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写作技巧

读后感写作技巧
在写读后感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要表达的观点。
其次,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找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最后,要用清晰、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的一种心得体会和思考,它不仅仅是对书
籍内容的简单复述,更重要的是要对书中的观点、思想和情感进行
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在写读后感时,要先对书籍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
思考,最后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表达观点和感悟时,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过多的感
情色彩和主观臆断。
要用客观、理性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用具体的事例和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
感上的共鸣。
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使用口语化
和不规范的语言表达。
要用规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感悟,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简洁,
避免啰嗦和冗长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抓住重点。
总之,写读后感要注重主题和观点的明确,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清晰、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
读后感,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 阅读 ” 给学 生提供 练 习读 后感 的机会 , 循 序渐 进地指 导学 生 4 . 2 议——分析材 料 , 提练感点 。 在 引出读的内容后 , 要对读 写读 后感 。 进行一 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 对所 引的 内容 作一番分析 ; 也可 以由现象到本质 , 由个别 到一般 的作一番挖 掘; 对寓 意深 的材 1 感不离读 。 读感 结合 读是感 的前 提 , 感是 读的结 果 , 因此 对原作 的准 确理解 , 料更要 作一番分析 , 然后水 到渠成地 亮出 自己的感 点。 . 3 联——联 系实 际 , 纵 横拓展 。写读 后感最 忌的是 就事论 把握 住要点 , 是 写好 读后感 的前提 和基础 。 对 原文的 阅读是否 4 认真 细致 , 是决定读 后感的质 量关 键 。写读 后感 , 不仅有感 的 事和 泛泛而谈 。就 事论事撒不 开 , 感 不能深入 , 文章 就过于肤 往 往使 读后感 缺乏针对 性 , 不 能给人 以震撼 。 内容 , 也 要有读 的内容 。 一般来说 , 在 读后感的开头 , 都 需要 用 浅 。泛泛 而谈 , 就是要 紧密联系实 际 , 既可以 由此及彼 地联系现 实生活 中 少量的文字先概 括介绍 一下所读作 品的内容 ,这 是 因为 你所 联 , 读的作 品并不 一定为广 大读者所熟悉 的 ,不作任 何介绍就 发 相 类似的现象 ,也 可 以由古及 今联 系现实 生活 中的相反 的种
一
调“ 感什 么” , 而 忽略“ 怎么感 ” 的方法指 导 。因此 , 我尝 试通过 摘录 引发 感的关键词 , 句, 或概 述引发感 的要 点 。不管 采用哪 以下几条 措施 为学生 搭建接 触读 后感 的平 台 , 结合“ 讨论 ” 与 种方式 引述 , 引都要简练 , 准确 , 有针 对性 。
人生辩证法之浅谈的读后感

人生辩证法之浅谈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梳子,把我那乱糟糟的关于人生的思绪给梳理得井井有条。
以前我看人生,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很多事儿都想不明白。
比如说,为啥有时候努力了半天,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呢?这文章里的辩证法就像是个小机灵鬼,跳出来告诉我:“这就是人生的矛盾性啊,努力和结果可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中间还夹杂着时机、环境这些小捣蛋鬼呢。
”就像我上次参加一个比赛,准备得那叫一个充分,可最后还是没拿到理想的名次。
当时我就特沮丧,觉得老天不公平。
现在想想,可能就是那些我没注意到的环境因素在捣鬼,比如当天评委的喜好之类的。
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努力就白费了,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人生的土壤里默默地积攒能量呢。
还有关于成功和失败的辩证。
以前我觉得失败就像个大怪兽,一出现就把我所有的希望都踩得粉碎。
但文章里却告诉我,失败和成功就像一对欢喜冤家,老是形影不离。
失败其实是成功的伪装,它是来给我送经验值的。
这让我想起我学骑自行车的时候,那摔得叫一个惨,膝盖都破了好几回。
当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失败者,可现在呢,我骑自行车那叫一个溜。
要是没有当初那些失败,我能这么顺利地骑着车到处晃悠吗?显然不能啊。
所以说,失败这个家伙,其实也没那么讨厌,只要我们换个角度看它,就会发现它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虽然这垫脚石有时候有点硌脚。
再说说人生中的得与失。
我这人以前特别小气,一有点失去就心疼得不行,像丢了魂儿似的。
读了这文章才明白,得与失就像天平的两端,总是在不停地摆动。
有时候失去了一些东西,其实是在为得到更好的东西腾出空间呢。
就像我之前因为搬家,不得不扔掉一些旧东西,当时还挺舍不得的。
可是后来到了新地方,我发现有了更多的空间可以放新的、更有用的东西。
这就像人生的加减法,我们不能只盯着减掉的部分,还要看到加进来的那些惊喜。
这篇文章里的人生辩证法,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那些关于人生的小困惑里。
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充满变数的魔术表演,不能只看表面的现象,要学会透过那些看似矛盾的表象,去发现背后的规律。
《红楼梦》读后感:浅谈王熙凤范文精选

《红楼梦》读后感:浅谈王熙凤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这部古典名著在华丽的文字下,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小学四年级读后感:浅谈周瑜之死

浅谈周瑜之死
本文作文是关于四年级的读后感浅谈周瑜之死,欢迎阅读。
说起《三国演义》,最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周瑜之死。
都说周瑜风流倜傥、气质非凡,但不好就在这心胸狭隘。
巧了,我也是在这里想不通。
不过,我相信,周瑜的智慧不在诸葛亮之下,何必要去妒忌他呢?这我可得好好想想……
就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周瑜这个人物其实是很完美的,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却来烘托了诸葛亮,让诸葛亮占去了一个闪耀的舞台。
周瑜的音乐天赋也是极高的,他的《广陵散》也是赫赫有名的,并称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
可见周瑜是有多么的才智啊!
经过一番寻找,周瑜并不是被诸葛亮三气而致死,而是因为大*战,右肋受了伤,又因战*事紧张,没有时间痊愈,最后渐渐地恶化,致使其在行军途中伤口崩裂,死于巴丘,年仅35岁。
周瑜也是英年早逝,但却给我们后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印象,周瑜不愧为三国中的“周公瑾”!。
阅世浅谈取法别人读后感

《阅世浅谈取法别人读后感(一)》
小朋友们,我读了一篇叫《阅世浅谈取法别人》的文章,感受可多啦!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好多东西。
比如说,我的同桌画画特别好,我就向他学习怎么画得更漂亮。
我还想到了我们班的班长,他学习特别认真,每次作业都写得工工整整。
我也要像他一样,认真完成作业。
就像有一次,我参加跳绳比赛,怎么都跳不好。
后来看到一个大哥哥跳绳又快又轻松,我就学着他的样子跳,慢慢地我也跳得越来越好了。
从别人身上取法,能让我们变得更棒!
《阅世浅谈取法别人读后感(二)》
小朋友们,我读了《阅世浅谈取法别人》,心里有好多想法。
这让我明白,别人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
比如我的好朋友跑步很快,我一开始跑不快,心里着急。
后来我就观察他是怎么跑的,发觉他的步子迈得大,而且呼吸有节奏。
我跟着学,慢慢地我也能跑得更快了。
还有一次,我做手工总是做不好,看到另一个同学做得特别精致,我就请教他,原来是我不够细心。
取法别人能让我们进步,变得越来越好。
我们要多看看别人的优点,让自己也变得优秀起来。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后感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后感“读后感”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类作文要在“感”字上下工夫。
“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
“读后感”即是所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要在“感”字上下工夫,尤其是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感点”写出真情实感。
现在来谈几点体会:一、精读原文,感悟内容。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认真去读,只有认真地读,才能深刻体会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只有对原文体会深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那怎么指导学生去读呢?就是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边读边记。
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哪些地方使你感慨激动,要做重点记忆,对重要句段,要反复地读,要仔细地读,要做到字斟句酌,力求边读边体会它的内涵实质,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实践,加以联想,反思,有必要在原文上画上记号,如圈、点、划。
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体会,以便读后好抓住感悟索引,以利谈开感想和点击收获。
二、围绕感点,精引内容。
读后感是“读”后所得,所以,要强调学生要紧密结合原文,围绕“感点”,适当精要地引述原文,要让人家懂得的确是实读要感。
比如有个学生写《养花》的读后感,有这样的引言感受就会适合读后感的语体和色彩了:“‘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老舍先生讲得多好呀!只有实践,才有生活体验,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创造像花一样美的生活。
”由此看来,“感”是由“读”而生,而精感是从精读而来。
所以,要告诫学生,引述原文要抓住精要重点,不要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事例,不要在文章结尾才发表几句感想。
这样,才避免把“读后感”写成“读后抄”。
三、分析材料,发挥感点。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但不能面面俱到。
要提醒学生对所读材料理应着重抓住一点,使这点点石成金。
那就要对你最精的“感点”实行挖掘,适当发挥,就会收到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效果。
《浅谈旧中国社会自我主义》——《乡土中国》读后感W

《浅谈旧中国社会自我主义》——《乡土中国》读后感W第一篇:《浅谈旧中国社会自我主义》——《乡土中国》读后感W 《乡土中国》读后感——浅谈旧中国社会自我主义“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截然不同。
“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的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
”然而,此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相距甚远,因为我们所有的都是“自我定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以“己”作为中心,从何而来?“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前者是礼俗的社会,后者是法理的社会。
”法理的社会指的是西洋的社会,而礼俗的社会,毋庸置疑,就是指旧中国的社会了。
儒家追崇的社会秩序,也即理想封建社会,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这就是中国。
无论新与旧,中国社会基层总是乡土性的。
在乡土社会里,是从熟悉中得到信任的。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作者同过“学而时习” 这句经典的众所周知的话,将熟悉的过程阐述得如此精妙。
不管是城里乡下的的,在邻里之间,总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老王,最近生意怎么样?”——“马马虎虎,就那样吧!”——“瞧你说的,你都大老板了这是······兄弟我最近手头紧,家里又想置办点大件,借兄弟点钱可以不?”——“瞧你这说的,都是自家邻居,咱们谁跟谁啊?要多少,尽管说!”——“那成,那我写张借条吧!”——“瞧瞧,咱几十年的邻居了,你这就是把我当外人看了,我还不相信你啊!别这么麻烦了,要多少尽管说,等你手头松了再还我好了”······乡土社会中的信任,并不是对于契约的重视,而是因长久的居住在一起,可能是从父辈祖辈,日常生活上有许多交叉重叠,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种种默契,也可以说是默认的“规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读后感的写作
发表时间:2012-05-28T14:54:38.483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5月供稿作者:李华年[导读]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促进学生总结鉴赏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湖南省龙山县高级中学李华年
【中图分类号】G34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36-01 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和体会,把它写成文章就叫读后感.就体裁而言,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因为文章所议论的问题是由“读”的内容所引发的.受到“读”的内容所制约。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促进学生总结鉴赏能力,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如何指导写好读后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扣“读”写“感”,“感”要集中
因为读后感的“感’是从“读”引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写“感”时,必须紧扣“读”,要在读上下功夫,为求把握的侧重点积肥不同,如所读为记叙文,则必须弄清主要人物和事物,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如议论文,则要了解作者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对于所读材料中的一些反复阅读,细加揣摩,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把握中心,写出对自己对别人都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一扁,就匆匆写读后感,则是写不好读后感的。
因此“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写好一篇读后的关键。
在“读”的基础上写“感”,“感”必须要集中。
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感想往往是多方面,但在有限的篇幅内把所有的感受全部写出来,那样的读后感就什么都说不透,犹如蜻蜒点水,泛泛而谈,不易深入,显得肤浅,与其面面俱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华,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着力挥洒于写得充实而深入。
如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出师不利,处女作连被15家再版商退了回来,他正想一把火烧掉,多亏妻子劝说鼓励,才把稿子送给第16家出版商,成功了!凡尔纳人从此名声越来越大,但是,他说:“使我感动的却是妻子的劝说。
”
上面这段话,可以梳理出四个方面的“感点”(一)患难之中识知己㈡成功在于最后晴次的努力㈢失败后不气馁是成功的基础㈣失败时的鼓励比成功的恭维更加重要。
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两个“感点’来写即可。
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四个观点面面俱到,那么这样的“感’’就显得有点“散’,不利于中心的突出,因此读后感的“感”务必集中。
二、联系实际,“感”要具体
读后感要议得具体、充实、透彻还必须联系实际,那些无关痛痒的空泛议论则是写读后感这大忌。
联系实际可从两方面引导。
首先,联系个人实际。
读书有所得,应该见之于行动,刚读先一篇文章或一一书被文章里人或事所感动,往往并不一定马上就去干点什么,往往用作品中的人物、事迹、观点来衡量自己的言和行。
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来说,联系实际主要是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在联系自己实际时,切忌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把联系实际写成检计书和决心书,这是对联系实际的曲解。
联系实际还包含联系社会现实,由于人是在社会中生活,“读”所萌生的思想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实际,只有联系现实社会,才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若以《读(滥竽充数)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如只谈不学无术的人没有好下场的放,那么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是通用的,这样写就没有时代特色,如果我们将寓言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从三百多人与南郭先生朝夕相处明知南郭先生是个冒牌货,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意无意地保护他,这不正反映现实生活中地方保护主义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庇护吗?像这样联系社会现实写出的读后感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开拓思路,“感”出新意
感想人人有,但有深浅这分,新俗之分.如果阅读时浮光掠影,思考时鹦鹉学舌,就很容易停留在作品表面,而如果细读深思,在别人感想不到的地方,你却情有独“感”,则可为读后感平添不少新意。
近日笔者曾于报端见过这样一篇读后感,题为《为东施叫好!》文章大致观点如下:其一:东施有自知之明,看问题客观,很清楚自己丑西施美,不导以丑为美,不思进取;其二:她不甘于丑,力图改变丑,而且学有榜样,高标准严要求,最丑的人向最美的人看齐;其::她不导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敢想敢做的实践家。
其四:最可贵的是她百折不挠的韧劲,紧跟西施,在人们一片嘲讽声中大踏步向前走支,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也必须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始,也离不开模仿,也很可能走弯路,也免不了有人冷潮热讽,我们是多么需要这种东施效颦的精神。
这篇读后感,一反常人观点,反弹琵琶,不仅密切联系现寡而且立意新颖,可谓推陈出新的范例。
四、以“议”为主,叙议结合
读后感在结构的安排上,不外两种夹叙夹议。
一种是先叙后议,一种是夹叙夹议。
先叙后议,是指先“读”后“感”,文章的开头,要对所读的文章作简明扼要的引述,或介绍全文中心,或讲述文中某一人事,或引述文中某一论点等等。
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读”的是什么,“感”的由来,写“读”以后,紧跟着就要引出自己的“感”作为文章的中心,然后对所渎的某一方面内容作阐述,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最后再照应所读的内容收尾,做到首尾呼应。
夹叙夹议,是一边引述读的内容,一边写读的感想,以读的过程为纲,写下读的过程中的感受。
也可以从几个方面围绕最深刻的感受引述材料,逐层加深写出读后的感想.最后收束全文。
无论采用哪种写法,都必须以“议”为主,“叙’为辅,“读”“感”相扣,防止读后感写作中出现有“读”无“感”,以叙代议,或“读”“感”相半,平分秋色的现象。
另外定“感”还真诚,要言出田衷,有理有情,如果9头上说“读了此文我激动不已,心情如大海波涛久久能平静”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容,那就是装腔作势之感,令读者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