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鲁科版必修二《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二《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质,能够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重点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

过程方法重点难点: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离子反应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

【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微观模型【教学方法】展示模型、实验探究、比较归纳【教学过程】【引入】在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理论知识,本章我们将在这些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习自然界中的元素。

碳元素是大家所熟悉的。

【投影】溶洞、珊瑚、可燃冰【过渡】神奇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它们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海底储量巨大的可燃冰,这些物质都含碳元素,大家还能列举出其它含碳物质吗?【回答】略【设问】大家举出了自然界、生活、生产中很多含碳物质,人类是生活的主角,咱们自身有没有含碳物质?【介绍】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蛋白质——生命的基石,生命的延续需要基因(投影);当今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投影);这些燃料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原因之一(投影);新材料的诞生总会在某些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投影)这辆赛车敏捷防震,主要原因就是它的车身谁碳纤维材料。

生命、环境、能源、材料是关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四大主题,而它们与多种多样的含碳物质密切相关,只有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碳元素及其含碳物质才能更好的利用它们,服务于人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碳元素,首先看最简单的含碳物质——碳单质【板书】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提问】大家知道的碳单质有哪些?【学生回答】金刚石、石墨、C60【投影】金刚石、石墨、C60外观图【讲解】碳的单质还有很多,我们就选取大家最熟悉的这三种来研究,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晶体,硬度极高;石墨是深灰色不透明的片状固体,质地软;C60式灰黑色固体,通常储存在四氯化碳中。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教案标题:碳的多样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碳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 掌握碳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的碳化合物和它们的性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碳的重要性和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碳的多样性实验材料:石墨、钻石、有机化合物模型等;3. 碳的多样性练习题;4. 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碳的不同形式,例如石墨和钻石。

-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并引出碳元素的概念。

2. 碳的基本特性(10分钟)-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碳的基本特性,包括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等。

- 强调碳的四个共价键和其在形成多样化化合物中的重要性。

3. 碳的存在形式(10分钟)- 通过演示和实物展示,介绍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石墨、钻石、有机物等。

- 解释不同形式的碳是如何由相同的碳元素组成,但却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

4. 碳的多样性(15分钟)- 分析和讨论不同类型的碳化合物,如醇、酮、醛、酸等,并介绍它们的结构和性质。

- 强调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5. 碳的实验(15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碳的多样性。

例如,用火烧石墨和钻石,观察它们的反应和产物。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不同形式的碳在燃烧过程中的差异。

6. 碳的重要性和应用(10分钟)- 探讨碳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如作为能量来源、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等。

- 引导学生思考碳的应用领域,如燃料、药物、塑料等,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7. 练习与总结(10分钟)- 分发碳的多样性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碳的多样性以及其在自然界和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材料、写作业报告等,以巩固学生对碳的多样性的理解。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课时2授课年级初三课标要求内容要求: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知道物质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创造的。

2.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

学业要求:1.能举例说明碳单质的广泛应用,以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能基于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碳单质与氧气的反应、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其中,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科书注意图文结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化学观念方面,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碳的单质”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碳单质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加深学生对“物质具有多样性”的认识。

又如,教科书图6-1金刚石的用途反映了金刚石的“硬”;教科书图6-2石墨的用途是它的物理性质的具体应用;教科书图6-3活性炭的用途与活性炭的吸附性密切相关。

之后,教科书还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观念: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科书素材的选择注意反映科学进展,体现中国元素。

例如,教科书中介绍的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充分反映了碳单质的研究进展。

石墨炔、T-碳、教科书图6-7等内容则是体现我国科学家在碳单质研究方面的贡献和我国科技发展成就。

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碳单质的一些新形态有可能会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将不断扩大,从而建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6.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6.1碳单质的多样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碳单质的特点、性质及其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碳单质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碳单质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科学家,介绍金刚石、石墨和碳-60等碳单质的发现和性质。
十.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
- 碳单质的多样性
- 金刚石、石墨和碳-60的特点
- 碳单质的应用
2. 结构清晰:
- 碳单质的分类
- 碳单质的性质
- 碳单质的结构
- 碳单质的应用
3. 简洁明了:
- 金刚石:硬度最高,透明,电绝缘体,导热性高
- 石墨:软,导电性好,导热性良好,不透明
- 碳-60:足球状结构,化学稳定性高,导电性良好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碳元素的基础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化合价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碳单质的多样性,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碳元素的理解。同时,本节课还将涉及到碳单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展开。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碳单质的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三、教学石、石墨和碳-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碳单质的结构:金刚石、石墨和碳-60等碳单质的微观结构。
首先,我觉得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实际问题与课程内容的联系不够明确。下次我可以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6.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化学人教版(2024版)九年级上册6.1 碳单质的多样性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1.核心素养(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作用。

(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3)以碳的单质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观念:①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②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

2.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4.教学建议【建议1】有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观察下列图片,总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石墨为什么能作干电池的电极?石墨为什么可制铅笔芯?用金刚石制玻璃刀利用了它的什么性质?(3)通过对问题(2)的理解,请你总结一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4)你知道为什么食品包装用氮气作保护气,金属铜能作导线,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却不同吗?【建议2】比较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的强弱。

教师演示木炭吸附性实验,同时做一个活性炭吸附性的对比实验:取两个50 mL的烧杯,各加入20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2滴红墨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木炭和活性炭,比较溶液中红色褪去所需的时间,进而确定两者吸附性的强弱。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

那么,有没有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种物质的例子呢?【师问】氧元素能组成哪些单质?【师问】磷元素能组成哪些单质?【师问】由此说明什么?【师讲解】碳元素能不能组成不同的单质呢?研究表明: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①碳的单质(1)金刚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归纳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和臭氧(O3)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化学性质;(2)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分析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3)通过实例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环保意识,认识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性质;(2)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比较;(2)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碳的多样性》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3. 试剂:石墨、金刚石、木炭、二氧化碳、碳酸钠等;4. 课件:碳的多样性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引出本节课主题《碳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金刚石、石墨、木炭等;(2)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3)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4)讲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3. 实验探究:(1)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碳的燃烧、还原等;(2)观察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探究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多样性和其在自然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同素异形体及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碳的多样性的理解;3. 搜集关于碳的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下节课分享。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碳单质、掌握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认识、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并会应用。

3、了解溶洞的形成、高炉炼铁及碳的相互转化。

4、学会应用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5、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几种低碳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2NaHCO= Na CO+CO
由碳及其化合物的循环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是趋于平衡的。

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燃烧量
倡导低碳生活,你知道那些低碳生活的方式吗?。

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

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

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碳的多样性,并了解有机化合物与生命密切相关。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式的画法。

3.能够用分子式、结构式和名称相互转化。

4.学会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二、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结构式画法3.简单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三、教学难点1.命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2.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四、教学过程1. 碳的多样性1.1 介绍我们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已经了解了很多元素及其反应情况。

其中,碳元素是一个很特别的元素,它可以连成很长很复杂的链,还可以形成环状的分子。

这些复杂的化合物,我们称之为有机化合物。

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烷烃(alkane):碳链全是C-C键,分子中只有C和H,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它们统称为脂肪类烃。

例如:甲烷,乙烷,丙烷等。

-烯烃(alkene):碳链中含有C=C双键,化学性质较烷烃活泼,可以发生加成或共轭反应。

例如:乙烯,丙烯,丁烯等。

-炔烃(alkyne):碳链中含有C≡C三键,化学性质比烯烃更活泼,可以发生加成、消除、共轭等反应。

例如:乙炔,丙炔,丁炔等。

-芳香烃(aromatic hydrocarbon):结构中含有苯环,因而统一称为苯类。

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命名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根据它的结构和性质来进行系统化的命名。

为了便于向国际上通用的命名方式转化,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提出了一套统一规范的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了名字部分和数字部分,数字部分规定了分子结构。

它基于四个步骤:- 识别母体。

- 编号主链。

- 识别官能团。

- 给出分子式并加上所有其它信息。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3.1 分子式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数目的化学式,例如:C2H6表示甲烷分子中有二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

- 电子排布结构式:用原子符号代表原子,并按照原子间键连接情况连接成骨架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必修1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松溪一中黄仁尧
【教材分析与教法说明】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识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首先介绍了碳单质的多样性,进而引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然后转入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在此介绍了含碳的一些化合物,着重让学生探讨并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最简单介绍了碳元素在自然界以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的转化。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依然保持紧密联系实际和新的化学知识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切入的风格,也注意了紧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如物质的分类知识,以及电解质知识和离子反应等知识,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和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碳单质的多样性的学习初步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从结构角度使学生理解不同单质。

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进而使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并且进一步巩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引导学生了解碳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含碳物质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模拟溶洞的形成体会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的科学思维。

3.通过“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活动·探究”进一步体验化学研究的
方法和程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联想·质疑”“交流·研讨”、“活动·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了解碳元素的转化,为人类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界中碳元素转化平衡造成的后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与对策】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Na2CO3与NaHCO3的性质探究
【教学方法】
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组成结构性质不同的单质。

金刚石
2、碳单质石墨
C60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种类最多的有机物
2、碳的氧化物
3、碳酸盐
4、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化合物的转化
2、生活、生产中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
3、无机有机
[巩固双基]
第一课时
1. 科学家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碳单质,对碳单质的研究现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碳科学。

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碳的各种单质都只含有碳元素
B. 碳元素的各种单质结构虽然不同,但性质差别不大
C. 碳元素的不同单质性质不同,其用途也不同
D. 碳元素的单质只有金刚石、石墨和C60
2、炭,特别是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这是它们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你了解它们在
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吗?
3、单质碳和一氧化碳的高温下有很强的还原性,冶金工业上利用它们来冶炼金属请写出单
质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4、石墨炸弹爆炸是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洒下大量的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
坏。

这是由于石墨的()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有剧毒
D、能导电
5、某同学在分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时,列举了下列过程: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植物的呼吸作用;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农民秋收时焚烧秸秆;⑤森林火灾;⑥岩石风化;⑦汽车尾气排放;⑧工厂尾气排放;⑨海水、河水与空气的界面作用;⑩烧火做饭。

上述过程能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的是。

第二课时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石灰石和盐酸反应CO32-+2H+=CO2+ H2O
B.钠和水反应Na+2H2O=Na++2OH-+H2
C.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OH-=HCO3-
D.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 HCO3-+ OH-= H2O+CO2
2、用1L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所得溶液中CO32-与HCO—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
B、2:1
C、2:3
D、3:2
3、请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表:
说明: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经数小时后U 型管A 、B 两处液面变化会随烧杯中溶液的不同有所变化。

将A 、B 两处液面的变化(“上升”或“下降”)填入下表:
4、有关Na 2CO 3和NaHCO 3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相同质量的Na 2CO 3和NaHCO 3与足量盐酸作用时,产生的气体质量相同
B 、Na 2CO 3比NaHCO 3热稳定性强
C 、Na 2CO 3和NaHCO 3均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D 、Na 2CO 3和NaHCO 3均可与NaOH 溶液反应
5、通常用饱和3NaHCO 溶液除去混在2CO 中少量的HCl 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不能用NaOH 溶液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也不能用32CO Na 溶液吸收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反思]
1、通过对碳单质的多样性的学习初步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并从结构角度使学生理解不同单质。

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物质本质上的区别。

2、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3、总的来看本节教学设计可能在容量上没有把握委好,两课时可能比较紧张难以完成。

高一化学必修1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 碳的多样性
《案例评析》
评析人 政和一中 陈童芬
此教学案例能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该教师能认真研究新教材的特点,注
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积极参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都比较到位,充分认识到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本章研究学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方法起着引领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能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自然界中的钟乳石、钻石、石墨等)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激发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围绕碳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存在的广泛性这条知识主线展开讨论,导出同素异形体等概念,并对Na2CO3与NaHCO3的性质进行重点探究。

该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栏目,让学生设计“Na2CO3与NaHCO3的性质”实验探究方案;通过学生课堂的分组探究实验,不仅让学生动脑,还亲自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体验到其中的转化关系(碳单质与化合物之间、化合物与化合物之间、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碳的多样性的认识。

该教师在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结合比较简单的学生活动探究环节“模拟溶洞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结合“温室效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STS教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