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棣之花郭沫若]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是[]A.《棠棣之花》

合集下载

国开201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答案

国开201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答案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

选择一项:a.《上海屋檐下》b.《屈原》c.《名优之死》d.《雷雨》.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2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

选择一项:a.《尝试集》b.《雪朝》c.《女神》d.《冬夜集》.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3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中,落华生是指()。

选择一项:a.许地山b.许杰c.庐隐d.王统照.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4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发表于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选择一项: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5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

选择一项:a.周作人b.胡适c.鲁迅d.李大钊.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6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1921 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

选择一项: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7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

选择一项: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8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

选择一项:a.郁达夫b.丰子恺c.何其芳d.梁遇春.反馈Your answer is incorrect..题目 9未回答满分 2.00标记题目题干《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漫文漫画》等作品的作者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散文家、漫画家()。

郭沫若最出名的诗集

郭沫若最出名的诗集

郭沫若最出名的诗集郭沫若的诗集有:《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等。

话剧有:《屈原》、《蔡文姬》、《卓文君》、《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武则天》、《聂嫈》等。

重点诗集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个诗集,饱含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厚情感,歌颂了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了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力量,表达了对工农群众的敬仰和颂扬,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深情讴歌。

《潮汐集》分为两部分,按写作时间近远编次。

诗集的前一部分为《潮集》,选入作者解放后诗集《新华颂》以后的作品,后一部分为《汐集》,是作者解放前所在新旧体诗词,包括少数早期作品,其中很多是作者此次从日记中选录出的。

《百花齐放》总共收入100种花的诗歌和木刻画,另加一篇“其他的花”,全书全有101首诗配画。

其中一百首每一首咏花一种,第一百零一首是《其他一切花》。

郭沫若代表作品郭沫若的诗集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论著《甲申三百年祭》、小说《牧羊哀话》等。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文学诗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所作许多著作。

郭沫若最著名十大代表作。

1、《女神》郭沫若著名代表作。

2、《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

3、《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的作品。

4、《牧羊哀话》郭沫若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5、《星空》是郭沫若所作的诗歌戏曲散文集。

6、《棠棣之花》既是郭沫若五幕历史话剧之一,又是他的六部大型历史悲剧之一。

7、《甲骨文字研究》是郭沫若在1929年完成的第一本研究甲骨文论文集。

8、《凤凰涅槃》为郭沫若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

9、《反正前后》是郭沫若的回忆录代表作。

10、《出土文物二三事》是郭沫若论著代表作之一。

年7月自考《现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

年7月自考《现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

7月自考《现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00537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分)A: 1915年B: 1916年C: 1917年D: 1919年2、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1分)A:《新生》、《萌芽》、《灭亡》B:《雾》、《雷》、《电》C:《雾》、《雨》、《电》D:《雨》、《电》、《雷》3、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的作者是()(1分)A: 蒋光赤B: 柔石C: 洪灵菲D: 茅盾4、《丰收》、《电网外》、《火》等小说的作者是()(1分)A: 柔石B: 叶紫C: 沙汀D: 艾芜5、老舍以中英两个民族心理对比来剖析国民性的小说是()(1分)A:《二马》B:《老张的哲学》C:《赵子日》D:《离婚》6、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是()(1分)A:《苏州夜话》B:《丽人行》C:《名优之死》D:《卢沟桥》7、现代作家中,始终称自己是“乡下人”的是()(1分)A: 赵树理B: 沈从文C: 王鲁彦D: 王统照8、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1分)A: 李广田B: 何其芳C: 陆蠡D: 丽尼9、曹禺剧作《北京人》中“棺材”的象征意义是()(1分)A: 资产阶级的灭亡B: 封建阶级的灭亡C: 知识阶层的败落D: 官僚买办的灭亡10、抗战时期沦陷区主要的小说作家是()(1分)A: 张爱玲、艾芜、沙汀B: 师陀、萧红、巴金C: 钱钟书、巴金、张天翼D: 张爱玲、钱钟书11、茅盾描写一幅浓郁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作品是()(1分)A:《水藻行》B:《林家铺子》C:《锻炼》D:《春蚕》12、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的人物是()(1分)A: 胡适B: 钱玄同C: 陈独秀D: 刘半农13、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1分)A:《踪迹》B:《毁灭》C:《火把》D:《北游》14、丁玲小说创作的处女作是()(1分)A:《梦珂》B:《莎菲女士的日记》C:《阿毛姑娘》D:《暑假中》15、作为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探索者,李金发的第一部象征诗集是()(1分)A:《微雨》B:《毁灭》C:《昨日之歌》D:《为幸福而歌》16、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是()(1分)A:《逼上梁山》B:《赤叶河》C:《兄妹开荒》D:《白毛女》17、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作家是()(1分)A: 郁达夫B: 叶绍钧C: 汪敬熙D: 鲁迅18、1943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的女性作家是()(1分)A: 丁玲B: 萧红C: 张爱玲D: 苏青19、冰心的第一部诗集是()(1分)A:《两个家庭》B:《春水》C:《去国》D:《繁星》20、“七月”派中创作《饥饿的郭素娥》等小说的作家是()(1分)A: 绿原B: 路翎C: 鲁蕖D: 阿垅21、“五四”时期对郭沫若思想影响最大的西方哲学是()(1分)A: 泛神论B: 人道主义C: 无政府主义D: 马克思主义22、郭沫若为配合当时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创作了影响最大的历史剧()(1分)A:《孔雀胆》B:《虎符》C:《屈原》D:《棠棣之花》23、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1分)A: 纯朴B: 勤劳C: 敢于反抗D: 精神胜利法24、解放区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1分)A:《高干大》B:《吕梁英雄传》C:《新儿女英雄传》D:《赶车传》25、鲁迅评价“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1分)A: 浅草-沉钟社B: 浅草社C: 沉钟社D: 莽原社26、郭全海这个人物出自于()(1分)A:《光荣》B:《暴风骤雨》C:《荷花淀》D:《邪不压正》27、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批评家有沈雁冰和()(1分)A: 王统照B: 郑振铎C: 周作人D: 许地山28、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1分)A:《火把》B:《赶车传》C:《王贵与李香香》D:《漳河水》29、虎妞、刘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说()(1分)A:《离婚》B:《骆驼祥子》C:《四世同堂》D:《鼓书艺人》30、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是()(1分) A: 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B: 有浓厚的怀乡情调C: 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D: 有浓厚的避世思想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31、关于“五四”时期诗歌创作的说法正确的有()(2分)A: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写实主义诗歌代表诗人B: 瞿秋白是象征诗派的诗人C: 郭沫若是创造社浪漫主义诗歌代表诗人D: 冰心、宗白华是“小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E: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2、鲁迅前期的杂文集有()(2分)A:《热风》B:《华盖集》C:《坟》D:《南腔北调》E:《伪自由书》33、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的作家有()(2分)A: 赵树理B: 徐訏C: 无名氏D: 路翎E: 钱钟书34、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人物有()(2分)A: 李梅亭B: 苏文纨C: 孙嘉柔D: 高松年E: 白流苏35、《女神》的思想内容包括()(2分)A: 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B: 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C: 炽热的爱国情思D: 青春、爱情的欢唱E: 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三、文字题(共7题,共60分)36、《尝试集》(4分)37、“文协”(4分)38、简述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

1810-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

1810-全国-中国现代文学史
A.激流三部曲
B.抗战三部曲
C.农村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主知识点:2.2.1、一、概述
答案:C
解析:茅盾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春蚕》是茅盾的一篇描写浓郁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作品,反映农村生活,是三部曲的第一篇。
14.下列作品中,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是()
A.《棠棣之花》
C.具有含蓄凝练特色
D.具备诗的意境
E.采用白描手法
主知识点:1.2.3、三、《野草》、《朝花夕拾》
答案:ABCD
解析:《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野草》是诗与散文的结合,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野草》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是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野草》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往复,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手法。自然景物、人物或故事,往往既是写实的,而同时又具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A.《魔方》
B.《陈毅市长》
C.《于无声处》
D.《丹心谱》
主知识点:5.5.1、一、概述
答案:A
解析:1985年及其之后,探索戏剧继续发展。高行健的《野人》;王培公、王贵的《WM(我们)》;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多元组合剧《魔方》;孙惠柱、张马力“心理分析剧”《挂在墙上的老B》;写实与象征并存的“异面融合剧”《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八骏图》

河南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阶段作业1-100分

河南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阶段作业1-100分

河南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阶段作业1-100分
题1:1933年从法国回车后,一边教书一边创作,同时以“刘西渭”为笔名在文学批评界有较大影响的戏剧家是()。

A.夏衍
B.丁西林
C.田汉
D.李健吾
正确答案:D
题2: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其作者是()。

A.胡适
B.欧阳予倩
C.田汉
D.丁西林
正确答案:A
题3: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

A.青年杂志社
B.新潮社
C.文学研究会
D.创造社
正确答案:B
题4:田汉1920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剧本是()。

A.《获虎之夜》
B.《梵峨嶙和蔷薇》
C.《名优之死》。

广东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4

广东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4

广东开放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4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创作于延安。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丁玲的《原动力》是解放区文学中较早反映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属于“民歌体”长篇叙事诗。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查良铮是九叶派诗人。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九叶诗派”又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是杰出的朗诵诗。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记一辆纺车》的作者是刘白羽。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山药蛋派”又称“陕西派”“火花派”。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李有才板话》批评了解放区中农村干部的官僚主义。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赵树理的小说又称“问题小说”。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野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鹃。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形成于解放区。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荷花淀》集中体现了孙犁小说的独特风格。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七月诗派的诗歌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冯至的《十四行集》诗歌采取了十四行的形式,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反映了桑干河畔元茂屯的土改运动。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分为三部。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属于政治讽刺诗。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王贵与李香香》是运用信天游的民歌形式表现太行山区人民的斗争生活。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陈白尘的剧作被称为“大时代的小喜剧”。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陈白尘的剧作被称为“大时代的小喜剧”。

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上海屋檐下》将剧情发生的时间安排在黄梅时节。

《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系列历史悲剧的发端

《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系列历史悲剧的发端
创作 的 轨 迹

,
我们 可 以 清楚 地 看 出 郭 沫若 历 史 剧
,
在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内

,
随 着 客 观 革 命 形势 的变 化 和 发展
,
《 棠 棣之 花 》
,

个历史 题 材 的 内容就不 断 加 深 形 式 和 丰 富 的 艺 术 形象 同的 时 代
,

扩大

使 之 以 更 充实 的 思 想 内容
以 其战 斗
的 风 格 悲 剧 的 艺 术 磊筑 起 了 我 国 现 代 话 剧 史 上 的 一座 高 峰
《 棠棣 之花 》
是 郭沫若 抗
,
战 时 期 六大 历 史 悲 剧 的 第 一部 大 型 历史 悲剧 走 向 成 熟 的 标 志

它 的成 功
,
迎 来 了 郭沫若 历史 剧 创 作 的高 潮

成为 作 家
, ,
,
曲折 的 情 节

完备 的
,
,
适应 形势 的 要 求
满 足 人 民 的 艺 术欣 赏
, ,
同一 个故事
在不
,
,
发 挥 了不 同 的 战 斗作 用
;
二 十 年 代初
揭露 了 军 阀 的 罪 恶 ; 主 张团 结

二 十 年 代中 期

成 为反 帝 的 战 斗武 器 弹
四 十 年 代 又 成 为反 对 分 裂

这二 十 二 年 孕 育

发展


增删

修 改 的过 程 中
,
留下 了 作 家
苦 心 的 痕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郭沫若的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分别是《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以及《孔雀胆》。

大家平时会看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吗?关于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棠棣之花》“棠棣之花”,“棠棣”出自《诗·小雅》有《常棣》一诗,代指兄弟情义。

《棠棣之花》既是郭沫若五幕历史话剧,又是越剧剧目,亦名《芳草碧血》。

两个剧目均根据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事迹改编。

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屈原》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

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

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

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

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

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对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郭沫若五大历史剧作品:《虎符》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写于1942年,1943年首演。

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

魏安厘王二十年(纪元前二五七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棠棣之花郭沫若]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是[]A.《棠棣之花》[棠棣之花郭沫若]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是[]A(《棠棣之花》篇一 : 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是[]A(《棠棣之花》郭沫若的历史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是[ ]A(《棠棣之花》B(《屈原》C(《虎符》D(《愚公移山》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考点:考点名称:郭沫若的《屈原》郭沫若: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篇二 :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演,曾引起巨大反响?《棠棣之花》郭沫若的五幕《棠棣之花》在抗日战争期间上演,曾引起巨大反响。

剧名中的“棠棣”是什么意思,1、棠棣花又名小碧桃,为蔷薇科桃花的1个变型,落叶灌木。

高约1米,萌蘖性强,枝干丛生,种植1株,可萌发为1大丛。

花重瓣,花形较桃花小,径约1 .5~2.0厘米,被称为袖珍桃花。

花冠粉红色,颇娇丽,早春先叶开放,每枝着花极多,竞相吐艳,与桃李共争春色,显示出浓郁春意。

古人以棠棣喻兄弟,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以及“棠棣之花,其萼相辉”等名句,被誉为和睦兴旺之花。

2、棠棣:《诗?小雅》有《常棣》一诗,“常棣”,亦作“棠棣”。

毛《传》:“常棣,周公燕兄弟也。

”燕,通宴。

后因以常棣或棠棣指兄弟情谊。

篇三 : 浅析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棠棣之花》作为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六部历史悲剧之一,以古喻今、借古鉴今,体现出了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作品独特之处一方面体现在,郭沫若先生独具创新的将聂政的形象由《史记》中所记载的“士为知己者死”提升至“为国献身”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

本文以作品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聂嫈与春姑的形象与结局为分析对象,浅析《棠棣之花》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郭沫若棠棣之花女性形象女性意识觉醒《棠棣之花》是郭沫若先生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聂政篇注入现实的血液加以改编而完成的历史剧。

作品通过英雄人物聂政、聂嫈姐弟的抗暴锄恶,表现了他们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和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

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同时也抒写了他们对新生活的热望与追求:“迸发成自由之花,开遍中华~”[1]《棠棣之花》中的女性形象是十分值得一提的,除《史记?刺客列传》中所原有的聂嫈之外,郭沫若还虚构了春姑、酒家母以及盲叟之女玉儿三个女性形象。

对四位女性尤其是聂嫈与春姑的言语和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一改五四之前文学作品中女性失语的特点,塑造了典型的巾帼英雄的形象,使女性真正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不再仅仅存在于男性话语的书写中。

这种变化,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五四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随着女性地位的提成,各种女性形象以独立的姿态出现与文学作品之中,构成新时期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对作品中的两位主要女性形象聂嫈与春姑进行详细的分析,阐释其所体现出的新时期的女性精神,进而总结《棠棣之花》对女性塑造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聂嫈聂嫈是作品的主人公聂政的姐姐,这是作品中唯一一位与《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述故事相吻合的女性。

《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记载的聂嫈当得知自己的兄弟在刺杀韩相后为不使长相十分相像的同胞姐姐受牵连而毁容自尽的消息时,之身前往韩市,为见证聂政这段历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临终时,她曾言:“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固,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2]足可见其巾帼英雄的气节早已名留青史。

《棠棣之花》中,对聂嫈的修改是极少的,基本保留了她的精神原貌,但有所不同的是,她的语言更具现代气息。

作品中,聂嫈在聂政即将离去时为他唱的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不愿久偷生,但愿轰烈死。

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谁可均贫富,谁可除强权,愿为施瘟使,除彼害群遍~”以及“去吧~兄弟~我望你鲜红的血液,迸射自由之花,开遍中华,开遍中华……中华需要兄弟,中华需要兄弟,去破灭那奴隶的枷锁,把主人翁们唤起。

快快团结一致~高举起解放的大旗~”[3]歌词内容显然与社会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实为借聂嫈之口,对当时的贫富不均、混乱分裂的社会现状进行直白的揭露,从而呼吁人们团结一致,保卫祖国。

以作品内容折射现实社会,并以此唤醒人们的爱国之心,呼吁人们团结一致保卫祖国,这也正是郭沫若想通过《棠棣之花》对读者对人们的启示。

正如他本人所言:“我以前做过的一些古事剧或小说,多是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

”[4]他认为自己的历史剧是“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5]而这一深刻的主题,却从聂嫈的口中直接道出,由此可见,聂嫈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甚至与男性主人公聂政的作用难以分出高下,他向聂嫈这个“古人的骸骨”吹嘘进去的生命必然是当时社会中那些思想先进、爱国勇敢的女性形象。

从对聂嫈形象的塑造不难发现,郭沫若对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在作品中所起到作用的一视同仁,这在当时文学环境下,是极大的突破,体现出了革命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人格与作用的极大提升。

《棠棣之花》中,聂嫈在聂政离家后不久便女扮男装,途中与酒家母女相遇时曾有如下关于时政的对话:“妈妈,你要晓得,就是这些馒头在作怪,有钱的人吃了馒头没事做,没钱的人不卖自己的女儿便吃不成馒头,这几年我们中原随处都闹成这个样子了。

”显然,此番用现代语言的对话是对社会悲惨现状的思考与评论,显示出了女性对政治对社会的关心与关注,体现出女性思维的独立及女性社会作用与地位的提升。

此时的女性,不再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不再仅仅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于世,而是独立于男性成为一个纯粹而丰满的个体,与男性拥有等同地位的全新形象。

而作品中,类似的对话以及故事发展到结尾处聂嫈为成全兄弟聂政的形象流芳百世而英勇献身的壮举皆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独立与意识的觉醒。

二、春姑郭沫若在《由“墓地”走向“十字街头”》中对于酒家女的形象曾做如是评述:“酒家女,事实上写得来比聂嫈还要高明,这本是作者所手造出来的人,自然应该完全负责。

至于‘诗剧主人’如果能被认为就是酒家女,我也并不想提出异议。

”[6]不言而喻,酒家女作为作品中完全虚构出的形象,其意义是十分独特的,因为也格外值得一谈。

春姑的出现是由聂政与韩侯相遇于濮阳桥畔的酒家客栈开始的,从酒家母女的对白中便可窥出酒家女与寻常女子的不同之处。

当酒家母讲到“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旧观念时,立即遭到了春姑的反驳,并以周武王的后妃为例质疑到:“皇帝的后妃和我们寻常人家的女儿,我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呢,”[7]这种人人平等的观念不正是五四事情的新思想吗,不以出身分贵贱,不以性别为歧视,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春姑的形象正是五四以后的新女性的写照。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春姑是个有思想的女性,她还是个有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的女性。

春姑的形象在作品中达到顶峰时刻是在她毅然决然地要求与聂嫈一样扮作男子前去赴死。

当她得知聂政即将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身先士卒只身前去刺杀侠累时,便暗暗敬佩起他来并芳心暗许。

后来搞明白聂嫈的身份与意图之后,明知与她同行必然一死,却仍抱着必死的决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扮作男装紧伴聂嫈左右。

当二人寻到聂政尸体后,聂嫈阻止了春姑自杀的行为并规劝她活下去时,春姑却以短剑割腕来证明她并非贪生怕死之悲,“我活下去,活到我妈妈死了,我要替我哥哥姐姐报仇~就是要学我哥哥去刺杀那学暴君污吏~”[8]不贪生怕死,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毫无畏惧之情,这正是春姑的神圣的理想与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价值观一直体现为儒家女性的价值观,即以男性为认识主体审视女性的价值观念。

所谓儒家的女性个体实用价值,也就是女性满足男性欲望的价值。

儒家两重道德观造就着具有两重道德的女性——传统家庭人伦型妇女和“风尘”、“烟花”女子。

[9]而春姑的形象却不完全脱离了传统儒家道德观念束缚下的女性形象,也与传统的女性价值观背道而驰,春姑的形象脱离了男权主义的束缚,意识到了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并努力实现自身的独立的价值,实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与聂嫈一样,二者的言行举止皆能体现出女性地位的提升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但由于聂嫈是《史记》中已有的形象,在历史中已是脱离世俗女子模型的禁锢,独立出来,受后世之人歌颂,而春姑则完全是作者独立虚构出的形象,其言行与理想信念,较之聂嫈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能代表郭沫若笔下的新时期女性形象。

三、两位女性的结局尽管两位女性的形象几近完美,但仍有令读者争议之处,即她们的结局——死亡。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看,如若聂嫈的死是为使聂政的事迹得以流传,那么春姑则应按照聂嫈的劝导活下去,方显合情合理,然而文中依然将其结局设定为死亡,而且是在被官兵追捕到之后的死亡,难免令人觉得这死有些不得其所。

对于作品中的女性之死,已有研究者有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英雄崇拜上的殉死行为,是一种残忍可怕的行为,并进一步总结阐释为“先进时髦的理论倡导与陈腐落后的道德习俗观念,有时候是可以融为一体的;倘若没有了柔软细致的人性化的心灵烛照,没有了宽厚深沉的人文关怀,纵使多么貌似‘先进’冠冕堂皇的理论,都掩藏不住那刚硬历史的人性黑洞。

”[10]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将郭沫若历史剧中的英雄形象源自他自身的顾影自怜,而美人形象则映射他身边的一些女性等等。

这些观点均有其独到之处。

然而,在笔者分析看来,对于作品中两位主要女性的死可以阐释为以下两点:第一,这种牺牲体现出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的死与男性起着同样的发人深省的作用。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一文中曾借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大声疾呼:“女人在精神上的遭劫己经有了几千年,现在是该她们觉醒的时候了呢。

她们觉醒转来,要要求她们天赋的人权,要要求男女的彻底的对等,这是当然而然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