对封建压迫、要求人性解放为 主要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其主潮在新的社 会历史背景下,发展为以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为旗帜 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 文以载道的传统进一步发扬,作家大都难以保持静观 的审美心态,而怀着沸腾的情感、深切的忧患,关注、 参与着阶级搏杀和救亡图存的斗争,文学格局由五四 时期的开放态势趋于比较单一,政治意识大量输入文 学本体,反映革命生活、阶级斗争、民族抗战的文学 创作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 机会逐渐增多和知识女性社会参与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涉足文坛的女性较前一时期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
女性对“英雌”话语的积极应和
• 革命女活动家唐群英1904年赴日 留学,行前赋别诗中以:“日俗从 军行,战死埋丘墟。不必说生还, 生还实辱余”来表达自己强烈的爱 国尚武、铁血“英雌” • 主义的追求。
• 陈撷芬: • “修我戈矛誓我师,洗净蛮风驱我 敌。一声唱起泰西东,百万裙钗齐 奋力” • 汪毓真的《箴女界》、燕斌的《浩 气歌》、孙汉英《女子四勿歌》、 秋瑾的《女子歌四章》、《勉女权 歌》、《宝剑歌》、《宝刀歌》都 是适应战时需要的女子“戎装”言
新时期女性文学

新时期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一、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文学在新时期的再度崛起和迅速发展。
无疑为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平衡、风格多样、素质提高起了重大作用;而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则作出可鼓励性的、基础性的和直接性的贡献。
首先,女作家群不断壮大的文学景观另人注目。
比起“五四运动”来,新时期女作家群不再是逐个地从地平线升起,而是一群又一群的拔地而立。
一方面,从“五四”元老冰心到“左联”旗手丁玲,从40年代文学战士韦君宜、文学才女杨绛、陈敬容、郑敏到建国后成名的宗璞、杨沫、茹志鹃、刘真、柯岩......她们一个个从劫难、沉默、悲愤中走出来,重整旗鼓,拿起搁置多年的笔,为新时期文学奉献硕果。
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欣喜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每个三、五年就涌现一茬女小说家、女诗人、女报告文学家、女散文家、女剧作家,她们不仅密密扎扎地活跃于各种样式的创作中,还常开文学潮流或流派的先河,如张洁、舒婷、铁凝、王安忆等就都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坛光彩夺目的明星。
有人把新时期文坛的人才组成说成是“五世同堂”,这同样是符合新时期女作家队伍实际状貌的。
然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新时期作家队伍主要由1957年错划的右派作家和上山下乡返城的知青籍作作家组成。
这实在是一种无视蔚为大观的女作家队伍的偏颇之论。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从身世经历来看,知青籍的确不少,但较少被“错划”作家。
作为群体,她们已毫无愧色地屹立于新时期文坛。
⑴其次,新时期女性文学崛起与发展的显著标志,还在于创作视角逐渐突出了“女”字。
广大女作家在坚持女性参与社会的优良传统,女人首先是人的“人的自觉”的前提下,女性意识不断增涨,“女性自觉”:包括女性人格、女性尊严、女性心理、女性体验等不断得到伸展,终于使女性文学匡正了以往遏止乃至泯灭性别特征的偏颇,表现出空前的性别特征,女性文学称谓终于具备了“人的自觉”与“女性自觉”相统一的较为完善的意义。
新时期女性文学“女”字的出现,除在婚恋题材中突出“女性自觉”外,女性文化空间的拓展则在揭示女性处境和命运的作品里得到了呈现。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梳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院0801陈天华女性文学自诞生之始就与女性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国,从古代至近代,虽然时有女作家和女性作品出现,却并未形成关注女性意识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并与“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一同发展。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在这一较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的特殊历史际遇中成长起来。
一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性别意识的觉醒,催生了中国第一代醉心于表现中国知识女性精神觉醒、个性解放的现代女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得以诞生。
她们是在“五四”时期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中国文学舞台的,积极地体现出了急于挣脱封建礼教束缚、寻求解放道路的自由意识。
当时,活跃在文坛上的主要女作家有陈衡哲、谢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苏雪林、凌叔华、袁昌英等。
“在当时的刊物上,以女士署名的作者不下二十人,而且文章或小说都以带‘女’字为荣,形成了一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
”1918年,陈衡哲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近千字对话体小说《老夫妻》,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之后,她发表的十余篇中有六篇写的是妇女问题。
这些作品关于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现,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求索精神,超越和突破了男性作家的局限,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文学垄断,在中国文学史上醒目地树起了女性文学的旗帜。
二“五四”高潮过后,女作家们的创作多表现为她们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影响最大的女作家当推冰心。
出身于大家闺秀的冰心,用其特有的“爱的哲学”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希望改变社会不公平、争取自由自立的女性意识。
冰心以创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
首篇问题小说《两个家庭》就提出了改造旧家庭,解放妇女和建立新生活的观点。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20世纪初中国女性小说作家研究
在20世纪初(1900-1919)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出现了一批女性小说作家。
她们在新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借助于报刊杂志等新的传播媒介,创作了大量新旧杂陈的小说作品,开创了女性成批介入小说创作的新局面,形成了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五四”以后女性小说创作的先导。
对这样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历史文学现象,现有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却大多未曾涉及。
本文试图在认真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对这批女性小说作家的生平、创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研究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全文共分上、下编。
上编第一章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是对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及其作品的概述。
第三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论述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下编第四、五、六章则按时间先后(1900-1913、1914-1915、1916-1919)对37位女性小说作家生平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介绍。
本文有关中国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作品的材料大多数是作者花费大量时间从图书馆尘封已久的报刊杂志中翻检出来的第一手资料。
因这些资料一般很难见到,所以本文附印了所能找到的有关20世纪初女性小说作家的照片和部分书影。
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衍变的历史轨迹

综上所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反叛和突破, 它重新定义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新途 径。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我们可以更深入 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复杂关系,更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参考内容三
谢谢观看
总之,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断深化其研究和发展,以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参考内容基本内容来自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巨变,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和变革。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再仅仅性别在 文学中的表现,更深入探究了性别与权力、性别与身份、性别与阶级等多重关系。 本次演示将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并对其进行反思。
总的来说,尽管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理论和实践 上的活力和潜力依然强大。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开放和富有创新性的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作品的出现,为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文学批评的领域中,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既是对旧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文学与历史 之间复杂关系的重新探讨。
二、发展:多元理论视角的引入
随着后现代理论的兴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吸收多元的理论视角,如后 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朱迪斯·巴特勒的 《性别麻烦》和伊娃·易洛思的《性的辩证法》。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论,提出了一种更具包容 性的性别认知模式。易洛思在《性的辩证法》中,则从性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父权 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作品都展现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上的活力和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世纪是中国女性争取自身解放的世纪 ,同时也是她们在文学上显露才华并取得光辉成就的 世纪 。20 世纪第一个二十年 ,就拉开了这一光辉的序幕 ,其突出表现就是诞生了女性文学四大作家 群体 。中国向称诗礼之邦 ,古代女性以文学著称于世者历代多有 ,但由于她们生活范围和社会阅历 的局限 ,其创作主要集中在抒情文体方面 (如诗 、词 、赋) ,而叙事文学相对较少 。20 世纪开始 ,中国 女性文学创作跨入了一个新天地 ,这就是 20 世纪第一个二十年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的出现 。 这四大文学群体 ,即女性小说家群 、女性翻译文学家群 、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和南社女性作家群 。它的 出现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破天荒的文学现象 。但学界少有人对之进行研究 。近年来 ,笔者比较关注 20 世纪初期的女性文学 ,今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出来 ,请学界指正 。
近代之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文学观念的变化 ,渐有女性涉猎小说创作 。近代第一个写小说的女 性是顾太清 (1799 1877) ,她晚年写了《红楼梦影》(1877 年出版) ,署名云槎外史 。我们知道 ,封建士 大夫是不赞成女性写小说的 ,顾太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一个带头写小说 ,这一破天荒的行为本 身无异于“攻入男性堡垒的一次冒险”②,以致作者不敢署自己的名字 ③。但顾太清写《红楼梦影》是 历史事实 ,这有她自己写的诗和同时代的女文学家沈善宝 ( ? 1862) 写的《序》为证 ④。
② [ 英 ]科拉 ·卡普兰《: 〈奥罗拉 ·利〉与其他诗》,载玛丽 ·伊洛尔顿编 《: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年 ,第 202 页 。
③ 日本杏雨书屋所藏顾太清的《天游阁集》,其《东海渔歌》卷四《红楼梦影》署名“云槎外史”,即顾太清的笔名 。 ④ 顾太清《哭湘佩三妹》其二云 “: 红楼幻境原无据 ,偶耳拈毫续几回 。长序一编承过誉 ,花笺频寄索书来 。”自注云 :“余偶续 《红楼梦》数回 ,名曰《红楼梦影》,湘佩为之序 。不待脱稿即索看 ,尝责余性懒 ,戏谓曰 ‘: 姊年近七十 ,如不速成此书 ,恐不能成其功 矣 。’”(张璋编校《: 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第 169 页) ⑤ 王妙如 (1878 1904) ,钱塘 (今杭州) 人 ,著有长篇小说《女狱花》。 ⑥ 邵振华 (1882 ?) ,邵作舟之女 ,安徽绩溪人 ,嫁同乡劳乃宣长子劳闇文 ,著有《侠义佳人》,1909 年出版 ,署名问渔女史 。 ⑦ 黄翠凝 (1875 ?) ,广东番禺人 ,嫁张氏 ,早寡 ,著有长篇小说《姊妹花》(1908 年上海改良小说社出版) ,短篇《猴刺客》《、离雏 记》等 ,另有译作《牧羊少年》和《地狱村》(与陈信芳合译) 。 ⑧ 吕逸 ,字韵清 ,浙江浔溪人 ,曾任石门文明女塾 、浔溪女学教席 ,年龄略长于徐自华 (1837 1935) 。著有小说《彩云来》《、狸 奴感遇》《、花镜》等 10 篇以上 。 ⑨ 幻影女士 ,广东人 ,父为华侨 ,她曾肄业于教会学校 。她是这一时段写作小说最多的女性小说家之一 ,仅目前所见就有 17 篇 。主要的有《声声泪》《、贫儿教育所》《、慈爱之花》《、别矣》等 。 λυ 杨令茀 (1886 1978) ,无锡人 ,家住上海 ,系早期的欧美留学生 ,著有《瓦解银行》等小说 。她另有诗集《莪怨诗吟草》四卷 。 她还是画家 ,1914 年入故宫为画师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任东北特区美术专科学校校长 。 λϖ 秀英女士 ,即毛秀英 ,生平事迹不详 。她著有小说 10 篇 ,代表作有《髯翁之遗产》《、杀中国古代女性没有写小说的 。明清两代女作家很多 ,仅清代就有三千多人 ,她们多写诗词歌赋 , 面对明清小说创作十分繁荣的文化语境 ,却无人去写小说 ①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
小说在古代是“不本经传”“、背于儒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鲁迅先生就说过 “: 在中国 ,小说 是向来不算文学的”② ,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向来看作邪宗的”③ 。又因小说多取材于民间 ,所谓“街谈 巷语”之说 ,被上层文人视为“妖妄荧听”,有的更进而诋毁为“诲淫诲盗”。总之 ,在古代文学结构中 , 与传统的诗词文赋相比 ,小说被视为低级文类 。开明的古代士大夫多能认同女性写诗词 ,因温柔敦 厚的诗教与女教为近 ,却不赞成女性写小说 。比如 《, 再生缘》前十七卷的作者陈端生 ,其祖父陈句
文 史 哲
2009 年第 4 期(总第 313 期)
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No14 ,2009(Serial No. 313)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
郭延礼
摘 要 :20 世纪第一个二十年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西学东渐 ,女权运动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 , 女子教育 、女性报刊茁壮成长 ,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 ,女性文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出现了四大作家群 体 :即女性小说家群 、女性翻译文学家群 、女性政论文学家群和南社女性作家群 ,并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创 造主体由闺秀嬗变为第一代知识女性 ;二是文体选择主体意识的强化 ;三是审美范围的扩大 、思想意蕴的 深化和艺术上对西方小说的模拟 。
6
文史哲 ·2009 年第 4 期
山是清代有点名气的文学家 ,他就主张女子可以写诗 ,但反对写弹词 、小说之类 ①。这说明在男权社 会文化中对女性的写作体裁是有限制的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近代前 ,女性诗集 、词集汗牛充栋 ,而独 独未有女性小说问世 ,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学界的思考 。
世传清代女诗人 、女学者汪端 (1793 1839) 曾写过小说《元明佚史》,但笔者至今仍怀疑这部小 说是否写就或出版过 ? 连收罗可谓详尽的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也未提及此书 。至此人们一定 会问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没有出现女性写的小说呢 ?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文学之谜 。笔者以为 大体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 ,女性生活天地的限制 。封建时代的女子 ,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女性 ,其主 要生活天地是闺房以及与当地女友间的交往 ,生活范围相当狭窄 。与这种生活相适应 ,抒发性灵 、描 写闺中情爱生活 ,以及随自然气候变化而感发的春恨秋愁 、离情别绪 ,正是古典抒情诗词的最佳题材 之一 ;而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以描写现实人生经历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对于封建时代的 女性来说则难以胜任 。第二 ,受封建礼教的制约 ,女性话语权仅限闺内 ,故有“内言不出于阃 (闺房) ” 之说 ,而写小说主要不是“自娱”,而是“娱人”、“教人”,是写给外人看的 ,这就犯了“妇教”。第三 ,封 建时代长期轻视小说的观念对女性的影响 。小说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低级文类 , 它的内容或被斥为“猥鄙荒诞”,或被诬为“诲淫诲盗”,这些错误观念对生性“柔顺”、讲究“服从”的女 性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压力 ,故女性虽喜读小说却不敢写小说 。
这个女性小说家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 ,是它已呈现了职业化的走向 。诚然 ,在这 60 余人中 , 也有惊鸿一瞥的 ,但已有五六位小说家发表的作品都在十篇上下 。据不完全统计 ,幻影女士发表小 说 17 篇 ,刘韵琴发表小说 15 篇 ,吕逸发表 13 篇 ,黄静英 、毛秀英各发表 10 篇 。
20 世纪初这个女性小说家群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 ,它是清代女性文学空前繁荣的结果 。 清代女性文学异常繁荣 ,研究女性文学的著名专家胡文楷先生说 “: 清代妇人之集 ,超轶前代 ,数逾三 千 。”⑥三千诗文集中虽然没有小说 ,但却有叙事文学性质的弹词 ,这对小说文体在女性文学中的出现 无疑是有先导意义的 。其次 ,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特别是女权运动的发展 ,男女平等意识 的普及 ,女性作家开始自觉地感悟到应当和男性作家一样使用小说文体 。第三 ,世纪初 ,小说界革命 的召唤 。为了推动小说界革命 ,以梁启超 、夏曾佑 、狄葆贤 、陶祐曾为代表的文学家普遍地呼吁提高 小说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 ,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者”,这种由过去视小说为“不本经传”、“背 于儒术”的“街谈巷语”,提升为“国民之魂”,视小说为改良社会的教科书的新观念 ,无疑对近代女性 有着相当的影响 。第四 ,随着西学东渐 ,翻译小说大量出现 ,与此同时 ,近代创作小说也呈现繁盛局 面 ,这一切对女性小说家群的出现都有促进意义 。以上四点 ,笔者以为是 20 世纪第一个二十年中国 女性小说家群体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因素 。
作者简介 :郭延礼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山东济南 250100 ) 。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史论”(05J A750 ·11244014) 的部分成果 。 ① 这种文学现象与其他国家的女性文学截然不同 。20 世纪初 ,英国著名女作家兼评论家维吉尼亚 ·伍尔芙 ( Virginia Woolf) 说过 ,在 18 至 19 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中 ,多数女作家喜欢写小说 ,女诗人则较少 。 ② 《鲁迅全集》第 6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20 页 。 ③ 《鲁迅全集》第 6 卷 ,第 295 页 。
20 世纪第一个二十年女性小说家群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 ,它打破了中国文学 史上无女性小说的纪录 ,开创了女性参与小说书写的新时代 。第二 ,它为“五四”新文学女性小说家 群的出现提供了文体样板 ,奠定了文学基础 。这便是为什么“五四”刚过便有这么多的女性小说家脱 颖而出 ,出现了像冰心 、庐隐 、白采 、白薇 、冯沅君 、凌淑华这样一批优秀小说家 。现在看来 ,答案已经 十分清楚 :正是 20 世纪初 (1900 1919) 第一代女性小说家的创作实践 ,为“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成 功地登上小说文坛竖起了阶梯 。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至今少有人从学理上进行阐释 。
20 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
7
灵 ①、黄静英 ②、曾兰 ③、陈翠娜 ④等 。这一作家群体所写的小说 ,主要是短篇 ,几乎全部发表在近代报 刊上 (长篇小说例外) 。据不完全统计 ,有长篇 14 部 ,短篇 150 余篇 ,短篇小说集 4 种 ⑤,在中国文学 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女性小说家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