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五章多媒体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说课(课堂PPT)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
通过课堂的随机性讨论、“热点”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
多媒体教学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设计融知识、图片、视频一体化的电子课件,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视、听感性中明白、记忆,增强了教学的 生动性和直观性。
9
八、教材、教参
教材 自编教材《中国传统与 地域文化》,该书为高 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课 程教材。知识点清晰明 了,内容广泛,每一章 节前都有学习指导、内 容驱动,教学目的明确。 每一章节后有相关链接 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教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 岱年、方克立主编,本 书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 质教育公共课教材,意 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 了解祖国悠久、丰富文 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 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 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 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
儒家与儒家思想、 道家与道教文第化二、章 记谱法
佛教与佛教文第化三章 各种记号
中国古代经济第制四度章、节奏、节拍、音值组合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 中国传统文艺第五章 音程及其应用
第四章 中国传统物质文化
第五章 中国北方地域文化
中国古建筑文第化六、章 和弦及和弦的应用 中国传统衣饰第文七化章、调式、调性、大小调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第八章 民族调式
素质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四、教学对象
管理工程系工程造价专业大一学生
6
五、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儒家与儒家思想、道家与道教文化 、佛教与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制度与行为文化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中国传统文艺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共35张PPT) 小学班会

探讨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如法治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实践。
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
阐述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法治 而忽视德治等。
第五章 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01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诚信、仁爱等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
自省、自律等品质在个人修养中的培养与实践。
第三章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泱/泱/华/夏/巍/巍/中/华
老子与道家学派
老子的生平与著作
介绍老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包括《道德经》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概述。
道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道家学派的形成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传承,如庄子、列子等。
《商君书》的法治思想
解读《商君书》中关于 法治、耕战等方面的思 想,分析其对秦国政治 和法制建设的影响。
其他法家著作简介
简要介绍《管子》、 《慎子》等其他法家著 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法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阐述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法治 而忽视德治等。
韩非子的生平与著作
介绍韩非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阐述其在法家学派中的地位 和影响。
法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概述法家学派的起源、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状况。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详细阐述韩非子的法、术、势等法家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 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法家经典著作解读
《韩非子》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ppt

氏族社会晚期,中国存在三大民族集团,即河洛民 族 华夏集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是秦晋文化、中原文 化的摇篮 、海岱民族 东夷集团,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 是燕齐文化、邹鲁文化的发祥地 、江汉民族 苗蛮集 团,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是吴越文化、巴楚文化的源 头,
二、奴隶制文化 ──传统文化的雏型期
三、朱熹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闽学派朱熹把理作为其学说的 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存在于自然和社 会之先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 皆由此而派生出来,他主格物致知,穷理灭欲,并以伦理观 为核心,融儒道释为一体,给传统儒学赋予了哲理性和思 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精制,形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理为本的天人 合一宇宙观,他发展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并以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 妇功 相补充,朱熹著作甚丰,且致力于讲学授徒,所注释的 四书五经成为此后历朝的科举教材,实现了对儒学有功 于圣门,有补于后学的第二次改造,
四、近代文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伴随着封建制度走向 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 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从鸦 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传 统文化既受到严重冲击,又 受到各种影响,使中国文化 带有新旧杂陈,死的要拖住 活的,新的要突破旧的的特 征,
第三节 传统文化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进入奴隶社会的商(ZHOU),宗教唯 心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萌发,殷商奴隶主利用 和改造原始宗教,(ZHOU)代以德 损益天 命,论证君权神授 ,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础,形成了朴素 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易经用 - - 爻和 - 爻表示阴阳对立,经过排列组合成64卦,对辩 证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春秋战国 即先秦 时期,产生了强烈的 人文意识,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 体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说,百家争鸣,蔚为壮 观,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1.1 介绍中国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2 讲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3 强调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2.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2 详细讲解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主要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2.3 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性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3.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特点和意义3.2 详细讲解《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3 分析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第四章:中国传统艺术4.1 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和形式4.2 详细讲解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代表作品4.3 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5.1 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的起源和特点5.2 详细讲解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和宗教思想的理论和实践5.3 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6.1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6.2 详细讲解中国传统食材、烹饪技巧和餐具使用6.3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中国传统建筑7.1 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7.2 详细讲解宫殿、庙宇、园林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特点和代表实例7.3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第八章:中国历史与文化名城8.1 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和特点8.2 详细讲解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8.3 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对中国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第九章: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信仰9.1 介绍中国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的起源和特点9.2 详细讲解婚礼、丧葬、生育等民俗习惯以及妈祖、城隍等民间信仰9.3 分析民俗和民间信仰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第十章: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介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10.2 分析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变革,如互联网、全球化等影响10.3 探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对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概述难点解析:如何准确阐述中国文化的起源,以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

《中国文化教案》课件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件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每章节都涵盖了一个或多个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汉字的演变、中国历史的分期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本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课件还设置了互动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汉字的演变、中国历史的分期等内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案细节1.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片段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
3.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动讨论的质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安排1. 课时:每章内容安排2-3个课时,共计30个课时。
2. 进度:按照教案设计的顺序,逐章进行教学。
3. 复习: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安排一次复习课,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和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反馈。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PPT课件

秦始皇
阿房宫复原图
明清两朝皇帝所穿龙袍
茂陵
乾陵
三、掌握全国社会和军政信息的渠道:奏 事(面奏、书奏)、朝议(集议、廷议)、 刺察(通过监察机构、特务机构、亲自巡 行等)
四、皇权的继承:“立嫡立长”、(立嫡不 立庶,立长不立贤)秘密立储制。
五、外戚制度与宦官制度:所谓外戚,是 指皇室的外姓亲戚、后妃系统以及皇家公 主的夫族。
会试:在乡试次年春二月,故称“春闱”。地点 在北京。考取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 称“状元”。
发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 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八股取士。
祭祀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祭祀土神、 谷神的地点叫社稷;祭祀的祭仪也叫社稷。
明清太庙
北京社稷坛
天坛、祈年殿
灶君
关帝 山西解州关帝庙
湄州妈祖庙
三、凶礼
凶礼:一般指丧葬礼仪。
古人临死时称“属纩”;招魂曰“复”;小 敛、大敛(饭含)、殡、安葬。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太平御览卷606引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轪侯利苍儿子的墓中出土了30多种12万多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甲本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古籍还有用帛绘制的导引图地图驻军图街坊图等1957年5月在西安市灞桥古墓中发出一片大麻纤维纸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
主讲人:杨绪敏教授
讲授目录 第一单元、我国古代礼制与礼俗 第二单元、我国古代皇帝制度 第三单元、谥号、庙号、年号 第四单元、我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五单元、秦汉隋唐明清中央决策行政体制 第六单元、我国古人的姓名字号 第七单元、我国古人的避讳 第八单元、我国古代货币 第九单元、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第十单元、我国古代典籍概说
多媒体课件制作_5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篇1一、基本说明1 模块:高中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2 年级:高中二年级3 所用教材版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4 所属的章节:第五章第二节5 学时数: 45分钟(机房授课)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场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进一步掌握用flash软件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原理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了解根据表达、交流或创造的需要,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实现表达意图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以风筝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新时代的学生,在追求现代元素同时,不能忘了传统元素以及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情趣;让学生体验创作作品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创作意识和信息素养。
2、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沪科版《多媒体技术应用》第四章“多媒体作品创作”中的内容。
__的内容是学生在完成作品规划设计和多媒体素材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制作一幅多媒体作品让学生体验作品制作与合成这一过程。
培养学生设计、创作、交流、合作等信息素养。
通过对教材的综合分析和充分理解,在尊重教科书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可将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章节。
(教学大纲中有明确指出)因此我安排4课时完成__教学,具体见下表: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作品总体结构的构建第二课场景内容编辑与制作第三课各场景的合成与导航第四课作品的递交本节课为我教学过程中的第二课,由于一个多媒体作品通常比较庞大,个人独立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教程中,我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完成各单场景的制作。
到第三课时,再把这些单场景进行合成与导航,如此以来,整个章节的课程的流程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flash软件中场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flash中场景的概念、场景内容的编辑与制作等。
本节课以“中国传统文化——风筝—多媒体作品制作”为主线,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教学方式,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在评价中鉴赏、收获;在兴趣中学习、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梅戏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涵盖黄梅戏历史、表演技巧、唱腔艺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实践演出、工作坊等多种形式。
师资力量与学生反馈
高校黄梅戏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多数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 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反馈积极,普遍认为通过学习对黄 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03 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
《天仙配》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七仙女私下凡尘,与董永结为夫妻,共同度 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最终被玉帝拆散,七仙女被迫返回天庭,留下了一 段凄美的传说。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剧情紧凑、人 物形象鲜明,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
《女驸马》剧情简介及艺术特色
剧情简介
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的爱情故事。冯素贞女扮男装中状元 ,被皇家招为驸马,却深爱着李兆廷。最终,在经历一系列 波折后,二人终成眷属。
艺术特色
该剧以黄梅戏为载体,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坚韧与智 慧。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音乐唱 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绝伦。
数字化传播
黄梅戏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网络 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推广。
创新表达方式
黄梅戏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如将传统剧 目改编为现代舞台剧、音乐剧等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06 黄梅戏在校园推广与教育实践
高校黄梅戏课程设置现状调查
高校黄梅戏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黄 梅戏科普介绍PPT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教学内容
回望与寻根 智慧与信仰 制度与品格 创造与交流 艺术与美感 生活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历经几 千年岁月的洗礼,愈发绽放出鲜活的生命力。传 颂千古的诗词、耐人寻味的小说、灵动飞舞的书 法、意境悠远的绘画、绚丽多彩的戏曲、精美的 瓷器等都渗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了解中国社会变迁、探索中国人心灵轨迹和中 国审美趣味的一扇窗户。
艺术与美感
•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时即点明这本书“大旨谈情” ,借一个“情”字讲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 感知。
• 曹雪芹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天然图画”,通过如实描摹 日常化生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的性格和 内心世界,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和微妙变化。
艺术与美感
• 典型的人物形象 • 多线索交织的网状结构 •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的独特
一、法度
艺术与美感
• 书法是一门高度重视法度的艺术。 • 法,不仅包括书写的用笔之法、结字之法、用墨之法、
章法,甚至还包括作品的悬挂之法。 • 书法是一种规范性艺术,不能随心所欲地任意描画。体
现了中国人追求程式美、形式美的审美追求。
艺术与美感
• 用笔之法,是书法艺术的基本法度。 • 结字之法,是字中的笔画安排之法。 • 用墨之法,是书法的神采,它与笔法互为依存,相得益
艺术与美感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价值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化中机 智与勇敢的化身。
• 热烈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 的实现。
• 爱憎分明、勇往直前、百 折不挠。
• 具有超凡的智慧非凡的法 术。
• 活泼乐观、幽默风趣
四、红楼梦
艺术与美感
•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封 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如果你想 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最有趣味又 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红 楼梦》(周汝昌)。
艺术与美感
• 《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 • 屈原独创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 • 相比较诗经而言,楚辞中的比兴更加群体化、系列化,
比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
三、唐诗
艺术与美感
• 唐诗在之前诗歌创作的基础上,实现了诗歌的创造性发 展,名家辈出、流派众多,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 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艺术与美感
• 曲线是书法中数量最多的线条,也是最美的线条,在行书草书中 最为常见。
• 怀素的《自叙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 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
三、毛笔与印章
艺术与美感
• 毛笔
• 毛笔是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还 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书法家周汝昌称“没有毛笔, 不仅仅是中国艺术‘不是这个样子’的,就连整个中国 文化的精神面貌,也要大大不同”“在真正的中国文化 人看来,毛笔不是什么工具,它能通灵,具有灵性。否 则,它如何擅长表现使用者个人千变万化的不同气味、 气质、性情、意志、精神世界、生活态度等。”
艺术与美感
• 香飘海内外的民歌《茉莉花》 • 旋律婉约流畅,同一段曲调,一唱三叹,词曲一字一拍
或半拍,音符密集,反复回旋。 • 洁白如玉的茉莉花意象,传递出恬静清雅之美。 • 既不大肆张扬,又不过分妩媚的中和含蓄正是中国几千
精神操守和文化品质的象征。
艺术与美感
第四节 线条之舞:书法
艺术与美感
• 书法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讲究“形”“势”“义” 的统一,是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形式之一,被誉为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三国演义》
艺术与美感
• 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作者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中国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广泛吸收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通 过描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展示了一副波澜壮阔、气势 恢宏的历史画卷,表达作者渴望仁政、反对暴政,崇智 尚勇、恪守仁义的的儒家政治道德观。
诗仙李白
艺术与美感
• 李白集中代表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蔑视传统的知识分 子阶层。
• 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浓烈的 主观主义色彩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
•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李白诗歌所追求的意境之一。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追求的另外一种飘
逸之美。
诗圣杜甫
艺术与美感
了解诗歌、小说、音乐、书法、绘画、戏曲、瓷器等艺 术形式的特点。熟悉其中典型的代表作品。
能掌握相应的审美技能,初步鉴赏艺术作品。能透过艺 术作品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品味传统艺术之美,提升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 观,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
第一节 诗意中国:诗歌 第二节 品味人生:四大名著 第三节 悦耳悦心:音乐 第四节 线条之舞:书法 第五节 水墨山水:绘画 第六节 梨园芬芳:戏曲 第七节 文化名片:瓷器
。诗歌表现感情的形式是纯朴真率的,歌颂的感情类型 是克制谨慎的。这种对待感情的态度,通过平和的抒情 表现出来,形成了抒情诗细腻隽永的特点,对后世抒情 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内化为东方气质的一个维 度。
艺术与美感
• 《诗经》中“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广泛应用大大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 比是比喻和比拟,即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 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自然界事物 的描写,通过联想,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唐宋 宣州 长锋笔 宋代 “无心散卓笔” 元代 湖笔 明清 湘笔
艺术与美感
艺术与美感
• 印章
• 印章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印章是官职、地 位、身份的象征,也是往来贸易和封检物品的凭信,还 有吉祥纳福的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印章的实用性减 弱,艺术性增强。特别是与书画结缘后,印章除了凭证 的功能,更为人所看重的是其自身的艺术性及深化书画 主题的功能。在篆刻艺术家的手中,印章融汇书学画理 ,借方寸之间、寥寥数字,来抒怀言志。
二、水浒传
艺术与美感
•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 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明 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小说描写了梁山一百零八将 被逼上梁山、逐渐壮大、起义造反到最后接受招安的故 事。
艺术与美感
• “官逼民反”是小说的主要题旨之一。 • 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忠”“义”观。 • 在塑造人物时,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主要
彰。 • 章法,是一副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
及用印之间的整体布局。
二、舞的节奏
艺术与美感
• 作为抽象艺术,书法和舞蹈一样强调动态美,追求情感 的迸发和意境的营造。
• 宗白华先生认为书法内里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 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 郑诵先先生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 的舞姿。”这曼妙的舞姿来源于书法中千变万化的线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
•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往往富于联想、想象和夸张,使诗 意更加含蓄委婉。赋比兴的完美结合,更营造出情境交 融、物我两忘的境界,直接启发了后世诗歌创作对于意 境的追求与创造。
二、离骚
艺术与美感
• 《离骚》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 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全诗有三百七 十多句,接近二千五百字。
• 三国演义之三绝: • “智绝”诸葛亮 • “义绝”关羽 • “奸绝”曹操
艺术与美感
艺术与美感
• 《三国演义》善于描写战争。书中所描写的大小战争四 十余场,战斗场面上百个,作者能抓住不同战争的特点 ,或寥寥数笔带过,或长篇累牍描述,写得有声有色, 变化无穷。它问世,对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影响深远,不 仅促成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也影响了其他题材的小 说创作。其中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丰富了古代戏曲的 素材,被传唱至今。
一、黄中大吕:礼乐治国
艺术与美感
•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数千年前,圣人孔 子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礼乐治国思想,将礼乐 教化作为最重要的治国安邦的手段,以促进人民道德情 操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艺术与美感
• 乐治即以“乐”作用于人。 用良乐陶冶人的情操,激发内心的美好情感,调节人和 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使人的行为规范有序,使社 会和谐,使国家安定。 • 礼治和乐治的思想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 古代社会礼、乐不分家。礼中有乐、乐中有礼。二者共 同作用,达到“和”的境界。
苏轼
• 在北宋三教合一思想氛围的 影响下,苏轼形成了以儒学 思想为根本兼容佛家思想和 道家思想的人生观。
• 儒家的积极用世 • 佛家的超脱虚无 • 道家的清净无为
艺术与美感
李清照
• 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的著 名女词人。
• 词别是一家 • 易安体 • 精致的美感 • 善于炼字
艺术与美上启下的伟大诗人。诗 作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 沉郁指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 顿挫是指诗歌表情达意的跌宕起伏、反复低回。
四、宋词
艺术与美感
• 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代文人用诗文言志,用词来娱 情,在他们的推动下,词空前繁荣并发展起来。柳永登 上词坛后,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改变了五代以来的词 风。直至苏轼,独创豪放一派,使词最终冲出艳科。北 宋灭亡后,词的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李清照提出“词 别是一家”的观点,确立了词的独特地位。以辛弃疾为 代表的“中兴词人”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在辛派词人 的努力下,词最终达到了和五七言诗歌相等的地位。
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个性鲜明, 角色语言各有特色。
艺术与美感
• 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价 值判断。即把忠、义和杀 富济贫、匡救天下作为判 断是非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