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全解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一、工作范围1. 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医技人员等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人员。

2. 医务人员在从事与病人接触的工作时,必须遵守本规章。

二、健康防护1. 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对于有传染病史或症状的病人,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3. 医务人员应接受规定的疫苗接种,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三、职业保护1.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穿着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和工作鞋。

2. 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以避免受伤或感染。

3. 医务人员在处理病人时,应避免暴力行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四、医疗废物管理1. 医务人员应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并送至指定的处理单位。

2.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佩戴防护用具,避免受到伤害或感染。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1. 医务人员应参加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程序。

2.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务人员应遵循领导指挥,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六、诚信守法1. 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德、医风,敬业爱岗,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2. 医务人员不得滥用职权,接受贿赂或参与医疗诈骗等违法活动。

七、监督与管理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防护规章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督导。

2.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纠正或处罚。

八、其他规定1. 医务人员在职业上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 医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调整或补充,将另行通知。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本规章制度,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第一条总则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第二条基本原则1.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坚持防备为主、综合施策、科学管理、偏重实效的原则。

2.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依法依规、科学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负有组织和实施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的责任。

3.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应与医院的日常管理相结合,形成管理协同、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的局面。

第三条职责和管理1.医院将配备专业化的职业安全防护小组,负责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评估。

2.医护人员应遵守本院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规定,搭配职业安全防护小组的工作,乐观参加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本领。

第四条职业安全教育培训1.医护人员入职前应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包含职业危害认知、遵守职业防护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内容。

2.定期开展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包含危害防范知识、职业病防备知识、急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发生。

第五条工作环境管理1.医院要建立健康、安全、干净的工作环境,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场合符合卫生要求。

2.医院要配备充分的个人防护设施和装备,确保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和舒适。

3.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制度,减少废物对医护人员的危害。

第六条职业暴露防范1.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各类传染病的防掌控度,包含疫情监测、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隔离措施的执行等。

2.医护人员应按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3.对于高风险岗位的医护人员,应加强职业暴露防范培训,确保其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应急处理措施。

第七条职业损害应急处理1.医院要建立和完善医护人员职业损害应急处理制度,包含处理流程、应急预案和应急设备的调配等。

2.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受到职业损害,应立刻向所在科室或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进行损害处理和报备。

医院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医院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

第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加强职业防护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职业防护工作组织与管理第四条医院设立职业防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职业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职业防护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和修订职业防护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二)组织职业防护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三)监督、检查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确保职业防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四)处理职业危害事故,保障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职业防护措施第六条医院应采取以下职业防护措施:(一)对可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正确使用;(三)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岗位,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标识,告知工作人员职业病危害及其防护措施;(四)对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岗位,进行放射性物质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放射卫生标准;(五)对接触生物性危害的岗位,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六)对接触化学性危害的岗位,提供相应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七)对接触物理性危害的岗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七条医院应定期对职业防护措施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职业防护培训与宣传教育第八条医院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九条医院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防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第五章职业危害事故处理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妥善处理职业危害事故。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1.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实验室检测、放射性工作等过程中,意外接触或暴露于患者或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因素,可能引起的感染或健康损害。

2.职业暴露可分为以下几类:(1)血液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2)呼吸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飞沫等。

(3)皮肤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皮肤、粘膜等。

(4)消化道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患者的排泄物、食物等。

(5)注射器暴露: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具。

(6)放射性暴露:接触或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如X 光、CT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2.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制定职业安全防护规程和应急预案。

3.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和消毒,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面屏、安全注射装置等。

5.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实施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手术室、产房、ICU等。

6.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引起的健康问题。

7.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及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四、职业安全防护培训1.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2.定期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更新其防护知识和技能。

3.对高风险科室和岗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针对性的防护能力。

4.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类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监督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医务人员是一项高风险职业,职业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健康。

一、制度的基本内容1.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医院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必需严格执行,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要始终贯穿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中。

2.建立与实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医院应当有明确的责任制,成立职业卫生安全领导小组和职业卫生安全委员会,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3.医院必需有卫生技术人员及医院内部职业卫生防护宣扬教育工作人员,做好医院职业卫生防护教育宣扬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

4.医院应严格落实医务人员健康监测体检,并建立档案,记录职业卫生安全问题,为后续管理供给数据支撑。

5.医院应当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网络平台,记录医务人员受伤以及职业性病理变化等信息,并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讨论,为订立相关防护措施供给依据。

二、医院内部实施细则1.对医院内进行装修、改修、维护和修理、保养、清扫等相关工作前,必需对环境进行检测,防止职业危害的产生。

2.医院应当对污水、垃圾、医废等进行分类处理,禁止使用毒性、剧毒、易燃等不安全物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医疗废弃物必需进行处置,防止对环境和医务人员造成危害。

3.医院应当落实手术室、诊疗室等操作间的通风、换气、消毒等卫生保障工作,防止医务人员被感染。

4.对于接触药物和危化品的医务人员,应当做好防护措施,最小化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

5.对于有抑郁等心理障碍医务人员,医院应当进行心理疏导,保障其身体心理健康。

三、防备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觉健康问题要切实解决,同时要摆脱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情绪等不良因素,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和防备本领。

2.医务人员接触药物、危化品时,应当穿戴好严密的防护服、口罩、安全眼镜等相关防护道具,避开直接接触药品、危化品对身体产生危害。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保证他们能够有效地开展医疗工作,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从个人防护措施到全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一、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风险等级进行选择和佩戴。

2. 进行正确的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手部消毒或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接触污染物品或从事医疗操作前后需要进行手卫生。

二、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1. 建立全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和推行感染控制方案和措施。

2. 制定感染控制制度和程序:包括感染防控的标准操作流程、卫生医疗废物处理、患者隔离管理等。

3. 进行感染控制的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医院环境和设备的管理1.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对医疗设施、工作区域和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 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和封存,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安全处置。

四、应急响应和管理1. 建立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应急预案:对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的处理进行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处理。

2. 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在应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以上是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医疗机构也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防护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共同维护医疗秩序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职业风险。

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防护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职业防护制度概述1. 职业防护制度的定义职业防护制度是指为保障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免受职业病、职业伤害及其他职业风险的制度。

它包括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培训、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消毒隔离、生物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2. 职业防护制度的目的(1)保障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和安全。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

(3)促进医疗机构和谐稳定发展。

三、职业防护制度的内容1. 职业健康检查(1)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其符合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身体条件。

(2)定期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和职业伤害。

(3)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定期追踪和监测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

2. 职业培训(1)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2)开展传染病、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各类疾病的防控能力。

(3)加强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个人防护装备配备(1)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和风险程度,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2)定期检查和维护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教育医护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提高其防护意识。

4. 消毒隔离(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2)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环境卫生。

(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5. 生物安全(1)加强生物安全防护,防止病原体泄露。

(2)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实验操作安全。

(3)加强医护人员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

6. 职业伤害赔偿(1)建立职业伤害赔偿制度,为受伤医护人员提供经济补偿。

(2)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

一、医院为医务人员提高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可靠的防护用品。

二、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将职业暴露防护纳入新员工、实习生、进修生岗前培训内容,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防止职业暴露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落实。

三、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服务流程和防护措施,防止因违规操作或者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科主任护士长认真进行日常安全工作督导,及时发现、纠正各种违规现象。

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职业暴露者,赋予处罚。

四、院感办制定严格、规范和可行性强的职业暴露保护制度以及处理流程。

五、院感办负责职工职业暴露登记表的汇总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院领导和各级质量控制中心。

一、工作人员发现职业伤害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二、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三、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烧伤或者灼伤.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采用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采用气体化学消毒时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 ,时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4)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锋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伤害.四、各科为医务人员备齐并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

五、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者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

六、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职业防护见流程。

七、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见流程.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随访
(一)追踪和随访:
• 防保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 • 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 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 二)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 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三)锐器伤处理过程中,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 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二、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 一、应急处理(一)锐器伤处理:立即从近心 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旁端),使部分血 液排出,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15分钟以上, 后用碘酒、酒精(碘复)消毒受伤部位。 (二)眼、口、鼻喷溅入体液,立即用生理盐水 进行冲洗,抗菌眼药水滴眼。
三、报告
• 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2小时 内上报院感办,暴露源为 HIV 阳性或疑似病人,在暴 露发生后立即上报。 • 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 任或护士长 • 按照《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医务人员其他职业 暴露登记表》进行登记,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职 • 业暴露当事人尽快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通知医务处、 防保科.
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一、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 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 感染的基本保证, • 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 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一)标准预防
•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 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 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 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 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 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 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 • 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 隔离。 •
(二)安全操作
•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须戴手 套,有可能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 衣或防水围裙等。 2.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尽量 减少创口出血。 • 3.科室设置锐器盒应以方便随时丢弃为原则,禁止将锐 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禁止回套使用过的注射器针 头、禁止折毁锐利器具、禁止使用过的头皮针插入瓶 盖等。 • 4.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播 疾病病人的直接护理工作。
(三)建立职工建康档案
• 医务人员健康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如 乙肝三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等作为必检项目, 同时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四)重视对高危险人群的传染 病筛查
• 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需经过初筛、确证等检验程 序,所需时 间较长,因此在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应对 以下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艾滋病项目检查: • (1)静脉毒瘾者。(2)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性乱者。(3) 性病患者。 (4)暗娼、嫖客,尤其与境外人员有过性关系者。(5)艾滋 病患者的配偶、亲属或其他性伴侣。(6)入境的外国人 和港澳台人员。(7)艾滋病门诊、咨询部门的医务人员, 以及与 HIV 有关的检验人员。 (8) 涉外部门,如旅游部务科立即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指导治疗。 • 首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 HIV、 梅毒等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 立即抽取患者及职业暴露当事人血液进行检查,但抽 取患者血液应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 • • 根据暴露源及职业暴露当事人情况,医务科应 在 24 个小时内提出处置建议,其他疾病的处置建议参照 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