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景泰蓝麒麟

景泰蓝麒麟:景泰蓝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
“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二十九日下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商业性拍卖中被拍出,成交价近一百六十八万欧元。
圆明园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
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金曼扎:黄金制造,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
曼扎和坛城一样是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
曼扎中央凸起的部分为须弥山,四周为婆罗门教的四大部洲。
《《寒江独钓图》:《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康熙玉如意: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
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
臣吴敬恭进”。
导游基础知识:景泰蓝的欣赏

课件提纲
一、景泰蓝简介 二、景泰蓝的代表作
景泰蓝简介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的景泰年间,是这种工艺品的鼎盛 时期,并创造了以蓝为主的风格,故“景泰蓝”便成为这种工艺品的美名。 景泰蓝 技艺到清代乾隆年间空前兴盛。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曾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 界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 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这种工艺品晶莹夺目,金碧辉煌, 具有浑厚持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品种有瓶、碗、盘、烟具、酒具、灯具、糖 罐、料盒、奖杯、飞禽、走兽和各种装饰品等60余类。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铜胎掐丝珐琅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明代万历款掐丝珐琅双龙盘的掐丝粗细均匀然銹蚀,龙纹的形制和浓郁的色 彩,都与万历时期瓷器之特色相同。双龙盘里外都装饰纹样,盘沿菊瓣内掐丝五瓣 花叶,依次循环填饰红、白、粉红、蓝及黄色共四十瓣。内壁浅蓝地布倒草莓纹锦 ,饰以七珍八宝,盘心红、黄色的降龙昂首举足拱著寿字,四周满布五色祥云纹饰 。盘外壁浅蓝地以草莓纹为锦,装饰番莲、回纹、转枝花各一圈。皇室气派、华丽 富贵。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明代万历款掐丝珐琅双龙盘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珐琅耳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也是铜胎掐丝珐琅,高8.7厘米,口径31.5 厘米,上口为折沿,珐琅圆壁略微外鼓,平底,外撇圈足并且附带有三只云纹式短足, 两只螭爬附在阴刻卷草纹的镀金口沿上。洗内壁用的白地分布着草莓纹锦,装饰每匹天 马之间的宝相花有四种;洗底围绕云纹和转枝花各一圈,当中绿地草莓锦中装饰双凤及 花朵。外壁则是蓝紫地,在草莓锦间散布红、白梅花;下方的圈足饰转枝花叶,整体色 彩对比强烈。洗底露出紫红色铜胎,中央浇铸出去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长方框三行 楷书伪款。根据整齐的草莓锦地、纹饰主题及风格等特点,属明代末期的文物。
怎么鉴别景泰蓝真伪

怎么鉴别景泰蓝真伪我们怎么辨别景泰蓝真伪呢,首先要先了解景泰蓝制品,景泰蓝就是在铜器的表面,嵌以铜丝或金银丝,从而形成花纹的四周,施以各色珐琅质,组成花纹,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
景泰蓝制品是在明代景泰年间才大量烧制的。
尤其是景泰、成化两朝烧制最多,且质量也属上乘。
明朝灭亡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几乎失传。
到乾隆年间,烧制景泰蓝的作坊又逐渐增多。
同治年以后,不少在中国的外国人不惜重金收买景泰蓝,国内一些商人便专门设厂烧制,有的甚至假冒景泰、成化年间产品。
辨别景泰蓝真伪主要是看景泰蓝的制作中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珐琅。
假的景泰蓝,一般不用珐琅,而用其他颜料代替。
伪造景泰蓝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是将铜器铸好,用钢丝圈作花纹,加上颜料烧制即可。
无论烧制什么颜色的景泰蓝,其中都必须加上油烟土,烧成之后,才能够形成砂眼。
烧好后,还得以火镀金,细石磨光。
然后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锈。
几个月以后将浮锈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蓝的颜色、光泽就与上了珐琅的景泰蓝几乎一模一样了。
现如今传世的景泰蓝精品中,以明代的制品为最上乘。
凡明代烧制的产品,其表面大多光洁透亮,釉料颜色通透。
这个时期的景泰蓝,丝胎都是黄铜镀金,因为是用火镀上去的,所以都有沙眼。
清代所产景泰蓝,色彩大都有些发糍,其丝胎主要是红铜,镀金也为火镀。
乾隆时期所烧制的景泰蓝,以黄白二色为最佳,主要是因为这两色的用料和制作难度都非常大,不易仿制。
要鉴别明清景泰蓝主要就是看以上的几点,还是要多了解关于景泰蓝历史的相关知识,才能养成一对火眼金睛,不被一些造假者所蒙蔽,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首先有一点就是早期景泰蓝主要原料非常的昂贵,当时景泰蓝的胎体以铜胎为主,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因为当时的景泰蓝产品都为宫廷用品,所以鎏金的耗金量也是非常大的。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景泰蓝画面是否存在沙眼现象。
一般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沙眼现象,针眼般大小,是由于古时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而产生小孔。
景泰蓝学名

景泰蓝学名
我们俗称的景泰蓝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艺术地位: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
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
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景泰蓝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器在我国民间俗称为“景泰蓝”,因其是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成熟,使用的色彩以蓝色为主。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数件我国明清时期生产的景泰蓝制品,以下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件精品。
明代宣德景泰蓝龙纹盖罐。
高62厘米,腹径55.9厘米,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窄边款,腹内有“御用监造”四字。
外观晶莹润泽,色彩鲜艳夺目。
造型呈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宝珠钮盖。
通体装饰云龙纹,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翱翔于天地之间,给人以天下唯我独尊的磅礴气势。
整件器物色彩鲜艳夺目,红彩浓重深沉,再配以大面积的黄彩,使得蓝彩反而不再明显,此外还使用了极为罕见的黑彩,有厚重之感。
器物上的款识,表明此罐制作于宣德年间,是明代宫廷的御用之物。
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用柔软的铜丝,焊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在花纹内填满各种色釉,经过高温烧制,最后打磨镀金而成。
据《宋史·外国列传》记载,景泰蓝是在南宋晚期从中东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宋代称为“大食窑器”。
公元135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远征阿拉伯帝国,俘虏了阿拉伯帝国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这些工匠被带回蒙古草原,为蒙古贵族生产日用器具,于是曾经在阿拉伯帝国境内流行的铜胎掐丝珐琅器也得以大规模生产,并且在蒙古贵族中盛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铜胎掐丝珐琅器这种舶来品,很快就融合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发展演变成“景泰蓝”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集绘画、工艺、雕刻、镶嵌、熔炼、冶金等技艺于一体,以典雅的造型、繁复的纹饰、清丽的色彩而闻名于世,北京也成为我国景泰蓝制作的传统手工艺产地。
景泰蓝在明代宣德年间的制作工艺已经完全成熟,色彩鲜艳,饰纹丰富,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
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用黄金或铜作为胎体,色彩有天蓝色、宝石蓝色、草绿色、菜绿色、鸡血色、白色、黄色等,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红色、白色、绿色、黄色等色彩,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

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作者:————————————————————————————————日期: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历史论文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在大臣于谦等的拥立下匆忙即位,成了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史称景帝。
尽管景帝只做了8年皇帝,但以其年号命名的一项特殊工艺,却在器具制造史上大放光彩,这就是与玉器、牙雕、雕漆并称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的“景泰蓝”。
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曾在无奈之下彷徨神伤,在古老中国的工艺舞台上,景泰蓝粉墨登场600年,久唱不绝。
到了2013年的春天,北京市珐琅厂将景泰蓝生产线免费开放,神秘的制作工艺得以完整呈现,更是让人忍不住一窥真相。
出身皇家的华彩重器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工艺品不同,景泰蓝在清末同光中兴之前一直是宫廷独享,没有走人民间,官民同享的多是瓷器、玉器。
从“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便不难知道,它出身皇家的尊贵地位。
因为用料名贵、纯手工制作难度系数高,“鎏金溢彩”的制品多是象征大富大贵的陈设晶,名贵的景泰蓝更是只供皇家专用,寻常百姓家里根本见不到,制作工艺也“秘不示人”。
明代的。
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 便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景泰蓝作坊。
而“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也是见于清官造办处档案,学名称“铜胎掐丝珐琅”。
清雍正六年(1728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着雍正帝对造办处做的景泰蓝的挑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
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
”皇家的重视,成就了它的大红大紫。
“景泰蓝”也成为今后对“铜胎掐丝珐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13世纪,蒙古西征时,珐琅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人中国。
《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中曾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
以铜做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
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夫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
景泰蓝(掐丝珐琅)介绍赏析

景泰蓝(掐丝珐琅)介绍赏析掐丝珐琅,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
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景泰蓝一般是在金、铜胎上用金丝或铜丝切割出图案,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再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艺制成。
景泰蓝珐琅有着绚丽夺目的魅力。
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空前发展,且普遍以蓝釉装饰,故又称景泰蓝。
当然也有红色、浅绿、墨绿、白色、葡萄紫、翠蓝等颜色的点缀。
历史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景泰蓝器皿是考古发掘的唐代吐蕃时期的金胎景泰蓝匾额。
可见珐琅技术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元代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能尽为皇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景泰蓝珐琅制品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和掌握了珐琅制作技术后,为了满足中国统治者的审美情趣,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产品,但装饰方式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艺术魅力。
明代景泰蓝珐琅工艺虽然在明初逐渐被朝廷重视,但真正引起文人的重视,被官商珍藏,还是在明末。
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
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明晚期,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
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那神秘幽亮的蓝色基调,使之成为御用珍玩,“景泰蓝”之名也随之声名远播。
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
明万历掐丝珐琅-云龙纹香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
景泰蓝

制作流程
设计胎图、 丝工图纸、蓝图 型制作(制胎)
烧蓝
点蓝
掐丝
磨光
镀金
明代的景泰蓝胎的 铜质较好,多为紫 铜胎,体略显厚重, 故造型仿古的多, 主要仿青铜所用的 彩釉均为天然矿物 质料,色彩深沉而 逼真,红像宝石红, 绿像松石绿。此时 的丝掐得较粗,镀 金部分金水厚。彩 釉上大多有砂眼。 款有“大明景泰年 制”或“景泰年 制”,底款,边款 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 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 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 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乾 隆 年 间 景 泰 蓝 胡 人 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 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 “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 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 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馨 蕾 花 瓶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 有提高,造型多样, 纹饰品种繁多,价格 上也让人比较容易接 受,因此,已成为我 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 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 礼品了。
和 “ 天 工 艺 苑 百 花 杯 金 奖 ”
荣 获 “ 中 华 民 族 艺 术 珍 品 奖 ”
十 二 生 肖 景 泰 蓝
景泰蓝的 现代工艺
景泰蓝的主要原料 ——铜
景泰蓝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 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 的手工艺品。 景泰蓝釉料随时代变化明代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是珐琅料,其颜色有蓝、红、 黄、绿、黑 、白诸种,使用时再用一种进口的油剂调成糊状填涂。烧成后的器 物釉面肥厚、色泽晶莹透亮。 清代景泰蓝多数不用珐琅,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时景泰蓝 的颜色又以黄、白二色最为常见。白为车渠石白,黄是一种干黄,而后期的黄发 绿或发红。观赏景泰蓝可以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景泰蓝是艺术品,有金属光亮, 不同于瓷器、漆器。和瓷器比 ,瓷器有陶胎、瓷釉,最好的就是青花瓷,色彩 艳丽细腻、光洁。 景泰蓝把铜的延展性和釉的特点紧密结合,有的造型庄重大方,有的纤细、复 杂高级。俗话说:远看造型近看花。花纹也有不同风格,花卉、图案都能用丝工 严谨细腻地表达各种艺术造型。上釉也能按照造型花纹要求,随位赋彩。 景泰蓝艺术中包含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空间艺术 在其中,所 以欣赏方法又与其它不同。而且金属有金碧辉煌的特点,感到特别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明清景泰蓝是景泰蓝发展的真正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属清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下面景泰蓝之家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乾隆皇帝(1736~1795)非常的喜欢景泰蓝,因此他命令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生产了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掐丝珐琅器,其中有碗、盘、钵、盒、瓶、罐、尊、觚、奁、炉、烛台、文房用具、佛、菩萨、七珍、八宝、佛塔、如意、钟、鼻烟壶、仙鹤、寿桃、家具嵌片等,因为这些景泰蓝精品都是出自宫廷造办处,而且专为乾隆皇帝使用,所以当时的景泰蓝制品造型端庄华美,掐丝工整严紧,珐琅失透,温润似玉,色调典雅,光泽浑厚,形成了清代宫廷景泰蓝的典型风格。
根据景泰蓝的艺术格调可分为仿古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仿古器之作和应时之作3大类别。
仿景泰珐琅,基本都是仅重款识,然而它的器形、掐丝、珐琅都很少有古意,与景泰珐琅基本没有共同处。
仿古景泰蓝是以多以青铜器为范本而制的摆设性器物。
当时的应时景泰蓝则主要包括各类陈设性、祭祀性的文房四宝、屏风、佛供器、如意以及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盘、碗、壶等器。
现存最大的景泰蓝就是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制作的梵华楼掐丝珐琅佛塔,此景泰蓝塔总共6座,每座高达2.3米,底宽0.94米,为清代掐丝珐琅史的最高峰。
自乾隆之后,清朝景泰蓝整体技术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可以说乾隆时期的景泰蓝不论是在景泰蓝原料方面还是制作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古代景泰蓝的最顶峰,有很多值得现代景泰蓝借鉴学习的地方。
清初社会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昌盛,康熙时期设立了“珐琅作”,制造各种御用器物,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犷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实用。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很多。
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等的造型运用到珐琅制品中。
仿古尊、鼎、卣、觚等古代礼仪器物的造型图案,多有所本。
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现出珐琅工艺的本色。
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是画新样制作,后在上镌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
从宫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这类仿制品,其风格类似明代特点。
画样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为清代特点。
乾隆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
除继承明代的制品外,还出现了犀、象、羊等造型。
另外还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风,小到仅寸许的轴头,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联、插屏、笔架、酒具、砚匣等。
清室贵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蓝也多制作法器等。
如在宫廷宝相楼、梵华楼陈设有镌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蓝佛塔。
北京的雍和宫和碧云寺,也有许多与之相类的法器。
乾隆时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金胎金丝,中等为银胎银丝,下等为铜胎铜丝。
铜胎胎型的重量与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显减少,掐丝、磨光、镀金都很精美。
在底色调配上,除天蓝、宝蓝外,还有绿色调。
粉红与黑,是釉料中两个新的品种。
在装饰手法上,流行题诗、题名,并增添加上了制作印章的图形,这是借鉴于传统的书法绘画的手法。
景泰蓝与漆、木等其他工艺品的结合,也始于乾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