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docx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2019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
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2019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
2.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
正因为九品中正制评的标准是门第,士族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即可授官,寒门子弟即使才德优秀也不能授官。
科举制有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随着发展也增加了乡试,省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制度时间

科举制度时间科举制度是唐宋时期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它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
该制度的时间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唐时期、中唐时期和晚唐至清朝时期。
初唐时期(618年-755年)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阶段。
由唐太宗李世民开始,他于公元637年建立了太学和国子监,并开始选拔进士。
进士考试时间不固定,一般在每年春季进行,考试内容分为经义和文章,并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试的规模逐渐扩大,考生的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的只有国子监学生,扩展到各地学子。
考试的内容也逐渐从经义和文章扩展到其他学科,如诗词、文言文和策论等。
初唐时期,科举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尚未形成成熟的选拔机制。
中唐时期(755年-907年)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以进士考试为核心的选拔制度。
进士考试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考生人数也逐渐增加。
考试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和复杂,包括经义、文章、诗词、文言文和策论等多个学科。
而且,进士考试的地点也逐渐多样化,不仅在京城举行,还有在地方上设置的考场。
此外,进士出身的官员也逐渐成为高级官员和朝廷的主要官僚集团。
晚唐至清朝时期(907年-1912年)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
在晚唐和五代时期,科举制度开始分科考试,考科举和明经两个科目,以突出贵族的特权地位。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目更加多元化,包括经义、文章、诗词、文言文、策论、政治史和地理等多个学科。
元代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规模进一步扩大,考生数量增加,考试内容更加繁杂。
同时,科举制度也逐渐被科场制度所取代,科举考试的地点也固定在几个主要的考点。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时间从唐朝初创,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革,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废除。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对于培养和选拔官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代的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其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无疑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和唐朝时期,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选拔人才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2. 科举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最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二、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义、诗词和文章。
只要通过乡试,就有资格参加会试。
2. 会试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次考试,是一个面试的形式。
考官会针对考生的才学、品德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只要通过会试,就有资格参加殿试。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生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写作,并进行现场答辩。
考官根据考生的表现来评判其能力和水平。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及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贫寒出身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官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对于当时社会的流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人才选拔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使国家能够得到一批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官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腐败和人身主义的发生。
3.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传承优秀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科举制度过于注重经典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权和不公平,只有富贵之家才更容易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起源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中国科学制度是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最公平的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实行了整整1300年。
科举考试科目
各朝科举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唐朝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等。
宋朝王安石变法将科举改为只设进士一科。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科举制文档

科举制1. 介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该制度在公元581年的隋朝首次实行,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选拔官员制度,直至20世纪初的清朝废止该制度。
科举制的实行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6年的西汉时期。
当时的皇帝汉武帝为了确保朝廷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决定设立制度来选拔官员。
汉武帝通过设立乡试、国试和殿试等考试环节,选拔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后来科举制的雏形。
3. 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3.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步,主要是选拔地方士子。
士子需在自己的县级以上的乡试考场参加笔试。
乡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和诗词,主要是考察士子的基本学问和文学才能。
3.2 国试国试是乡试和殿试之间的中级考试,主要是选拔乡试中的优胜者。
国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更为深入和广泛。
国试主要考察士子的经学、史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3.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高级别的考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是选拔国试中的优胜者。
殿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学科。
参加殿试的士子需要进行口试和论文写作等环节,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想。
4. 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意义:4.1 选才公平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使得士子们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以往的选拔官员主要依靠门第背景和人际关系,科举制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知识和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4.2 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文化名人。
通过科举制,优秀的士子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4.3 维护统治秩序科举制的实行可以保证皇帝选取到的官员忠诚且能力出众,从而稳定国家的统治秩序。
科举制度.doc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发布时间:202X-06-12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202X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9202X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之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科举图解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科举制度的始末

科举制度的始末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
科举制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先设秀才科,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读书、考试、做官三位连成一体,科举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读书人进入官场必经之路。
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完备,再添明经等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地方州县也有学校。
那时候,增建校舍,增加学生人数,连周边少数民族和邻国贵族子弟都前来入学,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
到武则天时,又开创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这使科举制更加完备。
宋朝时候,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其中明确规定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宋英宗又规定每三年开科一次,这些规定直至元明清均无变动。
明清时期正式沿用宋元时期的做法,但是考生在科举考试前要参加一系列的考试。
首先要通过“童试”,录取者为童生;再参加“院试”,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还要参加“岁试”,“岁试”成绩好的才可以参加乡试(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
正式考试的三级是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
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
爱国人士都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兴办近代科学技术。
至190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和殿试,当年的末科状元是刘春霖。
第二年即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初二(4)班郭庭筠
初二(4)班李韵婷。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起源时间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中国科举制度起源时间”,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2019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
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2019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
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
2.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
正因为九品中正制评的标准是门第,士族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即可授官,寒门子弟即使才德优秀也不能授官。
科举制有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随着发展也增加了乡试,省试,会试和殿试。
使得士族无真才实学子弟无法通过家族来获得官位,而庶族地主有真才实学子弟很快得到了提拔,国家也选出了真正有才学的人。
3.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魏晋时,士族势力逐渐壮大,并且逐渐了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国家指派中正评定等级,但是实际是门阀士族们的操控的晋升工具。
科举制是由礼部统一主持考试,并且经过殿试由皇帝考核,这样,国家真正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
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
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唐朝的进士科最受重视。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不过,进士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所以当时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谚语。
那时的考试条件很差,进士、明经的考场设在贡院的东西两廊,时间往往是正月、二月,长安的天气很冷,常常遇到雪天,唐诗有“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的描述。
但是实际只是在屋檐下席地而坐,还要答卷子,滋味和不好的;后代王朝虽然改善了考场,不过条件依然很艰巨。
推荐阅读:中国的律师制度2020年中国发布互联网广告新规中国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国证监会:熔断机制发挥了一定的冷静期作用中国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