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丁氏族谱】世系表
丁氏族谱——精选推荐

丁⽒族谱丁⽒族谱丁姓是当代第46⼤姓,丁⼜是我国诸家姓⽒中笔画最少的⼀个姓⽒。
丁⽒,起源地于⼭东淄博,后繁衍⾄全国,乃⾄世界各地。
据《姓⽒考略》云:丁⽒望出济阳,济阴。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西汉时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在位),从陈留郡分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置,在今⼭东省定陶县⼀带。
秦汉时期,丁⽒的聚居地主要在今⼭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今河北、陕西、⼴西、湖北等省者,在三国两晋时期,发展到了长江下游地区。
祖籍:济阳,祖宗:丁公亻及,郡望:济阳郡梦松堂钟德堂。
关于丁姓的出处有三,据《通志.⽒族略》记载,丁⽒源⾃姜姓,始祖是齐太公⽣丁公亻及,其⽀系⼦孙以丁为⽒。
⼜依《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记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导致军⽤不⾜,遂令孙筐⼀族为丁⽒。
另据《东⾥⽂集》记载,西域⼈,多名丁,⼊中国后,以丁为姓。
望族居济阳郡(今⼭东定陶县⼀带)。
另有关史籍认为丁姓⾄少有五⽀来源。
第⼀⽀见诸于《姓⽒考考略》,该书云:“太公⾦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周武王伐纣之时,就有了丁姓的诸侯。
但这位丁姓诸侯的详细情况,却没有更多的⽂字记载。
丁⽒的第⼆⽀姓源来⾃于姜⼦⽛⼀族。
姜⼦⽛是周朝的⼤功⾂,⼉⼦姜及死后,也被周王追谥为丁公,其⼦孙便以丁为姓,藉此缅怀先祖曾位尊丁公。
史书记载较为详细。
“丁⽒,姜姓,齐太公⽣于公,⽀孙以丁为⽒。
”(见《通志.⽒族略.以次为⽒》)“齐太公⽣于公,⽀孙以谥为姓。
”(见《元和姓纂》)⾃从这⼀⽀丁姓问世之后,其散居的地盘最⼴,⼈数最多。
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中国的丁姓⼤都源⾃这⼀世系。
这⼀系的主要发源地,在今⼭东济阳。
姓⽒书说“系承姜,望出济阳”,即是证明。
丁⽒的第三⽀姓源,始于三国时期。
三国时东吴孙匡将军⼀族的后⼈全部改姓丁。
这就是《三国志.吴志.孙匡传注》所说的:孙权的族⼈因过失造成军粮仓库失⽕,贻误了战机,孙权⼤怒,不许孙匡姓孙。
丁氏家谱大全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美国
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 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 丁立鋆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
73 【湖南宁乡】丁氏五修支谱□□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湖南园(存卷首2-4,卷1)
74 【湖南宁乡】为宁丁氏五修家谱□□卷首二卷
(清)丁玉齐齐修 丁玼莹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济阳堂木活字本
(民国)丁绳祖 丁允和等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世贤祠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注:版心韪《丁氏家乘》。
19 【江苏常州】丁氏宗谱四十六卷首六卷
(清)丁儒南 丁楚英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双桂堂木刻本 三十六册
河北大学
20 【江苏常州】毘陵丁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丁金叙 丁振刚等纂修
丁氏家谱大全 中国台湾网首页 族谱首页 新闻 图片 资讯 新 闻 | 评 论 | 文 化 | 经 贸 | 旅 游 | 台 商 | 机 构 |
法 律 | 文 献 | 台 岛 | 娱 乐 | 时 尚 | 体 育 | 专 题
最新动态 两岸寻根 族谱钩沉 家谱总目 家训家传 谱序艺文
河北大学
55【福建连江】齐阳丁氏族谱一卷
(民国)丁美元续修
民国四年(1915)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56 【泉州丁氏族谱】
(明)丁儀等修
传钞泉州丁氏钞本 一册
福建图
丁姓字辈

1、出自丁侯的后裔。
丁侯为殷商诸侯。
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以谥号为姓氏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
4、出自子姓。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 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补充:丁姓字辈为(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德神先志光明国庆延(以下的还得查考)恭平唯自守敏惠继能连目前在如皋正字辈已比较少,基本上在世可见字辈在“正邦佐广济”而在泰兴昌字辈的还有,在世可见字辈为“昌忠正邦佐广”。
家谱文献:1.家谱:福建泉州丁氏族谱,(明)丁儀等修,明朝年间丁氏手抄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湖南上湘丁氏族谱四卷,(清)丁文斐、丁文仕纂,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浙江新昌彩煙丁氏宗谱十二卷,(清)丁承瑞等纂修,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十一卷。
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裕昌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七卷、第三十卷。
丁氏家谱大全

丁氏家谱大全丁氏家谱大全中国台湾网首页族谱首页新闻图片资讯新闻 | 评论 | 文化 | 经贸 | 旅游 | 台商 | 机构 |法律 | 文献 | 台岛 | 娱乐 | 时尚 | 体育 | 专题最新动态两岸寻根族谱钩沉家谱总目家训家传谱序艺文名门望族宗祠文化各地宗祠寻根胜地研究成果姓氏大观各姓名人寻根图片家族故事常识荟萃好书共赏老照片寻根觅亲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姓氏检索丁氏家谱大全2008-06-18 08:19来源:中国纪念网编辑:贺晨曦 1【上海】云间丁氏谱一卷丁佩撰近代武进陶氏石印本世纪一册上园注:附於《吴县沈氏综谱》,【江苏】濡须苏南丁氏宗谱十六卷 (清)丁大年修清光绪七年(1881)五果堂本刻本十八册河北大学注:分宗谱始修於明永乐间。
3 【江苏溧水】丁氏宗谱二十卷(民国)丁存泰纂民国十年(1921)继善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东屏乡蔴山注:丁一桢初修于清道光十一年。
4 【江苏丰县】丁氏谱序一卷(民国)丁敬尚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钞本江苏兴县套楼乡谢集5 【江苏】泗阳县丁嘴支老长房丁氏族谱七卷 (民国)丁明绸丁明森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江苏泗阳县三庄乡尤圩村6 【江苏淮安】山阳丁氏族谱不分卷 (清)丁晏重修清同治七年(1881)刻本一册吉林大学7 【江苏】江都丁氏族谱二卷(民国)张为汇纂辑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江苏镇江市博8 【江苏南通】丁氏宗谱三十卷(清)丁邦球重修清道光五年(1825)裕昌堂刻本江苏南通市图(存卷7、30)9 【江苏南通】丁氏族谱十三卷(清)丁若孚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本刻本十二册河北大学10【江苏镇江】京口丁氏族谱八卷(清)江为霖辑清嘉庆十三年(1808)木活字本八册上海图日本美国注:封面题《润州丁氏家乘》。
11【江苏镇江】润州丁氏家乘六卷(清)丁先珍丁凝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重刻本六册哈尔滨师大注:书口题《丁氏族谱》。
丁宏撰创修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2 【江苏镇江】古润开沙丁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启阑等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留馀堂活字本八册美国13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族谱八卷 (清)丁绍遵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江苏镇江市图江苏镇江市博美国14 【江苏镇江】润邘丁氏族谱十卷附新增谱五卷 (清)丁达福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留馀堂木活字本十一册美国15 【江苏镇江】京江丁氏支谱传略录不分卷 (清)丁立中丁立鋆等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铭堂活字本辽宁图吉林大学江苏镇江市博(二部) 16(【江苏镇江】丁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丁治寅主修清光绪三十四年留馀堂活字本六册历史所注:丁晔始修于宋景炎元年,此为八修。
丁氏族谱

丁肇中的族谱日照丁氏探源与寻踪作者:丁履清丁原代丁履玉一、丁氏族人初迁日照及其发展相传周代姜太公的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从此开始有丁姓。
“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而丁氏家族有史可据的,则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
他在元末天下纷乱时,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
其后,他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以避乱从海州迁来日照,定居于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
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
据最近了解,在东明县宋庄村的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
可能是顺之弟丁昂的后裔。
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
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
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
另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根据《海州大谱略》研究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之间,其名讳失考者仅为两世,而非四世,顺有一子名“照”,照有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此说仍需待考。
清康熙十一年(1672)初修家谱时,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若干亦不可考;二世丁尧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迁往涛雒场。
丁尧有子四人,长(老长支),二佩(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老四支,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涛雒人。
丁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丁氏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
历经近二百年才从事笔耕,始有文墨,因丁珩“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
倡导族人读书者日多。
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故而家声稍振,门户稍昌了。
江西瑞昌杨氏族谱

江西瑞昌杨氏族谱地址:江西瑞昌市武蛟乡杨品堂号:四知堂名人:杨震杨云峦始祖:杨杼家谱前言: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必须要聚集族人。
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
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
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杨氏族谱(瑞昌杨品)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之弟。
《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亦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
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均为夏历,下同)。
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
座、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6岁,谥忠廉。
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在《卯田谱》中,除载有杼公画像外,还有鼻祖杼公墓图。
图记云:杨杼墓在陕西弘农县,龙远勿述,经西源毕,横开大帐,中抽降脉,闪跃连断,撒落平洋,结金龟上水一局,穴情精巧,泾渭二水,夹流南北,二山排列,大帐包裹罗城,城旬尖贺秀峰如画。
兹依旧牒恭录,俾各房子孙咸知鼻祖邱墓之所在。
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不详)诰封贞静夫人。
葬同夫山。
生二子:伯沃、仲沃。
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
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
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已亥(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时,寿89岁,诰封专肃夫人。
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袭杨侯,官拜中卿大夫。
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
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时,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时,寿岁76岁(原文有误,应为69)。
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77位,当代丁姓的人口已达到470多万,为全国第48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丁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丁姓姓氏源流丁(Dīng)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
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后裔。
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
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赐姓而来:①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
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所以,后世的丁姓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于氏所改。
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
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④ 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赐姓。
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
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
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
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
其儿子名,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伋,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伋,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丁氏家谱序(普郎公支系)

丁氏家谱序三才既定出御世,曰盘古而三皇五帝,或让贤吕官天下,或传子吕家天下,源源本本。
既编辑而精于国史,亦必操管而遗为世牒,故国有史,而家有谱。
历稽汉晋唐宋,古制不爽,唏嘘。
帝王兴衰垂于史册,终可传世。
至若士庶臣民贤愚不等,史不能载,非谱莫传,凡欲绵其世泽,继其祖武者,维远莫能稽而牒乎。
可互证百世,而下览谱如见也于之先祖。
普郎公明太祖时维将,忠于王事,赐封济阳侯,发脉于天宝之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丁祖是也。
普郎公之系生三子元一、元二、元三。
一公二公客游江左,因群雄互争,民无宁居,遂于邮之甓社湖西而创家焉。
元一公创业于兹,即今沛城西村,后世子孙或在故居或迁余家坝或迁天长县汊涧镇。
元二公创业于淮之北即今清河五河等县是也。
元一公福山配徐老孺人生子名五(铭)。
元二公如山配氏未详。
名五公配张老孺人生六润,润德、润诚、润礼、润贤、润琳、润富。
润德公配张老孺人生鸾、瑾、凤、钱。
瑾公配戴老孺人生一子堂。
堂公配李,刘老孺人生四子:珍、银、和、穆。
但版图日众,宗支繁衍,今不谱序,则后之世者易于紊乱,尊卑不别,门类不清,大宗不知小宗,因起奸徒之混渎,不知承服是正宗噫,是谁之过欤。
数于更重为修订先详录记。
润德公一门再考合族世系汇为全编,以俟后之哲者时家补叙。
太古之世穴居埜处族类,未繁姓氏未判迨及,中古风气渐开,生人渐多,姓氏渐定,有一祖而数姓者,有兄弟而分氏者,自三代以远,或园所居而姓者,或因所业而姓者,纷纷不一。
后世因之死,以开宗族父秦之乱人,虽流徙世系不没,犹云去古不远弗,忘祖德宗功,实由中国衣冠人物,而夷狄之风末浸。
迨五湖(胡)乱华,晋室南迁,中原之人流播江表,夏世君子不忘根本,而谱学兴也,所以历代文献,尽在江左,犹如周礼之在鲁也,自六朝以及唐宋姓氏愈繁,谱学愈谨。
至明高祖皇帝龙兴中原。
人物焕然一新。
维时家大父元一公、元二公寓于江西之临江,未识前代何许人氏,值兵乱遂流寓于甓社湖西,而家于沛城之西村焉,后世子孙从事于耕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汉
生一子绍国
胜兴
生一子国礼
胜用
【迁居九江县港口镇】
十三世
绍国
生一子元木
国礼
生一子待昌
十四世
元木
【迁居德安县程家桥罗家坂】
待昌
生一子道字
十五世
道字
生一子德兴
十六世
德兴
【迁居湖北省黄梅县孔垅镇邓渡庄】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初春重修于黄梅邓渡】
丁氏源流表
(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大屋丁庄)【梦松堂】
孔昭
生一子希佑
八世
世宜
生一子尚志
琥公
生一子宽河
宣公
【迁居湓城考场背】
琏公
生一子宽福
希佑
生一子世纪
九世
尚志
生一子孟章
宽河
生一子朝光
宽福
生一子朝珂
世纪
生一子守唐
十世
孟章
生二子玉生玉方
朝光
生一子元宝
朝珂
生一子元迪
守唐
生一子胜巨
十一世
玉生
生一子儒汉
玉方
【迁居范镇冯家铺】
元宝
生一子胜兴
元迪
生一子胜用
胜巨
【迁居湓城杨林湖】
生三子添富添琦添禄
六
添富
生一子万俸
大屋丁始祖迁居石虎山(今大屋丁)
添琦
义城堡五世
添禄
迁居南义镇丁家桥
七
万俸
生一子雄一
八
雄一
生二子君甫臣甫
九
君甫
(后背房)
臣甫
生一子步文(前背房)
十
步文
生五子彬玉志先天卜文成文先
十一
彬玉
生一子绍周
志先
(十一房)
天卜
(不详)
文成
(不详)
文先
(不详)
十二
绍周
生三子元兴元文元仕
十三
元兴
生三子亨荣亨华亨富亨万亨毓
元文
生四子亨年亨秀亨璋亨彩
元仕
(四房)
元
十四
亨荣
(大房)
亨华
(二房)
亨富
(三房)
亨万
(五房)
亨毓
(七房)
亨年
(六房)
亨秀
(八房)
亨璋
(九房)
亨彩
(十房)
亨
十五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初春重修于黄梅邓渡】
文通
生二子九镛九成
始祖公因避战乱柴桑(今九江)迁居瑞昌红罗帐西村
一
九镛
生一子宜亮
公因经商转徒楚北后回瑞昌范镇磨盘墩定居
九成
生一子宜振
二
宜亮
生一子盛龄迁居义城堡(今岸下丁)
宜振
生二子盛龙盛虎
三
盛龄
生三子子贤子德子义
盛龙
迁居红罗帐
盛虎
迁居樟湖庄
四
子贤
生一子丁郁
子德
迁居河岸上
子义
迁居吴塘坂(今六房丁)
五
丁郁
生一子继源【迁居桂林樟湖庄】
五世
子贤
生一子丁郁
子德
生一子丁石【迁居范镇河岸上】
子义
【迁居横港镇六房丁】
文质
生一子志广
继源
生一子文谦
六世
丁郁
生三子添富添琦添禄
丁石
生一子添贵
志广
生一子茂贵
文谦
生一子孔昭
七世
添富
【迁居范镇大屋丁】
添琦
【义城堡五世】
添禄
【迁居南义镇丁家桥】
添贵
生一子世宜
茂贵
生三子琥公宣公琏公
世
文通
生二子九镛九成公因避战乱柴桑(今九江)迁瑞昌洪岭红罗帐西村
二世
九镛
生一子宜亮公因经商迁徙楚北各地后定居瑞昌范镇磨盘礅
九成
生一子宜振
三世
宜亮
生一子盛龄【迁居义城堡】(今瑞昌范镇岸下丁)
宜振
生二子盛龙盛虎
四世
盛龄
生三子子贤子德子义
盛龙
生一子文质【迁居红罗帐】
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