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启示录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 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 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 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6
一、南渡——长沙岁月
• 1937年8月19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接到教育部南迁长沙, 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通知 •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 张伯苓任常务委员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 哲学心理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
尧、吴大猷、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 • 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陈曾昭伦、苏国桢、李
继侗、赵九章、刘仙洲等
29
(2)联大教师治学严谨,自始至终怀着抗战兴国、敬业育
人的信念,勤勤恳恳地从事教学工作
陈寅恪:“日食万钱难下箸, 月支双俸尚忧贫”。
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正式更名 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西迁云南的旅途, 旅行团在路途艰难的情况下,徒步68天, 三千多华里,于1938年4月平安到达目的地
9
三、东藏——艰苦岁月
1938年的秋天,伴随着 日本飞机在昆明投下第一颗 炸弹,昆明从此不再宁静。 刚刚落脚昆明的联大师生在 炮火的洗礼中,拉开了战时 昆明生活的篇章。
西南联大启示录
吴 娟
邝 小 梅
主 讲 人 :
1
篇章一 历 史 追 溯
2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 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我心目中的季羡林近见报载,季羡林已将他的藏书及文物尽赠与北大图书馆。

细思,心中不能平静。

遂打电话过去问候。

我说,书都捐了,季老每天干什么呀?他不会养花玩鸟,又不串门逛街。

原来,季老因担心后事混乱,尤怕珍贵的书籍文物流失国外,故先办理捐赠。

东西登记入册,并公证之后,季羡林长舒一口气,说:“这屋子里的一张纸,都是北大的了。

“于是,又打“借条“借自己的书,常用的资料还留在屋里,每天仍是看与写,继续”煎首年年复月月“。

我当时就在电话中讲了一句不合宜的实话:“为国捐躯“。

是的,这位垂暮老人,已接近心愿的完成。

他的青春,爱情,一生心血,所思所为,尽献于我轩辕,犹唯恐有片纸寸书的遗漏。

这点点滴滴,又尽入我心目中。

令我遥慕。

一个人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心目中,这是在人际,浮名及“私交“之外,须要有一个仗剑独立的形象的。

须要有可以昭示的警醒,回味如兰的情怀,以及那山水一般,不会厌倦的魅力。

青年时代,季羡林曾是著名的清华“三剑客“之一。

而到了晚年,他的"剑"仍然没有收回。

历经磨砺,愈加峥峥。

这是一个烈士的暮年,这是一位仍可以去为正义受辱,独特立行,拒不出违心之言的历史见证人。

在一场突然的风暴面前,他无趋利避害之意,反有自请为"阶下囚"之举。

他欲为后生遮风雨,不惜老枝铁骨伴残荷。

他独执一旗,那不同于凡响的情操和言止,那些往事,件件是我亲历亲知。

过去岁月的惊涛骇浪,已如石刻一样,不能磨灭。

在我看,季老已为下一个世纪作出了铺垫。

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位老人的名字还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

因为他为“未来”付出过,当属于“天下”与“千秋”。

昔日“阶下囚”也罢,今天座上客也罢,季羡林就是季羡林。

好像见不见面,都在心目中了。

接近季羡林,给人的感觉,从内到外都是肃然的。

他思维纵横,而出语认真、细致,属学者风范。

我是个信口开河的人,多年来却从无拘束,仿佛小鸟在树荫下面,更吱喳得有劲。

因为在他的肃然之下,另有一种慈爱与宽容,甚至迁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 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 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主要著作及成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冯友兰开始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 哲学史。著有《中国哲 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 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 哲学史新编》(七卷本)等书。
著名教师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荪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吴晗吴宓潘光旦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史 家、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 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著作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
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 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写 被称为:“三绝碑”
这是记载西南联合大学伟大 光辉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三)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行文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虚实结合,繁简相间。 繁者:联大连迁数地之史实 简者:三次“奉命”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 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 三校之地位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训练 1.4新闻(含解析)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训练 1.4新闻(含解析)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板块一新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米泳池里的梦想新华社记者赵悦杨嫒嫒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

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

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

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

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

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

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

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

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三、铭文之制
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 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 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 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 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 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
四、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大的背景交代极 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有繁有 简,繁简相间,为古典文体,其撰写 有不少规范性的要求。如 《文心雕龙·诗碑》:“标序 文心雕龙·诗碑》 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 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 之制也。”
三、铭文之制
作为纪念性的文字,碑文应文质相称,内 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 润泽;不虚美,不浮夸。完全不顾这些规 范要求,则不复有碑文之一体。
五、史笔抒情
本文主旨为记载其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 是史笔。
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 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 而有法度。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 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六、思考与讨论
本文中最感人之处何在?请挑选最喜欢的 片段加以分析。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简者,于三次“奉命”,均一笔带过,不劳辞费;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则如:“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 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三校之地位。
四、叙事分析
第三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四“可纪念者”, 一一谈来。 第四部分,化用联大校歌而成碑铭,后先 照应,意味深长。互文之法,运用之妙, 深获识者之心。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 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 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学校。 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 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 1938年 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 日结束,在滇整8 日结束,在滇整8年。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

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

遇上大雨,双层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

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

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

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

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

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

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

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

”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钟,并视为当然。

正能量电影观后感五篇

正能量电影观后感五篇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看了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之后,才了解到西南联大成立正值争战年代,有一半的日子天天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物价飞涨。

师生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却为中华民族培育了一大批人才,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的科学家。

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林、李振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用在那破不成形的屋子里上课,不用再忍饥挨饿。

而有多少人又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呢?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声与泪水均以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些灿若繁星的教授却始终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奇目的光芒。

现在的我们,作为师大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这种刚毅坚卓、学高身正的校训,努力让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大人。

当我们在七十多年以后纪念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大学,所有人的感觉还是立足于当代。

我们惊讶,我们感叹,一个物质之匮乏与精神之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学,一个在战火中诞生却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韧性的大学,她让我们仰望。

西南联大坚持精神自由的治学态度,在战争年代仍然主张常态教育,这为当时的学子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学习空间。

历史证明,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创造出教育史上的神话,是因为开放的学术氛围。

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要重复历史,而是应以一个新的面貌与姿态,塑造全新的有竞争力的大学,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

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

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

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教授们的生活同样
异常艰辛,闻一多、华罗庚两家 一度十几口人共居一室,中间用 的奇特格局。 为躲避轰炸,教授们大多住
布帘隔开,形成“布东考古布西算”
得分散,有的住在几十里外的远
抗战中后期,物价暴涨, 闻一多不得已挂牌治印, 补贴家用 郊,步行来上课,周培源先生骑自 养的马上课,从不迟到。
12
1944年12月28日,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我们这些西南联大的学子,深深地怀念着在“爱国、民主、科学”精神和 “刚毅坚卓”校训熏陶下的岁月,深切感谢母校和老师们辛勤的培养之恩。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之父)

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 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战时,中国 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 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杨振宁 (诺贝尔奖获奖者)
宗璞 (著名作家,冯友兰之女): 有人就看见日本人坐在飞机里, 一面笑,一面往下投弹。因为没有 阻拦,它就飞得很低。我们就在这 种环境下,还是照常地上课,教书 的教书,学习的学习。 宗璞和冯友兰
10
日本飞机投弹
艰苦的环境
1939年,联大 新校舍
图书馆
图书馆内用废汽油桶、 木箱叠架起来的书架。
1944年,学校财政困难, 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 11 换成茅草顶
回首往事,西南联大给予我的教育永志不忘,由此确立我的报效祖国的决心 永世不移。
——陈茹玉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
• 在联大的几年,给我脑海里打下烙印最深的是“穷则思变”四个大字,就是 再穷也要拿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学生要学出好名堂、好成绩。
——涂光炽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矿床学家)
4
联大辉煌成就
•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 联大学生; 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 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 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 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5



• 华罗庚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吴 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被视为该领 域的经典;还有张青莲的《重水之研究》、赵九章的 《大气之涡旋运动》、孙云铸的《中国古生代地层之 划分》、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马大猷的 《建筑中声音之涨落现象》、闻一多的《楚辞校补》、 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汤用彤的《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等等大批奠 基性论著。
•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 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 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 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6
一、南渡——长沙岁月
• 1937年8月19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接到教育部南迁长沙, 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通知 •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 张伯苓任常务委员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 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 九年间,先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 的大军,有14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13
四、东藏——薪火相传
大师云集, 群星璀璨
• 这是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其中既有国学大师陈寅恪、 哲学家汤用彤、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潘光旦、物 理学家吴有训、叶企孙这些久负盛名的学者;又有吴大 猷、费孝通、华罗庚这样一批在战火中回到祖国的年轻 学者;在西南联大条件最简陋的实验室里,却工作着中 国最负盛名的老师。
14
联大时期的部分成果: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汤用彤 《中国佛教史》 钱穆 《国史大纲》 郑天挺 《清史探微》 冯友兰 《贞元六书》 金岳霖 《知识论》、《论道》 陈序经 《文化学系统》 吴征镒 《滇南草本集》 潘光旦 《优生原理》 罗庸 《鸭池十讲》 朱自清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 《新诗杂谈》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冯至 《歌德论述》、《杜甫传》 沈从文 《湘西》、《长河》 华罗庚 《堆垒素数论》 吴大猷 《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周培源 湍流理论
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正式更名 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西迁云南的旅途, 旅行团在路途艰难的情况下,徒步68天, 三千多华里,于1938年4月平安到达目的地
9
三、东藏——艰苦岁月
1938年的秋天,伴随着 日本飞机在昆明投下第一颗 炸弹,昆明从此不再宁静。 刚刚落脚昆明的联大师生在 炮火的洗礼中,拉开了战时 昆明生活的篇章。
左起北大校长蒋梦麟 清华校长梅贻琦 南开校长张伯苓
• 临时大学于11月1日开始上课
7
二、西迁——在路上
临时大学西迁示意图
300余人构成的旅行团在迁滇的路上
1938年2月19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200多名 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开始西迁云南之路
8
二、西迁——在路上
旅行团到达昆明
最后一批抵达长沙的 教授合影
3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 回忆昆明联大时清坐茶馆日复日设备简陋学习勤研究启蒙发源地——最 可贵的是敬业和团结精神。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西南联大三校之间均如此。 联大师生敬业精神和友爱、团结的优良传统,是能造就众多人才,驰名于中外的 主要原因。在抗战期间,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不能亲赴前线或参加战斗,只有积 极从事科学研究,坚持谨严创造的精神,自学不倦,以期有所贡献于祖国。 ——郑天挺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
15
联大时期部分获奖著作
西南联大启示录
吴 娟邝 Biblioteka 梅主 讲 人 :1
篇章一 历 史 追 溯
2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 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