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启示录
西南联大启示录

• 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 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 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 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6
一、南渡——长沙岁月
• 1937年8月19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 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师生接到教育部南迁长沙, 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通知 • 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 张伯苓任常务委员负责领导全校工作
• 哲学心理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
尧、吴大猷、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 • 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杨武之、姜立夫、陈曾昭伦、苏国桢、李
继侗、赵九章、刘仙洲等
29
(2)联大教师治学严谨,自始至终怀着抗战兴国、敬业育
人的信念,勤勤恳恳地从事教学工作
陈寅恪:“日食万钱难下箸, 月支双俸尚忧贫”。
长沙临时大学已经正式更名 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2月19日开始西迁云南的旅途, 旅行团在路途艰难的情况下,徒步68天, 三千多华里,于1938年4月平安到达目的地
9
三、东藏——艰苦岁月
1938年的秋天,伴随着 日本飞机在昆明投下第一颗 炸弹,昆明从此不再宁静。 刚刚落脚昆明的联大师生在 炮火的洗礼中,拉开了战时 昆明生活的篇章。
西南联大启示录
吴 娟
邝 小 梅
主 讲 人 :
1
篇章一 历 史 追 溯
2
关于西南联大的记忆
•
这个草创的新大学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在那强敌深入、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弦歌不辍确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追求民 主与科学确是当时我们的共同认识和信念。 ——陈岱孙 (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我心目中的季羡林近见报载,季羡林已将他的藏书及文物尽赠与北大图书馆。
细思,心中不能平静。
遂打电话过去问候。
我说,书都捐了,季老每天干什么呀?他不会养花玩鸟,又不串门逛街。
原来,季老因担心后事混乱,尤怕珍贵的书籍文物流失国外,故先办理捐赠。
东西登记入册,并公证之后,季羡林长舒一口气,说:“这屋子里的一张纸,都是北大的了。
“于是,又打“借条“借自己的书,常用的资料还留在屋里,每天仍是看与写,继续”煎首年年复月月“。
我当时就在电话中讲了一句不合宜的实话:“为国捐躯“。
是的,这位垂暮老人,已接近心愿的完成。
他的青春,爱情,一生心血,所思所为,尽献于我轩辕,犹唯恐有片纸寸书的遗漏。
这点点滴滴,又尽入我心目中。
令我遥慕。
一个人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心目中,这是在人际,浮名及“私交“之外,须要有一个仗剑独立的形象的。
须要有可以昭示的警醒,回味如兰的情怀,以及那山水一般,不会厌倦的魅力。
青年时代,季羡林曾是著名的清华“三剑客“之一。
而到了晚年,他的"剑"仍然没有收回。
历经磨砺,愈加峥峥。
这是一个烈士的暮年,这是一位仍可以去为正义受辱,独特立行,拒不出违心之言的历史见证人。
在一场突然的风暴面前,他无趋利避害之意,反有自请为"阶下囚"之举。
他欲为后生遮风雨,不惜老枝铁骨伴残荷。
他独执一旗,那不同于凡响的情操和言止,那些往事,件件是我亲历亲知。
过去岁月的惊涛骇浪,已如石刻一样,不能磨灭。
在我看,季老已为下一个世纪作出了铺垫。
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位老人的名字还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
因为他为“未来”付出过,当属于“天下”与“千秋”。
昔日“阶下囚”也罢,今天座上客也罢,季羡林就是季羡林。
好像见不见面,都在心目中了。
接近季羡林,给人的感觉,从内到外都是肃然的。
他思维纵横,而出语认真、细致,属学者风范。
我是个信口开河的人,多年来却从无拘束,仿佛小鸟在树荫下面,更吱喳得有劲。
因为在他的肃然之下,另有一种慈爱与宽容,甚至迁就。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
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
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
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1.2 选题缘由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主要著作及成就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
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 《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 《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 《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 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
的一页。
三、文本解读
(一)碑文体简述 碑文,指刻于石碑上的志传文辞,亦称碑记、 碑铭、碑志、碑版、碑表、碑碣、碑榜、碑颂等。 古代著名碑文如秦始皇《泰山刻石》、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等。 铭,本指刻或铸于器物、金石上的文字;碑铭, 则为碑文之别称,或为碑文中结束部分。通常有韵。 或为警戒后人,或为歌颂功德,以及单纯为纪念。
陈寅恪 钱钟书
李楷文
沈从文 费孝通 林徽因
陈岱荪 华罗庚 吴 晗
闻一多 钱 穆 朱光潜 赵九章 吴 宓 潘光旦
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
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 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 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 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给后人留 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刚毅 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至诚至真、兼 容并蓄的学术品质;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 进取意识;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训练 1.4新闻(含解析)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训练板块一新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米泳池里的梦想新华社记者赵悦杨嫒嫒一个长宽仅15米、水深只有1.5米的室内游泳池,是加沙地带最好的泳池,也是这里唯一一个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场地。
七八个不到20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正在教练指导下刻苦训练,他们渴望有朝一日能从被封锁的加沙地带走出去,在标准游泳场地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为巴勒斯坦人圆一个游泳梦。
18岁的巴勒斯坦小伙子杰哈德·萨利赫就是这些追梦青年中的一个。
他浓眉大眼、身材浑圆,是天生练游泳的好苗子,曾获得过巴勒斯坦青年自由泳比赛冠军。
但由于从年少时起就经历过太多苦难,杰哈德身上鲜有年轻人的活泼气息,说话时眼神总是很忧郁。
他告诉记者:想在加沙练好游泳实在是太难了。
杰哈德训练的地点在纳玛体育俱乐部,位于加沙地带最北部的杰巴利耶地区。
这里靠近以色列边界,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以色列士兵与巴武装人员交火事件时有发生,这里不仅处于以方的机枪和坦克炮火射程之内,飞机和导弹袭击也是常事。
敢于冒着“枪林弹雨”坚持锻炼的人,确实需要些胆量。
纳玛体育俱乐部场地有限,仅包括一个类似“蘑菇池”的室内游泳场及非常简陋的附属设施,但仍属于当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完全依靠阿拉伯其他国家的资助建成。
杰哈德的教练马尔旺说,虽然杰哈德的成绩不错,但他的技能训练只能依靠这个15米长、15米宽的游泳池,力量训练则需要租借其他地方简易健身房的一些设施,再加上没有资助,每个运动员都是自费参加训练,他们每个月能够承担的费用大约只能够满足每周12小时的训练时间。
杰哈德的家在纳玛俱乐部以北,距离边界更近一些。
他家的外墙上至今仍遍布着以色列机枪射击后留下的弹孔。
推开房门,杰哈德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几张低矮的木板床和一个用木板钉成的简易衣柜是他家里仅有的家具,不大的房屋空空荡荡,说话时都有回声。
灰黄的墙壁上,一幅杰哈德哥哥艾哈迈德的照片高高悬挂,特别醒目。
艾哈迈德也曾是个游泳爱好者,和弟弟相比,他就没那么幸运了。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条件艰苦得惊人。
联大初建时下无寸土,上无片瓦,只能借用昆明一些学校的校舍。
1939年建立的新校舍全是泥地土坯墙、木格窗的平房,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屋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
宿舍由梁思成设计,但因经费严重不足,即便是建筑大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室是土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
教室里夏天犹如蒸笼,冬天则寒风穿堂入室,窗是用棉纸糊的,一刮风,沙沙作响。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铁皮顶上,叮叮当当地响,教授讲课要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雨声和风声。
一次,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因下雨,学生根本听不到教师讲课。
无奈,陈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了“下课赏雨”。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宿舍是土坯草屋,睡的是上下层双人床,室内灯光暗淡,一个大房子要住40人,那个双人床一排排地排满。
遇上大雨,双层木床上便成“泽国”,油布、脸盆、雨伞全派上了用场。
学生的衣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退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色棉大衣,遮住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的破裤子。
有些同学几个人合用一件长衫,谁进城就谁穿。
在临时大学的时候,发件棉大衣,就这么勉强过冬。
联大学生宿舍全部是借来的,由于人多房少,有时就连盐商仓库也借用来当宿舍。
新校舍是在泥土松软的坟地中开辟的,地上泥泞,床下长草。
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是烂泥,路上留下一个个水坑,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当时校图书馆库藏书少,参考书不足,有些教授为了备好一堂课,往往需要四处寻觅有关书刊甚至拿出自己的藏书,常常挑灯夜战赶编讲义。
联大许多教授,如周培源、吴大猷等,为了躲避空袭迁到郊区居住,住得最远的在50多里外的呈贡,远离学校数十里。
由于住得分散,当时流传着一句话:“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
”为了讲课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他们从不采取连续数小时集中讲授方式,一门3学分课程必按每周三次来校授课,不辞辛劳往返数小时,从不迟到一分钟,并视为当然。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与学同步导练3(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教与学同步导练(三)(第三单元)本卷共三道大题满分100分时量10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9分,每小题3分)1.加点字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警报叠.起字音:dié字义:屡次B.群蚁排衙.字音:yá字义:衙门C.蓬.断草枯字音:péng 字义:蓬松D.兀兀..穷年字音:wù字义:劳苦的样子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马革果尸妇儒皆知心会神凝彷徨B.感情震荡燕然勒功零乱不堪徙劳C.一拍即合当之无愧惹人注目磐石D.和爱可亲死而后己无瑕顾及滑稽3.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锲.而不舍(刻)鞠躬尽瘁.(辛劳)B.义愤填膺.(肚子)杂乱无章.(章法)C.鲜.为人知(少)踌躇不前(犹豫)D.迥.乎不同(远)刮.目相待(檫拭)4、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比喻)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拟人)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
(夸张)5、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A、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产地。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三月份以来,希望中学又一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D、通过学习《听潮》一文,使同学们领略了大海的美。
6、1936年10月19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讲的话是这样的:“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
请联系上文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7、读对联,找伟人。
青史千秋何堪魂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写的是(),我的理由是()。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说的是(),我的理由是()。
8、读句子,答问题。
句子:⑴这里产的蜜橘,每个只有四五十克重。
马原绪论章-讲课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 系; 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 阶级关系; 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 和剩余价值论。
2、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还是应该以自然为本 正方:环境保护应该以人为本 反方: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
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正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够协调 反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能协调
4、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孰先孰后 正方:优先保护环境保护 反方:优先发展经济
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讨论选题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特征 和理论品质 第四节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世纪之交,在资本主义的故乡,接连爆出了四
则震惊世界的新闻。英国BBC广播公司、英国路 透社、英国BBC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德国《图片 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先后进行了不同范围内的 四次“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结果是马克思三次 荣登榜首,一次仅以一分之差逊于爱因斯坦,名 列第二。
第一次: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
顿斯 第 高 和坦 四 于 马 进、 的 分 克 化万 相 别 思 论有 对 名 高 的引 论 列 居 提力 的 第 榜 出的 创 二 首 者发 立 、 , 达现 者 第 得 尔者 爱 三 票 文牛 因 和 率 。
第二次:1999年英国路透社评选
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名列第一 的是爱因斯坦。与马克思并列第二的是印 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牛顿和英国前首 相丘吉尔并列第四。
1825年英国爆发了 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
经济危机说明了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大启示录注: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
而这样的一坐高峰却屹立在中国现代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战乱、轰炸和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短暂的一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为我们的民族贡献了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百位院士,不仅如此,他还用他那短暂的生命告诉了极好的诠释了大学的作用,他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楷模!转此文以希联大岁月留下的精神用鼓励我前进。
本文转自我校的樟树林论坛。
内容摘要:西南联大是一个历史。
这段历史和我们——北大学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就像母与子的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来讲一讲。
另一方面,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我是从中年以后开始的,它就属于我刚才说的那种可以孜孜以求的对我们最重要的知识。
第二就是这种知识里边很大的一个含量是“历史”,历史决定着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整个民族的一个起点,你是从哪儿开始的,以后的走向如何,在整个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个参照形象,所以历史对我们很重要。
主讲:张曼菱时间:2003-11-04晚7:00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楼报告厅主办:北京大学校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讲坛主持人:北大校友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讲,今天这一讲的题目是“西南联大与我们”,主讲人是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们北京大学78级中文系的校友张曼菱学长。
张曼菱学长的代表作品有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国布衣》,《北大才女》,《涛声入梦》,影视作品《青春祭》,《天涯丽人》,《涛声入梦》,《知青行》,《西南联大启示录》。
她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出席今年报告会的还有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郝斌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李安模教授。
张曼菱学长这次来京参加11月1号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她的作品《西南联大启示录》的研讨会,我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找到了张曼菱学长,提出了邀请,她非常爽快的答应了。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张曼菱学长为大家做报告。
张曼菱:同学们,你们好。
我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
我想起了大概25年前吧——我是78届的——我也像大家一样在学校里住校,晚上到处看什么地方有讲座就来听。
我当时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希望从导师那儿,从图书馆的书里头得到对自己最重要的知识。
我想说,人一生当中我们永远都需要一种最重要的知识,除了我们的专业知识,还有一种最本真的知识,这种知识影响我们的很多决定,影响我们的道路,影响我们的命运,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知识会在很多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
这种知识对于我们应该是共通的,是我们一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孜孜以求,而且是无止境的。
也许你的专业知识在某个方面可能已经富足了,但是,我说的这种最重要的知识它永远需要我们去寻觅和探索。
我今天要讲的《西南联大与我们》主题不是一两个小时能讲完的,我想讲一讲的原因就在于,我觉得这个主题对于我,对于大家,它应该能够提供我刚才说的那种重要的知识。
首先,西南联大是一个历史。
这段历史和我们——北大学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就像母与子的关系,所以我很愿意来讲一讲。
另一方面,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我是从中年以后开始的,它就属于我刚才说的那种可以孜孜以求的对我们最重要的知识。
第二就是这种知识里边很大的一个含量是“历史”,历史决定着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整个民族的一个起点,你是从哪儿开始的,以后的走向如何,在整个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就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在历史中找到一个参照形象,所以历史对我们很重要。
但是不是所有的历史和知识都是那么现成的,不是在图书馆里、在我们导师那儿、在一教、二教听讲座可以听到的。
像西南联大的历史,还有一些其他宝贵的历史,它们会被某种“沙尘暴”或者“大雾所”笼罩,我所指的沙尘暴和大雾不仅在自然界里有,在人类的文化生态上它也会经常发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件事物会掩盖另外一件事物,历史曲折的道路,它会有各种阴影。
西南联大的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这也是我今天要讲西南联大的第二个原因。
我自己为什么要来做这个西南联大(启示录)?为什么要来发现它、要来认识它、要来考证它、要把它再现出来?很多真实的历史,除了我们在图书馆里能够寻求到的这种历史真相以外,还有很多被掩盖、被切割甚至被歪曲的部分,这种真相经常会在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地冒出来。
我是生长在昆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喝点小酒,就让我跪在凳子上拿一个筷子蘸一点,挺辣的。
然后听我爸讲,在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就来了一伙北方的名人、学者、教授,他们穿着长衫,穿着皮夹克,胡子留的很长,说看不到胜利就不刮胡子。
那些大学生们背着斗笠,下雨就戴着它,浑身都淋湿了,非常节俭。
由于他们的到来,昆明城的很多有钱人家就不好意思再穿绫罗绸缎了,那些小姐们太太们都把绸子衣服收起来了,说国家有难了,日本人来了,一看这么多大名人都从北京来了,都穿着布衫,打着补丁,走在街上都那么朴素,我们还怎么好意思再穿这种花的绸子衣服呢?昆明人把那些老师学生请到大户人家去做客,并让孩子出来,让教授指点指点。
教授一看就说:“那个脚,放掉,放掉,怎么还缠着脚?!”又说:“上学,上学”。
大人就说,已经订婚了。
“太小,不订婚了,上学”。
就这样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的母亲就是一个被缠了足后来又放掉了的小姐,然后跑出去上学的。
这改变了我父母的命运,他们后来自由恋爱,而且一生都被这种民主的光辉所照耀,他们经常去听课。
潘光旦先生就瘸着一条腿跑到我母亲上学的女中,拄着拐棍讲“优生学”,那时候中国谁敢说什么优生啊?他讲怎么样能够把下一代生得更优秀,这个潘光旦还经常一个单拐打篮球。
大家都去看,不是因为他篮球打得好,看什么呢?潘先生有一句话:“正常人能做的我都能做”。
就是这种毅力、这种精神照耀着整个昆明城,也鼓舞着我父母的一生。
抗战胜利后老师们就回去了,这之后整个昆明城也就变得封闭起来了,后来解放后又经过了其他的事情,变得跟所有的城市一样了。
但是,我父母一直在怀念着这群很优秀的老师和学生。
我母亲当时在女中上学,她的老师是一个西南联大的学生,当时靠教书来勤工俭学。
她的老师鞋梆和鞋底是分开的,拿绳子捆在一起。
她们都看见老师脚趾头都露着,老师跟她们讲东北怎么样,东三省沦陷了,当了流亡学生。
到了北大以后,我就很关注西南联大非常详细的历史,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这段历史没有被完整的发现和整理。
一直到我毕业了,后来当作家,又到海南下海,再到1998年被家乡云南省“人才引进”,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回去我第一个愿望就是要做西南联大,因为我觉得可以报效我的母校北大,也可以报效我的家乡。
我觉得这种寻觅、发现是从我们身边的每个事情开始的。
每个同学都能从你们的父母口中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这种话里可能就有一个真实的历史在那里。
你们如果思索和寻觅下去,也许就会发现很多珍贵的、可以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事情。
我也不光是因为小时候就不断听到这种传说,也不光是因为一时的兴趣,自己感觉大学毕业以后,经历了国家前进得最快,也是变革最多的一个时代。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候,投身和参加于那种促使旧的和不合理的东西消亡的活动中来,并促使新的、合理的、有利于个性发展和社会民族生存发展的这些东西,促使这种新的东西诞生并推动它壮大起来。
我觉得寻觅西南联大的历史就具有这样的意义,也能够实现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
以上这三点就是西南联大和我,和我们今天的一种联系。
第四点我想说的就是西南联大是一个大学史,它告诉了我们大学是干什么用的。
你们说说大学是干什么用的?大学就是为了上研究生,为了出国,对吗?我觉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办大学,集它的财力物力,把优秀子弟选拔出来,花费无数父母的苦心,无数师长的心血,还有个人的努力,这是为了什么?我觉得大学就是要为这个民族培养出那些站得最高,望得最远,最能够为这个民族求取生存的,取得最良好地位,能够保护这个民族、能够发展这个民族,使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一些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一句话,大学是培养有力量爱国者的地方。
我说的爱国者不是针对一个国体,一个机制而言的,而是针对形成一个国家、民族最广大的整体利益。
大学是做什么用的?这一点西南联大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有师承,有一个传统。
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技能以外,他还要学道,道就是真理,道理。
我想还是通过几个故事来讲我的观点。
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气节”的。
气节这个词,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素质吧。
因为在欧美的军队,比如说被逮捕了,成了俘虏就没有责任了,就不存在什么叛徒。
但对中国人来说,就存在着一种气节问题。
所以西方人很不明白,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时候中国军队已经被包围了,在实力上根本不可能打败人家,但是中国军队屡屡地是“以卵击石”,要死掉。
这在理性上完全属于盲目拼命,因为中国人认为:如果我不能保卫我的祖国、我的民族,我就必须用死来洗雪这样的耻辱。
这是二战时很多国家的军队都感到很疑惑的,中国军队在被围困的时候,在没有胜利的希望的时候还要战斗,为的就是这种气节。
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联大的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就是他确立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文作风,他也是我们的国学大师。
他们家是三代爱国,他的父亲陈三立是一个诗人,他做的旧体诗在京城非常有名,日本人占领东三省,打进北平以后,占领了古都,所有的人都要有良民证,到城门口就要鞠躬,不鞠躬就要被抓,鞠躬是什么意思呢?日本人能得到什么好处?他们要的是屈服,屈辱,挫伤这个民族,使之失去锐志。
这时陈三立老人就绝食、绝药,谁劝也不行。
这是季羡林先生给我讲的,陈寅恪是季羡林先生的老师。
陈三立老人就这么绝食而亡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老了,不可能去保卫祖国了,而国家已经沦陷了,他不能承受这样的耻辱,就绝食而亡。
这时日本宪军队送来了请柬,来请陈寅恪教授,因为他们知道在京城的学界,陈先生威望很高。
日本人非常懂得中国文化,他们知道如果把这个领袖屈服了,这些文化人就没话说了,请帖是请陈寅恪到日本宪军司令部做客的,先生一看,如果拒绝,肯定要被迫害,他还要再活下去,他要完成他的史学的任务。
他认为必须从史学上来帮助中国,来救国,这是他的责任。
所以在父亲的丧事还没有办完时,他就悄然地离开了京城,汇集到了西南联大这支队伍当中。
西南联大这批学者,基本上都是带着一种感情离开古都的。
像闻一多先生,就是日本人打到城外时,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就走了,走到路上碰见臧克家问他那么多名贵的书怎么全部抛弃了,闻一多就说:“国家大片大片的国土都丢了,我几本书算什么呢!”这种时候,他依然是不失其态。
其实当时如果留下来,日本人承诺:继续教学,照样保证教授丰厚的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