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置流程ppt课件

202X
第三部分
针刺伤的应急处理步骤
Emergency response steps for needle stab injuries
针刺伤的应急处理步骤:立即停止操作
使用安全设备 根据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的数据,70%的针刺伤事故发生在操作过程中 没有使用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因此,使用安全设备是预防针刺伤的有效措施。 定期培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接受过针刺伤预防和应急处理培训的员工,其针 刺伤的发生率比未接受培训的员工低30%。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一项对欧洲工厂工人的研究发现,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显著降低针 刺伤的风险。 实施严格的工作规程 根据一项对美国医疗保健工作者的研究,实施严格的工作规程可以将针刺伤 的风险降低40%。
针刺伤的后期处理和康复:定期复查
规范操作,减少针刺伤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80%的针刺伤事故发生在操作不规 范的情况下。因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穿戴防护装备, 是预防针刺伤的关键。 及时处理,降低感染风险。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未及时处理的针刺伤 感染率高达30%。因此,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进行清 洗和消毒处理。 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一项对5000名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定期进行针刺伤后期 处理和康复检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10%。
针刺伤的常见原因:设备故障
设备维护不当 据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统计,每年约有10%的针 刺伤事故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 操作人员技能不足 根据中国卫生部门的数据,近五年内,因操作人员技能不足导致 的针刺伤事故占比达到30%。 设备老化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50%的针 刺伤事故发生在设备使用年限超过5年的场所。 设备设计缺陷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有约20%的针刺 伤事故是由设备设计缺陷引起的。
针刺伤ppt课件

降低医疗过程中的意外伤 害,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 的安全。
减少纠纷
预防针刺伤有助于减少因 意外伤害引起的医疗纠纷 。
02
针刺伤的危害
感染疾病的风险
血液传播疾病
针刺伤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等。
病原体污染
针刺伤可能直接接触病原体,导致 针头污染,进而传播疾病。
感染途径
针刺伤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 传播,但也可能导致其他感染途径 ,如破伤风等。
结果
护士未感染传染病,及时采取的措施有效避免了潜在风险。
经验教训
发生针刺伤后应迅速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及时上报并接受专业 指导。
案例三:某医生因针刺伤感染疾病的案例分析
1 2
事件概述
某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被针头刺伤手指,导致感染 乙肝病毒。
原因分析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
3
教训总结
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完善防护措施,提高医生 安全意识。
针刺伤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针刺伤概述 • 针刺伤的危害 •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 针刺伤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针刺伤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针刺伤是指在医疗、护理、实验 室等工作中,因针头、玻璃、锐 器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类型
根据伤害来源,针刺伤可分为医 疗针刺伤、注射针刺伤、采血针 刺伤等。
案例一:某医院发生的针刺伤事件
事件概述
某医院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不慎被针头刺伤 ,导致感染丙肝病毒。
原因分析
针头未及时处理,护士操作不规范,缺乏安全防 护措施。
教训总结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提高护士安全意识,规范 操作流程。
减少纠纷
预防针刺伤有助于减少因 意外伤害引起的医疗纠纷 。
02
针刺伤的危害
感染疾病的风险
血液传播疾病
针刺伤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疾病,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
等。
病原体污染
针刺伤可能直接接触病原体,导致 针头污染,进而传播疾病。
感染途径
针刺伤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 传播,但也可能导致其他感染途径 ,如破伤风等。
结果
护士未感染传染病,及时采取的措施有效避免了潜在风险。
经验教训
发生针刺伤后应迅速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及时上报并接受专业 指导。
案例三:某医生因针刺伤感染疾病的案例分析
1 2
事件概述
某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被针头刺伤手指,导致感染 乙肝病毒。
原因分析
手术过程中操作不慎,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
3
教训总结
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完善防护措施,提高医生 安全意识。
针刺伤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针刺伤概述 • 针刺伤的危害 •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 针刺伤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针刺伤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针刺伤是指在医疗、护理、实验 室等工作中,因针头、玻璃、锐 器等造成的意外伤害。
类型
根据伤害来源,针刺伤可分为医 疗针刺伤、注射针刺伤、采血针 刺伤等。
案例一:某医院发生的针刺伤事件
事件概述
某医院护士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不慎被针头刺伤 ,导致感染丙肝病毒。
原因分析
针头未及时处理,护士操作不规范,缺乏安全防 护措施。
教训总结
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提高护士安全意识,规范 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与控制培训课件PPT(42张)

健康人一样!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
HCV3—10%
HIV0.2— 0.5%
活动大三阳 37—62%
HBV6—30%
大三阳22— 43%
性
HIV传播途径 母婴
大众宣传3条
血或血制品
医务人员
被HIV污染针头、注射器,
皮肤穿刺器具等损伤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①使受伤者感染经血传播疾病:历 史记录1924年——第一例白喉, 1949年——第一例血库人——肝炎, 1984年,第一例医务人员艾滋病。
其他10%
不明5%
抽取动脉血 6%
抽静脉血20%
三、血源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据报道:全球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有1.2亿。
海南CDC调查:全省乙肝感染占 84.77%,乙肝表抗携带者有16.5%, 4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为71.2%,全 国之首(母婴、医院、预防接种)。
HIV流行趋势:女性1997年41%上 升到2003年底48%,非洲60%, (女性占两条途径)。
职业安全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重视(美、中) 医务人员大量相关研究 *发生职业危害的群体努力 *安全医疗护理用具的开发
针刺伤易发生环节:
操作前:掰安瓶时;
拔下针帽时;
抽吸药;
抽完药物重新套上针头帽时。
操作中:各种注射——病人擅动;
抽血时将血标本注入到试管
内。
操作后:丢弃前,拔针等。
亚洲印度第一、中国第二,全球: 中国从2000年24位上升到17位,遍 布全国各省市。
针刺伤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护士41.2%,IV护士 32.8%,技术人员9.5%,医生 6.2%,学生2.2%,其他人员 8.2%。
地点分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
HCV3—10%
HIV0.2— 0.5%
活动大三阳 37—62%
HBV6—30%
大三阳22— 43%
性
HIV传播途径 母婴
大众宣传3条
血或血制品
医务人员
被HIV污染针头、注射器,
皮肤穿刺器具等损伤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①使受伤者感染经血传播疾病:历 史记录1924年——第一例白喉, 1949年——第一例血库人——肝炎, 1984年,第一例医务人员艾滋病。
其他10%
不明5%
抽取动脉血 6%
抽静脉血20%
三、血源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据报道:全球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有1.2亿。
海南CDC调查:全省乙肝感染占 84.77%,乙肝表抗携带者有16.5%, 4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为71.2%,全 国之首(母婴、医院、预防接种)。
HIV流行趋势:女性1997年41%上 升到2003年底48%,非洲60%, (女性占两条途径)。
职业安全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重视(美、中) 医务人员大量相关研究 *发生职业危害的群体努力 *安全医疗护理用具的开发
针刺伤易发生环节:
操作前:掰安瓶时;
拔下针帽时;
抽吸药;
抽完药物重新套上针头帽时。
操作中:各种注射——病人擅动;
抽血时将血标本注入到试管
内。
操作后:丢弃前,拔针等。
亚洲印度第一、中国第二,全球: 中国从2000年24位上升到17位,遍 布全国各省市。
针刺伤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护士41.2%,IV护士 32.8%,技术人员9.5%,医生 6.2%,学生2.2%,其他人员 8.2%。
地点分布:
针刺伤的预防ppt课件

使用合适型号和规格的防护用 品,如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 等。
在接触患者和清洗器械时,应 佩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操作前 、中、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护目镜和防护面罩应正确佩戴 ,避免眼部和面部受伤。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使用安全盒或锐器盒收集废弃的 锐利器具,避免随意丢弃。
禁止徒手接触锐利器具,特别是 在处理已用过的器械和针头时。
根据锐器是否接触患者,针刺伤分为 接触性针刺伤和非接触性针刺伤。
传播途径及危害
传播途径
危害
感染性疾病
传播血液疾病
传播其他疾病
针刺伤可导致病原体经 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 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当针头 或其他锐器刺入皮肤或 黏膜,病原体可随血液 扩散至全身。
针刺伤可导致以下危害
被病原体污染的锐器刺 伤,可能导致感染性疾 病的发生,如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
预防针刺伤的必要性
预防针刺伤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和传播疾病 的风险,保障医疗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针刺伤预防措施
为预防针刺伤,医疗工作人员应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使用安全的医 疗设备,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等。
加强监管力度及Leabharlann 高安全意识加强监管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针刺伤 的监管力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制 度和操作流程,确保医疗工作人
员能够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医疗工作人 员对针刺伤的认识和安全意识,使 其充分认识到预防针刺伤的重要性 。
培训与考核
定期对医疗工作人员进行针刺伤预 防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安全操作技 能和意识,确保其掌握正确的预防 方法。
提倡安全文化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置流程ppt

类型4:手术刀刺伤
手术刀刺伤容易导致伤口感染 手术刀刺伤后,由于手术刀表面的细菌可能污染伤口,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一项研究表明,手术刀刺伤 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高达10%以上。 手术刀刺伤对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手术刀刺伤不仅对医护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如感染疾病的风险增加,同时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 响。一项调查显示,经历过手术刀刺伤的医护人员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概率比未经历过的医护人员高出 30%和20%。
治疗2:进行抗体治疗或药物治疗
针刺伤类型为空气针刺伤 空气针刺伤的伤口比较难恢复,愈合时间长达7-10天,甚至更长时间。 针刺伤危害为细菌感染 针刺伤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细菌感染,造成骨髓炎等严重后果。
治疗3:手术治疗
针刺伤对手术治疗的影响 针刺伤可能对手术治疗产生负面影响。受伤的医生在进行手术时,可能会影响他们的 判断和操作,增加手术风险。一项研究发现,受伤的医生在进行手术时,手术失败率 比未受伤的医生高30%以上。 针刺伤导致的医疗事故 针刺伤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由于针刺伤可能导致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感染血液 传播疾病,因此在进行手术等医疗活动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 生。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是减少其发生的关键。首先,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应接受安全教育 和培训,了解如何避免针刺伤。其次,应使用安全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以减少 受伤的风险。此外,应定期检查医疗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 针刺伤的治疗方法 针刺伤的治疗方法包括紧急处理和后续治疗两个方面。在受伤后,应立即进行紧急处 理,如挤压伤口、消毒等。然后,根据受伤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等药物进行 治疗。如果受伤情况严重,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措施4:及时处理锐器废弃物
及时处理锐器废弃物可以减少医疗工作人员 针刺伤的发病率
针刺伤护理的不良事件PPT分析课件

PART 01
什么是针刺伤
病例讨论|处理方法|应急预案|防范措施|如何预防
什么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有较细的异物刺入体内,比如铁钉刺
入或者是注射器刺入等。如果是较干净的物体刺入 体内,这时不用过于担心,局部可以用较干净的纱 布进行按压止血,然后再涂抹碘伏或者百多邦进行 消炎,等待创面愈合即可。
PART 02
要,无需上报。
05
缺乏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及锐器伤后处理知
04
识,是导致护理人员受伤受感染的重
要原因。
其他因素
06
如操作时光线不足或受环境影响,抢救或
处置患者时患者或其他人员的突然移动,
过于紧张的抢救气氛使得操作失误等。
PART 05
如何预防针刺伤
病例讨论|处理方法|应急预案|防范措施|如何预防
夫每日1片。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护士心理干预
相关管理层领导应积极关心伤者,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补救措施。 做好伤者的心理疏导,以增强护士战胜恐惧、战胜疾病的信心。
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化评估体系,尽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 护理人员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重视护理人员的健康干预,还包括接受安全教育、接受免疫疗法, 提供必须的。 安全防护装置设备,以及因职业安全因素病后得到赔偿的权益等措施。
紧急局部处理的方法
第一步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健侧手立即 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第二步
伤口应用消毒液侵泡或涂抹消毒。
第三步
包扎伤口。应使用防水敷贴。
针刺伤的处理与上报
二、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1.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立即向预防公共卫生科报告。 3.如患者为乙肝、丙肝、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 公共卫生科应立即给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开具乙肝、丙肝、HIV检查单。 4.如患者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与患者沟通经患者同意后,主管医 生应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测。 5.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公共卫生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 辖区疾控中心报告,由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针刺伤ppt 课件

健康教育
向受伤人员宣传相关健康知识 ,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建立档案
为受伤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记 录其受伤情况、处理措施、随 访结果等信息,以便日后查阅
和管理。
CHAPTER 05
针刺伤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不规范操作导致的针刺伤
总结词
操作不规范,缺乏安全意识
详细描述
某护士在为患者注射时,因操作不规范,导致针 头意外刺伤自己的手指。
正确处理锐器
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放入专用容器中,避免直接用手接触,以降低 交叉感染的风险。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佩戴合适的手套
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体 液的操作时,必须佩戴一 次性手套,并确保手套无 破损、无滑脱。
使用护目镜和面罩
在可能产生飞溅物或血液 、体液喷溅的场所,应佩 戴护目镜和面罩,以保护 眼睛和面部皮肤。
心理影响
恐惧感
被针刺伤的员工可能会对针头产生恐 惧感,影响工作和生活。
自卑感
担心自己是否被传染上疾病,可能会 产生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
CHAPTER 03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安全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任何涉及锐器的操作时,必须遵循无菌原则,确保操作环 境清洁、卫生。
正确使用锐器
使用锐器时,应保持稳定、准确的手法,避免锐器与皮肤直接接触 ,防止意外刺伤。
针刺伤PPT课件
目录
• 针刺伤概述 • 针刺伤的危害 •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 • 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 针刺伤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针刺伤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针刺伤是指在医疗、护理、实验 室等工作中,因针具、刀具等锐 器刺入皮肤而引起的意外伤害。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暴露(针刺伤)防范与应急预案PPT课件

设立问题反馈渠道
建立便捷、高效的问题反馈渠道,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反映针刺伤 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响应和处理问题
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解决 问题,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改进工作
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针刺伤防护工作的改进过程,提出宝贵意见 和建议。
3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视
未来,医疗机构将更加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管理,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和监测体系,及时发 现和解决职业健康问题。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挑战和机遇
挑战
新的传染病和耐药菌的不断出现,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 时,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仍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医务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增强自我防护 意识。
正确处理针刺伤事件
一旦发生针刺伤事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 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系统培训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 技能水平,从而降低针刺伤风险。
教训反思及启示
02
防范措施与建议
操作规程培训与执行
严格培训
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全面 的操作规程培训,确保他 们熟悉并掌握正确的操作 方法。
规程执行
要求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 中严格遵守规程,避免因 操作不当而导致针刺伤。
定期考核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规程考核,确保他们能够 正确、熟练地执行操作。
安全器械选用与更新
危害程度
针刺伤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 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 滋病等,严重危害医务人员身心 健康。
医务人员面临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课件.
6
②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 播。
③强调双向防护:即要预防疾病从 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 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ppt课件.
7
隔离的发展及标准预防:
ppt课件.
8
XX医院急诊科2523名病人血标本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BV——18% HCV——5% HIV——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t课件.
25
地点分布:
其他4%
实验室6% 治疗室4% 手术室5%
急诊抢救 室5%
病房65%
ppt课件.
ICU11%
26
针刺伤率:
美国护士:80-100万次/年 我国:150万次/年 广州:87.5% 武汉:88% 湖南:81.8% 北京:86.6% 美国研究:1984年英国一护士首先感染
临床医生 14%
呼吸治疗 师 2%
抽血者 8%
技师、实 验人员 10%
清洁工、 其他 3%
ppt课件.
护理人员 63%
20
造成职业经皮损伤的器械种类
输液器23%
真空采血装 置3%
骨科空心导 引针14%
缝合针3%
静脉针导管 9%
注射器针37%
手术刀及其 它利器9%
ppt课件.
21
造成经皮损伤的器械使用
85—90%AIDS感 染者未被诊断
11
所以,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 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 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
健康人一样!
ppt课件.
1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
HCV3—10%
HIV0.2— 0.5%
活动大三阳 37—62%
HBV6—30%
ppt课件.
大三阳22— 43%
13
你。
还有你的雇主。
卫生部2004年6月发布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 原则(试行)》,2004年6月1日起执行,5章 十九条(总则,预防,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指征,登记和报告,附则5章)。
ppt课件.
29
2004年4月20日,在“安全注射研讨 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安全注射 联盟”,卫生部牵头——推广安全 和合理注射技术与器械。
ppt课件.
30
职业安全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重视(美、中) 医务人员大量相关研究 *发生职业危害的群体努力 *安全医疗护理用具的开发
ppt课件.
9
感染血液中所含病毒:
HIV感染者一个标点符号里足以容下2.3
亿个HIV病毒!
HBVHBsAg(+) 1毫升血液中有1亿个
感染剂量!
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针 头扎伤,每年将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事
故发生!
ppt课件.
10
冰山图:
ppt课件.
10—15%AIDS 明确诊断
ppt课件.
17
2、病人相关因素: ①病毒浓度 ②疾病阶段 3、医护人员相关因素: ①安全教育 ②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措施
ppt课件.
18
③整体健康状况 ④预防接种 ⑤接触频率 ⑥安全用具于防护措施 ⑦HIV/HBV/HCV在病人群体中的普
遍性。
ppt课件.
19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岗位特征
性
HIV传播途径 母婴
大众宣传3条
血或血制品
医务人员
被HIV污染针头、注射器,
皮肤穿刺器具等损伤
ppt课件.
14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①使受伤者感染经血传播疾病:历 史记录1924年——第一例白喉, 1949年——第一例血库人——肝炎, 1984年,第一例医务人员艾滋病。
②对受伤者心理伤害。
ppt课件.
15
二、职业危害风险的相关因素
1、刺伤相关因素: ①刺伤深度 ②接触路径:针刺比粘膜接触引
起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ppt课件.
16
③器械种类和被污染液体的数量: 大量血液比少量的血液引起感染的 可能性大。中空针头感染的血量比 解剖刀大得多。
④时间长短:一只刚从病人血管抽 出的针头比一只数小时或几天前使 用的针头传染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ppt课件.
23
HIV流行趋势:女性1997年41%上 升到2003年底48%,非洲60%, (女性占两条途径)。
亚洲印度第一、中国第二,全球: 中国从2000年24位上升到17位,遍 布全国各省市。
ppt课件.
24
针刺伤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护士41.2%,IV护士 32.8%,技术人员9.5%,医生 6.2%,学生2.2%,其他人员 8.2%。
HIV(针刺伤)
ppt课件.
27
2000年11月6日,美国克林顿总统签 署了联邦针刺安全和防护法案,新 法案明确:医务人员必须使用具有 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尖利物,从而 保护医务人员安全,降低工作时感 染HIV,乙肝和丙肝等血源性疾病的 可能性。
ppt课件.
28
四、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应该谁对“安全”负 责,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 预防与控制
ppt课件.
1
一、基本概念
1、职业暴露:由职业原因,接 触到某种感染因素而发生某种疾 病等情况。
ppt课件.
2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 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 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 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 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 况。
IV穿刺7% 加药12%
肌注12%
缝合、剪断 7%
其他10%
不明5%
ppt课件.
更换IV系统 23%
抽取动脉血 6%
抽静脉血20%
22
三、血源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据报道:全球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有1.2亿。
海南CDC调查:全省乙肝感染占 84.77%,乙肝表抗携带者有16.5%, 4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为71.2%,全 国之首(母婴、医院、预防接种)。
ppt课件.
3
3、安全注射:由WHO提出 ①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②对医务人员无害
③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社会及他人无 害。
ppt课件.
4
4、全面预防:即所有的病人均 被视为具有传染性,接触病人应 使用防护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CDC提出
ppt课件.
5
5、标准预防:①所有的病人均被视 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 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 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 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 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