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的具体表现与特点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冷战时期,世界被二极格局所主导,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立。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迅速走向多极化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和影响。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全球化是多极化的重要背景之一。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
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力量的分散,使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力逐渐增强,从而推动了多极化的趋势。
1.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世界上多个国家迅速崛起。
例如,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格局从原先的两极格局发展为多极化格局。
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日益重要,影响力不断扩大。
2. 多边主义的兴起冷战后,多边主义得到了普遍认同与推崇。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国通过多边机制进行协商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多边主义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多极化的进程。
二、多极化的影响1.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世界的多极化使得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歧日益明显,合作与竞争并存。
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需要更多的协商和斡旋,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2. 平衡与不稳定并存多极化格局下,各个大国之间实力相对进一步平衡,不再有一个超级大国可以主导全球事务。
然而,这种平衡也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不可避免,可能引发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
3. 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在多极化的格局下,多边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各国需要根据自己的利益,积极参与并引导多边机制的发展,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增强合作的效果。
同时,多边合作也有助于减少冲突和摩擦,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
4. 地区均势的重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对地区均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个地区的势力在相互制衡和博弈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格局。
例如,亚洲地区的力量平衡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亚洲国家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冷战后国际格局

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论文关键词:冷战后/国际格局/多极化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具有单极格局的特点;另一方面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
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发展集中表现为争夺世界主导权、敌友界线模糊不清、经济与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等基本特点。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国际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或者说是在一定时期内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之间对比关系的结构状态。
自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以来,世易时移,一些国家衰落下去,一些国家强盛起来,世界主要力量的此消彼长构成了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
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对国际事务的发展和各个具体力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因此,了解国际格局就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全球力量的对比关系,就能够从更深层次上分析当时国际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同时,对当前格局的准确判断,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所以说研究国际格局是分析国际问题的基础。
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国际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均势的结果;国际格局的解体和更替,则是由于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最终向一种新的格局状态发生转变。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一个新的格局并未立即形成。
很多学者认为当前的国际格局是“处于从雅尔塔为基础的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可能要持续10年左右”。
(杨峥:《1999之后》,第33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冷战后国际力量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与以往的世界格局转换不同,此次战后两极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而不是战争作用的结果。
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特点

政治学研究Ξ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栺局的变化与特点[ 韩] 李 炳 镇一、广义国际格局的涵义于一定的国际体制的形成, 制约各种力量的对比, 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因此, 两者密切 联系和重叠, 都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
”栺局或星座是客观形势収展演化的产 物, 体制是人的主观创造物。
但事者又相互 联系, 相互重合, 密不可分, 形成统一物。
这 也许就是人们将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等 相互混用而不加区分的原因所在。
栺局论, 是国际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具体的国际政治栺局, 则是世界形势的 基本内容。
把栺局概念运用于国际政治领 域, 在中国只是 80 年代的亊。
中国过去观察 世界形势和研究国际政治, 一般使用“力量 对比”、“力量配备”和“力量组合”等词汇, 强 调的是阶级关系, 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 以革命和反动划线。
② 如果说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有宏观 ( 世界体系) 和微观 ( 行为体) 两种基本方法, 那 么从国际政治栺局入手, 则是把上述两种基 本方法统一起来, 吸取双方的长处, 避免局 限性。
国际政治栺局, 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 的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国际栺局或世界栺局,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而且我们习惯上常常把栺局与体制、 体系相混用。
大概是由于近年来经常谈论国 际栺局的缘敀, 在论述国际关系的文章中,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概念时有所见。
① 《世界历史》杂志 1989 年第 1 期刊载潘人杰、李巨廉的《时代、栺局和人》一文中有 一段论述:“人们具体地活动在特定的世界 栺局和国际体制乊中。
⋯⋯所谓世界栺局, 主要是客观性的。
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 战略性态势, 西方有人称乊为‘星座’——Co h s te l la t i o n 。
人们的一切决策、活动甚至思 维方式, 都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国际体制 ( In te r n a t i o n a l Sy s tem : 国际 体系) , 主要是主观性的, 它是由人们尤其是 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 根据 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 通过一系列重大 的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
北京新高考历史复习专版-第十八单元 “冷战”后的世界风云(讲解部分)

第十八单元 “冷战”后的世界风云
一、时空定位
单元概览
二、阶段特征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二、 阶段特征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政治 方面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 未形成,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
两德统一
2.苏联解体
原因 从1988年起,戈尔巴乔改革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所 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改革进入误区,加剧了政局的动荡,激化了民族矛盾
过程 (1)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2)③ 1991 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1)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 世界。 (2)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 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 经济货币联盟。④ 1993 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足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 量,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5)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 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
(2)④ 199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⑤地区经济体 名义加入。 (3)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易错辨析 三大区域合作组织之间的差异很大。(√) 提示: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 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是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的地理范围最广的区 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2.《华沙条约组织》:最初的签字 国有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 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 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8国。 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组织。 1991年解体
北约东扩前
北约东扩后
冷战与两极对抗的影响
(1)对世界的影响:造成当时世界动荡
不安的主要根源。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 的灾难。 (2)对自身的影响: 美国由原来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 的债务国,实力下降; 苏联因经济没有搞好而最终解体。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转变:
• 第一次:美国是一枝独秀 • 第二次:两大体系对峙,美苏 争霸 • 第三次: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 发展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转变:
• (一)第一次是在二战初期的时候: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国,苏联的势力也有所兴 起。但是苏联和美国的国力相比仍有一定 的差距,美国此时在世界强国中一枝独秀。 • 分析各国战后实力对比: • 英国: • 战争中大伤元气 • 殖民地、附属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美国势力的趁机渗透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300 45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
核弹头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美苏争霸
• 美苏争霸又分为三个阶段:
• 美苏争霸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初。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 缓和:(1)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 合作,签订对奥地利和约 • (2)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 • 紧张:(1)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 • (2)美苏热衷军备竞赛 • (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给我们有何启示?
反对霸权主义和 维护世界和平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冷战后的世界局势,知道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仍威胁着世界安全;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
二、内容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但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威胁着世界安全。
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三、教学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美国空袭南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认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知道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时代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局势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97,概括其子目的主要内容。
(2)学生活动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教师活动(2)学生活动目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局面(3)教师活动多极化局面的影响?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
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
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4)学生活动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②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100,概括不结盟运动的史实内容。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中国如何担起大国责任。
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
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兼济天下。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重新分布,国际关系逐渐向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在这一趋势中,不再由少数几个超级大国主导全球事务,而是涌现出更多的全球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探讨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特征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原因分析1. 冷战结构的解体: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阵营,即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严密的结构和统一的领导,多极化的格局开始浮现。
2.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动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贸易、投资、技术转移等活动的频繁发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依赖,也为多极化提供了条件。
3.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世界舞台上涌现出新的重要参与者。
这些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全球事务,推动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多极化格局的特征1. 多个中心的崛起:除传统的超级大国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欧盟、印度等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多个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心。
2. 实力均衡的竞争:在多极化的格局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力量相对均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方面主导全球事务。
这种竞争的格局使各国更加注重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3. 多边合作的加强: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多极化格局下的国家更加重视多边合作机制,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
各国通过协商、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强权政策。
三、多极化格局的影响1. 促进和平稳定:多极化格局削弱了单一大国的控制能力,防止了霸权主义的滋生,从而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和平稳定。
2. 推动经济发展:多极化格局下,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广泛深入。
各国通过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形式,在相互依赖中实现共同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3. 增加全球治理的难度:多极化格局下,各国意见的多样性和力量的平衡使全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两极格局的演变和向多极的转变

经济格局的变化
两极格局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经济上各自 拥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多极格局
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格局逐渐向多 极化发展,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崛起,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关系的变化
两极格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紧张,美苏两国进 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争夺。
VS
多极格局
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关系逐渐走 向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 度增加。
未来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1 2 3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各国将更加注重国 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 引擎,各国将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成 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各国将加强合作, 推动绿色发展。
非对称性力量的崛起
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非对称性力 量逐渐崛起,如中国、印度等新兴大 国。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 力不断提升,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3
向多极的转变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世界多极化的特点
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 多极化趋势逐渐显现。
世界多极化趋势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曲折性等特点,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推 动。
发展与繁荣。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03
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
平与稳定。
04
两极格局与多极格局的比 较
政治格局的变化
两极格局
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两个对 立的阵营,美国和苏联主导全球 政治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的具体表现与特点
内容提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随着苏联解体,欧、日崛起和第三世界实力的总体上升,世界历史正日益朝着多极化的方向演进。
这虽非是定势,但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此外,这种趋势在全球的各个领域都有发展,并正朝着牵制、反对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方向前行。
关键词:国际格局多极化单极化
一.世界格局由单极向多极转化的具体表现
首先,这种转化表现在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绝对霸主地位的淡去。
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美国借伊拉克人侵科威特从而引发海湾危机之机,凭借强大的军事优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使美国的军威和国威大振,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开始构建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世界新秩序战略,表现出强烈的世界单极化倾向。
但在冷战后的世纪之交,特别是在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仿佛是被人当头一棒,脚步日益不稳。
随着世界力量的再分配,美国目前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因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关系到所以世界公民切身利害的,相当复杂的难关。
好比最近的经济危机、能源问题、环保问题等,这已不是由美国“大哥”一声令下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甚至是要求一些国家做出相对让步和牺牲方可达到的。
而若美一直死守着独霸主义的话,那必将是逆潮流的,与世界人民意愿相左的。
又如在台湾问题上,即使有美国的暗中帮助,但是“分裂国家主权,否认一个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站不住脚的,必将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台独”的妄言毕竟破碎。
其次,欧盟和日本的迅速恢复和崛起也加快了多极化的势头。
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儿计划”,掌控主要盟国的基础是西欧和日本的言听计从。
冷战的终结对美国来说,失去的不仅是昔日的对手,还有昔日联合盟国共同对敌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冷战后时代是一个经济和科技主沉浮的时代,欧盟国家和日本对美国"保护伞"的需求程度大大下降,美国军事优势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特别是西欧国家和日本急于凭借经济实力分享美国的主导权,而美国却以惟一的超级大国自居,习惯于发号施令,这另已经有相当实力的欧、日心生不服,这无疑是美实现“独霸”外交政策路上的一绊脚石。
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统一后,综合国力大增,其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大大超过英法两国;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正在一体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暗暗向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方向努力。
随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加速发展,世界各大力量相互关系更为错综复杂,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美国想在国际事务中我行我素,自然而然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抵制。
另外,第三世界的发展也是多极化进程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随着不结盟运动和南南对话的展开,第三世界的这支政治力量在反对霸权,争取世界和平及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俄罗斯在经历了将近1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积极展开东西方兼顾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在军事上也拥有强大实力;中国自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加入WTO后更是在国际市场上谋得了新的突破;南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在战胜困难之后趋于稳定,印度和巴西等地区大国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它们自身的日益壮大和不同程度的努力推动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这进一步表明:冷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美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日益朝着一个“大熔炉”的形态演变,只要实力够了,谁都可分一杯羹。
尤其在此次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单是仅凭几个主要大国的实力是不足以抵抗这一风暴的,G20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金砖四国”的举措也在此次风暴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矛头,或多或少的都指向了美国,这也预示着“多极化”是大多数国家在主观回应上所希望有的趋势。
二.世界格局有单极向多极转化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主要有两大方面的特点。
一是这种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的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例如在政治领域,冷战时的两大阵营土崩瓦解,而之后美所谓的独霸地位在经历了波黑内战、北约东扩、中东危机、科索沃战争等问题的考验后也衰弱下来了。
各国在政治问题上的成熟与独立也必然带动着世界格局的转动。
军事领域里也可窥见这一点,1992年欧洲军团的成立、1997年,美日安全防卫合作指针修改完成、以及各国核技术的进步都对美有所触动。
特别是科技力量的作用,它深层次地影响着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
各国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都将转化为综合国力的优势。
二是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和反对美霸权主义的方向发展。
不难看出,冷战后的相当长的一端时间中,世界是处在美国的霸权统治下的。
如:发动和展开信息技术革命、大力推行“新军事革命”;1998年美国主导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而轰炸南联盟;1999年,美国与日本签订新美日安保条约,把其范围扩展到东亚乃至东南亚,使美日同盟成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工具。
“9.11”以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先后进行了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更是在南亚与中东大大提升了其战略地位。
这种种无视国际秩序与惯例,一意孤行的做法是无法使他国信服的,所以出现了诸如:欧洲的联合自强,东亚的经济崛起,印度近年来的日趋活跃,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的高涨。
这些国家经济实力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在反对美强权政治上却有相似的立场,这也促成了世界格局在多极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附属品”:牵制美霸权主义。
世界格局从单极向多极的转化将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因为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决定性地位。
我们应当了解:历史的浮浮沉沉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科学技术的不懈探究和对世界和平的努力维护将是未来世界中不变的主题。
参考书目:《世界格局多极化不可逆转》张铁钢杨永前邵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霸权的现实,帝国的幻影——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及其走向》熊丽斌思想帝国
《历史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阎学通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6期,第9页。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冯特君《求是》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