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得差异

两者得定义:

经验学派:“在广义指得就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得社会学了流派。主张以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学现象得学派。”(1)批判学派:“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得理智结合,批判理论一词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描述为政治经济批判与资本主义得批判得传统做法中派生出来得。”(2)强烈批判美国传播学得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态度。

两者得主要学者与学术著作:

经验学派

主要学者:拉斯韦尔、拉斯菲尔德、卡兹、(3)

著作:彼得·德鲁克得《管理实践》(4)

欧内斯特·戴尔得著作《伟大得组织者》、《组织中得参谋工作》(5)

主要学者: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霍尔海默

著作:M·杰伊《辩证得想象》

T·阿多诺等人出版了《权威人格》

H·马尔库塞得《单向度得人》(6)

两种学派得在多处拥有巨大得差异

首先就是方法论得不同“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7)而经验学派截然相反。“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得社会学了流派。”而这点从批判学派学者阿多诺在应邀广播研究室音乐部门得负责人时十分不适应得两点中得“研究室所采用得经验式得研究得方法有很大得问题,学着只对数据感兴趣,把数据瞧成数据科学得本质,社会理论不过就是数据得整理抽象出来得东西。而对阿多诺来说把实验得反应当做就是社会学知识得最终源泉得研究方法就是十分肤浅得,数据只不过就是证明社会理论正确性得附属显现而已。”(8)之后由于阿多诺仍然坚持自己批判态度与辩证得分析方法引起商业广播得不满而失去了洛克菲洛财团得资助,阿多诺本人也离开了实验室。

然而这两种学派得差异绝不仅仅只在方法论上“拉扎菲尔德敏锐得意识到她认为这种分歧得关键在社会观上”经验学派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得平衡与协调便能够消除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批判学家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制度本身就就是不合理得”(8)这种社会观得差异使她们得立场也有着“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而批判学派则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

革对象。”(8)马克思主张与资本主义对立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在美国这个典型得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都因为“研究传授或马克思得思想而受到惩罚”。

这种差异明显得社会观导致这两种学派态度对大众传播截然不同得态度“经验学派将传播当做控制人得行为与实现社会“科学管理”得重要手段。而批判学者认为大众传媒在本质上就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得意识形态得工具。并认为资本主义得传播制度制度本身就就是不合理得。”(8)对于批判学者来说,关键得问题就是谁拥有与控制大众媒体,这就是种宏观得瞧法。经验主义学者主要关注媒体对受众成员得效果,就是一种微观得瞧法。

“这种差异明显得社会观同时导致这两种学派得学者有不同得学术关心。虽然都关注传播得社会控制作用而经验学派核心课题就是如何控制与多大程度控制。而批判学家则关心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支配与控制以及为了谁得利益控制。”(8)“批判学者注重解放,她们探究媒体使个体异化、使通俗文化商业化得途径。并且将批评与内容分析结合起来,著名得例子便就是洛文塔尔对名人杂志得研究,发表在《烧炭人》上表明在美国历史上得这40年期间,发生了生产得英雄到消费英雄得变化。“(9)

总结起来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得差异由核心得社会观得截然不同导致其两者所持有得立场与学术兴趣。与两者所认识到得大众传播得作用。还有两种学派得方法论得不同。“但判断学派也并不总就是反对经验学派得经验调查与量化研究,辩证分析与经验调查相结合得方式,已开始被不少批判学者所接受。”(7)二者已经不再如以前那样水火不容。例如:文化研究者学者D·莫利进行得关于社会结构与电视释码得文化地图得分析研究,都采用了经验得调查方法。

1 2(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得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14页。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4页 4?彼得·德鲁克生平简介.凤凰网 [引用日期

2013-01-16] 5张吉波、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欧内斯特·戴尔[J]、现代班组,2012 6(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得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16页。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0页。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7页。9(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得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30页。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 ----------------------------------------------------------------------------------- 陈力丹(2006-01-10 11:56:28.0)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认为该派是相对美国传播学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其思想来源,主要在欧洲,但直接与传播学主流学派对立的学者群体,主要在美国。欧洲的许多学者由于研究方法、切入视角和研究结论与美国主流学派的差异,因而与其形成一种自然的划分。批判学派一般在中观和宏观的层次,主要从政治经济学、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各种传播现象。现在这两个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已经相互渗透,学派划分的标准本身是相对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相对于美国传播学的经验主义主流学派而言的。这两个学派都没有特别的衡量标准,只是依据研究方法、内容、指导思想的差异,大致的划分。将这两种学派对立起来的说法,一般被认为开始于1977年英国一位批判学派学者J.柯瑞(Curran)的著作《大众传播与社会》(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1985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传播年会,以“典范对话”为主题,首次形成两大学派共同探讨的局面。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 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 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 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

超越_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_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

第50卷 第3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50 N o.3 2010年5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y,2010 国际关系史研究 超越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 ???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国际体系 孙丽萍 [摘要]国际体系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欧洲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偏 好,是主流国际关系学在阐释这一概念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和理查 德#利特尔教授把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结合起来,以英国学派历史的、社会的和理论的多 元方法!,对国际体系进行了再构建,强调互动能力与类型、单位的多样性与国际体系的社会建构 属性是其突出的特征之一。布赞和利特尔教授构建的国际体系理论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宏阔的研 究视野和丰富的理论内涵,为我们理解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宽广、开放的思想界面与沟 通平台。英国学派对国际体系的理论重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英国学派;国际体系;国际社会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 DG J W252) [收稿日期]2010-01-19 [作者简介]孙丽萍,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长春 130012) 在国际关系学科的学理研究中,国际体系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呈鼎足之势的三大理论流派,其理论建构都与这一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遗憾的是,由于各个学派对问题的研究视角不同,国际体系的概念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对历史的关注是辨别英国学派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 er bert But terfie l d)到巴里#布赞(Barry Buzan),英国学派在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了不同于美国学者的独特风格。布赞与理查德#利特尔(R ichard L ittle)教授在?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一书中,试图从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重新构建包括国际体系概念在内的国际关系学。那么,已有的国际体系概念存在哪些不足?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何认识国际体系?对我们有何启发?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 何谓国际体系?这是一个在主流国际关系学界争议颇多的概念。就国际体系的特征而言,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 altz)认为,系统是由结构和互动的单元构成!,并且强调结构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1]84新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否认华尔兹的结构,但是,在他们看来,仅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国际制度主导的进程同样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2]55-57亚历山大#温特(A l e xanderW endt)的建构主义则指出:社会共有观念建构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并使这种结构具有动力。![3]中文版前言,39三者将国际体系的特征分别归结为权力、制度与 # # 49

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 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理论和概括化,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功和失败,就能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自然的学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尽管经验主义学派是一个庞杂的学派,但他们都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对实践经验高度总结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 1.管理的性质 经验主义学派给出的管理定义是:管理是努力把一个人群或团体朝着某个共同目标引导、领导和控制。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研究对人进行管理的技能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德鲁克不赞成在普遍意义上理解“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管理又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学则是管理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原理、原则的集合。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是特殊的工作,因而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 2.管理的任务 经验主义学派认为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三项: (1)获得经济成果。 (2)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 (3)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 3.管理的职责 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的经理,有两项职责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1)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有效调动企业各种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2)经理做出每一项决策或采取某一行动时,一定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 任何管理者共同的管理职责是: ①树立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手段,并使所有有关人员都了解组织目标及其实现手段。 ②为实现目标进行组织工作。 ③建立适宜的奖酬制度,使之起到鼓励职工的作用。 ④加强组织内信息沟通和联系。 ⑤分析工作成果,并确定考核和评价工作的标准。 ⑥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如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 (l)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结构,即矩阵结构, (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5)系统结构,

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

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 一、两个学派媒介文化观相同之处 1、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 众所周知,经验学派(empe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le school)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学者李彬认为,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正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学术基础,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也正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1] 毫无疑问,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都属于批判学派,他们关注的都是媒介存在的意义.前者注重的是“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理查德?约翰生语)[2] ,后者关注的则是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他们的媒介文化研究都是与美国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大异其趣的。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在宏观研究上的相同之处。笔者认为,两个学派在媒介文化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媒介权力”。“权力”一词的本意是做某事的能力,往深处想来,权力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权力的深层总是包含着某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两个学派的学者都认为媒介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比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揭示统治阶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压迫、愚弄民众的真相,无情地鞭挞作为虚假意识形态帮凶的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滥用媒介权力的批判。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导致了一种单向度文化的产生,这种媒介文化像巫术一样被硬塞进人们的头脑中,造成的却是民众精神的压抑。哈贝马斯把大众传播媒介看作为一种公共领域,但是这个理应发挥公共性功能的领域却被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所盘踞,于是,大众传媒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工具,又是文化产业,其造成的只能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公共性的瓦解。英国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权力,则变成了一种意义和快感的经济学。霍尔指出,媒介文化并不像法兰克福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铁板一块的,也不否认它是欺骗群众的意识形态工具,他的理论兴趣点更侧重认为媒介是一个“场”,里面存在着差异和斗争,是统治阶级为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努力与被统治阶级对领导权的抵抗共同组成的。霍尔的三种解读媒介文本的方式就是一个鲜明的理论证明。其后的费斯克更是把大众对媒介权力的抵制行为揭示得淋漓尽致,甚至提出了民众进行微观政治实践的潜能。在费斯克看来,社会权力和符号权力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民众虽然对社会权力束手无策,但是民众可以充分利用符号权力,通过对抗性的解码实践颠覆统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种曲折达到目标的方式无论如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总体而言,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在具体的批评方法上差别很大,甚至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是围绕着媒介权力展开批判的。 2、作为一种参与政治的方式 文化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它的政治参与方式,他们都通过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或者解读某种文化现象的方法。他们都以一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都有着强烈的直接干预公共政策的理论冲动。法兰克福学派把媒介文化和文化工业放在政治语境当中,“将其作为把工人阶级整合进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手段来研究”,同时,他们还揭露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作为帮凶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的。于是在其理论中,他们努力寻求政治改革的新策略(如阿多诺的回归批判性)、政治改革的新机构(如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阶段公共领域的回乡渴望)、政治改革的新模式(即他们所努力鼓吹一种新的文化革命的可能性等)。就媒介文化的视角来看,他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经验主义管理讲义

现代管理理论 ——经验主义管理理论

一.经验主义学派产生的时间 19世纪50年代左右 二.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1.德鲁克的理论观点 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包括目标管理、经理人员的任务和工作、有效管理者、事业理论、绩效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知识管理的等思想。 (1)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 (2)经理人员的两大任务和五项工作 a.两大任务: 第一项任务:经理人必须建立一支单一有机体的团队。第二项任务:经理人必须权衡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b.五项工作:第一项:制定目标。第二项:组织。第三项:激励与沟通。第四项:衡量。第五项工作:培养 (3)组织结构 经验主义学派对建立合理组织结构问题普遍重视。德鲁克认为,当今世界上管理组织的新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集权的职能性结构; 2.分权的联邦式结构,称为“事业部制”; 3.规划——目标

结构,即矩阵结构;4.模拟性分权管理结构。 (4)有效的管理者 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a.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b.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c.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d.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e.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5)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练内容。 三.经验主义管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事业部制的概述: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就是按照企业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来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事业部是在企业宏观领导下,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其特征是:决策权并不完全集中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是分权给事业部,有利于它们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公司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重大决策的研究;公司的适应性强;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经营范围广,分地区经营,技术上,生产上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的企业;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高,各事业部协助比较困难,易产生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倾向。 事业部制的由来:事业部制是由曾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的阿尔弗雷德·斯隆在1921-1922年对美国通用汽车进行改革时推行的。通用公司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后,不仅摆托了困境,而且迅速超过了福特公司。但是事业部制的形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一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勒 <1>人物简介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从工人做起,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地在工厂进行实地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将这些试验逐步改进发展,成为系统的管理制度,即“泰勒制”。他一生活的专利100多种,1902年获“埃利奥特.克雷森奖章”。1906年,他曾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霍巴特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 <2>主要贡献 A科学管理原则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B 精神革命 科学管理不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泰勒所

倡导的精神革命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许多人认为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而泰勒所提的科学管理却恰恰相反,它相信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雇主和雇员双方互相协作,才会达到较高的绩效水平,这种合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即“将蛋糕做大,然后大家都能多分一点”。 科学管理是一场重要的精神革命,每个人都要对工作对同事建立起责任观念;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敬业心和事业心。 <3>局限性 泰勒单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企业家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这就忽略了人的动机的多面性。他一机械的模式看待员工,他们把员工看成进行一定生产作业生产工具——活的机器。科学管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科学管理却是万万不能的。 二组织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 (一)亨利.法约尔 <1>人物简介 法约尔是欧洲一位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 一、什么是“文化研究” 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二、“文化研究”的特点 美国学者本·阿格尔(Ben Agger)在他的著作《作为批判理论的文化研究》里,从文化取向出发,认为“文化研究”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1、跨学科。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早期的代表人物来自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种研究领域,他们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的界限,将大众文化作为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来研究,形成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并且自此,跨学科成为“文化研究”所信奉的一贯信条。 2、主张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灵魂人物威廉斯给文化下了一个重要定义,即文化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个定义为“文化研究”抛弃英国主流文学界的文化精英主义,将传统文化研究不屑一顾的一些文化现象,如电视、大众文化等,纳入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而且“文化研究”在研究这些文化现象时,充分肯定其文化价值,将这些文化实践予以合法化。 3、拒绝将文化分为高雅和低俗两类。将所有的文化都看成是“连续统一”(continuum)的文化表现,试图建立一个包括所有文化的共同领域。 4、主张文化既是实践的又是经验的。“文化研究”不仅研究文化产品,如电影、小说、音乐,同时也研究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过程,研究人们如何创造和体验文化,强调工人阶级对霸权文化的反抗。 巴基斯坦学者扎奥丁·萨德尔(Ziauddin Sardar)则从政治视角,在与人合著的《文化研究入门》一书中总结了“文化研究”的五大特点: 1、“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文化实践跟权力的关系。目的是揭露权力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文化实践。 2、“文化研究”不限于研究文化。它是从文化的复杂形式来理解文化,分析文化实践本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3、“文化研究”中的文化,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政治批评的场所;“文化研究”既是理性的学科,又是实用的学科。 4、“文化研究”既暴露又调和知识的不同领域。寻求知者和被知者、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的共同兴趣和认同。 5、“文化研究”持激进的批判立场。对当代社会进行道德批判,对社会结构进行政治批判,其目的是理解和改变一切支配性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 比较“文化研究”与英国传统的文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学派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注重研究当代文化。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命名即反映了其研究旨趣之所在。“文化研究” 以当代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拒绝将文化神圣化,主张将文化的意义和实践“去中心化”和“去经典化”。 2、注重研究大众文化。尤其是注重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 3、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 4、关注现实问题,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种问题都有可能被纳入“文化研究”的研究范围,但“文化研究”尤其关注文化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 “文化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一个文本,并透过符号,在文本背后发现意识形态和权力争霸。 三、“文化研究”发展史 1871年,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阐述道:“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但这不是当前学术界作为热门话题谈论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是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联系起来的。 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伯明翰大学宣告创立。第一任主任是霍加特,灵魂人物是威廉斯。霍加特、威廉斯和汤普森都是工人阶级出身,对社会中下层阶级的熟悉程度,非一般知识分子所能比。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秉承英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致力于沟通英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把研究工人阶级的生活作为其首要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威廉斯提出文化是日常生活的全部方式,生产与消费由此成为研究中心理解文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其结果是文化生产最终被看作生产方式之一,这样就把文化从上层建筑拉回到经济基础中来,与社会经济生产和结构相联系。而注重消费研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陈力丹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陈力丹 (2005-11-29 15:52:24.0) 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20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如何使用新传媒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情景几乎同时浮出水面,即工业国家城市人口的急遽增长。这类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读和写的传播成为必需,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乡村的人有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需求,他们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信息,以满足工作、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业化激起的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以及迅速的城市化,促使人们必须关注传播。因为一系列新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态、内容、方式等等,均已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经济形态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如果从古代学者那里找寻关于传播现象的论述,总会有一些。但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者,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以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er,1857-1913)。还有一位优秀的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也在20世纪初为后来的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杜威是库利、帕克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循环的信息分享,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科学最终要汇集到能够产生相互理解、允许产生合作行为的传播当中。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社会变迁的工具。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把人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视为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传播是这个过程的惟一关键要素。新的传媒修改了传统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反应,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概念。他于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是第一本关于社会传播的专著。他和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George Mead)共同创立了关于社会信息交换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是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他在20多年中通过报纸持续考察不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移民整合问题。他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着和维持着社会。他提出了传媒与舆论如何相互影响、人际网络如何与传媒连接、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等后来传播学的前沿问题。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英国学派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分析

理论]英国学派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分析 作者:章前明更新时间:2008-1-10 19:32:39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点击率:653 -------------------------------------------------------------------------------- 英国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现在它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国际关系学界的普遍承认,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非美国”研究纲领。然而,目前学术界在对英国学派理论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误解或错误解读,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简单地归入现实主义的范式,或者认为英国学派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些学者看来,英国学派属于现实主义范式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理由:第一,英国学派的核心主张与现实主义所关注的问题是一致的;第二,英国学派过分重视国际秩序的思想,忽视了国际正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因而它对国际政治的变革持相当保守的看法;第三,由于英国学派强调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政治理论与国际理论的重大区别,以至于忽视了规范性问题。①无疑地,英国学派拥有一些现实主义的假设和主张,但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并不意味着它们属于同一个范式。其实,英国学派的理论方法和本体论内容与新现实主义是不一致的,这不仅反映在两者在无政府状态假设、均势、规范和制度等方面的认识上,而且也体现在方法论问题上,因此把英国学派归入现实主义范式事实上是一个重大的误解。本文拟就对英国学派和新现实主义作一比较分析,以此来阐明英国学派是一个不同于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流派。 一 英国学派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立于美国主流理论的一个学术特色比较鲜明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英国学派理论的基础是关于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这三个要素都同时存在的思想,其中国际社会概念是其理论阐述的核心,围绕国际社会进行系统阐述是英国学派理论的重要特点,也是它区别于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标志。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最初是从批判经典现实主义学者如卡尔和摩根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保留了现实主义关于权力与法律、权力与道德关系的许多特点。 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现实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如无政府状态、主权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均势等,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作了许多重要的探讨。 无政府状态的观念一直处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当代许多国际政治理论都把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假设,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学者,把无政府状态描述为国际关系唯一最重要的特征,认为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个因素派生出来的。因此,理解无政府状态就成为新现实主义分析一切国际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英国学派的理论家在研究国际关系时,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生活的中心事实和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认为国际关系存在的前提是国家的存在,国家是拥有政府、人口和主权的独立的政治共同体,它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独立政治共同体。主权国家也不同于生活在国家内的个人,它们不受制于一个共同的政府,即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在这个意义上说,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 ②8,44 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出发,提出了类似于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解释模式,强调权力、国际体系和均势等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和亚当·沃森(Adam Watson)认为,在国际体系中也存在着冲突的因素和国家争夺权力的斗争,国际无政府结构的压力会迫使一个国家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估算时,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战略行为。

十一个管理方案计划学派概述

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 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创人之一。斯隆最大的贡献就是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他把通用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为21个事业部、分属4个副总裁领导。有关全公司的大政方针,如财务控制、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免、长期计划、重要研究项目的决定等,由公司总部掌握;其他具体业务则完全由各事业部负责。 2.主要观点 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1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管理学由管理一个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各种原则组成;管理的技术、能力、经验不能移植并应用到其他机构中去。他说,任何管理工作的基础都不能不是工商管理,因为工商企业是首先出现的现代机构,它是本世纪成功的史实,而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带着普遍牲和连续性。 2.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管理不仅是一种常识,也不仅是累积起来的经验,它至少蕴藏了一套系统的知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特殊方法、专门技巧和特别关心的领域。同时,德鲁克还强调,管理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科,它同医学、法律学、工程学相比,更侧重于应用。 3.一个机构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和使命,为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在工商企业中,这就意味着经济上的成就,它是工商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就不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而如果不能提高或至少维持社会支持给它的经济资源的生产能力,这个企业就失败了。这意味着,不论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怎样,作为经济机构的企业,都有提供利润的责任。

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 米莉商丘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系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以及美国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不仅对目前面临困境的主流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方法论;詹姆斯?W?凯瑞 詹姆斯·W·凯瑞((James W. Carey ) (1934-2006),著名的媒介批评家、文化历史学者,美国文化研究的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凯瑞就提出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他将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套与美国主流传播学完全不同的传播理论——传播仪式观。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 [1]。与主流的“传递观”不同的是,仪式观考察的不是信息在物理空间中的扩散,而是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它强调的不是控制与权力,而是共享与交流。 陈力丹教授在《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一文中从方法论的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分为“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利” [2]三个学派。经验——功能学派是美国传播学的主流,其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的求证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技术控制论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逐步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英尼斯、麦克卢汉、梅洛维茨等;而结构主义符号——权利学派则包括了传统批判学派中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如果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我们很难将仪式观划入到任何一个学派中。在仪式观里,既有对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论产生直接影响的芝加哥学派的影子,也可以看到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关于文化与技术的分析,同时它还体现了英国文化研究的视角。笔者认为,凯瑞教授提出仪式观重新定义了传播的概念,这是一个基础,这一基础上带来的是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的全面改观。正如郭建斌教授所说,仪式观“既是一种理论视角,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既是一种显微镜,也是一种手术刀” [3]。因此,本文将仪式观视为一种研究方法试图对其理论渊源进行解读。 一、以芝加哥学派为基础的传播起源 “从何处汲取源泉,以获得一个全新的传播研究视野……基本上,最切实可行的传统还是来自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从米德、库利到罗伯特.帕克,直至欧文·戈尔曼。”[4]凯瑞毫不掩饰杜威等人对他的思想的影响,并在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传播”一词的理解:所谓“传播”,就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production)、维系(maintained)、修正(repaired)和转变(transformed)的符号过程。” [5]凯瑞以“仪式”作为隐喻,指出“传播的最高表现并不在于信息在自然空间的传递,而是通过符号的处理和创造,参与传播的人们构筑和维持有序的、有意义的、成为人的活动的制约和空间的文化世界。”[6]因而,仪式观下的传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目的是建构一个使交流者能参与其中的和谐社会。对“互动、共享”的强调使凯瑞的仪式观与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如出一辙。 杜威认为传播是人们彼此拥有共同事务以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帕克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传播将一种移情带入一个人的传播伙伴,因而使得社会的社会性成为可能。[7]库利则更简洁的提出传播就是人类关系存在与发展的机制。 凯瑞从芝加哥学派那里汲取了关于传播的思想,但他对传播的研究并没有朝着芝加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