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功与过的辩论词
秦始皇功过辩论

英雄创造历史英雄——时代的代表,不只是说领导者,只要在某些方面突出表现的都是英雄平民——相对于英雄来说,没有特别突出表现的,对当时时代发展作用较小的民众创造——创立,造就历史——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包括是非对错,功过得失历史有谁造就,主要看其对于时代发展,历史进步的推动哪个更大历史是由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对于时代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造的 1、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是由各界表现突出的,对当时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推动的 2、英雄是平民中的佼佼者,英雄形象地树立给普通民众一目标和榜样,有利于其更好得更为主动地进行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活动 3、英雄对于历史的创造是主要矛盾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历史上起一定的作用。
但这决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更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不同的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大小之分,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区分为普通个人和英雄人物。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虽然较小,但决不能忽视;英雄人物的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印记。
按照历史人物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又可以将他们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正面人物亦称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级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等。
反面人物则主要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
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功(1)

秦始皇功:1.统一六国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
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

关于秦始皇功于过的辩论词我的立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原因: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
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不足为奇。
“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
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
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
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内容提要】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位封建帝王,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的一生颇具争议,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但同时也有不少过失。
过功大于过,值万人敬仰;抑或冷酷残暴,受万人唾骂,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关键词】秦始皇;统一;暴政;功与过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
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
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汉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评价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1]王莽说:“……秦为亡道,残灭诸侯以为郡县,欲擅天下之利,故二世而亡。
”[2]班固也说:“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
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
”[3] 诸如此类的观点很多。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包括政治上的“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经济上的“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吏治刻深”军事上的“暴兵露师”;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灭四维而不张”。
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由此可见,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暴政”,是解读秦始皇的关键。
对秦始皇的“暴政”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一、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
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嬴政掌权后,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第19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19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19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知识与能力(1)根据本的人物、事及相关的内容作为此活动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史料能力(3)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和历史人物的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筛选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整个过程按照前准备和堂辩论方式进行,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
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2.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3.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4.辩论的规则(1)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分。
(2)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明用语。
(3)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判标准:(1)将聘请学校五位历史教师和班级中由同学们推选出的五位同学担任此次评委,评委将对本次辩论赛进行全程评议和监督。
(2)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
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可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他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功呢?近百年来,这一直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每个人都持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虽秦始皇是皇帝,可是皇帝也是人,是神,是人都会犯错,都是有缺点的。
一、政治1.高帝王尊严:嬴政自以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皇帝自称“朕”,其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延万余里”。
三、济1.统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铜两种圆形货币,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井田、开阡陌以来,即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全国后,秦室更加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呈报占田数并纳税,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免费论文下载中2.沟通水路:秦疏鸿沟作为水路枢纽,於公元前二一四年,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异制、言语异声、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在全国通行。
后又简化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统制,如颁布禁书,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六、对外秦始皇于并吞六国、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东至辽东,北起大漠,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基础。
秦始皇过大于功辩词

秦始皇的过: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
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各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
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辩论稿 历史

秦始皇功大于过:1、他击退匈奴,和汉武帝不分上下。
2、他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日后帝王建立规范。
统一中国,实现中央集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乱,这是汉武帝无法比拟的。
3、开发了南越地方,基本上架设了中国的版图框架。
4、军事上过人的成就,秦王的兵法是很厉害的,最早实现部队等级制度,高超的武器,尤其是弩的使用,马车的设计。
这方面放在同等时代,来说比汉先进。
而且秦最早实现兵器的规格统一,兵器可以方便替换,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秦还有严格的军队方阵,相比之下,汉代只是它的延续而已。
5、兴修水利,郑国渠滋润了关中平原,都江堰滋润了整个四川平原,还有灵渠开辟了通往南越的大门,功不可没。
6、统一文字、度量衡,没有秦始皇,可能还没有现在的汉字呢?7、大兴土木,阿旁宫,秦王陵墓,长城,前面两个就比较臭名昭著,长城是有战略价值的,秦朝长久以来深受匈奴骚扰,所以秦人痛恨匈奴久矣……但是老秦的做法过激,就好像杨广修运河,明明是好事,结果造反了。
8、最后,还是中央集权的副产品,除了水运的灵渠之外,秦还建设了直道,就是官府的高速公路,通往全国各郡。
公元前238年至前230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附:秦始皇灭六国纪年表前230年灭韩前229年攻赵前228年灭赵前227年攻燕前226年灭燕前225年灭魏前224年攻楚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代前221年灭齐一、政治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二、军事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