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本质及其辩证思考

欲望的本质及其辩证思考
欲望的本质及其辩证思考

欲望的本质及其辩证思考

【摘要】本文从欲望的本质入手,客观分析了欲望的不同层次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并从正反两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欲望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平衡自我欲望,合理设计欲望,理智实现欲望,懂得“知足经济”以及正确地价值取向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实施欲望管理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欲望管理;本质;双刃剑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命成长的动力,欲望本身并无对错,每个人都有欲望,认识欲望并对欲望进行管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省悟自我、提高自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1 欲望的本质

心理学界最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不同层及的需求构成了人类的欲望,它正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动机和内在力量。动机和内在力量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欲望所组成,各种欲望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欲望的产生和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和程度。

2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

每个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不同的层次产生,以及欲望由低层次的追求向高层的追求的发展规律,决定了欲望既不会因为人类知识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提高而消失,也不会因为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而湮灭。

实际上,欲望正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原动力存在促使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必须要有欲望,禁锢欲望或是欲望匮乏,就不会产生实际行动的动力,不会产生个体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讲,欲望可以使领导者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可以使员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使老百姓生活充满目标和方向。对于组织来讲,欲望可以使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变得繁荣昌盛,也可以使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走向文明。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欲望这种原动力,放纵欲望,同样会带给我们社会的停滞和历史的倒退。人类的欲望不像食欲一样酒足饭饱后就会消失,欲望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正反馈,越是满足,越会产生更大的需求。放纵的利益欲望往往使个人迷失自我,追逐权力、利益与享受而不择手段、专横跋扈,并逐渐把社会道德、国家法律等规章制度置之脑后,以至于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自身也必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因而我们每个人应该不断自省,提高认识,谨防权力等各种欲望的放纵和膨胀。

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论文关键词]拉康;欲望理论;隐喻;换喻;客体小a [论文摘要]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欲望理论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现象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上,也体现在欲望的表达方式上。需要(need)和要求(demand)属于现象层面,欲望(desire)属于本体层面。隐喻和换喻是欲望表达的最常见方式。客体小a是欲望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一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三个层面。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可满足性,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次属于现象层。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6—18个月之间,欲望(desire)发展于象征阶段,即18个月之后。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要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虑。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或她)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对象的多样化。尽管这些对象也许只是爱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经层出不穷。 那么欲望是什么呢?“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望开始成形。”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处在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这个分裂意味着一种浑然的整体性的缺失,浑然整体性也正是欲望所企图达到的目标。那么这种目标为什么在需要和要求那儿达不到呢?因为需要满足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目标,不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普遍性,而要求虽然相对于需要来说,其满足的目标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求的对象却也是一种幻象,而欲望既是对需要对象个体性的否定,也是对要求对象一幻象的否定。因此,欲望既有前两者的因素,又不是前两者的任何一方,“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因为当要求将主体的话语联结到它的条件上去时,它精简了需要”。因此欲望实际是要求减去需要之差,它的目标不可能在需要与要求的任何一方那里得到实现。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求的幻象性之后,达到了一个本体性的境界,但是欲望的本体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状态。尽管欲望演变的过程也经历了前面所说的两次异化或者否定,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欲望的途程最终并没有迎来柳暗花明,而仍然处于否定、缺失的状态之中。

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拉康主义(11)- 情绪解析-焦虑

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拉康主义(11)- 情绪解析-焦虑.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一、定义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发展及人格活动的动力状态中都起着主要的作用,焦虑即是对危险的恐惧。弗洛伊德提出三种焦虑:客观的、神经质的和道德的焦虑。客观性焦虑是对真正存在的危险的恐惧;而神经质的焦虑是对于因表现冲动的欲望而受惩罚的害怕;道德性焦虑则是由于良知的畏惧。焦虑总是引起一个人行为紧张的力量,也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而自我可以发展起许多抵抗焦虑的保持性的防御,亦即所谓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人通过自居作用(或认同)的机制,以模仿和接受某个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从而认为自己具有与模范人物同等的能力足以应付引起焦虑的那种特殊危险。 案例1::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较为常见的自卑引发的焦虑症: 我会在感觉比自己强的人(地位、学识、金钱等方面)面前很自卑,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敢展现自我,该说的该做的都畏首畏尾,脑子也不好使了,满脑子只想着“人家怎么这么厉害、怎么这么有水平”“我怎么这么差劲”...同时有一种很强的嫉妒感;相反,和感觉比自己弱势的人相处时,又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活跃和自大,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都敢表现,无所顾及,跟“人来疯”似的,同时又有优越感;我这个人是不是人品有问题啊?还是心理有毛病? 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失去平衡的而采用极端方式寻求平衡的表现。由于对自卑的状态感到极度的不满,心理失去了平衡,未了保障心理平衡,在逮到可以自信的情境时,就极端地表现自我,与前者之间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向他人----更重要的是向自己证明:其实我也并不是真的那么差劲! 当事者两种绝然相反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应对自卑感焦虑的两极化模式。之所以或有这两种极端,是因为本身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使自我心理获得平衡的其他方式。人自动寻求心理平衡的方式有很多,而这位焦虑者恰好其经历在偶然间体验到了这种平衡的方式,于是就沿用了下来,而对于其他平衡的方式不了解、没有经验。然而,这却是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因为这不符合理性的判断和社会一般公认的方式。于是,求助者对于两种情况都感到不满意。结果更加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来说,缺乏安全感是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自己什么方面都很优秀的话,就没有危险存在”。“自己就魔障了”是一种被自己难以接受自己比他人差的自卑焦虑情绪笼罩,而将自我的能力和心理能量给屏蔽了而无法发挥出在的结果,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卑上,感到焦虑、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维-考试85分

?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维》期末考试(20)
姓名: 班级:继续教育
成绩: 85.0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假如你正在一个圆形的公园里游玩,手里的公园地图掉在了地上,问:此时你能否在地图上 找到一点,使得这个点下面的地方刚好就是它在地图上所表示的位置?()(1.0 分)
0.0 分
? A、

? B、
没有
? C、
需要考虑具体情况
? D、
尚且无法证明
我的答案:B
2
若 均为 的可微函数,求
1.0 分
? A、
的微分。()(1.0 分)

? B、
? C、
? D、
我的答案:A
3
下列关于 分)
1.0 分
? A、


? B、
)的说法正确的是()。(1.0

? C、
? D、
不确定
我的答案:A
4
已知
,则
0.0 分
? A、
1
? B、
0.1
? C、
0
? D、
0.2
我的答案:C
5
方程

1.0 分
=()。(1.0 分) 有无实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 A、
没有
? B、
至少 1 个
? C、
至少 3 个
? D、
不确定
我的答案:B
6
函数 在 是
1.0 分
? A、
上连续,那么它的 Fourier 级数用复形式表达就 ,问其中 Fourier 系数 的表达式是?(1.0 分)
? B、
? C、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考章节答案完整版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考 章节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开头的话 1 天王星被称为“笔尖上发现的行星”。() 正确答案:× 2 数学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载体。() 正确答案:√ 3 弦理论认为宇宙是几维的( ) A、4 B、3 C、11 D、10 正确答案:C 4 什么可以解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矛盾() A、质子理论 B、中子理论 C、夸克理论 D、弦理论 正确答案:D 5 哪一年发现了海王星() A、1854年 B、1864年 C、1846年 D、1856年 正确答案:C 数学思维 1 美国哪位总统喜欢通过学习几何学来训练自己的推理和表达能力() A、华盛顿 B、罗斯福 C、林肯 D、布什

2 仅存在有限对孪生的素数。() 正确答案:× 3 下列哪个是孪生数对() A、(17,19) B、(11,17) C、(11,19) D、(7,9) 正确答案:A 4 在赤道为地球做一个箍,紧紧箍住地球,如果将这一个箍加长1m,一只小老鼠不可以通过。() 正确答案:× 5 谁写了《几何原本杂论》() A、杨辉 B、徐光启 C、祖冲之 D、张丘 正确答案:B 数学学习 1 偶数和正整数哪个多() A、偶数多 B、正整数多 C、一样多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C 2 高斯解决了着名的七桥问题()。 正确答案:× 3 七桥问题解决的同时,开创了哪一门数学分支( ) A、泛函分析 B、数论 C、图论与拓扑学 D、抽象代数

4 数学的抽象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 正确答案:√ 5 以下哪个汉字可以一笔不重复的写出() A、日 B、田 C、甲 D、木 正确答案:A 从圆的面积谈起 1 以下什么成果是阿基米德首先得到的() A、圆周率的值 B、圆的面积与圆的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C、抛物线弓形的面积 D、穷竭法 正确答案:C 2 从中国古代割圆术中可以看出什么数学思想的萌芽() A、极限 B、微分 C、集合论 D、拓扑 正确答案:A 3 穷竭法的思想源于欧多克索斯。() 正确答案:√ 4 下面哪个人物用穷竭法证明了圆的面积与圆的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A、刘徽 B、欧多克索斯 C、欧几里得 D、阿基米德 正确答案:B 5 欧多克索斯完全解决了圆的面积的求法。()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1、如何理解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 在艺术构思中,形式是追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而特定的形式也往往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这种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割裂开来的基础之上的,即艺术作品的内容在未物化为形式之前。事实上,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是统一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我们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实际上这是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两者的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2、如何理解形式的能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形式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每个不同的艺术家,在选择创作题材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身把握艺术语言的特长来加以取舍裁定,一般不会强己所难而为之;其次,还表现在选用不恰当的艺术形式,对于内容的表现,不仅不能使之增色,反而会糟蹋内容、歪曲内容。 艺术作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首先,表现在某一种类型的作品,在将形式剥离内容后依然可资利用的继承性上,即鲁迅所提出的“旧瓶装新酒”;其次,还表现在有些艺术作品形式的美,可以抽取出来,构成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3、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是怎么体现的?(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1、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作品有怎样的内容,就会呼唤适合这内容的表现形式。 2、艺术形式总是以积极能动的方式服务于内容,而且其自身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所以,从艺术鉴赏即接受角度来看,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形式,这形式被认知、被体验了就是内容,所以,形式又先于内容、决定内容。(1)首先,艺术欣赏必须从对形式的解读、感受开始,进而才能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 (2)其次,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对内容的欣赏。 (3)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自身就是内容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作者:张一兵原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的伪欲望理论。作者首先探讨了拉康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突出解析了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其次,论文分析了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我们知道,本能之欲望在弗洛伊德的学理逻辑中,是本我的本质。相对于文化之我和社会之我,欲望之我是居有本真性的。固然这种欲望会受得阻碍和曲解,但它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得到满足。可是,拉康不仅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还进而提出,那个作为无意识基础的本能原欲在人的存在层面并不具有合法性。在拉康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欲望总是虚假的,你以为是自己的需要,而其实从来都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一种无意识的“伪我要”。依拉康的观点,个人主体的欲望从镜像异化以后就不再是主体本己的东西,特别是在进入象征域之后,在能指链的座架之下,我的欲望永远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就是要让人们揭开意识(文化)的帘子,以发现背后隐匿着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可是拉康的回答也干脆:“以为欲望的

问题不过是个揭开恐惧的面纱的问题的人,就将他指导的人们都蒙在这层裹尸布中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裹尸布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呵呵,说得多阴毒。可是,拉康还关心人的欲望,“你到底要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精神分析学所真正想弄清楚的最终问题。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 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区分了现实的对象性需要和心理性的愿望(欲望)。但拉康进一步说,欲望(désir)不是希望或愿望(wunsch/wish),弗洛伊德试图在梦中发现欲望,但“梦不是欲望”。拉康总在与弗洛伊德作对。在拉康看来,愿望是人有意识追寻的东西,而欲望则是无意识发生的。请一定注意,这里的无意识要解读为“他者的话语”。愿望是有可能通过幻想得到满足的,可欲望却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在拉康这里,被指认为欲望的东西不再是现实中的真实需要,甚至不是弗洛伊德所讲的心理性的愿望,而是一种在语言的象征域中,伪主体对本体论意义上的缺失之物永不可能实现的欲求。为什么?我们来看拉康的解释。 拉康否定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一切感性的生物主义需要-欲望观,也不赞同皮亚杰一类建构主义的经验需要论。他自己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需要-要求-欲望的三元逻辑。拉康承认,人的需要可能源发于生物性的匮乏,它总是以具体的缺失对象为欲求指向,一旦获得对象,需要则得到满足。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 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 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具体说来。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

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代表;而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反映在梦中也是这种情形:“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伊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儿童的梦反映了原始表意文字学的特征,而对成年人来说,它同时再现了符号成分的语音用途和象征用途。”①显然,拉康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拉康从结钩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重新阐释,使我们有可能探讨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使我们认识到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我们的“外部”,或者说在我们“之间”,是我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果。无意识之所以难以搞清楚,倒不是因为它处于我们的意识深处,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包围在其中。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手段就是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维尔雅满分答案

————————————————————————————— 开头的话 1 天王星被称为“笔尖上发现的行星”。() 正确答案:× 2 数学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载体。() 正确答案:√ 3 弦理论认为宇宙是几维的?() A、4 B、3 C、11 D、10 正确答案:C 4 什么可以解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矛盾?()

A、质子理论 B、中子理论 C、夸克理论 D、弦理论 正确答案:D 5 哪一年发现了海王星?() A、1854年 B、1864年 C、1846年 D、1856年 正确答案:C 数学思维 1 美国哪位总统喜欢通过学习几何学来训练自己的推理和表达能力?() A、华盛顿 B、罗斯福

D、布什 正确答案:C 2 仅存在有限对孪生的素数。() 正确答案:× 3 下列哪个是孪生数对?() A、(17,19) B、(11,17) C、(11,19) D、(7,9) 正确答案:A 4 在赤道为地球做一个箍,紧紧箍住地球,如果将这一个箍加长1m,一只小老鼠不可以通过。() 正确答案:× 5 谁写了《几何原本杂论》?() A、杨辉 B、徐光启 C、祖冲之

正确答案:B 数学学习 1 偶数和正整数哪个多?() A、偶数多 B、正整数多 C、一样多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C 2 高斯解决了著名的七桥问题()。 正确答案:× 3 七桥问题解决的同时,开创了哪一门数学分支?()

A、泛函分析 B、数论 C、图论与拓扑学 D、抽象代数 正确答案:C 4 数学的抽象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正确答案:√ 5 以下哪个汉字可以一笔不重复的写出?() A、日 B、田 C、甲 D、木 正确答案:A 从圆的面积谈起

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性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在我认为,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性,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建立在认识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可以理解法律和使用法律。自觉主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从现实出发,努力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要坚持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与社会历史学科选择的关系。 客观法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最根本的是要从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客观规律和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动不等于盲目性和随意性,蛮力不等于胡思乱想。从现实出发,按照客观规律。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的发挥才能更充分、更有效,相反,它就会被挫折与失败。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现象,是看不见的,让人理解和掌握的规律是不容易的。要获得一个合乎逻辑的规律性认识,往往经过实践、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多次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建立在认识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其次必须掌握主动性原则。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人们可以理解法律和使用法律。最后必须坚持实践的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统一的基础。坚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对青年学生,是建立一个脚踏实地,务实的学习风格,努力科学和文化知识,为未来的服务社会,为该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之“无名林”

○李红梅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缺乏欲望;他者欲望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8-0046-02 一、《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刘易斯·卡罗尔于1871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姊妹篇。 维多利亚时代童话小说的崛起是在英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工业革命一方面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布莱恩·奥尔蒂斯(Brian Aldiss)在论及工业革命和进化论对科幻小说的影响时指出:“工业革命和进化论都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显著的隔绝感: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还有人与自然的隔绝——它如此频繁地在科幻小说里作为必须被征服的敌人而出现,似乎我们不再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了。”卡罗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备受成人和儿童喜欢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第三章中将爱丽丝置于“无名林”中。“无名林”是一片树林,在那里,任何东西都没有名字。爱丽丝走进“无名林”后,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一只小鹿漫步跑来,它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小鹿带着爱丽丝在树林里穿行,她们来到树林外面的另一片开阔地。小鹿挣脱了爱丽丝的搂抱,惊慌逃奔,因为她知道爱丽丝是人类的娃娃。而爱丽丝因为突然失去小鹿黯然神伤。本文试图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依托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无名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欲望理论 什么是欲望?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简言之,欲望的真正对象就是缺乏。缺乏是一种存在的缺乏,它超越了任何能表现它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缺乏绝对不是存在的一种简单的相对物,它可以说是存在的基础,或者说,存在依赖于缺乏而存在。就如拉康所说:“存在是作为缺乏的一种功能而开始存在的。”鉴于拉康把欲望视为对缺乏的欲望,区分欲望与需要(besoin)就变得非常必要。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他们都把需要与满足放在一起来讨论。具体地说,需要代表着一种生物的倾向,或者说,一种生理上的倾向。如在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基本上就是这种需要—满足的关系。而在人类身上,情况明显不同。人除了有生理上的需要以外,还有需求(demand),即通过言词向他人表示自己想要的东西,其根本上表现为对爱的需求。拉康指出,“在需要与需求的裂缝边缘处,欲望形成了……”所以,欲望不但有需要的特征,即它总是朝向对象,寻找对象、以求满足;而且它又有需求的特征,即它总是面向他人的,希冀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欲望不可能是需要。因为它的对象不是一种具体对象。它的对象根本上是一种缺乏,即它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同样,欲望也不可能是需求。因为需求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欲望只要求他人的认可,它本身是一种绝对物。 (一)爱丽丝的缺失的欲望 爱丽丝在镜中保有的唯一身份痕迹是:她知道自己的名字。没有名字,她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小对形”,因为她失去了她在符号中的最后一个身份标识。因此,爱丽丝进入“无名林”后,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需要(need) 、要求(demand) 和欲望(desire) 三个层面。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可满足性,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次属于现象层。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6—18个月之间,欲望(desire)发展于象征阶段,即18个月之后。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要求如果不能得

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虑。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或她)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对象的多样化。尽管这些对象也许只是爱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经层出不穷。 那么欲望是什么呢?“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望开始成形。”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处在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这个分裂意味着一种浑然的整体性的缺失,浑然整体性也正是欲望所企图达到的目标。那么这种目标为什么在需要和要求那儿达不到呢?因为需要满足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目标,不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普遍性,而要求虽然相对于需要来说,其满足的目标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求的对象却也是一种幻象,而欲望既是对需要对象个体性的否定,也是对要求对象一幻象的否 定。因此,欲望既有前两者的因素,又不是前两者的任何一方,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作者】:陈永国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34~38 【内容提要】:拉康在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阐释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不但丰富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发生了深远影响。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自我的构成,把人类主体看作不但是可以构造的,而且是具有非理性欲望的一个结构。他继承了结构主义者对语言的解析,把言语或书写的意义视作一种功能,是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无意识思想和动机的流露,而非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他还以自身实例展示了思想是寓于时间之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承认思想的不完整性,才能不断发现真理。这也许是他对解构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陈永国,1955年生,现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西方文论博士生、吉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正文】 一、解读弗洛伊德 正如柏拉图解读柏罗丁、亚里士多德解读迈蒙尼德、马克思解读黑格尔是为了通过理解后者的理论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是为了正确理解弗洛伊德从而还他一个本真的面目。他的使命是“回归弗洛伊德”。拉康认为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无意识,这主要见于弗氏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对拉康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无意识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无意识具有结构,这个结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言行。 弗洛伊德原本是依据生物学原理来思考无意识的,即将其看作原始的动物本能的储存。拉康则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无意识。非但如此,即便“意识的自我”也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抛开了语言,人的主观性便不存在。(注:埃里克·马修:《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142页。)拉康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后来干脆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无意识。这种观点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人作为主体并非独立于其他主体而存在,而总是处于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之中,因为语言是不能从这种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中分离出来的。在“镜像阶段”一文中,他指出:“这种识别行为,如在猴子的例子中所示,远没有穷尽,婴儿一旦掌握了那个镜中像、发现镜中空无影像时,便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的来源及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258655.html, 浅析拉康镜像理论的来源及建构 作者:李慧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9期 摘要:拉康镜像理论的构建受惠于很多人,但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弗洛伊德、黑格尔和 索绪尔。他的理论是在运用黑格尔、索绪尔的方法论对弗洛伊德的观点继承、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镜子阶段”是镜像理论的主体,拉康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镜像理论,而“ISR”三界域理论是对镜像理论的拓展,使镜像理论与人类学联系起来,从而拓宽了精神分析的视域。 关键词:镜像理论“ISR”三界域无意识学说能指与所指 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一直以来研究者对其理论的研究都充满争议,但是研究热情却一直不减。拉康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其理论基础是镜像理论,正如《雅克·拉康》这本书序言中所说,镜像理论“成为了其精神分析理论秘密诞生地”。镜像理论是研究者探究拉康理论的窗口。深入了解拉康一生可以知道,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构建受惠于很多人:“唯一的导师”克莱郎博尔,其“精神的自动作用”为拉康对妄想症的研究提供了主题和方法;超现实主义者达利可以看做是拉康的镜像,拉康从达利身上“找到了把他带出精神病学领域狭隘的专业性的诗性之光……”[1];哲学家斯宾诺莎和雅斯贝尔斯给拉康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平行论”和“过程论”的方法论指导;“导师”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则为拉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富有原创力和再生力的思想资源”[2]……但是,对拉康理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是弗洛伊德、黑格尔和索绪尔:拉康理论即是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继承、改造、发展,他的几乎所有的概念、问题都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紧密相关;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为拉康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拉康镜像理论的重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3];后来,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拉康精神分析的语言学转向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拉康提出了“无意识即他者的语言”的理论。笔者将立足于镜像理论,追溯拉康理论形成、发展的源脉和过程,并对拉康理论的建构进行解读和阐释。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 拉康的镜像理论于1936年提出,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阐释镜像理论的论文《镜像阶段》像一个失窃的文本遗失在历史洪流中,直到1949年,论文《助于“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的出现才使“镜像阶段”理论以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镜像理论是对诸多前人理论的颠覆与创新,很难辨认出确切的理论源头,但是其素材却直接来自于瓦隆的“镜子测试”的试验,可是其解释已完全不同于瓦隆的心理学概念,而是经过了哲学—人类学的拉康式强力解读。上文提到,拉康的几乎每一个概念、问题都与弗洛伊德有关,“弗氏对自我和本我、意识与无意识的辩证认识为拉康的镜像理论提供了多种丰富的可能性”[4],可是拉康对弗洛伊德学说经历了从接受到修正、改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起了方法论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中期,“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与所

真实界的回归_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_黄墙纸_中的疯女人

[收稿日期]2009-03-12 [作者简介]张莉萍(1981-),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职业教育、商务英语教学。 《黄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性批评作家夏洛蒂·吉 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1887年,著名医师希拉斯·威尔·米契尔对吉尔曼采用的疗养法不幸失败促使她写下了《黄墙纸》,———一个描述一名患精神衰弱症的女性如何变得疯狂和如何获得女性意识的悲惨故事。”(Grade Saver )在故事中,叙述者“我”尝试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做斗争,最终走向疯狂。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叙述者疯狂的意义何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的疯狂过程,笔者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依照拉康的理论,人类的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从婴儿的出生到8个月是真实界。在真实界里“没有语言,因为那里没有缺失(loss),没有缺乏(lack),也没有缺席(absence);只有完整,需要和需要的满足。(Klages )在这个阶段,婴儿愉悦地与母亲融为一体,接受母乳和母亲的关怀与照料。这是人类最接近自然和纯物质存在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想象界也就是镜像阶段,发生在婴儿8个月到18个月———婴儿“终于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形象”。(Lacan Mirror 178)此时,婴儿错把镜中的形象当成自身,因此感觉到了意味着缺乏(lack)和缺席(absence)的他者(the other)的存在。为了满足完整的需要,在错认拉康称为“镜像”(imago)的基础上,婴 儿创造了一个“完美自我”(Ideal-I),(—179)一个“没 有任何不充足的完美的完整的自我”。(Klages )对拉康而言,完美自我的幻象是对“已经失去的原有的与母亲一体的完整的代偿”(Lacan Mirror 179),是主体为了进入第三个阶段象征界而故意忽略自身缺失的自然现象。 如果真实界是主体狂喜地与母亲合为一体的天堂,想象界是主体开始分裂的过道,那么象征界就是主体受尽父亲之名符号阉割的折磨的地狱。“正是父亲之名使我们必须认识到符号功能的支撑在历史的最初就把符号与法律对等起来”。(Lacan Ecrits,转引自Felluga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建立在缺失和缺席的前提上”(Eagleton 174),进入了象征界就等于进入了语言。“语言总是先于我们,等待着指定我们在语言中的位置。”(—174) 总的来说,真实界是母亲的,是在父权社会的主体永远不能回归的地方,是“在语言中的人类主体不能到达”(Klages )的地方。这意味着要回归真实界,主体必须“放弃使自身被识别”(Lacan Symbolic 187)也就是必须放弃语言。同时拉康认为放弃语言也是疯狂的一种情形,因此,除了死亡,疯狂是重新进入真实界的唯一途径。 在故事《黄墙纸》中,叙述者尝试在父权社会中寻找出女性的出路,却总是逃不开象征界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与象征秩序直接对抗。她所做的是 真实界的回归 ———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黄墙纸》中的疯女人 张莉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摘 要]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夏洛蒂·吉尔曼《黄墙纸》中的叙述者最终成为了疯女人。叙述者的疯狂意义何 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从真实界到象征界的疯狂过程,本文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关键词]女性批评;精神分析;疯狂;《黄墙纸》 71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维 满分期末考试

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维王维克课程评价《数学的奥秘:本质与思维》期末考试(20) 班级:默认班级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单选题开始 1 设,则=?()(1.0分) 1.0分 A、 B、+C C、 D、都不正确 我的答案:A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2 设,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1.0分) 1.0分 A、 B、 C、 D、 我的答案:A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3 求反常积分=?(1.0分) 1.0分 A、 B、 C、 D、 我的答案:B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4 从中国古代割圆术中可以看出什么数学思想的萌芽?()(1.0分) 1.0分 A、极限 B、微分 C、集合论 D、拓扑 我的答案:A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5 求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1.0分) 1.0分 A、 B、 C、

D、 我的答案:B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6 多项式在上有几个零点?()(1.0分) 1.0分 A、1 B、0 C、2 D、3 我的答案:B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7 设,,则()。(1.0分) 1.0分 A、 B、 C、 D、 我的答案:C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8 设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与轴的交点为,则 ()。(1.0分)

1.0分 A、 B、1 C、2 D、 我的答案:D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9 求不定积分?()(1.0分) 1.0分 A、 B、 C、 D、 我的答案:A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10 设幂级数在处收敛,则此级数在处?(1.0分) 1.0分 A、条件收敛 B、绝对收敛 C、发散 D、不确定 我的答案:B 单选题结束单选题开始 11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一.拉康其人 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二.何谓“镜像”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拉康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一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这个处于6-1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镜子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镜子中的这一完美形象不仅与婴儿的实际肉体存在不同甚至相反。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的喜悦。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拉康指出,这个自我认出的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步骤: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不能区分;因此,人必须把镜像阶段理解为一种同化,即当他承接一个镜像时在主体内发生的那种转化。这一转化使婴儿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自己,如拉康言:镜像阶段是一出戏文,为主体制造了那一系列幻影,把支离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为他的一个完整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在镜像阶段,婴儿与其映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种想象的关系,镜中之我既是又不是婴儿自己,当婴儿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它并不存在,因此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的对立,这个对立用拉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