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简淡而悠长马致远《叹世》试析
元代马致远的诗带赏析

元代马致远的诗带赏析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秋思之祖”。
我在此整理了马致远的诗带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马致远的诗带赏析1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2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元代〕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
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
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
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马致远的诗带赏析21金字经·夜来西风里马致远?〔元代〕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
困煞中原一布衣。
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马致远这首《金字经》写他投谒不遇、天涯沦落之悲。
这支小令以极其豪迈的语言,表现极其沉痛的情感,使人倍觉其沉痛。
马致远的前期虽屡遭困顿而豪气犹在,豪放之中多有层面激抗争之音,这和其晚年作品的基调有所不同。
2寿阳曲·云笼月马致远?〔元代〕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
剔银灯欲将心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
元散曲表现思妇的凄苦,往往设身处地,曲尽其致。
这首小令,就有着这种熨帖细微的特点,其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意境绝妙。
3落梅风·心间事马致远?〔元代〕心间事,说与他。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双调·拨不断】叹世(精)

[赏析] [南吕· 四块玉] 这首曲子借唐玄宗与宠妃 马嵬坡 杨玉环终日游戏作乐,发 马致远 出了兴亡之叹。但作品对 睡海棠,春将晚。 杨玉环的责备重于玄宗, 恨不得明皇掌中看①。 表明作者由于历史观的局 “霓裳”便是中原患。 限,仍有“女人祸水”的 消极思想。这就减弱了这 不因这玉环②, 首咏史诗的份量。但全曲 引起那禄山③。 造词清新、畅达自然,后 怎知“蜀道难”! 世流传甚广。
此曲虽重在写“晴岚”,但并 非只写晴岚,还有草店、晚霞、 酒旗、山色等。真是一笔一景, 曲中有画。从这大自然的化工之 美中,见出曲家恬淡平和、向人事少①, 一个新蝉噪②。 恰待葵花开③,又早 蜂儿闹,高枕上梦随 蝶去了④
[赏析] 元代前期整个社会就已经变得 腐败黑暗,马致远在半世飘泊 之后厌倦了世事,遂生退隐之 心。这支曲子即是表现他隐居 。 乡村的村野逸情。在远离尘嚣 的僻远乡村,人际关系变得简 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繁琐俗 事也少了不少。闲来无事听蝉 鸣、看葵花开放,又看前来采 花粉的蜜蜂,高枕而眠进入了 梦乡。像庄周梦蝶一样,作者 也在梦中分不清自己和蝶了。
“花村外,草店西” 开句切人题目中的“山市”。 “花村”指山花烂漫的山村。 “草店”指山野小店 ( 即“市” 的象征)。其中的“外”和 “西”,把视野放宽,不只是写 “花村”和“草店”本身,而是 写更宽阔的自然风光。
“晚霞明雨收天霁” “晚霞明”写山市上空景象— —一片清新通明,霞光万丈。 “雨收天霁”紧扣题目“晴” 字,写出明丽的晚霞并非一般 之明丽,而是雨过天晴后的通 明透丽。
[赏析] 夕阳西下、百鸟入林,在外劳作 的人也大多回家了。酒店里好像 也显得宁静闲适,连酒幌子都不 【双调· 寿阳曲】 再飘荡。一切都慢慢地静下去, 黑下去,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 远浦帆归① 岸,可能是晚归的渔船,也可能 马致远 是赶路的航船,但送来的只有橹 夕阳下,酒旆(pè i) 声和灯影。渔人散落的居所沿水 分布,空气里弥满着花香,连水 闲②,两三航未曾着好像也变得香了。当一切都归于 无声时,小桥流水旁卖鱼人也溶 岸③。 于夜色之中,一切都浸入了止水 落花水香茅舍晚, 般的恬静和宁谧。全曲仅用二十 断桥头卖鱼人散。 七个字便写出了江南渔村的闲适 生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含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汪曾祺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
”以为这写得很美。
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
”这写得非常真实。
“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
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
《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
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
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
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
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
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
“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下来也可以。
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
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2023包头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包头市语文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
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
诗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写法,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境。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彩陶碗(新加坡)尤今①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②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
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
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
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③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④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⑤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⑥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
”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⑦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
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于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⑧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
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
每一只碗都掇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
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此刻,取舍竞是如此困难。
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⑨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⑩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
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
”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
”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我微笑不语。
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⑪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2期)专题17 抒情性文体阅读(含解析)

专题17 抒情性文体阅读一、【2017年中考安徽省卷】(21分)扁担的一生范宇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
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
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
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
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
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
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
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
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
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
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
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
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
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
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
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
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
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ān bó),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ān shì)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
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山西省忻州市米洋学校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米洋学校2020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看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简淡而悠长——马致远《叹世》试析
[双调]蟾宫曲
叹世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
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
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
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马致远在青年时期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时,却豪情满怀,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
随着20 年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不禁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
这样的经历,使他具有较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这种种感受与体验,正是他散曲所表达的内容。
他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
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
这在其《叹世》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小令开篇以“东篱”自号,借以表明自己寄身田园、寄情世外的志趣,继而精心设计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那竹径通幽的地方,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在那竹径的尽头,有一个小巧的庭院。
诗人着“婆娑”一词,使这恬静的小院洋溢着生气,既诱人又足以令人忘情。
主人公对生活的设计尚不止于此,在庭院后面另有一池清水,诗人荡着小船,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
可以想见,此时的诗人可谓陶然忘情,宠辱皆忘,而这些正是诗人“半世蹉跎”后换来的大彻大悟。
“严子陵他应笑我”。
严子陵少时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待刘秀称帝,他就隐居起来。
比较而言,马致远虽也高唱隐居,却没有严子陵来得彻底,当时还担任小官(江浙行省务官)。
“孟光台我待学他”,较难理解。
但我们可以推知,孟光台该是和诗人一样隐逸于闹市或官署衙门之中的隐士,可以想见,这种隐逸比隐逸于山林更为难能可贵。
至此,马致远向严子陵反唇相讥了:“笑我如何?”我又有什么可被嘲笑的呢?
最后,诗人不禁发出呼吁:“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全句的意思比较明显,不只湖畔港湾,即或白浪滔天的偌大湖面上,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其实是用来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能“出污泥而不染”而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的复杂感情。
综观这首小令,可谓语简淡而意悠长,有随手而得之妙。
然其良苦用心,可透过表面的超脱旷达,窥见其内在的幽怨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