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演化的规律。
春秋战国诸国混战,文化繁荣势必会导致一个超强的霸主来统一六国;而秦始皇就看准了这个时机。
毋庸置疑,秦始皇就是这个时势造出来的英雄。
故,在我看来;就秦始皇统一六国,迎合历史规律,践行生存法则来说,他老人家功大于过。
下面就具体的谈一下他的功与过。
◎秦始皇的政绩篇一、政治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
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
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於皇帝。
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
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
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
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
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
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
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
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
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
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
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
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
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
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
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
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那么,足以说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秦始皇功过辩论

大秦帝国
A组是正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 皇对中国历史有 巨大贡献的杰出 帝王,功大于过。
B组是反方队。
反方观点:秦始 皇作为中国古代 著名的暴君,过 大于功。
一、秦统一六国
1、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人民渴望统一 诸侯割据混战 统一成为趋势 促进民族融合 社会大变革 商鞅变法 韩非子的理论
• 秦始皇的影响 : •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的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还通过一系 列措施,加强了全国统一,促进了经 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但同时间,他劳役百姓,严刑 峻法,禁锢思想,专制残暴的形像也 深入民心,是历史上一大暴君。
1、秦始皇统一全国,有利于人民生 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 功绩:的共同愿望。 史论结合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 一 分 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 为 二 影响。 3、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 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过错:1、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2、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暴统 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综合秦始皇的一生,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提示二
评价政治人物的几点标准:
• A.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 B.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证社会安定。 • C.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 件,促进经济发展。 • D.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 E.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 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 F.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 民族利益。
秦统一的 历史原因
2、秦统一六国的经过
咸阳
秦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文化方面 思想方面
军事方面 边疆方面
政治方面: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1古往今来,对秦始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评论:一是借秦始皇来表达某种政治见解或主张,这可叫作史政论。
史政论不属历史科学,但从性质上讲,即有革命与反革命之分。
一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评价。
“四人帮”评论秦始皇是典型的反革命的史政论,谬论百出,荒诞不经。
然而他们却凭借手中掌握的舆论大权,使这股妖风一度弥漫整个思想界,冒充研究历史,控制了史坛,取消了人们把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权力。
我们这篇文章,旨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秦始皇作一番自由的、实事求是的讨论。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统一的王朝,秦始皇又是这个王朝的“始皇帝”,因些如何看待秦统一的主要原因,是把秦始皇置于什么基础之上的一个根本问题。
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人们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过探讨。
但对秦朝统一的主要原因,大家的看法却很不一致。
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见解是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样一来,秦始皇的形象就顿时高大起来了。
果真人们有美好的愿望,就必定会得到甜蜜的果子吗?人们要求什么,社会之神就一定恩赐什么吗?事实证明,历史并不是这样。
严格地说,历史不是按照人们的愿望前进的。
在阶级社会里,像人们所占物质资料的差异悬殊一样,人们的愿望也极不一样。
究竟按谁的愿望走?即使说人们都希望统一,那么到底由谁来统一呢?单单为争统一本身就会引起一场殊死的搏斗。
退一步讲,在当时情况下就是有统一的愿望、要求,也只能处于自发的和分散的状态。
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愿望和要求,不通过一定的形式集中起来,在任何重大的历史变动中都不可能起什么重大作用。
就事实而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处于无权地位的人民有过什么为争取统一而联合起来的实际行动;恰恰相反,在战国的史籍中,到处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厌战、避战、逃战等等反对兼并战争的事实。
论秦始皇

论秦始皇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而我却认为他是功大于过的。
首先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秦王扫六合的故事人尽皆知,他采用大臣李斯的建议,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这就说明了他用人有独特的眼光,而且有军事上明智长远的目光。
战国时群雄并起,合纵连横是当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手段。
但是我们看看秦王的对手,却没有几个会运用这种手段的。
赵王轻信谣言,魏王献地求和,楚王室内纠纷不断,燕国甚至孤注一掷,寄希望于刺客。
齐王无能软弱依赖母亲,相比之下秦王有野心有手段。
秦国实力雄厚,军事强大。
秦的统一是必然和肯定的,秦始皇的军事才能更是毋庸置疑的。
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做的一系列统一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机构,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效仿。
地方上分封,立郡县,是一个很大的历史飞跃,革除了种种弊端。
集中管理,严格控制,完成了政权上的大统一。
这些说明了郡县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多么的先进和具有前瞻性啊。
他还整治经济、文化,使书同文,度同制,改良货币,整治交通,车同轨、行同轮。
这些措施使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华文明有了第一次完完全全的大统一,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使在多年战乱的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一个极具野心的君王,秦始皇的想法远不止这些,他还要开拓疆土,实现国土的最大化。
他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
为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无意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至此,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得出秦始皇有功这一结论,但是后人说的有过又是为什么呢?我想说的是这些过失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也很容易由这个故事轻易得出秦始皇是一个残暴无比的皇帝这一结论。
但是大家却忽略了他修建长城的原因。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匈奴是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大,不易防守,所以要修建长城,巩固边防。
更何况修长城也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的长城连起来。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
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有人说:“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
”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功过吧!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
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
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
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
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
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
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
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
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
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
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
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
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
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有论点论据论证的历史作文

有论点论据论证的历史作文论点:秦始皇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也存在一些饱受诟病的过错。
论据:一、功绩方面。
1. 统一六国。
秦始皇凭借着强大的军事谋略和秦国雄厚的实力,横扫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这就好比把一群天天打架抢地盘的小混混给收拾得服服帖帖,让整个中原大地都归为一个政权统治。
以前各国之间货币不同、度量衡不一样,一个赵国的商人到楚国去做生意,还得先换算各种单位,麻烦得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就像现在全世界都用同一种货币和计量方式一样方便(当然现在还没实现,但秦始皇在他的地盘做到了)。
比如说,原来齐国的一斤和魏国的一斤可能不一样重,统一之后,大家都用一样的标准,商业交流变得超级顺畅,各地的经济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迅速发展起来。
2. 修筑长城。
秦始皇修筑长城看起来是个超级大工程,劳民伤财,但从长远来看,这可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举措。
当时北方的匈奴老是南下骚扰中原百姓,烧杀抢掠,就像一群强盗。
长城就像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把这些强盗给挡在外面。
虽然修建的时候,老百姓确实很辛苦,但是它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起到了保护中原地区安全的作用。
就好比你给自家院子修了一道高墙,虽然建墙的时候累得够呛,但之后就不用担心外面的野狗老是跑进来捣乱了。
3. 建立郡县制。
郡县制可是秦始皇在政治制度上的一大创举。
以前都是分封制,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权力很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就像是一个公司,老板直接管理各个部门的经理,而不是让部门经理们各自为政,这样整个公司就能够高效运转,国家治理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二、过错方面。
1. 繁重的徭役赋税。
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宏大计划,比如修长城、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征发了大量的百姓做苦力。
这些百姓每天都要干很重的活,还得交很重的税,搞得民不聊生。
就像你每个月挣的钱本来就不多,老板还让你干双倍的活,还拿走你大部分工资,你肯定也受不了啊。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这位在尔虞我诈战国风云中屹立的君主;秦始皇,这位在华夏大地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建立;秦始皇,这位在历史上争议最大的“千古一帝”!至于他的功与过,千百年前的他,也被讨论了千百年。
多少年来的争论,一直不休。
“千古一帝”的功与过,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定论?首先,他灭掉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大业。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
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封建制王朝的开始。
这只是开始,他“千古一帝”的开始。
统一六国之后,他又考虑给自己换个名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
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
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秦皇”头衔。
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
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秦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着太多先例。
首先,他建立了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出现无数君主,有贤君、有暴君、有昏君。
其中当以秦始皇的功过最具争议,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不同,所以引起我们对他的兴趣。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统一。
秦始皇即位后,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余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对于秦始皇在位所推行的政策,人们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他功大于过,也有人认为他过大于功。
对于历史,我认为只有客观地对待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
一、秦始皇的功绩
第一,推行商鞅变法。
秦始皇采取商鞅的建议,实行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把自由民束缚于土地保障了社会的安定(3)奖励军功;依军功大小进行封爵奖励,也表明开始废除世卿世禄制。
使得地主势力发展起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使得秦国的军事实力提高。
通过商鞅变法的各方面的措施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因此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央集权制。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基业。
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设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制度。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人,是百官之首,掌政事。
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辅助丞相,监察百官。
地方机构则采纳李斯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重要官员都由中央任免。
如此一来,形成了中央集权专制的局面。
虽然现在开来,专制容易造成贪污腐败,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实行中央集权专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经济的稳定,为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秦始皇所创的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这套制度的创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典范。
自“汉承秦制”直到明清,历代王朝都以秦制为国家制度的基本模式。
第三、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
七国统一初期,经济制度和文字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
东汉学者许慎曰:“(战国)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会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统一的国家极为不利。
于是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
全国上下使用统一的计量工具、货币、文字,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水平,大大促进了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各地区之间相互融合。
秦始皇的功绩远不止这两点,还有推行商鞅变法,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为后来的北击匈奴,南服百越提供了经济基础。
二、秦始皇的过失
第一、焚书坑儒。
秦始皇最大的过失在于焚书坑儒和追求长生不老。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成为了政治的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入学经典批判时政。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有收藏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
又暗自把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给中国的古代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巨大损失。
第二,、追求长生不老。
关于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历史上多有考证。
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大约还是个早期化学家。
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的霸业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追求长生不老。
于是,公元前219年,徐福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记载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并称自己愿意为秦王去取回长生不老药。
借着寻找长生不老药,骗取了大量的财富。
像这样的骗子还不止徐福一个,每一个都让始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人民的负担也因此大大加深了。
第三,沉重的赋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赋税徭役沉重。
始皇好大喜功,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时间,反而暴征暴敛,大肆兴修土木、征战,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由于地主的压迫,将大部分的税以各种手段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也导致了后来陈胜、吴广的揭竿起义,天下云集响应,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秦朝自此成为历史。
两千多年来,有人因为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大兴土木而将他称为
“暴君”;也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初步奠定中国的版图的贡献。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来看。
我们常说秦始皇修长城,建宫室,虽然劳民伤财,但是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虽然给人民带来了痛苦,但是却为秦朝建立了坚固的防线,以此抵御匈奴的进攻,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
从不同的角度看也可以称之为“功”。
而始皇的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销兵器、逐匈奴、同一度量衡等措施对于全国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的创建和民族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从这方面看来他地区可称为“千古一帝”。
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使得秦朝在同一中国后五十年即被覆亡,则体现了始皇“暴君”的作为,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两千过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