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数学教学设计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数学教学设计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数学教学设计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意义,并会用反三角符号表示角.

2.掌握用反三角表示中的角.

二.教具

直尺、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由函数的定义知,对定义域中的任一元素,在值域中都有一个

元素使,我们知道,存在反函数时,上述值域中的元素不仅存在,而且惟一,这时可以用表示,记作。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余弦、正切三种重要的三

角函数.试问,三角函数是否具有反函数属性,即能否用三角函数值反映角的大小呢?如果能,又怎样表示呢?本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2.探索研究

请同学回忆一下

(1),,,的诱导公式.

(2)师:,,分别表示与的正弦值相等,与的余弦值相等,与的正切值相等,能否说它们表示的角也相等?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在0~间对一个已知的三角函数值一般都有两

个角度与它对应.

师:对,同学们知道,利用诱导公式,我们可以求得任意角三角函数值,反过来,如果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利用诱导公式也将能求出中与之对应的角.这两个过程是互逆的,已知角x求它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是唯一的,而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求角在不同范围内可以是一个、二个,也可以是无数多个不同的解.

(板书课题——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一))

请同学们看一个例题:

【例1】(1)已知,且,求.

(2)已知,且,求的取值集合.

师生共同分析:

(1)由正弦函数在闭区间上是增函数和.可知符合条件的角有且只有一个,即,于是.

(2)因为,所以是第一或第二象限角,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和可知,符合条件的角有且只有两个,即第一象限角或第二象限角,∴所求的的集合是.

下面给出反正弦概念,请看投影:

观察上图,根据正弦函数的图像的性质,为了使符合条件的角有且只有一个,我们选择闭区间作为基本范围,在这个闭区间上,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正弦,记作,即,其中,且.

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角,角的特点是①角的正弦值为x,因此角的大小受x的限制;②并不是所有满足的角都可以,只能是范围内满足的角;③由于x为角的正弦值,所以x的值在范围内.例如,,.那么例1中第(2)小题答案可以写成.

练习(投影)

(1)是什么意思?

(2)若,,则.

(3)若,,.

参考答案:

(1)表示上正弦值等于的那个角,其实应是,故记作

(2)这个应该是,因此

(3),它不是特殊角,故只能这样抽象表示了.

下面再来建立反余弦概念.

先看下面例题:

【例2】(1)已知,且,求;

(2)已知,且,求的取值集合.

师生共同分析:

解:(1)由余弦函数在闭区间上是减函数和,可知符合条件的角有且只有一个,这个角为钝角,利用计算器并由,可得,所以.(2)因为,所以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由余弦函数的单调性和.可知符合条件的角有且只有两个,即第二象限角或第三象限角,于是所求的的集合是.

下面我们来给出反余弦定义,先看投影

观察上图,根据余弦函数图像的性质,为了使符合条件的角有且只有一个,我们选择闭区间作为基本的范围,在这个闭区间上,符合条件的角,叫做实数的反余弦,作,即,其中,且.

由学生根据反正弦的意义说明反余弦的意义:

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角,角的特点是①角的余弦值为x,因此角的大小受x的限制;②并不是所有满足的角都可以,只能是范围内满足的角;③由于x为角的余弦值,所以x的值在范围内.例如

那么,例2的第(2)题的答案可以写成.

练习(投影)

(1),,求;

(2)已知,,求;

(3)已知,,求.

参考答案:

(1),当时,;当时,,∴或.

(2)∵,∴或

(3),或.

最后,我们来尝试用反三角表示角,请看投影.

【例3】(1)已知,且,求(用弧度表示);

(2)已知,且,求的取值集合.

解:(1)利用计算器并由

可得,所以(或)也可写成

(2)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和

可知角,角的正弦值也是,所以所求的的集合是或

注:本例第(2)小题的结果实际上就是

3.演练反馈(投影):

(1)若,,则的值为()

A.B.C.D.

(2)若,集合,且,则的值为___________.

(3).

参考答案:

(1)B.说明:应为钝角,故只有B.

(2),说明,只有,故

(3)∵

4.总结提炼

(1)反三角函数的概念是中学数学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它之所以难以理解是由于三角函数在其整个定义域内并不存在反函数,只有在某一特定区间才存在反函数因此,反三角函数的值域也就被限制在某一区间内,这个区间常称为反三角函数的主值区间,如,分别为反正弦、反余弦主值区间.解题出错,往往是主值区间概念不清.(2)由反正弦、反余弦定义,不难得:

(3)用反三角表示中角

已知函数值

范围

值及位置

在轴正半轴

四.板书设计

课题

例1

反正弦概念

例2

反余弦概念

例3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角演练反馈

总结提炼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之中,锐角三角函数与两边之比的对应关系;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会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经历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⑵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经历; ⑵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难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通过创设“生活中测量塔的高度、山坡上修建的扬水站需要的水管 ”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能否求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二)、合作探究,引出新知 1.实践:已知一个45°的∠A ,在角的一边上任意取一点B ,作BC ⊥AC 于 点C.量出BC ,AB 的长度(精确到1毫米).计算AB BC 的值(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直观感知比值AB BC 非常接近,大小和点B 的位置无关,并由此猜想比值是个定值。在活动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测量、比较、归纳、猜想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经历了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对于给定一锐角α,比值AB BC 是一定值. ①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明“对于每一个确定的锐角α,在角的一边 上任取一点B,作BC ⊥AC 于点C,比值AB BC 都是一个确定的值,与点B 在角的边上的位置无关”. ② 出示几何画板,演示对应于不同大小的角度,总有相应的比值AB BC ,让 学生直观感知比值AB BC 与角度的对应. 。 设计意图: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验证第一环节的猜想是正 确的,即:当角度确定时,比值AB BC 是个定值.同时利用几何画板的直观演示,让学生 进一步感知:对应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 AB BC 都会有一个确定的值.至此,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锐角α确定时,AB AC ,AC BC 的比值也是定值,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先给出比值AB BC 是定值的验证,然后类比2的验证过程得出另两个比值也是定值,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难度,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探究方法.

(完整版)三角函数特殊角值表

角度 函数 0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270 360 角a 的弧度 0 π/6 π/4 π/3 π/2 2π/3 3π/4 5π/6 π 3π/2 2π sin 0 1/2 √2/2 √3/2 1 √3/2 √2/2 1/2 0 -1 0 cos 1 √3/2 √2/2 1/2 0 -1/2 -√2/2 -√3/2 -1 0 1 tan √3/3 1 √3 -√3 -1 -√3/3 1、图示法:借助于下面三个图形来记忆,即使有所遗忘也可根据图形重新推出: sin30°=cos60°=2 1 ,sin45°=cos45°=22, tan30°=cot60°=33, tan 45°=cot45°=1 正弦函数 sinθ=y/r 余弦函数 cosθ=x/r 正切函数 tanθ=y/x 余切函数 cotθ=x/y 正割函数 secθ=r/x 余割函数 cscθ=r/y 2、列表法: 说明:正弦值随角度变化,即0? 30? 45? 60? 90?变化;值从0 2 1 22 23 1变化,其余类似记忆. 3、规律记忆法:观察表中的数值特征,可总结为下列记忆规律: ① 有界性:(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值)即当0°<α<90°时, 则0<sin α<1; 0<cos α<1 ; tan α>0 ; cot α>0。 ②增减性:(锐角的正弦、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余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即当0<A <B <90°时,则sin A <sin B ;tan A <tan B ; cos A >cos B ;cot A >cot B ;特别地:若0°<α<45°,则sin A <cos A ;tan A <cot A 若45°<A <90°,则sin A >cos A ;tan A >cot A . 4、口决记忆法:观察表中的数值特征 正弦、余弦值可表示为 2m 形式,正切、余切值可表示为3 m 形式,有关m 的值可归纳成顺口溜: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 30? 1 2 3 1 45? 1 2 1 2 60? 3

(完整)初中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 中考主要考查点: 1.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 解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3.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应用 ? 知识点1. 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 中,∠C=90° (1)边的关系: (2)角的关系: (3)边与角的关系: sinA = cosA= tanA= cotA= sinA =cosB = a c , cosA =sinB = b c ,tanA ==a b , tanB =b a , cotA=b a ? 知识点2.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列表如下: α sinα cosα tanα 30° 1 2 33 45° 22 22 1 60° 1 2 斜边 的对边 A ∠斜边 的邻边A ∠邻边的对边A ∠ 对边的邻边A ∠2 3 233

? 知识点3.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已知∠A 为锐角,sinA 随着角度的增大而 增大 ,tanA 随着角度的增大而 增大 , cosA 随着角度的增大而 减小 。 例1. 已知∠A 为锐角,且cosA≤ 2 1 ,那么( ) (A ) 0°<A≤60°(B )60°≤A <90°(C )0°<A≤30°(D )30°≤A <90° ? 知识点4. 同角三角函数与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1.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1cos sin 22=+A A A A A cos sin tan = 1cot tan =?A A 2.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90=+B A B A B A sin cos cos sin == ?=47cos 43sin ο 1tan tan =?B A ? 知识点5.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因此,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 正确选择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式,使两个已知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 重要类型: 1.已知一边一角求其它。 2.已知两边求其它。 例2. 在中,∠C=90°,,∠A -∠B=30°,试求的值。 A C B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级王拴礼 一、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因此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厚实的基础,新课的引入会比较容易和顺畅。学生要面对的新的学习问题是,角的概念推广了,原先学生所熟悉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可以推广到任意角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已知角α终边上一点,会求角α的各三角函数值; 3.记住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象限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 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

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象限符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三角函数就是角度(自变量)与比值(函数值)的一种联系方式; 2.通过共同探究,发现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是函数的一个特例,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具有相同的地位,但是在具体的定义方式上又有所不同,应该按照概念的体系将之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揭示彼此之间的关系,认识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概念的同化与精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并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单位圆的作用。

三角函数特殊角值表

三角函数特殊值 1、图示法:借助于下面三个图形来记忆,即使有所遗忘也可根据图形重新推出: sin30°=cos60°= 21 sin45°=cos45°=2 2 tan30°=cot60°=3 3 tan 45°=cot45°=1 2 30? 1 2 3 1 45? 1 2 1 2 60? 3

说明:正弦值随角度变化,即0? 30? 45? 60? 90?变化;值从0 2 3 1变化,其余类似记忆. 3、规律记忆法:观察表中的数值特征,可总结为下列记忆规律: ① 有界性:(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值)即当0°<α<90°时, 则0<sin α<1; 0<cos α<1 ; tan α>0 ; cot α>0。 ②增减性:(锐角的正弦、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余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即当0<A <B <90°时,则sin A <sin B ;tan A <tan B ; cos A >cos B ;cot A >cot B ;特别地:若0°<α<45°,则sin A <cos A ;tan A <cot A 若45°<A <90°,则sin A >cos A ;tan A >cot A . 4、口决记忆法:观察表中的数值特征 正弦、余弦值可表示为 2m 形式,正切、余切值可表示为3 m 形式,有关m 的值可归纳成顺口溜: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 巧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初学三角函数,记忆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易错易混。若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经过变形,使其呈现某种规律,再配以歌诀,则可浅显易记,触目成诵。 仔细观察表1,你会发现重要的规律。

省优秀课一等奖: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 、cosA 、tanA 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程序: 一.探究活动 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aA= 斜边的对边A ∠,cosA=斜边的邻边A ∠,tanA=的邻边 的对边 A A ∠∠ 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ABC 中的siaA,cosA,tanA 的值。 4.学生练习P21练习1,2,3 二.探究活动二 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 30°cos45° tan60°

2. 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a 30°+cos30°(2)2sia 45°-21cos30°(3)0 4530cos sia +ta60°-tan30° 三.拓展提高P82例4.(略) 1. 如图在⊿ABC 中,∠A=30°,tanB=2 3 ,AC=23,求AB 四.小结 五.作业课本p85-86 2,3,6,7,8,10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sinA=c a cosA=c b tanA=b a (2)三边之间关系 a 2 + b 2 = c 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 探究活动 1.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评析

完整word版,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4.1、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 一、教学内容分析 直角三角形简单朴素的边角关系,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进行自然地推广而得到简明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自然地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因此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厚实的基础,新课的引入会比较容易和顺畅。学生要面对的新的学习问题是,角的概念推广了,原先学生所熟悉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可以推广到任意角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三、设计思想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的定义(包括这二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 4、通过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是任意三角函数的一种特例,加深特殊与一般关系的理解。 5、通过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巧记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巧记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在计算,求值,解直角三角形和今后的学习中,常常会用到,所以一定要熟记.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巧妙的方法加强记忆.这里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明白和掌握这些三角函数值是怎样求出的,既便遗忘了,自己也能推算出来,切莫死记硬背.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记熟它们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借鉴。 1、“三角板”记法 根据含有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利用你手里的一套三角板,就可以帮助你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不妨称这种方法为“三角板”记法. 首先,如图所标明的那样,先把手中一套三角板的构造特点弄明白,记清它们的边角是什么关系. 对左边第一块三角板,要抓住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是斜边的一半的特点,再应用勾股定理.可以知道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邻边、 斜边的比是掌握了这个比例关系,就可以依定义求出30°、60°角的任意 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如:001sin 30,cos302== 求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还应抓住60°角是30°角的余角这一特点. 在右边那块三角板中,应注意在直角三角形中,若有一锐角为45°,则此三 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两直角边与斜边的比是1∶1 住:00sin 45cos 452 == ,00tan 45cot 451==。这种方法形象、直观、简单、易记,同时巩固了三角函数的定义. 二、列表法:

说明:正弦值随角度变化,即0? →30?→45? →60? →90?变化;值从 0→2 1 →22→23→1变化,其余类似记忆. 三、口诀记忆法 口诀是:“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弦是二,切是三,分子根号不能删.”前三句中的1,2,3;3,2,1;3,9,27,分别是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中分子根号内的值.弦是二、切是三是指正弦、余弦的分母为2,正切的分母为3.最后一句,讲的是各函数值中分子都加上根号, 不能丢掉.如tan60°= =tan45°1=.这种方法有趣、简单、易记. 四、规律记忆法:观察表中的数值特征,可总结为下列记忆规律: ①有界性:(锐角三角函数值都是正值)即当0°<α<90°时, 则0<sin α<1; 0<cos α<1 ; tan α>0 ; cot α>0。 ②增减性:(锐角的正弦、正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余切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即当0<A <B <90°时,则sinA <sinB ;tanA <tanB ;cosA >cosB ;cotA >cotB ;特别地:若0°<α<45°,则sinA <cosA ;tanA <cotA ;若45°<A <90°,则sinA >cosA ;tanA >cotA . 例1.tan30°的值等于( )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坡比)等. (3)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正切、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身边的事物,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活动内容:观察梯子的倾斜程度 梯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这个梯子放的“陡”,那个梯子放的“平缓”,人们是如何判断的?“陡”或“平缓”是用来描述梯子什么的?为了描述梯子的这种倾斜程度,先给大家介绍三个简单的概念:倾斜角,铅垂高,水平宽.1.图1—1和图1—2中,这里摆放的两个梯子,你能辨别出那一个比较陡一些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2.图1—3中,这里摆放的两个梯子,你能辨别出那一个比较陡一些吗?你又是如何判断的? 对于图1—3,学生可能难于下手,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比较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比较表一中的1t 与2t 大小,当12t t >、12t t <、12t t 时,借助几何画板直观的验证梯子的倾斜程度,以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为了方便研究,表格中的数据精确到十分位). 活动目的:先让学生从图1-1和图1-2中直观感受梯子的倾斜程度,再让学生理性思考该如何寻找方法判断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这样学生会感到知识上的匮乏,从而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从实例中体会不同情况下比较梯子的倾斜程度只靠直观感受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法——用边的比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 探求新知 活动内容1:在小明家的墙角处放有一架较长的梯子,墙很高,又没有足够长的尺来测量,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得到梯子的倾斜程度呢? 图1— 1 图1—2 图1— 3 表 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任意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本章的基础,主要是从通 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研究的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曾经研究过锐角三角函数,其研究范围是锐角;其研究方法是几何的,没有坐标系的参与;其研究目的是为解直角三角形服务。以上三点都是与本课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发挥其正迁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能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具体的角的各三角函数值; 能根据定义探究出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 方法与过程目标: 在定义的学习及概念同化和精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分析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难点:引导学生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同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定义。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 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为了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研究任意角与其终边和单位圆交点坐标的关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数形结合地进行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问题1、初中时的锐角三角函数如何定义的? (学生上黑板画图,给出定义,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进行点评)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直角△OAP 中,∠A 是直角,那么 问题2、如果将锐角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表 示锐角三角函数呢?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规范思路和解答步骤)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点P 的坐标为(x ,y ),那么22||y x OP += ,于是 问题3、对于确定的锐角,其三角函数值与终边上选取的点P 有何关系? 这说明三角函数值的决定量是什么? 学生互动:锐角α的三角函数值都是比值关系,与终边上选取的点P 的位置无关, 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效果,展示三角函数值与点P 的位置无关, 仅与角α有关. 问题4、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刻画一下角与这个比值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对于确定的角α,比值 x y r x r y ,,都惟一确定,故正弦、余弦、正切都是角α的函数. 问题5、终边落在第一象限内的角能用上述比值表示吗?任意角呢? 请你给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O A P α O A P α x y O A P α x y M N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掌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解题步骤; 2、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求出[]π2,0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集合 【要点梳理】 要点一: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定义 (1)一般地,对于正弦函数sin y x =,如果已知函数值[](1,1)y y ∈-,那么在,22ππ?? -???? 上有唯一的x 值 和它对应,记为arcsin x y =(其中11,22y x ππ-≤≤-≤≤).即arcsin y (||1y ≤)表示,22ππ?? -???? 上正弦等于y 的那个角. (2)在区间[]0,π上符合条件cos (11)x y y =-≤≤的角x ,记为arccos x y =. (3)一般地,如果tan ()x y y R =∈,且,22x ππ??∈- ???,那么对每一个正切值y ,在开区间,22ππ?? - ??? 内, 有且只有一个角x ,使tan x y =.符合上述条件的角x ,记为arctan ,(,)22 x y x ππ =∈-. 要点二:已知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求角 已知角x 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角x ,所得的角不一定只有一个,角的个数要根据角的取值范围来确定,这个范围应该在题目中给定,如果在这个范围内有已知三角函数值的角不止一个,解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决定角可能是第几象限角. 第二步,如果函数值为正数,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1x ;如果函数值为负数,则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1x . 第三步,如果函数值为负数,则可根据x 可能是第几象限角,得出(0,2π)内对应的角;如果它是第二象限角,那么可表示为-1x +π;如果它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那么可表示为1x +π或-1x +2π. 第四步,如果要求(0,2π)以外对应的角,则可利用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这一规律写出结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已知正弦值、余弦值,求角 例1.已知sin x =,(1)x ∈[]0,2π,(2)x R ∈,求角x . 【思路点拨】因为所给的正弦值是负数,所以先求出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然后在求出其他象限的角. 【解析】 (1)由sin x =知x 的正弦值是个负值,所以x 是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的角.因为sin 4π=,所以第三象限的那个角是544π ππ+ = ,第四象限的角是7244 ππ π-=. (2)在R 上符合条件的角是所有与 54 π终边相同的角和所有与74π 终边相同的角.因此x 的取值集合为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 锐角三角函数(2) 一、知识点 1. 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 2. 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 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理解锐角的正弦与余弦和梯子倾斜程度的关系. 2. 能够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能够用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类比、猜想等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有用的数学.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交流分享的习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正弦、余弦的数学定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体会正弦、余弦的数学意义,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引入 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正切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负面作用(大脑负担重,而不会实际运用),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1(出示幻灯片4):如图,请思考: (1)Rt △AB 1C 1和Rt △AB 2C 2的关系是 ; (2) 的关系是和2 2 2111AB C B AB C B ; (3)如果改变B 2在斜边上的位置,则 的关系是和2 2 2111AB C B AB C B ; 思考: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已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___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1 B 2 A C 1 C 2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这是一节关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课。 三角函数是高中范围内即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之后的最后学习的函数,是函数的一个下位概念,与指对数函数、幂函数属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它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数学中其他知识内容的基础。 在初中,学生已学过锐角三角函数,知道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等于相应边长的比值。在此基础上,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引入弧度制,相应地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此时它与三角形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认识它需要借助单位圆、角的终边以及两者的交点这些几何图形的直观帮助,这里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由锐角三角函数到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再到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直至得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体现了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本节课将围绕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展开,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能够利用单位圆认识这个概念是解决教学重点的关键 一、教学目标设置 1、借助终边上一点的坐标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能利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

函数; (2)能利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3)能利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 (4)能利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表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3、知道三角函数是研究一个实数集(角的弧度数构成的集合)到另一个实数集(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或其比值构成的集合)的对应关系,正弦、余弦和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4、在借助单位圆认识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结合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义应用的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利用终边上一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时可能存在障碍,因为之前掌握的是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比值来表示的,要克服这个困难,关键是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新学的内容,怎样把角放在坐标系内,怎样做出三角形,帮助学生建立终边上点的坐标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有过边长的比值的联系。 2、学生在如何使终边上一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变得更简洁的这个节点处,联想不到使用单位圆,因为以前没有接触

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教学设计

23.1锐角的三角函数 1. 锐角的三角函数 第一课时正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角度与数值的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2.会求直角三角形中某个锐角的正切值。 3.了解坡度的有关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求解等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语:因为这座桥的设计让它成为了旅游新热点,火起来的原因不是因为怪异的设计或者美不胜收的景色,而是大家都很好奇这个桥的坡度到底有多陡?陡峭堪比过山车!

不少人给这座桥赋予了极不靠谱的数据,实际上这个坡的斜率仅为6.1%,如果按咱们口头常用单位来讲还不足4度。 大家看到这个图片后一定很吃惊,那我们要想了解这副图的背景故事,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里出现的数据6.1%和4度代表了什么? (导入课题锐角三角函数) 二、推进新课 1.交流合作 【问题1】在图23-2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与A 1C 1 表示水平面,斜 边AB与A 1B 1 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坡面,哪个更陡?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可由水平长度相等,铅直高度不同进行判断. 【问题2】当水平长度和铅直高度都不相等时,类似的在图23-3中,坡面AB 与A 1B 1 哪个更陡?你又是如何判断呢?

【原创】三角函数求值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求值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三角函数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2)能力目标:对于遇到角、函数名及其整体结构的分析,提高公式选择的恰当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的变换体现出将未知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这是解决三角中关于角的变换问题常用的数学方法之一。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运用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 三、教学难点:有关公式的灵活应用及一些常规技巧的运用.角度范围的控制。 四、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问题一(给角求值) 50sin80(13tan10) ++ . 解:原式 2sin 80132sin 50(cos10sin10)cos102cos5+ +=2sin 80 2sin 50cos(6010 ) cos10cos5 +-= 250cos50) 22cos5+= 2cos(5045)2cos5-== [点评] 观察非特殊角的特点,找出和特殊角之间的关系。实现函数 名与角度的统一。 问题二(给值求值) 已知tan(45°+θ)=3,求sin2θ-2cos 2θ的值

解:法一:由已知 21 tan ,3tan 1tan 1=?=-+θθθ sin2θ-2cos 2 θ=θθθθ222cos sin 2cos -sin2+=5 4tan 12tan 22 -=+-θθ 法二: sin2θ -2cos 2θ=sin2θ-cos2θ -1=-cos(θπ 22 +)-sin(θπ 22 +)-1 =5 41) 4(tan 1) 4tan(2)4(tan 1) 4( tan 1222-=-+++-+++--θπθπ θπθπ [点评]法一:弦化切;法二:角度的配凑 问题三(给角求值)(1)已知A 、B 均为钝角且5SinA = ,10 SinB =。求A B +。 解:cos()cos cos sin sin A B A B A B +=-,2A B ππ<+<, 74 A B π∴+= [点评]选取恰当的函数名。 (2)已知11tan()tan (0)2 7 αββαβπ-==-∈,,且,,, 求2αβ-的值。 解:tan 2()tan tan(2)tan[2()]1tan 2()tan αββ αβαββαββ -+-=-+= --?, 又22tan()4tan 2()1tan ()3 αβαβαβ--===--,4137tan(2)141137 αβ- -= =+?, 而tan()tan 1 tan tan[()]1tan()tan 3 αββααββαββ-+=-+===--?,(0)αβπ∈,,,所以 04π α<< ,所以13tan 202724 ππ ββππαβαβ= -<<-<-<-=-,所以,,所以。 [点评]注意角度范围控制。 2.课堂练习 (1)11cos(2),sin(2)14αβαβ-=- -=已知

特殊三角函数数值表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tan(A-B) = (tanA-tanB)/(1+tanAtanB)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cot(A-B) = (cotAcotB+1)/(cotB-cot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 -3cosA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半角公式 sin(A/2) = √{(1--cosA)/2} cos(A/2) = √{(1+cosA)/2} tan(A/2) = √{(1--cosA)/(1+cosA)} cot(A/2) = √{(1+cosA)/(1-cosA)} tan(A/2) = (1--cosA)/sinA=sinA/(1+cosA) 和差化积 sin(a)+sin(b) = 2sin[(a+b)/2]cos[(a-b)/2] sin(a)-sin(b) = 2cos[(a+b)/2]sin[(a-b)/2] cos(a)+cos(b) = 2cos[(a+b)/2]cos[(a-b)/2] cos(a)-cos(b) = -2sin[(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积化和差 sin(a)sin(b) = -1/2*[cos(a+b)-cos(a-b)] cos(a)cos(b) = 1/2*[cos(a+b)+cos(a-b)] sin(a)cos(b) = 1/2*[sin(a+b)+sin(a-b)] cos(a)sin(b) = 1/2*[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 = -sin(a) cos(-a) = cos(a) sin(π/2-a) = cos(a) cos(π/2-a) = sin(a) sin(π/2+a) = cos(a) cos(π/2+a) = -sin(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sin(π+a) = -sin(a)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讲解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学习目标】 1、掌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解题步骤; 2、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理解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意义,会由已知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求出[]π2,0范围内的角,并能用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的符号表示角或角的集合 【要点梳理】 要点一:反正弦,反余弦,反正切函数的定义 (1)一般地,对于正弦函数sin y x =,如果已知函数值[](1,1)y y ∈-,那么在,22ππ?? -???? 上有唯一的x 值 和它对应,记为arcsin x y =(其中11,22y x ππ-≤≤-≤≤).即arcsin y (||1y ≤)表示,22ππ?? -???? 上正弦等于y 的那个角. (2)在区间[]0,π上符合条件cos (11)x y y =-≤≤的角x ,记为arccos x y =. (3)一般地,如果tan ()x y y R =∈,且,22x ππ??∈- ???,那么对每一个正切值y ,在开区间,22ππ?? - ??? 内, 有且只有一个角x ,使tan x y =.符合上述条件的角x ,记为arctan ,(,)22 x y x ππ =∈-. 要点二:已知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求角 已知角x 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角x ,所得的角不一定只有一个,角的个数要根据角的取值范围来确定,这个范围应该在题目中给定,如果在这个范围内有已知三角函数值的角不止一个,解法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决定角可能是第几象限角. 第二步,如果函数值为正数,则先求出对应的锐角1x ;如果函数值为负数,则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1x . 第三步,如果函数值为负数,则可根据x 可能是第几象限角,得出(0,2π)内对应的角;如果它是第二象限角,那么可表示为-1x +π;如果它是第三或第四象限角,那么可表示为1x +π或-1x +2π. 第四步,如果要求(0,2π)以外对应的角,则可利用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这一规律写出结果. 【典型例题】 类型一:已知正弦值、余弦值,求角 例1.已知sin 2 x =- ,(1)x ∈[]0,2π,(2)x R ∈,求角x . 【思路点拨】因为所给的正弦值是负数,所以先求出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然后在求出其他象限的角. 【解析】 (1)由sin 2x =- 知x 的正弦值是个负值,所以x 是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的角.因为sin 42 π=,所以第三象限的那个角是544π ππ+ = ,第四象限的角是7244 ππ π-=. (2)在R 上符合条件的角是所有与 54 π终边相同的角和所有与74π 终边相同的角.因此x 的取值集合为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6.1锐角三角函数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之中,锐角三角函数与两边之比的对应关系;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会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经历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⑵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经历; ⑵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难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通过创设“生活中测量塔的高度、山坡上修建的扬水站需要的水管 ”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能否求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引出新知 1.实践:已知一个45°的∠A ,在角的一边上任意取一点B ,作BC ⊥AC 于点C.量出BC ,AB 的长度(精确到1毫米).计算AB BC 的值(结果保留2个有效数字),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直观感知比值AB BC 非常接近,大小和点B 的位置无关,并由此猜想比值是个定值。在活动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探

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测量、比较、归纳、猜想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经历了三角函数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验证:对于给定一锐角α,比值AB BC 是一定值. ①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说明“对于每一个确定的锐角α,在角的一边上任取一点B,作BC ⊥AC 于点C,比值AB BC 都是一个确定的值,与点B 在角的边上的位置无关”. ② 出示几何画板,演示对应于不同大小的角度,总有相应的比值AB BC ,让学生直观感知比值AB BC 与角度的对应. 设计意图: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验证第一环节的猜想是正 确的,即:当角度确定时,比值AB BC 是个定值.同时利用几何画板的直观演示,让学生 进一步感知:对应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 AB BC 都会有一个确定的值.至此,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已是呼之欲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锐角α确定时,AB AC ,AC BC 的比值也是定值,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先给出比值AB BC 是定值的验证,然后类比2的验证过程得出另两个比值也是定值,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难度,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探究方法. 4.新知应用、变式1、变式2于学生掌握新知,为本节课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锐角α与AB BC ,AB AC ,AC 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