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合集下载

隐球菌病的药物治疗

隐球菌病的药物治疗

隐球菌病的药物治疗
一、隐球菌脑膜炎(非AIDS患者):
首选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一次0.5~0.8mg/kg,一日1次,加氟胞嘧啶口服,一次25~37.5mg/kg,每6小时一次,至患者退热及病原菌阴性(约6周),后改用氟康唑口服,一次200mg,一日1次。

对轻症可用口服氟康唑一次400mg,一日1次,连续8~10周。

说明:脑积水可用导管行脑室腹膜腔分流或脑室心房分流术
二、肺隐球菌病或隐球菌性血流感染(非AIDS,非脑膜炎):
首选抗真菌药:病情较严重者: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一日0.5~0.8mg/kg,至病情好转后改用氟康唑口服,一次400mg,一日1次,连续8~10周。

病情较轻者可用氟康唑,静脉注射或口服,一日400mg,连续8周至6个月。

备选抗菌药:伊曲康唑,口服一次200~400mg,一日1次,连续6~12个月。

或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一日0.3mg/kg,加氟胞嘧啶口服,一次37.5mg/kg,一日3次,连续6周。

说明:单用氟康唑治疗脑膜炎和非脑膜型隐球菌病90%有效。

氟康唑治疗和两性霉素B的效果相同。

对治疗失败的病例,用干扰素加脂质体两性霉素B。

1。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隐球菌脑膜炎吃多久氟康唑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隐球菌脑膜炎吃多久氟康唑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隐球菌脑膜炎吃多久氟康唑[摘要]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另2例120d后改为200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mg静脉滴注,1次/d。

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氟康唑;两性霉素B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

新型抗真菌类药物氟康唑由于毒副作用小、吸收完全、血脑透过率高,因而被日益广泛用于防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目前国内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对于氟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用法、用量、疗程、疗效尚缺乏统一认识。

笔者对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9例患者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5年1月至2022年12月这3年间,本院共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其中男6例,女3例,男女之比2�∶�1;年龄21~72岁,入院时发病最短12d,最长4个多月,平均42d,在我院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7d~14周,平均2周。

这9例患者中,6例均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化疗、化疗患者,2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例有接触鸽子史者。

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最常见者为发热,体温在37.2~41.5℃,不规则热。

脑脊液检查:①常规:9例均有压力增高,最高>500mmH2O,平均260mmH2O,>300mmH2O者3例;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微黄稍混浊者3例;白细胞计数2~890/μl,平均(102.48±56.23)μl,分类以单核为主者7例(0.6~1.0);②生化检查:糖定量0.10~0.72g/L,平均0.30g/L,明显低于血糖的60%者6例;蛋白定量0.23~6.51g/L,平均1.65g/L,只有2例蛋白增高不明显;氯化物定量95~128mmol/L,平均113.5mmol/L,9例患者均降低;③新型隐球菌检查:涂片墨汁染色阳性者5例(5/9,55.56%)。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感控新青年5月14日来源丨中华内科杂志2018 年5月第57 卷第5期作者丨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吕晓菊章强强俞云松周志慧刘焱斌蔡卫平李若瑜张文宏张福杰吴昊徐英春卢洪洲李太生代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引言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治疗的实践指南”[1],2010年更新为“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2],该指南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确实发挥了规范隐球菌感染治疗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临床实施过程中,的确发现有很多不适用于中国的内容。

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3],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4-8];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9-13]。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

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采用二性霉素b(amb)、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64.3%。

10例无效患者中7例死于脑疝。

结论: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常进行性加重,病死率极高。

若未经抗真菌治疗,病死率高达87%〔1〕。

随着人们长期不规则大剂量的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有使本病增多的趋势。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28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阳性和(或)隐球菌培养阳性。

符合上述标准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

年龄14~68岁,平均41岁。

病程4d~1a,平均45d。

急性起病6例(21.4%),慢性起病22例(78.6%)。

有基础疾病者11例(39.3%),其中肾病综合征3例,肺结核者3例,肺部感染2例、2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

接触鸽粪5例。

1.2 临床表现头痛28例,发热24例,呕吐23例,视力下降21例,抽搐10例,意识障碍11例,听力下降8例,面瘫5例,肢体偏瘫2例。

颈抵抗28例, brudzinski征阳性20例,kernig 征阳性15例,锥体束征阳性18例。

1.3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压25例,其中超过30mmh2o 20例,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微黄稍混浊者5例。

白细胞计数10×106/l 以下6例,(10~250)×106/l 12例,(251~500)×106/l 7例,超过500×106/l 3例。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5例诊治分析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5例诊治分析

1 临床 资料
11 一般 资料 3 . 5例新 型 隐球菌脑 膜炎 为 19 9 8年 1月 至 20 0 7年 1 2月我院住院病例 , 全部病 例均 具有 脑膜炎 的症状 及体征 , 经脑脊液 墨 汁染 色涂片 或 ( ) 和 培养 隐球 菌 阳性 确 诊 。男 1 , 1 , 9例 女 6例 年龄 l 9至 6 , 8岁 平均 3 . 54岁。病 程 为 7—18 , 均 2 d 2 d平 2 。1例合 并艾 滋病 , 合并 自身免疫 2例 性溶血性贫血 , 2例合并 系统性红斑狼疮 . 3例合并慢性淤胆 型肝硬化 , 4例合并糖尿病 , 无原发病者 2 5例。 12 诱 因 存 在 慢 性 病 或 使 用 激 素 , 疫 抑 制 剂 者 为 . 免 7 .9 (6 3 ) 有养鸽 或与 鸽接 触史 为3 .9 ( 2 3 , 4 2 % 2/ 5 , 4 2 % 1/5) 住院期间 出现各种并发症 2 .% ( 7 6 ) 54 1/ 7 。 13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者 l , 急性起病 1 . 0例 亚 8例 , 慢性 起病者 7例。3 5例病人 均有颅 内高压症 状 , 现为头 痛、 表 呕 吐 。2 8例有发热 , 中中低热 1 , 其 8例 高热 1 , 有精神 0例 5例 症状 , 现为焦虑 、 表 狂躁 , 例有不同程度 的意识 障碍 , 例有 8 3 智能下降 ,2例有脑 神经 麻痹 ,3例 出现 脑积 水 , 1 1 视盘 水肿 1 7例 ,3例有颈抵抗 ,9例克 匿格 征 阳性 , 2 1 巴宾 斯基 征 阳性 大 多数表 现为糖 、 氯化 物降低 , 白、 蛋 细 胞数 、 颅内压 升 高 。本 组 3 1例 测 脑脊 液 压 力 升 高 , 6例 为 20— 0 m H2 ,9例  ̄30 mH 0 6例 > 0 mm 2 。脑脊 0 30 m 0 1 > 0m 2, 40 H 0 液直接涂 片墨汁染 色检 出隐球菌 2 7例 , 脑脊 液隐球 茵培养 检 出 8例。脑 脊液细 胞数 正常 7例 , 2 ( 0—20)×1 L者 0 0/ 1 例 , 0 。 L 1 >20X1 / 6例 , 程 短 的以 中性粒 细胞 为主 。蛋 0 病 白定量 0 2 2 8 L, .6— .8 平均 0 9 g L 2 .2 / ,3例 > .5 氯化 物 0 4 L; 9 7~13 m lL, 均 14 6 m o L 2 4m o 平 / 1 .0 m l ,8例 <10 o L 糖 / 2 mm l ; / 0 4 4 3 m o L 平均 17 m lL 1 .7~ .4 m l , / .5 mo ,9例 < . mm lL 8 / 2 5 o , / 例 <1 mo L m l 。 / 15 3 . 5例均经头颅 C T扫描 , 有异常的 占 5 .4 (0 3 ) 7 1% 2/5 , 多表现为脑内低密度影 , 积水 以及弥 漫性 脑膜强 化 , 脑 少部 分表现为弥漫性脑 萎缩 , 为年龄 较大 的患者 , 有病 例未 多 所 见伴 有颅内占位性病变 。 16 治疗方法及 结果 抗 真菌治疗 , . 单用两性霉素 B治疗 6 例, 两性霉素 B静滴与 口服 5一氟胞 嘧啶 1 , 6例 两性 霉素 B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0例临床分析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0例临床分析

免疫 抑制 剂和 广谱 抗 生 素 的广 泛 应用 以及 AI S的 D 流 行 , 型隐球 菌性 脑膜 炎 患病 率 明 显增 加 , 由于 新 且 早 期临 床表 现不 典 型 , 诊 率 、 亡 率 和致 残 率 都 很 误 死 高 【 。为 了总 结 经 验 , 将 我 院 经 临 床 和 细 菌 学 l 2 ] 现 检查 确 诊 的 3 O例新 型 隐球 菌 性 脑 膜 炎 病 人进 行 总 结分 析 , 以期 为提 高对 该病 的诊 治水 平 、 改善 病人 的
二性 霉 素 B加 氟 康 唑 和 ( ) 一 氟胞 嘧 啶 。 或 5 【 键 词】 脑 膜 炎 隐球 菌 性 关 诊 断 治 疗
( p r— De a t
Cl i l n lsso r p o o c l n n i s n o o ma s i 0 c s s L儿,Ka — x a g, a . i c ay i f c y tc c a n a a me i gt e f r n n 3 s e i i in 以 1 me to u o o y,Th fl t d Ho p t l fGu l e ia o lg ,Gu l 4 0 1 Ch n ) n fNe r l g e Afi a e s i i n M dc lC l e i a o i e i n 5 1 0 ia i
d ts Me h d Re iw 0 ci ia a a fc y t c c a nn i sn o o ma s u a a. to s v e 3 l c ld t s o r p o o c l n me i g t e f r n .S mma y t er ci ia i r h i l c l n
【 要】 目的 分 析 3 摘 O例 隐球 菌 性 脑 膜 炎 的 临床 资 料 , 以期 提 高 对 隐 球 菌 性 脑 膜 炎 的认 识 。 方 法

小儿真菌性脑膜炎9例分析

小儿真菌性脑膜炎9例分析

热 、 疼 、 膜 刺 激 征 为 主 要 表 现 , 典 型 , 误 诊 , 尽 早 进 行 脑 脊液 检查 , 确 诊 断 , 行 抗 真 菌治 疗 。 头 脑 不 易 应 明 进
[ 键 词 ] 真 菌性 脑 膜 炎 ;,L 临床 分析 关 dJ ; [ 图分 类 号 ] R 7 56 中 2 . [ 献标识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9 7 (0 7 0 0 4 0 0 8— 2 6 2 0 )4— 39— 2
真 菌性 脑膜 炎 临床表 现不典 型 , 容易误 诊 , 尤其
在 小儿 临床 上易 与结脑 、 毒性脑 炎 相混淆 , 死率 病 病
等大 , 1例外 展神 经麻痹 。 1 1 2 并发症 白色 念珠 菌败血 症 1例 , 身 型结 .. 全
核 1 。 例
和致残 率都 很 高 , 近年 来 其 发 病 有增 高趋 势 。现 将 我 院 20 0 5年 1月至 2 0 0 6年 9月 收治 的 9例 小 儿真
[ ] 刘 景梅 , 忠 国 , 2 赵 张
品 . 南 省 0—6岁 残 疾 儿 童 抽 样 调 查 报 河
告 [] 中 华 医 学研 究 杂 志 ,0 5,( 1 : 0 7—1 9 . J. 20 5 1 ) 1 8 0 0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卫 生 部 医政 司 . 用 耳 毒 性 药 物 临 床 使 用 规 3 常 范 [ . 京 : 夏 出版 社 ,0 0 5—6 M] 北 华 20 : . [ ] 薛 辛 东 , 立 中. 科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0 5 4 杜 儿 M] 北 人 20、
维普资讯
J un lo n n Me ia olg o tf n ok r o r a fHe a dc lC l efrSa a dW res e

氟康唑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氟康唑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氟康唑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50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

研究组给予氟康唑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酶素B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研究组的脑脊液隐球菌菌数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氟康唑对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起效较快,但若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耐药性,降低氟康唑的敏感性,因此对于氟康唑的应用还需深入研究。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氟康唑;临床分析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是由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该病早期误诊率较高,而晚期又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因此,病死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病率上升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广泛使用,隐脑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一种新型抗菌类药物氟康唑逐渐应用于隐脑的治疗中,并取得较好成效[1]。

本文为研究氟康唑治疗隐脑的临床疗效,对50例隐脑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50例近2年本院接收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入选患者的血清抗-HIV阴性,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涂片或(和)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上升、身体发热,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均较高。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

研究组女9例,男16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0.4±8.6)岁,发病时间1 d~11周,平均发病时间(5.3±2.1)周,脑脊液隐球菌数(4866±6693)/ml;对照组女8例,男17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41.5±8.7)岁,发病时间4 d~12周,平均发病时间(5.9±2.2)周,脑脊液隐球菌数(2103±3585)/ml。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脊液隐球菌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康唑治疗9例隐球菌脑膜炎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400 mg静脉滴注,1次/d;其中1例53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另2例120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5例给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

结果9例隐球菌脑莫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8例都取得良好效果,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对隐球菌脑膜炎首选,但由于肝、肾毒性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氟康唑作为补救治疗首选方案,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氟康唑可以用于治疗绝大多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

[关键词] 隐球菌; 脑膜炎;氟康唑;两性霉素B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死亡率很高。

新型抗真菌类药物氟康唑由于毒副作用小、吸收完全、血脑透过率高,因而被日益广泛用于防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目前国内有关报道较少,因此对于氟康唑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用法、用量、疗程、疗效尚缺乏统一认识。

笔者对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的9例患者进行总结,以期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这3年间,本院共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9例,其中男6例,女3例,男女之比2∶1;年龄21~72岁,入院时发病最短12 d,最长4个多月,平均42 d,在我院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7 d~14周,平均2周。

这9例患者中,6例均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及化疗、化疗患者,2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例有接触鸽子史者。

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最常见者为发热,体温在37.2~41.5℃,不规则热。

脑脊液检查:①常规:9例均有压力增高,最高>500 mm H2O,平均260 mm H2O,>300 mmH2O者3例;外观多为无色透明,微黄稍混浊者3例;白细胞计数2~890/μl,平均(102.48±56.23)μl,分类以单核为主者7例(0.6~1.0);②生化检查:糖定量0.10~0.72 g/L,平均0.30 g/L,明显低于血糖的60%者6例;蛋白定量0.23~6.51 g/L,平均1.65 g/L,只有2例蛋白增高不明显;氯化物定量95~128 mmol/L,平均113.5 mmol/L,9例患者均降低;③新型隐球菌检查:涂片墨汁染色阳性者5例(5/9,55.56%)。

影像学检查:有9例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有脑室扩张者6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

1.2 治疗方法9例都给予氟康唑(大连辉瑞制药)400 mg静脉滴注,1次/d;3例颅内压>300 mm H2O患者1次/d腰穿放脑脊液、脱水治疗,直至颅内压<300 mmH2O。

9例患者中1例静注氟康唑53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另2例120 d后改为200 mg口服1次/d,其余5例给氟康唑200 mg静脉滴注,1次/d。

对于头颅CT或MRI有明显扩张的6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甘露醇脱水。

9例中用药时间
最短9周,最长2年多,平均130 d。

1.3 疗效观察于治疗前及用药后每周或2~4周动态监测脑脊液生化、常规、涂片、培养,10周内总结患者整体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包括:(1)真菌学疗效,根据真菌清除情况分为①真菌清除:真菌涂片和培养阴性;②真菌部分清除:真菌培养阴性,但涂片仍维持阳性;③真菌未清除:真菌涂片、培养均阳性;④真菌再感染:真菌涂片、培养连续3次均阴性后,再次出现培养阳性;(2)临床治愈停药指征:临床症状好转,无头痛、发热症状,脑脊液压力在正常范围;生化及常规正常;2次脑脊液未找到隐球菌,脑脊液培养阴性。

1.4 安全性评价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采取的措施和转归。

不良反应按照其与药物的关系判断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

前三者视为试验药物的不良反应,据此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9例中1例因病情严重,治疗第12天脑疝死亡,其余8例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头痛消失,脑脊液常规、生化、涂片、培养,细胞数明显改善,真菌培养阴性。

经真菌学疗效评定:5例为真菌清除,3例为真菌部份清除。

8例病例中,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轻度升高,ALT波动在56~76 U/L,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好转。

1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出现低血钾症,经补钾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氟康唑属三唑抗真菌药,该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14a去甲基酶(14DM),利用三唑环上的第三位或第四位上氮原子镶嵌在该酶的细胞色素P450蛋白的铁原子上,抑制14DM的崔化活性,使羊毛甾醇不能转化成14去甲基羊毛甾醇,进而阻止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受阻,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

氟康唑抗菌谱广,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都有效,安全性相对好[1]。

氟康唑是唯一水溶性抗真菌药,能较好地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的浓度高达血浆浓度的80%。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隐球球脑膜炎的药物主要有三类:多烯类抗菌药包括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三唑类及其衍生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丙烯类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是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的金标准,大部分主张联合用药。

黄良彬等[2]对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总结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疗效最好。

刘正印等[3]对26例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也确认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的结论。

但是两性霉素B对肝、肾毒副作用大,许多患者不能耐受治疗,尤其是长期治疗,肝、肾、心脏功能损害严重。

国外有报导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出现心动过速、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尸检发现心、肺、肾和脑脂肪栓塞[4]。

氟康唑毒副作用小、脑脊液中浓度高,因此首选为两性霉素B补救治疗方案。

Saag等主持的多中心随机研究比较两性霉素B单独或联合氟胞嘧啶与单用氟康唑治疗10周的结果,两组治疗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认为可
作为两性霉素B的有效替代治疗[5]。

由于隐球菌感染治疗时间长,随着抗真菌药应用增加,耐药现象也随之增多,有报道氟康唑药物敏感性下降[6]。

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的三唑类沙康唑(Saperconazole)、SCH39304(SM8668)、SDZ89485,均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能否替代现有抗真菌药,为隐球菌性感染治疗带来生机,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 李家泰.临床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1011105.
[2] 黄良彬,张志坚,慕容慎行,等.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6):371372.
[3] 刘正印,王爱霞,李大生,等.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2,8(41):541543.
[4] Tolentin LF,Tsaisf,Witt MD,et al Fatal Fat Embolism.FollowingAmphotericin
B Lipid Complex Intection.Exp Mol pathol(S0*******),2004,77(3):246248.
[5] Saag MS,Cloud GA,Graybill JR,et al A Comparison of itraconazole versas fluconazole as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AIDSassociated cryptococealmeningitis clin Infect Dis,1999,28(2):291296.
[6] Sar B,Monchyd,Vann M,et al.Incerasing in Vitro Resistance to Fluconazole in Cryptococcus Neoformans.Cambodian Isolates:April 2000 to March 2002.J.Anlimicrob Chemother(S0305~7453),2004,54(2):5635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