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

【考纲要求】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

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

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

放热,如:NaOH 浓H2SO4

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

变化不明显,如NaCl

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

【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

(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

(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2)溶解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乳化作用得到的是乳浊液,溶解后得到的是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须注意以下两点:

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了这两个条件,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一定要指明具体的溶质,同一溶剂对一种溶质已经饱和,但对另一种溶质却不一定饱和。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要点诠释】

1.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液体积。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如水、酒精虽然透明,但不是溶液。

3.如果加入水中的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就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把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CaO+H2O=Ca(OH)2];三氧化硫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溶质是硫酸[SO3+H2O=H2SO4]。

4.注意区分反应热与溶解热。反应热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溶解热则是物质溶解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将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放入水中,都会放出热量,但放热的本质不同,前者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时放出的热量,是反应热,后者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的热量,是溶解热。

考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2.溶解度曲线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或溶质未完全溶解)。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要点诠释】

1.理解溶解度需抓住以下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在100 g溶剂中。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用等量的溶剂。此处100 g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 g )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4)单位:以g 为单位。

2.可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认识气体的溶解度。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考点三、溶质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形成溶液的质量是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3)计算时,分子与分母的单位要统一。

(4)CaO ,Na 2O ,SO 3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Ca(OH)2,NaOH ,H 2SO 4,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Ca(OH)2,NaOH ,H 2SO 4,而不是原物质CaO ,Na 2O ,SO 3,所以溶质的质量是溶液中Ca(OH)2,NaOH ,H 2SO 4的质量。 (5)CuSO 4·5H 2O ,Na 2CO 3·10H 2O 等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 4,Na 2CO 3,而结晶水会“进入”溶剂。 (6)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由溶解度直接求得。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g 100%+=

?溶解度溶解度

【要点诠释】

1.在关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重点在于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1)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一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如有不溶的杂质也应减去)。

(2)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在计算溶剂的质量时要考虑反应是否生成了水,还要考虑反应物溶液中的水。

2.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浓度出现偏差的分析:

(1)配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①溶质过少;②溶剂过多;③溶质过少与溶剂过多同时存在。 (2)配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①溶质过多;②溶剂过少;③溶质过多与溶剂过少同时存在。 (3)出现溶质和溶剂过多或过少的原因主要有:①计算出现错误;②称量与量取出现错误;③操作不规范,损失了溶质或溶剂;④溶质纯度不高或量器精确度不高等。 考点四、溶液的稀释、浓缩和结晶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稀溶液B g ,则

A g ×a%=Bg ×b%(其中

B =A +m 水) 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

(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溶液增加溶质前后,溶剂的质量不变。增加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而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的质量。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 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溶液,则

Ag ×a%+Bg =(A g +Bg)×b%。

(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 水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

Ag ×a%=(Ag 一Bg )×b %。

(3)与浓溶液混合:混合后的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若设原溶液质量为 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浓溶液质量为B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

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

Ag×a%+B g× b%=(Ag+Bg)×c%。

3.结晶: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1)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缓升型”的物质。

(2)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陡升型”的物质。

【要点诠释】

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一定要抓住: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然后根据所给信息列方程求解。

2.关于溶液浓缩(无溶质析出)的计算,要根据浓缩的具体类型来具体分析找出等量关系来解决。

3.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溶解度和含量的多少。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以及过滤等方法要交替使用。

4.分离混合物的操作过程:加热溶解(或常温溶解)、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过滤分离、洗涤晶体、干燥晶体。【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溶液的有关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以及溶液的配制

1.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

C.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20

D.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思路点拨】知道配制溶液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使用时“左物右码”等注意事项、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有关计算。【答案】D

【解析】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故A错。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要左物右码,故B错。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5:95=1:19;故C错。易潮解、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因为氢氧化钠既易潮解,又具有腐蚀性,所以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D正确。

【总结升华】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悉托盘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防止由于错误操作造成误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要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右盘;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质量相同的纸,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对于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表面皿、小烧杯)里称量。

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 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 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思路点拨】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能表示的意义:①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③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④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升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⑤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答案】D

【解析】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饱和溶液浓度相同,A选项正确。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选项正确。3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30g,溶液的质量为80g,C选项正确。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选项错误。

【总结升华】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3.在下表①-④组的X溶液中,滴加Y溶液至过量,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Y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下图的是()

X溶液Y溶液

①CuCl2溶液和HCl溶液NaOH溶液

② Na2SO4溶液和H2SO4溶液BaCl2溶液

③NaCl溶液和HCl溶液NaHCO3溶液

④ 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H2SO4溶液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路点拨】首先分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Y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其次将四个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逐一分析,分析气体或沉淀的生成与Y试剂的关系,最后和图象对比可解答。

【答案】C

【解析】图象的意义是:随着乙的不断加入,反应开始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然后气体或沉淀逐渐增加。

①中盐酸首先和氢氧化钠反应:HCl+NaOH=NaCl+H2O,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盐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继续和氯化铜反应:CuCl2+2NaOH=Cu(OH)2↓+2NaCl,生成沉淀,与图象相符,故①正确。

②中硫酸和硫酸钠溶液都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从反应开始就有沉淀生成,与图象不符合,故

②错误。

③中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不反应,而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开始就有气体生成,与图象不相符,故③错误。

④中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气体和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反应完毕后,硫酸继续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图象相符,故④正确。所以选C。

【总结升华】本题是图象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题型,涉及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有将图象信息转换为化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有关化学知识必须十分熟练,才可能快速解题。

4.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某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4.5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D.④→⑤可析出53.9gKNO3晶体

【思路点拨】根据题图中信息分析解答:①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则加入2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②加入30克硝酸钾只能溶解11.6克;③加热至50℃时,5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④再加入3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因为在50℃时,其溶解度为85.5克;⑤降温至20℃时,有晶体析出,只能溶解31.6克。故可知正确答案。

【答案】C

【解析】经分析知④中的溶质为80g,在50℃时,其硝酸钾溶解度为85.5克,所以应在④中加5.5克KNO3,溶液才达到饱和,故A错误。②中的溶质是20g+11.6g=31.6g;③中的溶质是50g,⑤中的溶质是31.6g,所以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故B错误。由以上分析知,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④→⑤可析出的晶体为:80g-31.6g=48.4g,故D错误.

【总结升华】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结合图象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两支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氧化钙固体 D.氯化钠固体

【答案】D

【解析】由图A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B可知,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当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时,甲试管中的硝酸钾溶解,乙试管中的氢氧化钙固体增加,说明溶液的温度是升高的,由此可知:加入水中的物质溶解或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变式2】如图为甲、乙两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不相等

B. 将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或降温的方法

C.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

D. t2℃时,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30克

【答案】B

【解析】

A、溶解度大小比较需要指明具体的温度,故A错误;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蒸发或降温,故B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00%<15%,

故C错误;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30g,此温度下,将30克乙物质放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30克,故D错误。

类型二、考查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综合计算题

5.某同学去我市的风景区游玩时,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它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g,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求:

(1)6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为_____________;

(2)m=____________;

(3)样品中CaCO 3的质量分数; (4)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所给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1)通过表中次序3和次序4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CaCO 3已完全反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0.6g ,所含CaCO 3的质量为:6g -0.6g =5.4g ;(2)第一次加入10g 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g ,说明10g 盐酸消耗了2g CaCO 3,因此第二次加入10g 盐酸后所消耗CaCO 3的质量共为4g ,。【答案与解析】

(1)0.6g (2)2

(3)样品中CaCO 3的质量分数为:

g

g

64.5×100%=90% (4)解:设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100 73 2g 10g ·x

x

g g

?=10273100 x =146%. 答: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6%。

【总结升华】本题属于综合计算题,包括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4)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只能用前两次所用盐酸中的任一次,不能根据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因为这两次盐酸有剩余。

6.烧杯中盛有20.4g Na 2CO 3和Na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 盐酸。放出气体的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 点时,烧杯中溶液的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 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路点拨】解题的关键是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及反应的关键所在,从图中可知,当向20.4g 固体混合物中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A B

加入73g 稀盐酸时,反应恰好完全,根据HCl 的质量(73g ×10%=7.3g )可以求出其它物质的质量。 【答案与解析】 (1)NaCl 和HCl

(2)解:设固体混合物中Na 2CO 3的质量为x ;Na 2CO 3和稀盐酸反应生成NaCl 的质量为y ,生成CO 2的质量为z 。

当滴加稀盐酸至A 点时,消耗HCl 的质量=73g ×10%=7.3g 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

106 73 117 44 x 7.3g y z

x 106 =g 3.773 g 3.773= y 171 g 3.773=z

44 x =

733.7106g

?=10.6g

y =733.7171g ?=11.7g z =73

3.744g ?=

4.4g

则固体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20.4g-10.6g=9.8g A 点时溶液中溶质NaCl 的总质量=9.8g+11.7g=21.5g A 点时溶液中溶质NaCl 的质量分数为:

g

g g g

4.4734.20

5.21-+×100%=24.2%

答:A 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2%。

【总结升华】在关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重点在于计算生成物溶液的质量。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第一种方法(常用)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求,生成物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加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一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如有不溶的杂质也应减去)。

第二种方法是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在计算溶剂的质量时要考虑反应是否生成了水,还要考虑反应物溶液中的水。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浓度出现偏差的分析。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是实验室所用盐酸的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1)欲配制14.6%的稀盐酸1000 g ,需用这种盐酸多少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小强在家庭装修的废料中看到一些大理石碎料,他想探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于是他取部分大理石带到实验室,砸碎后称取25 g ,加入100 g 上述新配制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①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②反应生成CO 2的质量是多少?

③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与解析】

(1)解:设需用稀盐酸的体积为x 。则

1000 g ×14.6%=x ·1.18 g/cm 3

×36%

x ≈343.7 cm 3

=343.7 mL

(2)解:设大理石中CaCO 3的质量为x ,生成CO 2的质量为y ,生成CaCl 2的质量为z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CO 2↑ 100 73 111 44

x 100g×14.6% z y

100∶73=x∶(100 g×14.6%) x=20 g 73∶44=(100 g×14.6%)∶y y=8.8 g 73∶111=(100 g×14.6%)∶z z=22.2 g

则大理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20 g

25 g

×100%=80%

所得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

22.2 g

20 g100 g8.8 g

+-

×100%≈20%

答: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8.8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变式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加热至恒重,其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另取相同质量的该混合物溶于水得到106.6 g溶液,向该溶液中加入100 g 7.3% 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已知:2NaHCO3Na2CO3

+CO2↑+H2O,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

计算:(1)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与解析】

解: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2NaHCO3Na2CO3 +CO2↑+H2O

2×84 (44 + 18)

x 3.1 g

x = 8.4g

NaHCO3 +HCl = NaCl + CO2↑+H2O

84 44

8.4 g y

y = 4.4g

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3.7g -8.4g = 5.3g

Na2CO3 +2HCl = 2NaCl + CO2↑+H2O

106 44

5.3 g z

g 3.5106= z

44

z = 2.2g

13.7 g 混合物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是6.6 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106.6 g+100 g-6.6 g = 200 g 根据氯元素守恒,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m

HCl ~ NaCl 36.5 58.5 100 g × 7.3% m

g 3.75.36= m

58.5

m = 11.7g

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11.7g

200g

×100%=5.85% 答: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85%。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现有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若使其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至原来的一半,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将溶液降温析出一半的硝酸钾

B .加入10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硝酸钾溶液

C .向溶液中加入与溶液质量相等的水

D .使溶液中水的量增大一倍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时,不会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C.氯化钠晶体不纯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3.常温下,在两只各盛有100 mL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升高温度,剩余的甲物质一定能继续溶解

C .往盛有甲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乙物质,乙物质不能溶解

D .不知道乙溶液是否是饱和的,可向乙溶液中加入乙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来判断是否饱和

4.下列关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0℃时,20 g 硝酸钾可以溶解在100 g 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B .20℃时,把20 g 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C .把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D .20℃时,把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 .烧开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 .喝下汽水后感到气体冲到口腔中 C .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 .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6.

如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的溶解度都大于B 的溶解度

B .t 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 、B 饱和溶液中,A 的质量比B 大

C .t 2℃时,A 、B 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 .A 、B 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 3℃降温到t 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

7. 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40 g ,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8.4 4 0 18.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 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

D. 四杯溶液中各加入20℃的100 g 水后,溶液质量相等,且均为不饱和溶液 8. 下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100 甲溶解度/克 0.73 0.165 0.121 0.076 乙溶解度/克 13.3 31.6 63.9 246

A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B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

C .20℃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20℃时,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50% 二、填空题

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或“<”)。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3)20℃时,将50g 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不变的是 (填序号)。

A .溶剂的质量

B .溶液的质量

C .溶质的质量分数

D .以上都不变

溶 解 度/g

10.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

(1)5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

(2)30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除了加浓硫酸外,还可以加

______________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1.下表列出了固体物质A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70 ℃时,向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加入30 g固体A,充分溶解形成的是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烧杯内物质温度降至20 ℃,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应是图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

(3)80 ℃时,配制一定量甲物质的溶液,将其降温到60 ℃,是否有固体析出? _______(填“有”、“没有”或“不确定”)。

三、计算题

12. 如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0 10 20 30 40 50 60

KNO3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1)50℃时,NaCl的溶解度是,将20gNaCl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2)相同温度下,若要配制KNO3和NaCl等浓度的饱和溶液,其温度范围是,将50℃时等质量的KNO3和NaCl的饱和溶液分别将至2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13.要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现提供25 g质量分数为40% KNO3溶液,20 g质量分数为15% KNO3

3

配制方案(只要求说明配制时所需的各种药品用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4.

中氢氧化钠的含量,他们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 g/cm3的浓盐酸配得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稀盐酸200.0 g。然后取80.0 g污水于烧杯中,逐滴加入这种稀盐酸73.0 g时恰好完全反应(污水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配制稀盐酸时,量取了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多少毫升?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15.某化学研究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称取石灰石样品8 g,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测得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不溶解)。

实验序号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剩余物质的质量/g

第1次10 5.5

第2次10 3

第3次10 1.6

第4次10 m

(1

(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6.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到钢铁厂作社会调查。他们抽取组成完全相同的质量为2.84 g,4.26 g,6.23 g的三份钢样(假设钢样中只含铁和碳)分别加入100 g稀硫酸中进行实验(实验Ⅰ,Ⅱ,Ⅲ),充分反应后,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所示图象。

试回答:

(1)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

(2)实验Ⅰ中铁参加反应的质量为________。

(3)稀硫酸完全参加反应的实验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使浓度降至原来的一半,需降温析出11.1 g KNO3,需加水100 g。

2.【答案】D

【解析】引起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因素有:一是溶剂多于计算的理论值;二是溶质少于计算的理论值。A 中仰视读数会使量取的水的量偏多,B中烧杯中原来就有少量水,也会使溶剂量增多,而C中NaCl不纯,则会使NaCl的量少于理论值。故A、B、C均能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已配好的溶液,即使有少量溶液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不会改变。

3.【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中有溶质剩余,故一定是饱和溶液,但不知道甲的溶解性是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是,升高温度,甲固体会继续溶解,如果不是,则不能溶解。甲溶液对于甲物质而言是饱和的,对于乙物

质而言是不饱和的,所以甲溶液中还可以继续溶解乙物质。乙溶液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是不饱和的,而判断溶液是否是饱和的根本依据就是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如果能溶解,则是不饱和的,反之则是饱和的。

4.【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溶解度的概念,要抓住溶解度的“四要素”,即“在一定温度下”、“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A项缺少“达到饱和状态”,B项不是“在100 g溶剂里”,C项不是“在一定温度下”。

5.【答案】C

【解析】A选项中因为随着水温的升高,在常压下,O2的溶解度减小,逸出气体的体积增大,在沸腾前逸出水面。B选项中的现象是因为汽水中含有CO2及其形成的H2CO3,人的体温高于汽水的温度,CO2的溶解度减小,有气体放出,同时也有H2CO3分解产生的CO2气体。C选项说明了压强对气体的影响,随着压强的减小,有大量的气体从液体中逸出。D选项中夏季温度高(黄昏时压强也较小),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鱼浮到水面呼吸O2。

6.【答案】C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C正确;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小,故A、B错误;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析出晶体的量A一定大于B,故D错误。

7.【答案】D

【解析】

A、丙物质未溶解固体的质量为0,可知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溶剂质量相同而丁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所以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B错误;

C、溶剂质量相同而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丙>乙>甲>丁,所以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故C错误;

D.四杯溶液中各加入20℃的100 g水后,未溶解的固体全部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相等,溶液质量相等,且均为不饱和溶液。故选D。

8.【答案】B

【解析】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还是饱和溶液,故A错误;

B、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但溶液仍饱和,故B正确;

C、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状态不能确定,所以20℃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故C错误;

D、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1.6g,100克乙物质不能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4%,故D

错误。

9.【答案】(1)= (2)甲(3)140 A

【解析】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和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的溶解度相等;

(2)把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10℃,由于甲的溶解度变化幅度大于乙,所以甲析出晶体较多;

(3)20℃时甲的溶解度是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40g的甲,所以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0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不考虑水蒸发),溶剂质量不变,溶解度变大,溶质会继续溶解,则溶液中不变的是溶剂的质量,所以升温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10.【答案】(1)40 g (2)甲>乙 (3)甲减少,乙增多 NaOH固体(或CaO)

【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在50 ℃时的溶解度是40 g;

(2)3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3)因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浓硫酸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升高,所以试管中甲物质固体的质量会减少,乙物质固体的质量会增加;凡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如

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等。

11.【答案】(1)饱和 3∶10 (2)乙 (3)不确定

【解析】(1)由A 物质的溶解度知,70 ℃时A 的溶解度为29 g ,即70 ℃时100 g 水中最多溶解29 g A 固体,当向100 g 水中加入30 g A 时,形成饱和溶液,并有固体不能完全溶解;因A 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至20 ℃时,溶解度为34 g ,所以,将原溶液降温至20 ℃时,原30 g 溶质会完全溶解,且形成不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为30 g ,溶剂质量为100 g ,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0 g ∶100 g=3∶10;(2)由图示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乙;(3)因配制的甲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则降温时,虽溶解度减小,但不一定析出晶体。 12.【答案】(1)37.0g 68.5 27.0% (2)20℃~30℃ KNO 3 【解析】

(1)50℃时NaCl 的溶解度是37.0g ,所以向50g 水中加入20gNaCl ,充分溶解最多溶解18.5g ,所得到溶液的质量是68.5g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27.0%;

(2)由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既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经分析知在20~30℃时这两种物质存在溶解度相同的可能;将50℃时等质量的KNO 3和NaCl 的饱和溶液分别将至20℃,由图可判知,析出晶体的质量KNO 3>NaCl 。 13.【答案】

方案一 10 g KNO 3,40 g H 2O

方案二 25 g 40% KNO 3溶液,25 g H 2O

方案三

20 g 15% KNO 3溶液,7 g KNO 3固体,23 g H 2O

【解析】本题为溶液配制方法的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发散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配制方法的选择,需围绕溶质质量10 g(50 g ×20%=10 g)和溶液质量50 g 进行。配制溶液的方法思路为:

两种物质:(1)KNO 3固体和水;(2)40% KNO 3溶液与水;(3)40% KNO 3溶液与15% KNO 3溶液;(4)KNO 3固体与15% KNO 3溶液等。

三种物质:(1)KNO 3固体、15% KNO 3溶液与水;(2)40% KNO 3溶液、15% KNO 3溶液与水;(3)KNO 3固体、40% KNO 3溶液与水等。

四种物质:KNO 3固体、40% KNO 3溶液、15% KNO 3溶液与水。在分析配制的基础上再确定其可行性,此题答案有多种,下面提供三种答案,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4.【答案】 (1)没配制稀盐酸时,量取了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的体积为x 。根据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可列式为200.0 g ×5%=x ×1.18 g /cm 3

×37%

解得:x=22.9 cm 3

=22.9 mL

(2)设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y 。 NaOH + HCl = NaCl + H 2O 40 36.5

80.0 g ×y 73.0 g ×5%

4036.5

80.0g 73.0g 5%

y =?? 解得:y=5%

答:(1)配制稀盐酸时,量取了溶质质量分数为37%的浓盐酸22.9mL 毫升。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5%.

15.【答案】(1)1.6 (2)80%

(3)解:设10 g 稀盐酸中HCl 的质量为x 。 CaCO 3 + 2HCl=CaCl 2+H 2O+CO 2↑ 100 73 2.5 g x

100732.5g x = 2.5g 73

1.825g 100

x ?==

盐酸中HCl 的质量分数为

1.825g

100%18.3%10g

?=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3%。 【解析】(1)由第1次和第2次实验可知,与10 g 稀盐酸反应的CaCO 3的质量为2.5 g ;而第三次加入10 g 稀盐酸,固体减少的量为3 g -1.6 g=1.4 g ,说明CaCO 3已经完全反应,剩余1.6 g 为杂质,故m 为1.6 g 。(3)先依据化学方程式求出10 g 盐酸中HCl 的质量,再求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6.【答案】

(1)Fe+H 2SO 4=FeSO 4+H 2↑ (2)2.8 g

(3)由图中数据知,实验Ⅲ中100 g 稀硫酸完全反应。

设实验Ⅲ中生成FeSO 4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y 。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56 152 2

y x 0.2 g

15220.2g x = 1520.2g

15.2g 2x ?== 5620.2g y = 560.2g 5.6g 2

y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5.2g

100%14.4%100g 5.6g 0.2g

?=+-

答:实验Ⅲ中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4.4%。

【解析】本题的难点是第(3)问,解决难点的方法是依据图示信息分析出哪次实验中硫酸已完全参加了反应。由实验Ⅰ可知,生成0.10 g H 2所需金属样品的质量为2.84 g ,则生成0.2 g H 2所需金属样品的质量为2.84 g ×2=5.68 g ,故实验Ⅲ中6.23 g 金属中铁有剩余,稀硫酸完全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为FeSO 4溶液。要求FeSO 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H 2的质量0.20 g 求出溶质FeSO 4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可求出溶液的质量。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Fe 的质量加上稀硫酸的质量,再减去生成H 2的质量,而不是用铁样品的质量进行计算。

溶解度曲线中考题

(2018 年)14.(7 分)硫酸锂(Li2SO4)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 10 20 30 40 Li 2SO4 36.1 35.4 34.8 34.3 33.9 溶解度/ g KNO 3 13.3 20.9 31.6 45.8 63.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溶解度表,绘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 示,其中能表示Li 2SO4 溶解度曲线的 是。(填“甲”或“乙”) (2 )Li 2SO4 和KNO 3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 的溶解度x,则x 的范围是。 (3)40℃时,有含少量Li 2SO4 的KNO 3 饱 和溶液,欲从中提纯KNO 3 晶体,方法 是。 (4)将1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30℃,所得Li 2SO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 或“=”)KNO 3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如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Li2SO4 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烧杯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内有晶体析出。则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填字母序号)。 ①浓硫酸②冰块③生石灰固体 ④硝酸铵固体⑤氢氧化钠固体 A .②④B.①③⑤C.③④D.①②⑤ (2017 年)13.(4 分)20℃时,取18g KNO 3 和18g NaCl 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各加入50mL 水(水 的密度为1g/mL ),充分溶解,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所示。KNO 3 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请回答下列问题: (1)a 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2)甲图中, a 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或“=”)b 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要使乙图中的NaCl 溶液恰好变成饱和溶液,需要加入g NaCl 固体。 (4)除去NaCl 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NO 3,实验步骤:先加水溶解,再,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2016 年)13.(4 分)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是。 (2)t2℃时,在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最简比 为。 (3)t3℃时,100g 水中溶解60gB 刚好饱和,那么50g 水中溶解g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 要点梳理: 一、溶液 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温度

3.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1.光学金相试样制备要经过的步骤是:( )、镶嵌、( )、( )、( )。 取样磨光抛光显示 2.金相试样的取样必须具备( )性和( )性。 代表有针对 3.通常作为金相组织腐蚀剂的化学药品不外乎有四类,它们是( )和 ( )、( )、( )、( )。 各种有机酸无机酸各种碱各种盐类溶剂 4.金属中常见的晶格有三种类型,它们是( )、( )和( )。 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立方晶格 5.铁素体的金相特征为( )的( )晶粒。 明亮多边形 6.奥氏体的金相特征为( )晶粒,晶界较铁素体( ),晶粒内常出现 ( )。 多边形平直孪晶 7.金属是具有金属光泽、( )和有良好( )、( )的物质。 可锻性导电性导热性 8.金属和合金的( )是不同的,这主要( )它们各自的结构和( )。性能取决于组织 9.金属在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形,一般有两种形式,即( )变形和( )变形。 弹性塑性 10.热应力是金属在( )时( )所引起的应力。 加热内外温差 11.金属结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金属的( );( );金属结晶时的状态。 化学成份冷却速度 12.金属能够结晶,与液态金属的( )有密切的关系。 结构特点 13.纯金属是由( )元素组成的。 单一金属 14.合金则由( )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 )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两种非金属 15.金属的原子在空间总是严格按照一定的( )而( )地排列。 规则周期 16.金属晶体是由原子通过( )结合而成的。 金属键 17.一般的合金钢在退火、正火状态下,具有( )+( )组织。 铁素体珠光体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解度曲线综合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类题目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在2011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试题,现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溶解度的意义 例1 (2011·嘉兴)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图1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像只有选项C。 答案:C 点评: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例2 (2011·四川省眉山市)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___ (填物质序号)。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t1℃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20克,在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所以只能形成60克溶液。(3)在t2℃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应是:cba。 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2)不能(3)cb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解度的一些问题,要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清楚交点的意义。 三、判断晶体的析出 例3 (2011·河北)根据图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解析:A中没有温度限制,所以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B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之后,还是不饱和溶液;C因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都会有晶体析出;D中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但是题中并没有说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错了。 答案:C 点评:该题是一个传统题,历年来考的形式基本相同。 例4 (2011·江苏省南通市)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解析:A选项中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是正确的;B选项中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 g是正确的;C选项中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是正确的;D选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特点,物质W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本题的亮点是一种物质溶解在不同的溶剂中,解答本题要明确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四、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例5 (2011·盐城)如图5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选择题 1.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102030405060 NaCl35.836.036.336.637.037.3 溶解度/g KNO320.931.645.863.985.5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C.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存在溶解度相同的数值,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错误; B、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则105g的KNO3饱和溶液,含有硝酸钾55g,加入95g 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7.5%,错误;C、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NaCl 和KNO3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氯化钠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正确;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很大,含有少量NaCl的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以及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晶体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实验室用KClO3制氧气并回收MnO2和KCl,下列操作不规范的是( ) A.用装置甲收集氧气 B.用装置乙溶解完全反应后的固体

化学实验室常识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实验室常识知识点复习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乙>甲> 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选填序号)。 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种溶液浓度也相等 B.t2℃时,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浓度可能相等 C.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为降至t1℃时,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 D.将t2℃的甲、乙、丙三种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降至t1℃时,所得溶液浓度的大小顺序为m(乙)> m(甲)=m(丙) E.将t1℃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升温,其浓度可能都不发生变化 F.将t2℃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降温,其浓度都可能发生变化

上海高考数学知识点重点详解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高考前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元素一般属性,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文氏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已知集合A 、B ,当A B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 4. 注意下列性质:(1) 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n 2,n 21-, n 21-, n 2 2.- ()若,;2A B A B A A B B ??== (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5. 学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6.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若为真,当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为真p q p q ∨ 7.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8.注意四种条件,判断清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9.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10.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1.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12.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需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13.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①反解x ,注意正负的取舍;②互换x 、y ;③反函数的定义域是原函数的值域) 14.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 2 (4)溶解度曲线 ℃时A的溶解度为 80g 例:(1)t 3 (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 相同 (3)N点为 t ℃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3 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1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 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 1 ℃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 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实验室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实验室基础知识考试试题 姓名 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一般化学试剂的品级有:一级试剂、二级试剂、三级试剂、四级试剂;国内标准名称: 2、 1%酚酞的配置方法是:将 酚酞溶于60ml 乙醇中,用水稀释至 ml,配置100ml 甲基橙所用甲基橙质量为 ,溶剂为 。 3、 配置500ml 1:1的氨水,所用浓氨水量为 ml,用蒸馏水量为 ml ; 500ml 1 : 1的盐酸,所用浓盐酸量为 ml,用蒸馏水量为 ml 。 4、 分析人员在进行称量试样的工作前,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和白细纱手套。 称量 时,不宜化妆。 用电子天平称量时, 试剂或待测样易受空气中水蒸气的影响或试样本身具 有挥发性时,应采用 称量;待测样品为非吸湿或不一变质试样,可采取 称 量;要求准确称取某一指定质量的试样时,所采用的方法为 。 5、 待测的样品必须有样品标识,标识内容必须有样品的: 。 6、 分析室用水有三个级别,即一级水、二级水、三级水。用于一般分析化验的三级水可用 ( )或 等方法制取。 7、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 ,综合治理。 8、 全国“安全生产月”是 _____ 月。 9、 一般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是 ,按下压把,对住火焰根部喷射。 10、 新员工上岗应掌握的“三会”知识是:1)、会报警;2 )、 ____________ ; 3)、会逃生自 救, 掌握各种逃生路线,懂得自我保护。 11、 大多数油料具有易发挥、易流失、 、易爆炸、 。 选择题 (20分,每小题2 分) 1、P507的化学名称为 2—乙基己基膦酸单一 2—乙基己基酯,分子式 QH 17OP (O )C 8H 17OH 它 的分子量是( ) ) B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C 、二水合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PH 值为5.5左右,其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 A 5 B 、5% C 、20 D 、20% 4、在测定稀土含量时,加入抗坏血酸主要是为了掩蔽( ) A Fe 3+ B 、K C Ca 2+ D 、Cu 2+ 5、数据2.2250保留3位有效数字是( A 204 、306 C 、405 D 、507 2、 EDTA 的化学名称是( A 、乙二胺四乙酸 D 乙二胺四乙酸铁钠 3、 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知识点的认识】 所谓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就是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字母S表示,单位为克/g),横坐标表示温度(用字母t表示,单位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画出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具体如下: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 (3)可以判断或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适量的溶质使之到达曲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掉过量的溶剂。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命题方向】

Unit-1-Wise-men-in-history知识要点解析

Unit 1 Wise men in history(1) Date:_______ name:_______ 【知识要点】 ★必记单词 golden adj. 金的;金色的Olympics n. [pl.]奥运会 agreement n. 同意;应允pot n. 罐 doubt v. 不能肯定;对……没把握real adj. 真的;正宗的 】 truth n. 真相;实情seem v. 好像;似乎 solve v. 解决;处理fill v. 装满;注满 bowl n. 碗;盆brave adj. 勇敢的;无畏的 metal n. 金属certain adj. 确定的;肯定的prison n. 监狱;牢狱hit v. (hit,hit)(用手或器具)击;打correct adj. 准确无误的;正确的mistake n. 错误 less det.(与不可数名词连用)较少的;更少的 ( ★常考短语 in ancient Greece 在古希腊 (be) happy with (对某人或事物)满意的= be pleased/satisfied with fill…with…用……把……装满think about = consider 考虑;思考 be filled with=be full of 充满;装满run over 溢出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要某物one…the other…一个……另一个……send sb to prison 把某人关进监狱tell the truth 说实话 。 make sure 确保;设法保证something else 别的东西both…and… ……和……都…… be made of +看得见的原材料由……制成

高中化学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 1 / 第2讲溶解度应用及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溶解度 1、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符号 为S ,单位为g )。 溶解度含义:“20℃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NaCl 在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g 。 2、四要素: ?温度——必须指明具体的温度,溶解度才有意义。?溶剂的质量是100g 。 ?固体溶解在溶剂中,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是g 。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溶质性质、溶剂性质;(外因)温度。 4、溶解度与溶解性 在20℃下,溶解度小于0.01g ,被称为难溶(或不溶);溶解度介于0.01~1g 之间,被称为微溶;溶解度介于1~10g 之间,被称为可溶;溶解度大于10g ,被称为易溶。 5、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右图) ?t 3℃时A 的溶解度为 80g 。 ?P 点的的含义是: 在t 2℃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同 。? N 点为 t 3℃时A 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或者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曲线上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但是点不能被移动到图线上方),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B >C > A 。?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取晶体。? 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 A 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C <B 。? 除去A 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A 中混有少量的B ,提纯A 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B 中混有少量的A ,提纯B 用蒸发结晶。 80 · · t 2 3N t /℃ S/g P A B C 难溶

基础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定稿版

基础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基础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 1、[判断题]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三大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可以采取尽量隔离的方式来防止实验室火灾的发生。(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2、[判断题]电炉、烘箱等用电设备在使用中,使用人员不得离开。(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3、[判断题]实验室安全与卫生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4、[判断题]在开放实验室,外来人员可随便操作实验室仪器设备。(分值1.0)你的答案:错误 5、[判断题]未经指导教师许可,不得搬弄仪器、设备,以及擅自开始实验。实验时,应注意安全,按要求操作,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6、[判断题]实验室安全与卫生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布置、卫生、水电安全、冰箱与烘箱使用管理、危险品使用与保管、化学与生物废弃物(气、液、固态物)的处置、排污管理、气体钢瓶安全、放射性安全等。(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7、[判断题]易燃、易爆气体和助燃气体(氧气等)的钢瓶不得混放在一起,并应远离热源和火源,保持通风。(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8、[判断题]仪器设备发生故障后,必须及时报告管理人员,并详细登记。(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9、[判断题]实验室人员必须定期检查设备、水电线路、门窗等是否完好,如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维修。(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0、[判断题]遇到停电停水等情况,实验室人员必须检查电源和水源是否关闭,避免重新来电来水时发生相关安全事故。(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1、[判断题]实验室应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挂到墙上或便于取阅的地方。(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2、[判断题]实验室应对仪器设备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校验和检修。(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3、[判断题]做实验时要爱护实验设备,同时注意自身的安全,避免发生事故。(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4、[判断题]被困在电梯中应尽快扒开门脱险。(分值1.0)你的答案:错误 15、[判断题]电气设备着火时,可以用水扑灭。(分值1.0)你的答案:错误 16、[判断题]在室外灭火时,应站在上风位置。(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7、[判断题]大火封门无路可逃时,可用浸湿的被褥、衣物堵塞门缝,向门上泼水降温,以延缓火灾蔓延时间,呼叫待援。(分值1.0)你的答案:正确 18、[判断题]若被火场浓烟所困,应迅速起身跑出火场。(分值1.0)你的答案:错误

2018中考化学试题溶液和溶解度曲线汇编

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溶液 1、(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 (福州)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50mL量筒量水 B. 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 将固体直接投人童筒中溶解 D. 将配好的溶液装人贴有标签(如图4)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3. (呼和浩特)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X,X,K] A.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C.图乙中a、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4. (苏州)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的步骤为计算、称取、量取、溶解、转移 B.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C.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并贴上标签 D.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42.5mL蒸馏水 5. (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下 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 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 法 6. (重庆B卷) 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

五年级美术下册知识要点分析

五年级美术知识要点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美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纵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家乡美》、《逛大街》、《聪明的机器人》、《欢乐陶吧》、《同一幅画》、《星光灿烂》、《团扇》、《大地飞虹》、《编花篮》、《生命的甘露》、《飞天畅想》、《我们往旅行》等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认知和练习,已把握了很多简单的基本绘画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具备一定的辨别妍媸的能力和表现力,但在绘画,动手过程中还缺乏大胆想象创造,这些方面有待进步。 四、教学目标 : 1、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爱

好。 2、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和简单工具制作。 3、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等能力五、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进步自身素质。 2、做好课前预备,精心制作教具。 3、运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绘画爱好。 4、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师加以示范。 六、从教材分析学科知识要点与难点 第 1 课《家乡美》 1、教学目标: a、了解、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方法。 b、学习图案的设计的基本方法。 c、培养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 d、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宣传家乡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a、学习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b、掌握学生组织安排版面的能力第 2 课《逛大街》 1、教学目标:

(完整)初中化学溶解度知识点,推荐文档

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例: (4)溶解度曲线 (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 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如氯酸钾。

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试题

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1. 光学金相试样制备要经过的步骤是: ( ) 、镶嵌、 ( ) 、( ) ( ) 。 取样 磨光 抛光 显示 2. 金相试样的取样必须具备 ( ) 性和( ) 性。 代表 有针对 3. 通常作为金相组织腐蚀剂的化学药品不外乎有四类8.金属和合金的 ( ) 是不同的,这主要( ) 它们各自 的结构和 ( ) 性能 取决于 组织 10. 热应力是金属在 ( ) 时( ) 所引起的应力。 加热 内外温差 11. 金属结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金属的 ( ) ;( ) ;金属结晶时 的状态。 化学成份 冷却速度 12. 金属能够结晶 ,与液态金属的 ( ) 有密切的关系。 结构特点 13. 纯金属是由 ( ) 元素组成的。 单一金属 14. 合金则由 ( ) 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 ( ) 组成的具有金属特 性的物质。 两种 非金属 15. 金属的原子在空间总是严格按照一定的 ( ) 而( ) 地排列。 规则 周期 16. 金属晶体是由原子通过 ( ) 结合而成的。 金属键 17. 一般的合金钢在退火、正火状态下 , 具有( )+( ) 组织。 铁素体 珠光体 18. 以铬、镍为主要全金元素的调质钢 ,Ni 可进一步( ), 强化铁素 体 ,( ), 尤其是低温韧性。 细化晶格 增加韧性 19. 碳素钢是指含碳量小于 ( ), 并含有常存杂质元素 ( ) 的铁碳合金。 2.11% (Si 、Mn 、S 、 P) 20.S 在钢中的作用是使钢产生 ( ),P 在钢中的作用是使钢产生 ( ) 。 热脆 冷脆 21.45钢的含碳量为 ( ) 。 0.45 左右 22. 当空气受到硫或氮的氧化物污染时,雨水呈酸性,此时测定雨水的pH 为() 小于7 23.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自燃,缓慢氧化,三者的共同点 ( ) 。 都产生热量和发光 ( ) 、 ( ) 、 ( ) 各种有机酸 无机酸 各种碱 4. 金属中常见的晶格有三种类型 体心立方晶格 面心立方晶格 5. 铁素体的金相特征为 ( ) 明亮 多边形 6. 奥氏体的金相特征为 ( ) ( ) 。 多边形 平直 孪晶 7. 金属是具有金属光泽、 ( ) 可锻性 导电性 导热性 、( ) 。 各种盐类 溶剂 , 它们是 ( ) 、 ( ) 密排立方晶格 的( ) 晶粒。 晶粒,晶界较铁素体 ( ), 和有良好 ( ) 、( 和( ) 。 晶粒内常出现 ) 的物质。 , 它们是 ( ) 和 9.金属在外力作用下 , 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形 般有两种形式 , 即( ) 变形和 ( ) 弹性 变形 塑性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5)溶解度曲线练习及答案

专题五溶解度曲线 1.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t1℃时b的饱和溶液加水可变为不饱和溶液 B.将t2℃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C.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a>b D.将t2℃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时的饱和溶液 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4.(多选)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D.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 系是:甲<乙 5.(多选)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20℃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A溶液和C溶液 C.实验过程中,只有B溶液和D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D.实验过程中,B溶液与E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6.(多选)甲、乙、丙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100g甲溶液 B.t2℃时配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所需要的水最少 C.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 系是乙>甲>丙 D.分别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最多丙溶液中无 晶体析出 7.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当溶液的浓度都用溶质的质量分数(m)表示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