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卫生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可能引发的疾病、伤害和危害因素,保护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为了确保职业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各个行业和企业都需要建立并执行相应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下文将阐述一份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管理体系、卫生防护、危害因素控制等。

一、管理体系1.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

2.确保管理层对职业卫生的重要性和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3.设立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职业卫生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

4.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职业卫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5.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评估和内审,持续改进职业卫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卫生防护1.制定职业卫生标准,明确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中可容许的卫生参数和限值。

2.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包括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监测。

3.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和卫生防护用品,包括通风设施、个人防护用具等。

4.教育和培训员工有关职业卫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组织定期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与工作相关的健康问题。

6.加强工作场所的卫生清洁,定期进行卫生消毒和垃圾处理。

三、危害因素控制1.识别和评估各类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人为等多种类型。

2.制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分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3.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包括设立警示标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等。

4.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规定,加强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5.实施危害因素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应对事故和突发事件。

四、职业健康促进1.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意识。

2.通过体育锻炼、心理疏导等方式,增强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提供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减轻工作压力和身体负担。

4.开展职业健康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职工生产力。

职业卫生制度

职业卫生制度

职业卫生制度
是指国家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和安全进行管理和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防止职业疾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职业卫生制度包括以下方面:
1. 法律法规: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卫生进行规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包括《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法》等。

2. 管理体系: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企业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责,确保职业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

3. 卫生监测: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评估、职业病检测、职业卫生检查等。

4. 职业病防治: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包括工作场所的改善、职业卫生设施设备的配置、职业卫生培训等。

5. 事故应急处理: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职业卫生事故,减少事故影响,并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6. 宣传教育: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技能,促进职业卫生的普及和推广。

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制度,可以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 1 页共 1 页。

职业卫生定义

职业卫生定义

职业卫生定义
职业卫生是指在工作场所中,通过对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工作人员的卫生保护和控制,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和职业危害,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工作。

职业卫生是保障工人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职业卫生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和职业危害。

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对工人身体造成的损害,包括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中毒等。

职业危害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对工人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职业卫生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工作环境的卫生保护。

工作环境的卫生保护是职业卫生的基础,包括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控制,以及对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的控制。

二、工作过程的卫生保护。

工作过程的卫生保护是指对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进行控制,包括对化学品、粉尘、气体等有害物质的控制,以及对工艺流程的优化和改进。

三、工作人员的卫生保护。

工作人员的卫生保护是指对工人的健康进行保护,包括对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等。

职业卫生的实施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定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加强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职业卫生意识。

政府应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制定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估,提高职业卫生服务水平。

职业卫生是保障工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职业卫生的目标。

职业卫生工作建议和改进方法

职业卫生工作建议和改进方法

职业卫生工作建议和改进方法
以下是一些职业卫生工作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1. 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护、职业卫生培训等,确保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企业应定期为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并预防职业病。

3. 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对于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岗位,企业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如防尘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降低员工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4. 加强职业卫生培训:企业应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 改善工作环境:企业应持续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噪音、尘土等不良因素,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6.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事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7.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应依法惩处。

8. 推广先进的职业卫生技术和理念: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推广先进的职业卫生技术和理念,提高职业卫生工作的水平。

9. 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卫生工作: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职业卫生工作,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10. 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企业应为每位员工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记录员
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卫生情况,为员工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改进职业卫生工作,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卫生及个人防护知识

职业卫生及个人防护知识

职业卫生及个人防护知识一、职业卫生概述职业卫生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保护工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它是对工人健康的维护与保障,也是企业对员工负责任的表现。

二、职业病防控1. 职业病的定义和分类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或暴露于特定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具有特殊致病性的疾病。

常见的职业病包括尘肺病、化学中毒、噪声损伤等。

2. 职业病防控的方法(1)改善劳动环境,减少有害因素;(2)提高员工个人防护意识,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3)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患者;(4)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三、个人防护知识1. 呼吸道防护(1)佩戴口罩:选择符合标准的口罩,并正确佩戴;(2)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3)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注意劳动环境,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眼部防护(1)佩戴护目镜或面罩:选择符合标准的护目镜和面罩,并正确佩戴;(2)避免眼部受到刺激:注意劳动环境,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

3. 皮肤防护(1)穿着防护服:选择符合标准的防护服,并正确穿着;(2)使用防护手套:选择符合标准的手套,并正确使用;(3)避免皮肤接触有害物质:注意劳动环境,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4. 声音防护(1)佩戴耳塞或耳罩:选择符合标准的耳塞或耳罩,并正确佩戴;(2)控制噪声源:降低噪声源的声音大小。

5. 身体姿势与运动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运动方式,预防职业病和运动损伤。

四、个人卫生1. 手卫生(1)勤洗手:在接触污染物后及时洗手;(2)正确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擦干后再涂抹消毒剂。

2. 饮食卫生(1)注意饮食卫生:选择干净、新鲜的食品;(2)避免过度饮酒:过度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3. 睡眠与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预防疲劳和精神压力。

五、总结职业卫生和个人防护是保障工人健康的重要措施。

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员工应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共同维护劳动者健康。

职业卫生基本要素

职业卫生基本要素

职业卫生基本要素
一、定义
职业卫生是指通过预防、控制职业病和职业危害,保护和促进工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二、基本要素
职业卫生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病防护
- 对职业病的防控是职业卫生的核心任务之一。

- 需要通过对工作场所环境和工人健康状况的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
- 需要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 评估职业危害的程度和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3. 职业卫生检测与监测
- 需要进行职业卫生检测与监测,评估职业危害的暴露水平和
工人健康状况。

- 可以通过空气、水、尘埃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对职业危害
进行监测。

4. 职业卫生管理
- 需要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

- 包括职业卫生培训、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健康监护等方
面内容。

5. 职业卫生教育与宣传
- 需要向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卫生教育,提高职业卫生意识。

- 进行职业卫生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职业卫生的重要性。

三、结论
职业卫生的基本要素是对职业病和职业危害进行预防和控制的
核心内容。

通过职业病防护、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职业卫生检测
与监测、职业卫生管理以及职业卫生教育与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可
以保护和促进工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职业卫生的实施对于维护工人的权益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卫生工作介绍

职业卫生工作介绍

职业卫生工作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活动,保护劳动者在工作中免受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威胁,确保工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以下是对职业卫生工作的详细介绍:1. 职业卫生工作的目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2. 职业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分类管理,突出重点。

-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3. 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职业健康监护,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后的健康检查。

-职业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教育。

-职业卫生监督和管理。

4. 职业卫生工作的实施:-制定和完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

-开展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价。

-实施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加强对职业病防治设施的审查和监管。

-提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支持。

5. 职业卫生工作的挑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职业卫生知识和意识的普及。

-职业卫生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职业卫生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6. 职业卫生工作的成果:-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生率。

-提高了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7. 职业卫生工作的未来发展:-加强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

-推广职业卫生先进技术和方法。

-提高职业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增强职业卫生工作的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

总之,职业卫生工作是一项涉及劳动者健康权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通过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和技术措施,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健康、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为劳动者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职业卫生健康的定义

职业卫生健康的定义

职业卫生健康的定义职业卫生健康是指在工作场所中保护员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它是保障员工权益,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工作之一。

职业卫生健康的目标是预防、控制和减少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职业卫生健康关注的是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化学因素如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等;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致病生物等;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等。

职业卫生健康的任务是通过评估和控制这些危害因素,保护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职业卫生健康着重于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

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导致的慢性疾病,如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职业伤害则是由于工作中的意外事件或事故造成的急性伤害,如摔倒、电击等。

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工作场所的改造、个人防护用品的提供、健康教育的开展等。

职业卫生健康还涉及到工作条件的改善。

工作条件的改善包括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休息和休假的保障、工作强度的控制等。

良好的工作条件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减少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职业卫生健康的实施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雇主和员工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工作环境的监管和管理。

雇主应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

员工应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职业卫生健康是保障员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工作。

它关注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改善工作条件。

职业卫生健康需要政府、雇主和员工的共同努力,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只有实施好职业卫生健康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概论第一章职业卫生的概念职业安全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各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职业卫生以防止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健康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职业卫生工作的范围(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二)职业病的发病规律分析(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四)职业健康监护(五)职业病的预防四、职业卫生工作的原则1.改善环境与疾病预防原则2.工作适应的原则3.健康促进的原则4.治疗与康复的原则5.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3)什么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将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里。

(3)不合理生产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实际上,在生产场所中常常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第二章职业卫生的法律依据职业卫生法律体系1职业卫生的法律2职业卫生的行政法规3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及规章5规范性文件6职业卫生相关标准、规范第三章化学性职业危害工业毒物概述“职业中毒”判断的三要素:“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和“中毒”工业毒物(生产性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毒性——是指某种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毒性大小,一般以毒物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的剂量表示,所需剂量愈小,表示毒性愈大。

常用的评价指标:1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2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中有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4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是指使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5阈剂量(浓度)——引起机体发生某种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浓度)。

毒物的急性毒性分级按LD50或LC50将各种毒物分成: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5级,称为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潜在吸入毒性指数IPIT (Index of Potential Inhalation Toxicity)0℃时饱和蒸气浓度与半数致死浓度的比值。

IPIT =(VP/101.33)/ LC50×106式中,VP——20℃饱和蒸气压,kPa;LC50——半数致死浓度,mg/m3。

用潜在吸入毒性指数IPIT来划分吸入中毒危险性根据IPIT指数的不同可将吸入中毒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四级危险程度Ipit 危险等级危险程度<3 4 低度<30 3 中度<300 2 高度>300 1 极度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三种表示方法:1最高容许浓度; 指人的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2阈限值; 指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值,并表示在该浓度条件下每日反复暴露的几乎所有工人不致受到有害影响(1)时间加权阈限值;指正常8h工作日或40h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接触水平。

在此浓度下,几乎所有工人日复一日反复暴露而不致受到不良影响。

(2)短期接触限值;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min时间加权平均的浓度容许接触水平。

在此浓度下,工人可短时间连续暴露而不致受到危害。

(3)极限阈限值;指任何暴露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浓度(相当于最高容许浓度)3、一次接触限值(或称最高容许峰值)——即一次临时性接触时的容许标准,亦称为应急接触限值。

不但规定了浓度还限制了接触时间.中毒的机理大致可分为六类:1、局部的刺激、腐蚀作用2、阻止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3、抑制酶系统的活力4、神经体液作用5、干扰人体的免疫功能6、其他作用作业场所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计算分级指数CCi=Di ×Li×Bi式中:Di——毒物危害分级级别对应的加权系数。

Li——有毒作业接毒时间对应的加权系数。

Bi——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平均浓度的超标倍数。

C的范围分级小于0 0级(安全作业)大于0小于等于6 1级(轻度危害作业)大于6小于等于24 2级(中度危害作业)大于24小于等于96 3级(高度危害作业)大于96 4级(极度危害作业)第四章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按照发声体(声源)的特点划分,生产性噪声可分为空气动力、机械和电磁噪声三种。

空气动力性噪声是指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通风机、空压机运转时进、排气口的噪声。

机械噪声是机械设备运转时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产生的交变力使设备金属板或其他运动部件发生振动而辐射出的噪声。

电磁噪声是利用电磁工作的组件因磁场脉动、磁致伸缩、电磁涡流等因素发生振动而辐射出的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开动时所发出的噪声。

由场和扩散场等。

声波传播方向为声线,某时刻声波到达各点所连成的曲面称为波阵面。

按波阵面形状,典型声波分为平面波、球面波和柱面波。

噪声的控制1 在源头上降噪——最好是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降噪;2 给产生噪声的设备加上护罩3 将噪声设备与操作人员隔离开4 通过在表面安装吸声材料覆层来吸收噪音5作业模式变更6 使用听力保护用具,如耳罩、耳塞等7 为新进员工提供的培训课程,并向他们提供书面的材料8要定期地更新原先的监控结果;9对可能接触职业噪声的员工要进行岗前和岗中的听力测试振动的危害(1)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局部振动虽然主要作用于人体手或足等局部,但其对机体的影响却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及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的改变。

由于振动常常与噪声同时发生,振动与噪声共同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伤。

(2)全身振动对机体的影响全身振动主要是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全身振动作用下人的主观感觉因振动频率和振幅的不同而不同。

低强度振动主要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位移、挤压,易引起不舒适感、疲劳、头晕、注意力分散等,高强度振动易引起组织和器官的撞伤、压伤等机械性损伤,出现耳鸣、胸腹痛、注意力难于集中等现象。

振动控制技术主要可归纳为减少扰动(减少扰动的措施主要指减少或消除振动源的激励)、防止共振(防止共振是指防止或减少设备、结构对振动源的响应,)、采取隔振(指采取措施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措施三类。

电磁辐射危害与防护1工频磁场对人体的危害,高强度极低频磁场可在人体诱发感应电场2.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3.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4.电磁辐射对人心理的负面影响电磁辐射危害的影响因素1.与电磁辐射源的性质有关电磁场强度:场强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与影响越严重。

电磁场频率:电磁场的频率越高,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越大。

震荡性质:脉冲波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比连续波要严重。

2.与工作时间有关在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时间越长(指累积作业时间),对人体的影响程度越严重。

3.年龄与性别儿童和妇女对电磁辐射所表现出的敏感性相比其他人群要大。

五、电磁辐射危害的预防和控制1.加强作业场所电磁辐射的管理2.增加辐射防护距离3.电磁辐射的屏蔽(电磁屏蔽分为两大类:电场分量屏蔽、磁场分量屏蔽。

)4.个体防护第五章(1噪声基础)空气中的体积元因振动而变化时,该元的密度、压强会随之变化。

介质压强由P0变为P,而由此产生的逾量压强:p = P- P0 ,称为声压存在声波的空间称为声场。

声场中某一瞬时的声压称为瞬时声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大瞬时声压称为峰值声压。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瞬时声压对时间取均方根值称为有效声压如人耳刚能感受到声音存在的界限,即听闭,对1 kHz 频率,声压约为2×10-5Pa ,而使人耳产生痛感的声音,即痛阈。

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并不是正比于声压的绝对值,而更接近于它们的对数关系声压级的符号用Lp表示,其定义为将待测声压有效值pe与基准声压pref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20 在空气中基准声压pref 取为2×10-5Pa ,这个数值约为1 kHz 声音的听阈声压(2)声强级声强级用符号LI表示,其定义为将待测声强I 与基准声强I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10 ,在空气中基准声强取10-12W/m2,这一数值是取空气的特性阻抗为400 Pa ·s / m 时与声压2×10-5Pa相对应的声强(3)声功率级声功率级一般用来计量声源的辐射声功率。

用符号Lw表示,其定义为这一声源的辐射声功率与基准声功率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10,基准声功率取为10-12W .声波或者存在声波的空间一声场的特性和规律,可以通过介质中的声压p ,质点速度v 以及密度变化量ρ来描述和表征.噪声叠加不同频率的声波是不相干的不相干的声波天它们的合成平均声能量密度是二列沈波单独存在时的数量和,也就是说它们合成声压振幅的平方是两列波各自声压振幅平方的简单相加如果两个噪声源产生的声压级相同时,则叠加后的总的声压级为单个声压级加上3db,,如果一个噪声源要比另一个低20分贝,则叠加后的声压级几乎和高声压级声源贡献一样,低声源可以忽略。

多个噪声源叠加可以重复使用,公式为;叠加时两个最大的声压级开始进行叠加后,在与第三个叠加,以此类推,到声压级大于15分贝时就不用往下叠加了,可以忽略不计。

噪声计权设有n个噪声源每个的声压为Pi 与其对应的声压级为Li 其合成的有效声压的平方为P总的平方等于每个声压平方之和A级计权人耳对强度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感觉响度是用来描述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量响度级;把1kHz纯音时声强的分贝数称为这条响度曲线的以方为单位的响度级对不同频率给以适当增减的方法称为频率计权,经过计权过后的测量得到的dB数称为计权声级经过A计权曲线测量的dB读数称为A计权声级LA(A声级并不反映频率信息,适用于相似频谱的噪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