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及给排水专业技术措施建议

给水排水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Vol.46 增刊2020
标准规范交流园地
新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比及给排水 专业技术措施建议
黄 玉 珠1 刘 小 刚2
(1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300;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641)
新标准总体上 有 以 下 变 化: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由 原
来的“节地、节材、节 水、节 能、室 内 环 境”改 为 “安 全 耐久、健康舒 适、生 活 便 利、资 源 节 约、环 境 宜 居 ”5 项指标;评价阶 段 由 原 来 的 设 计 评 价 和 运 行 评 价 改 为在建筑工程竣 工 后 进 行 评 价,在 施 工 图 设 计 完 成 后可进行预评价;评价等级由原来的3个等级(一 星 级、二星级、三星级)改为4个等级(基础级、一 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基础级要求满足所有控制项 要求, 一星级要求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为3级,二、三 星 级要求卫生器具效率等级为2级。 1.1 新 增 部 分 内 容
境 宜 居 )评 分 项 得 分 ;
QA ———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预 评 价 阶 段 各 项 指 标 的 满 分 值 见 表 1。
表 1 绿 色 建 筑 评 价 分 值
Tab.1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cores 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
项目 控制项 安全 健康 生活 资源 环境 提高与创新 基础分值 耐久 舒适 便利 节约 宜居 加分项满分值
质安全的自动化实时监控和管理。生活饮用水系统
6.2.12条对 建 筑 物 平 均 日 用 水 量 的 评 价 改 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新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5月上总第383期行业资讯北京4月22日电为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便捷高效回应群众关切,减轻基层负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开通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面向社会征集四个方面问题线索或意见建议: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线索;二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线索;三是因政策措施不协调不配套不完善给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带来困扰的问题线索;四是改进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企业和群众可以登录中国政府网()或下载国务院客户端,进入国务院“互联网+督查”专栏,也可以关注中国政府网微信公众号,进入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小程序提供线索、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将对收到的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督促有关地方、部门处理。
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线索,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将直接派员督查。
经查证属实、较为典型的问题,将予以公开曝光、严肃处理。
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部署实施“互联网+督查”,既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改进优化督查方式、减轻基层负担的积极探索,也是深化“开门搞督查”理念、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依托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将有效整合督查力量和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督查线索网上实时收集、云端智能分析、线上分类处理、线下督查整改,形成统筹、规范、便捷、高效的常态化督查新格局。
这既有利于更加全面精准地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党和政府的利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又有助于压减集中督查次数,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督查增效和基层减负并举。
附: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小程序码(见图)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https:///dc/index.htm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第 61号公告,新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将于2019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O378-2014)同时废止。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一个系统而综合的评价和指导体系,用于评估和推动建筑物的绿色发展和环境友好性。
以下是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能源利用效率:评估建筑物在能源使用方面的效率,包括建筑的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等。
标准可以包括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指标、装备的能效比和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措施等。
2. 资源循环利用:评估建筑物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
标准可以包括建筑材料的环境性能指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废物回收利用率等。
3. 室内环境质量:评估建筑物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照明和声学环境等。
标准可以包括室内污染物浓度限制、采光设计和噪音控制等。
4. 生态保护与环境管理:评估建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管理措施,包括建筑物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管理等。
标准可以包括生态恢复措施、建筑物周边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风险管理等。
5. 创新与技术应用:评估建筑物中采用的创新技术和应用,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应用等。
标准可以鼓励和奖励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
6. 社会与经济效益:评估建筑物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包括就业机会、经济影响和社会责任等。
标准可以包括建筑物的社会效益评估、经济效益分析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
7. 标准与认证体系: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认证体系,用于对建筑物进行评估和认证,以衡量其绿色建筑水平。
标准可以包括评价方法和程序、认证标识和推广措施等。
以上是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指导建筑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同时,这些标准也能为建筑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23修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建筑进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健康和舒适性等多方面综合评价的一套标准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现,旨在通过规范和指导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整体向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作为绿色建筑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不断修订和升级,对于推动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将会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版本,这次修订将会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重大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我们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3年修订进行全面的解读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标准的变化和影响。
一、对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3年修订的全面评估1. 新增内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3年修订版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评价要求,包括建材的资源利用情况、可循环利用性等方面的要求。
这一调整使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和细致,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向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能源消耗指标:新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3年版,在能源消耗指标方面有了新的调整,提高了建筑的能效要求,对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等系统进行了更严格的要求,以减少建筑的能耗和排放,更好地保护环境。
3. 绿色施工要求:修订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更加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和可持续性,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进行了增加和细化,包括施工废弃物的处理、施工工艺的环保性评价等内容,有助于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建筑的整体可持续性水平。
二、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本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23年修订来看,标准的调整更加全面和细致,更加注重了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将会对整个建筑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2页word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韩继红曾捷杨建荣方天培汪维王静霞秦佑国毛志兵马眷荣陈立叶青徐文龙林海燕郎四维程志军安宇张蓓红范宏武王玮华林波荣赵平于震平郭兴芳涂英时刘景立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3.1基本要求 (3)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4住宅建筑 (5)4.1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节能与能源利用 (6)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4.5室内环境质量 (9)4.6运营管理 (11)5公共建筑 (12)5.1节地与室外环境 (12)5.2节能与能源利用 (1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5.5室内环境质量 (16)5.6运营管理 (17)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
1. 节能性评价:绿色建筑应通过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来减少能源消耗。
2. 水资源评价:绿色建筑应通过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来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
3. 材料选择评价:绿色建筑应优先选择可再生材料和低碳材料,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影响。
4. 健康与室内环境评价:绿色建筑应关注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和噪音控制,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5. 循环利用评价:绿色建筑应设计和建造具备循环利用功能的系统和设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环境污染。
6. 城市生态评价:绿色建筑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减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7. 建筑降低碳排放评价:绿色建筑应通过减少碳排放、增加环境适应性和提高能源效率来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8. 社会责任评价:绿色建筑应考虑社会组织和公平正义的需求,为社会创造利益和价值。
9.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绿色建筑应综合考虑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和维护阶段的环境影响,并进行全面评估。
10. 自然生态保护评价:绿色建筑应强调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1. 可持续供应链评价:绿色建筑应考虑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责任,选择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供应商和材料。
12. 建筑外观与景观评价:绿色建筑应体现美感和景观完整性,以提升居住品质和城市形象。
13. 风险管理评价:绿色建筑应通过采取风险管理措施,降低建筑对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14. 教育和意识普及评价:绿色建筑应增加公众对可持续建筑的认知,并促进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实践。
15. 可行性评价:绿色建筑应在经济、技术和社会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估,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
《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

《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标准》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的十三大变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第61号公告,由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下面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1变化一:重新定义“绿色建筑”原定义在全寿命期内、*.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新定义2.0.1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影响新版绿色建筑定义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2变化二: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重视“以人为本”原版指标评价从“四节一环保”以及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框架打分。
新版指标评价2.0.2绿色性能:按“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和“提高与创新”一大加分项。
影响从“以人为本的”建筑性能出发,转变“*“视角为“使用者”视角,从百姓视角来设计,以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3变化三:拓展“绿色建材”的内涵新标准2.0.5绿色建材: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7.2.18: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2分。
影响材料生产者可以针对上述定义,发掘创新材料的价值,在项目应用中带来“加分“。
4变化四:评价方式和阶段的变化原标准: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标准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6 高效节水灌溉得7分,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 10 置得3分 10
6.2.7 空调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
10
4
.
6.2.8 其他用水设备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 6.2.9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6.2.10 生活杂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6.2.11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6.2.12 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
5.2.9 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照度调节等节能控制措施
5.2.10
5.2.11 5.2.12 5.2.13 5.2.14
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要求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梯和步梯 变压器选用节能产品 合理设置排风能量回收系统 峰谷电价差高于2.5倍的地区,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5.2.15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提供建筑热水 5.2.16 合理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
3 3
10
10
3
3
3
3
3 不参评
3 不参评
3
不参评
5
不参评
5.2.17 可再生能源0.5%~2得4分,≥2得8分
8
4
100
67
•不参评23分,35×(67÷77) =30..5分
6.1.1 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综合利 — — 用各种水资源
6.1.2 给排水系统设置合理、完善、安全 — —
6.1.3 采用节水器具
——
.
6.2.1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高于中限值得4分,高于上限 值得7分,高于低限值得10分
10 设计不参评
6.2.2 密闭性耐久性得2分,分级计量水表得5分
7
7
6.2.3 供水压力0.2~0.3得3分,≤20得8分
8
8
6.2.4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10 8分不参评,
得2分
6.2.5 水效率等级三级得4分,二级得7分,一级得10分 10 7
7.2.2 对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7.2.3 遵循模数协调原则的建筑构配件和材料 7.2.4 合理使用清水混凝土 7.2.5 工厂配件15~25%得3分,≥25得5分 7.2.6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7.2.7 可拆隔断30~50%得6分,50~80得8分,≥80
得10分
.
5
不参评
5.1.5 设置住户分室(户)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及分户 热计量(分户热分摊)的装置或设施。
—— ——
——
5.1.6 5.1.7
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 行独立分项计量
照明功率密度值符合要求
.
—— ——
5.2.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等进行优
6
化设计,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日照和采光。
10 10
5 5
5
0
5355源自1067.2.8 厨房、卫浴间定型设计50~60%得6分,60~ 70得8分,≥70得10分
7.2.9 高性能的钢材70%HRB500,混凝土50%C50
7.2.10 耐久性、易维护材料
6.2.11 可再循环材料10~15%得9分,15~20得12分 ,≥20得15分
3
3
4.2.5 场地声环境符合要求
6
6
4.2.6 场地内风环境符合要求
6
6
4.2.7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
3
.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齐全 4.2.9 设置无障碍设计 4.2.10 自行车3分,地下停车3分 4.2.11 公共建筑2种,对外开放 4.2.12 采取生态恢复措施 4.2.13 景观蓄水3分,屋顶雨水3分,硬质≥50% 4.2.14 乡土植物乔灌草3分,3分乔木3分 4.2.15 径流总量60~85得3分,>85得6分
•不参评0分,84×0.15=12.6分 .
9 9 500m,2个公交
3
3
6
6
6
6
3
3
9
9
6
6
6
6 >85
100 84
5.1.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5.1.2 外窗的气密性等级与可开启面积比例符合要求
—— ——
5.1.3 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要求
5.1.4 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采暖空调系统的 热源
5 不参评
15 不参评
15 不参评
8 8
7 7
115
53
•不参评53分,10×(53÷62) =8.5.分
7.1.1 不采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 —
—
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7.1.2 合理采用不低于400MPa强度等级的钢筋
—
—
7.1.3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装饰性构件功能化
—
—
.
7.2.1 旧建筑利用≥30%或≥300㎡得3分,≥50%或 ≥500㎡得5分
.
4.2.1 容积率0.8-1.5得10分,1.5-3.5得15分, 19 ≥3.5得19分
15 1.82
4.2.2 绿地率高10%~20%得3分,高>20%得6分, 9
绿地率
绿地对外开放,得3分
得3分争 争取40%
取6
,得6分
4.2.3 地下室,<0.5得3分,≥0.5得6分
6
3 0.26
4.2.4 室外照明和幕墙设计避免光污染
项
(项目选址)
4.1.2 场地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
—
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
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无电磁辐射、含
氡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危害。(场地安
全)
4.1.3 场地内无排放超标污染物
—
—
4.1.4 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 —
—
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要求。
•旧标准:控制项8项,新标准4项
5.2.2 玻璃幕墙可开启10~15得2分,15~20得4分,≥20得6分
6
5.2.3 采暖空调负荷降低幅度5~10得3分,10~15得7分,≥20得
10分
10
5.2.4 锅炉额定热效率比≥5%得3分,冷源机组的能效等级比提高 6 10%得3分
5.2.5 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符合要求
6
5.2.6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5%~10得3分,10~15得7分,
10~15得7分,≥15得10分
10
5.2.7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
6
.
6
不参评
10 3分不参 评,得3
分
6
7
6
5.2.8 细分空调区域得3分,空调冷源机组负荷性能系数得3分,水系统变流量 9
运行,或全空气系统采用变风量控制,得3分 6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主讲人:韦光
2013-04-22
.
评价与等级划分
• 一星50分,二星65分,三星80分
•公 建:节地15分,节能35分,节水10分,节材20分,室内20分,创新10分,总分110分
.
控
4.1.1 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符合各类 —
—
制
保护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