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建国以来,收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体编写和专家个人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还发生过较大影响。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诗赋、骈文与散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 散相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 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宋代有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 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别赋》,庾信的《小园赋》 哀江南赋》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 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 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 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 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 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 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 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 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诗体赋与写景文
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这是对赋 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 《愍衰草赋》. 愍衰草赋》 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 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其后庾信的 同题赋运用得更为娴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 写景文的成就也引人注目.如丘迟《与陈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 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 的《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 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 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 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 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 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 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 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 著.

辞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辞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辞赋的发展演变过程辞赋,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学形式,宛如一颗穿越历史长河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要说辞赋的起源,那得追溯到先秦时期。

这时候的辞赋,就像是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充满了稚嫩和天真。

《楚辞》就是其中的代表,屈原的那些激情澎湃的词句,不就像那炽热的火焰,燃烧着人们的心灵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难道不令人心潮澎湃?这时候的辞赋,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到了汉代,辞赋迎来了它的成长阶段,就如同茁壮成长的少年,愈发健壮有力。

汉赋那华丽的辞藻、宏大的篇幅,像极了一场盛大的宫廷盛宴,让人目不暇接。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那丰富的想象、磅礴的气势,难道不令你惊叹?那简直是把世间的繁华都描绘在了纸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如同一位逐渐成熟的青年,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

这时候的辞赋不再追求宏大的场面,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人的感受。

王粲的《登楼赋》,把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不正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吗?唐宋时期,辞赋又有了新的模样,仿佛一位历经风雨的智者,变得更加深邃和内敛。

这时候的辞赋与诗词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历史的兴衰,这难道不是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元明清时期,辞赋虽然不再是文学的主流,但依然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一位默默坚守的老者,守护着曾经的辉煌。

辞赋的发展演变,不就像人生的旅程吗?从懵懂的孩童到青春的少年,再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成为睿智的老者。

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欣赏辞赋的同时,不也应该思考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吗?我们不应该让这一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遗忘,而应该让它继续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你说是不是?。

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

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

两汉辞赋创作的发展及流变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是一种有韵散文。

特点是韵散结合体,专事铺叙。

从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内容可分为五类:渲染宫殿城市,描写帝王游猎,叙述旅行经历,抒发不遇之情,杂谈禽兽草木。

前二者为汉赋代表。

汉赋的形成汉初赋家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赋家继承楚辞余绪,流行“骚体赋”,其后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小赋开始兴起。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1)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

当时所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当时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

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贾谊,此外还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借悼念屈原抒发愤慨,虽吊逝者,实为自喻,《鹏鸟赋》是一篇寓志遣怀之作,散文的气味浓厚预示了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王刘安的《招隐士》写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唤隐居山林的隐士早日归来。

而标志着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发》。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大赋的体制。

它通篇是散文,偶然杂有楚辞式的诗句,且用设问的形式构成章句,结构宏阔,辞藻富丽,从汉初的所谓骚体赋到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汉大赋,《七发》是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2)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二百多年时间,从武帝至宣帝的九十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的赋作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内容上往往既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徐志啸教授的《简明中国赋学史》何新文【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1【总页数】3页(P135-137)【作者】何新文【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430062【正文语种】中文徐志啸教授早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改读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后来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其学术研究,涵盖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两个专业,涉及面广而视野宏阔,成绩斐然。

但古代赋学,却是他较早涉足且始终关注的领域。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赋学研究方兴之际,硕士毕业不久的徐志啸就在王运熙教授的指导下,从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披沙拣金,辑录自西汉至清末民初的赋论资料,并最终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赋论资料集《历代赋论辑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对促进海内外赋学研究的复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简明清晰的中国赋学的“史”的线索。

著者在《导论》中说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中国历代的赋学发展史。

事实也是如此,本书以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历史眼光,全面地概括了自西汉以迄20世纪末赋学发展的轨迹,勾勒了简明而清晰的中国赋学的“史”的线索。

作者将整个赋学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分六章依次论述:两汉赋学;魏晋南北朝赋学;唐宋元赋学;明清赋学;近代至20世纪末赋学;台港地区赋学。

同时,又以相应的词语对这五个阶段在整个赋学史上的地位给予界定,即两汉的“初露端倪”,魏晋南北朝的“自觉意识”,唐宋元的“沉潜缓进”,明清的“步入高潮”和近现代的“从传统走向现代”。

这样一个划分,是简明而清晰的。

时间上从西汉至20世纪末;内容上包括历代赋学的宏、微观状况,而不涉及21世纪和国外的赋学研究。

其中,将“唐、宋、元”三代归入同一阶段,虽然是目前所见中国文学史或分体文学史著作所不曾采用的分期方法,而属于本书的创新之处。

但是,本书作者列出了自己的理由说:“原因在于赋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史的发展阶段,它有其自己的产生期、拓展期、低谷期,以及高峰期,完全是因着赋学本身的产生发展而呈现。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述论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述论
详细描述
用典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起到了凸显作品文化底蕴、丰富作品内涵、提 高作品审美价值的作用。同时,这种修辞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传统文化 和历史的热爱与尊重。
对偶修辞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广泛运用对偶修辞手法,通过字词、句子乃至段落之间的对仗,使辞赋在视觉和听 觉上更具美感。
详细描述
对偶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辞赋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还突显了对称美和和谐美 的艺术追求。这种修辞手法在增强辞赋表现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
02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题与 风格研究
政治主题辞赋
政治主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题辞赋多以讽刺时 弊、抨击腐败为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统治 和世风日下的不满。
表现手法
政治主题辞赋通常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借物言 志,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和态度。
代表作品
如曹植的《洛神赋》、庾信的《哀江南赋》 等,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状况的深刻 反思和批判。
象征修辞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象征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某一事物或人物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和价值观念。
详细描述
象征修辞在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应用,使得辞赋在表现作者情感和观念的同时,更具深度和哲理性。 这种修辞手法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人生、命运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铺陈修辞
文学思想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深入探讨了辞赋 的文学思想,包括审美观念、艺术追求等 方面。
文化背景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还关注了辞赋产 生的文化背景,探讨了地域文化、宗教信
仰等因素对辞赋创作的影响。
比较研究
当代魏晋南北朝辞赋研究还采用了比较研 究的方法,将魏晋南北朝辞赋与其他时期 的文学进行比较,以揭示其独特之处。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南北朝赋

魏晋赋的代表作
陶渊明,虽然他的赋只保留了三篇:《归去
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但在东晋赋坛实在是独具高标。
南北朝赋代表作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江苏涟
水县)人。鲍照在刘宋一代文坛上地位很重 要,诗歌自不必说,就赋成就而言,有“宋 赋之雄”之称。鲍赋与其诗作一样,感情激 越,处处流露出寒士在豪门世族门阀制度压 制下的愤懑,而在表现方法上,赋作更显婉 曲含蓄,这一点在其众多的咏物赋中体现比 较明显。鲍赋中最有名的是《芜城赋》,

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 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 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 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 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 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 “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 “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 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 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 富了文章内涵。

建安赋的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高平(邹县)人。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 辞赋”,可见他的赋作在当时已享有盛誉, 他今存赋27篇,但完整的只有《登楼》一篇。 在此赋中充分展现了时难未平、壮志难酬、 寄人篱下、怀才不遇的苦闷感慨。此赋的突 出特点是善于运用景物来衬托作者的心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情景合一的境界,可以说 借景抒情之赋当始于此。
特点一,想象丰富。想象到:他从京城洛阳
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 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 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 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 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 绝代。

汉魏六朝赋

汉魏六朝赋

西汉前期
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追随屈、宋传统
,以抒情为主)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贾谊(前201—前169)
,洛阳人。 年仅二十二岁,便受到汉文帝赏识,任太中大夫,参与 国家事务,为朝廷中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他性格尖锐,敢于 说话,好论天下大事,引起朝中元老的不满,被贬谪到楚地 任长沙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 》和《鹏鸟赋》。 在文体特征上,《鹏鸟赋》是楚辞体与汉赋之间的一种 过渡。重视说理,而少直接抒情;文句,除去语气词“兮” 字,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赋的内容,以假设自己与鹏鸟的 问答展开,也隐然开汉赋问答体的先河。
体的宫殿及场景,或大段铺写,或一笔带过,都有严
谨的考虑;在句式、遣辞方面,也追求铿锵的节奏与 响亮的音色。总体上说来,《两都赋》既不同于司马 相如赋的纵横疏宕,也不同于扬雄赋的瑰丽奇谲,而 是自成一种典雅和丽的风格。京都赋的基本格式,也 就由《两都赋》确定下来。
东汉中后期的辞赋,比较前一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首先,充斥于东汉前期辞赋中歌功颂德的内容几乎一扫 而空,阐发儒教思想的成分也明显减少。大赋的题材虽无 太多变化,但由于统治思想束缚的松懈,抒情意味更为浓 厚,表现世俗生活的内容显著增加,因而显得较为活泼有 生气。更重要的转变,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种短小的赋 篇,不仅完全以抒情为中心,而且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 ,更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脉搏。东汉中后期辞赋的转变, 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奠定了基础。东汉中期著名的传统大赋 ,有张衡的《二京赋》、马融的《长笛赋》、王延寿的《 鲁灵光殿赋》等。
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无所用, 遂免官去梁,从枚乘游于梁孝王门下,孝王死后 归蜀。武帝读他的《子虚赋》大加叹赏,把他召 到宫廷,他又为武帝作《上林赋》。除了作为宫 廷文学侍从,司马相如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安抚 当地人心。晚年因不满于自己在宫廷的地位,常 称病闲居。 代表作:《子虚》、《上林》二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
赋学批评从汉赋兴盛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汉代批评家们多从讽谏的角度来评论赋这一文体。

随着赋作创作情况的变化和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赋论较两汉赋论发生了变化。

各家赋论更加重视从文体学角度来肯定赋的价值,而非如两汉时期以讽谏功用来论赋。

本文分为四章,探讨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重点以曹丕、曹植以及刘勰的赋学理论为中心,并分析魏晋南北朝赋论产生新变的原因。

第一章,主要介绍两汉赋论的总体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赋论对其的继承和新变。

本章从各家赋学批评入手,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赋论的新变情况。

第二章,主要探讨曹丕与曹植的赋论。

从这二人的主要文学观入手,并联系他们自身及同时代辞赋家的赋作情况深入探讨他们的赋论。

第三章,主要探讨刘勰赋论。

从解读《文心雕龙》的赋论篇章入手,分析刘勰赋论的深层内涵。

第四章,主要探讨魏晋南北朝赋论形成的文学背景。

结语部分对魏晋南北朝赋论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出客观公允的定位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